1959考古山西遗址内发现一个“陶罐”,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为何专家赞叹高科技?

1959年,考古学家在东庄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些保存相当完好的来自新石器时期的文物。由于当时的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考古学家没有办法辨别出部分文物,也不知道它们具体的功能用法是什么。

当中有一件在遗址中发现了外形轮廓酷似瓦罐的物品,那个时候的专家们都不知道它的具体用途。这个物品高十几公分,上口的半径不到五公分,下口半径在10公分左右,因此上下口径差别不大,类似一个筒状容器,底部和两侧均有孔洞。这种造型的陶罐在新石器时代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因为有孔洞,无法盛水,所以专家猜测极有可能是取火的工具,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受限,暂时没有办法进一步判断它的具体功能。

当时的发掘工作十分繁重,没有多余的人力去研究这一件文物,这件物品就一直被搁置着,始终没能进一步去判断它的用法。

十年后,当时的负责人在回家过年的时候,用煤球炉子做饭,受到家里的煤球炉子的启发,突然想到了这个瓦罐的大致用法,之后便沿着这个方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其实在这十年里,这位负责人一直都没有放弃研究它,还为此专门按一比一的比例制作出瓦罐的模型,来模拟使用的情形,以此来推断它的正确用法。在实验的过程中他发现因为它太小了,无法用来生火,也根本无法煮熟食物。所以研究一直都没有实质进展。

这次回家,由于煤球炉子的启发,他立马返回实验室,在其他工作人员的注视下,将烧红的煤块放入模型中,随后又放入一枚未用过的煤块,再将盖子盖上,竟然发现瓦罐跟煤炉惊人的相似。打开盖子氧气进入罐中就可以将上层的煤块引燃,不打开就不会引燃煤块。他推测瓦罐类似于现在的煤炉,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制作出这个瓦罐是为了保存火种。

虽然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瓦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但是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让火不会熄灭,为了方便复燃还在两侧开了两个对称的孔洞。

在平时不使用的时间段他们都会堵上两个孔洞,至于堵住孔洞的器件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法找回,但是据考古学家推测,堵住孔洞的极有可能是木棍之类的东西。

在堵住两个孔洞后,过了一会,瓦罐中的煤炭已经熄灭了,他尝试的对着孔洞吹了口气,发现煤块又重新燃烧了起来,这再次证明了他的猜想。根据瓦罐的功能,他将瓦罐命名为火种器,这也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火炉。

能有效保存火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进步,算得上是一次小“工业革命”。

随着不断的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类似于火种器的文物,表明了当时社会火种器的普及度很高,人们也已经掌握了成熟的保存火种的方法,这体现了人类的高超智慧。

1959考古山西遗址内发现一个“陶罐”,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为何专家赞叹高科技?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那可不是徒有虚名。古人们的智慧真的让人叹为观止,那会儿他们不一定懂理论,但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实用办法让人叫绝。

1959年考古队在东庄村遗址考古时发现,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限制,很多东西叫不上名儿,也搞不懂用途。

在遗址的炉灶里面发现了一件类似于瓦罐状的器物,整个形体并不大,上下长度大约10余厘米,上口不足5厘米,下口也只有10厘米。

因为是新石器时代的,打磨的并不精美,甚至有些粗糙。两边还有对称的孔洞。具体是做什么用的?当时专家们做出了各种推测,但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要是装水,它上面有孔洞,肯定会漏掉。要是取火,这么小,又不知道怎么操作。于是对它用途的研究便搁置下了。

但是负责此事的专家却从未中断对他的研究。甚至制作了一个与此差不多的模具,做了各种实验。

对此物件的研究一推就是10年。10年后负责研究的专家回老家过年,那时候的农村还是很落后的,很多人家还在用柴火烧饭。条件好一些的会使用煤球炉子。

专家吃饭的时候正好看到了这个煤球炉子,他盯着煤球炉子陷入了深思,过了好一会儿,他一拍大腿,我知道怎么回事儿了。他赶紧放下碗,赶回了实验室。整的在场的人莫名其妙。

专家立刻找出了那个模具,然后找来一块已经烧红的碳块放入模具中,然后在上面又放了一块没有烧过的碳,再把上面的盖子盖住。

旁边的人很纳闷,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随后专家解释到,你们看他像什么?是不是很像农村里的煤球炉子?

你们看下面是烧红的碳,上面是没烧的。如果把上口盖住,它里面的氧气就会变得稀少,很难引燃上面的碳块,但是如果你稍微打开盖口,他就会接着燃烧。

旁边的人问这能说明什么?专家解释,那会儿的人保存火种不容易,这么做就像现在我们封火一样,不用的时候把它封住,用的时候打开封口,让空气进去,它就又能燃烧起来。这么做就是为了保存火种。

专家一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这个器物上的孔洞是起什么作用的。平时它是被堵上的,当然堵它的东西,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知所踪。这些已然不重要,只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感叹。

现在看来这并不高明,也未必是什么高科技。但是放在新石器时代,那会儿的人并不懂什么科学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出这样的方法已经非常不易了。

火种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要不然我们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那时候的钻木取火,火种很难保存,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已经是一大进步。

后来专家给这种器物起了个名字叫火种器。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出土了更多的这种器物,说明这种方法已经在普遍使用了。

1959考古山西遗址内发现一个“陶罐”,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为何专家赞叹高科技?

时间回顾到1959年,专家考古到东庄村遗址的时候发现,这里仍然保存着非常完好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当时考古技术还不够健全,很多的文物仍然都认不全,尤其是其中一件类似于瓦罐状的文物,是来自于遗址“炉灶”里面。

整个瓦罐也并不大,高度也就是十几厘米,上口径不足5厘米,下口径刚刚10厘米。整体就像一个竹筒,最下面还有一个孔洞,两边也有对称的孔洞。

由于当时仍然处于新时代时期,该工具的制造并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糙。具体是什么用处?当时猜测可能是用来取火的工具,但是一时间找不到使用的方法。

由于当时还有着比较繁重的文物发掘工作,所以就暂时把它放在一边。一直到了10年之后,负责主持该项事务的专家,春节的时候回到老家。

当时的农村还比较破旧,人们大多还是靠着柴火烧火做饭。只是比较有钱的人,可能会使用煤球炉子。正好当时专家吃饭的时候,看到了这个煤球炉子,盯着他一直不动。过了一会突然一拍大腿,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然后赶紧跑回到研究所,去找之前这个罐状竹筒。虽然距离当初的发掘已经10年之久,但是在发掘工作完成之后,之后就是漫长的研究工作。

这位专家曾经不止一次的研究过这件器皿,甚至制造了一个和他差不多的模具,但是使用来使用去,就是不知道到底该怎么用。如果要生火吧,实在是太小,什么都煮不熟。

专家立刻拿出来一件模具,然后从别处找来一颗已经烧红的炭块,把这个炭块放到模具当中。再在红碳上面又放了一块没有烧过的炭块,随后把上面的盖子盖住。

但是旁边的人比较纳闷,并不知道专家在搞什么名堂。随后专家给周围的人解释道,你们看它像什么?是不是非常像农村里面的煤球炉子?

下面是烧红的碳,上面是还没有烧过的,只要把上面的口盖住。由于里面的氧气比较少,所以很难把上面的红炭完全引燃,不过只要稍微打开,很快就会烧着。

旁边有科研人员插嘴了一句,这能说明什么呢?专家看过去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这就是科技催生的进步。新石器时期的人类保存火种不容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保存火种。如此说来,旁边的人才是恍然大悟。

虽然当时的人可能并不了解这样做的科学原理在哪里,但是他们知道只要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让火苗不灭。而且还创造性的在旁边开了两个孔洞,只要在使用的时候,往里面吹气,很快就可以重新复燃了。

不过平时的时候肯定会堵上的,不过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估计堵这两个孔洞的东西都已经丢了。不过应该可以推测,堵住他们的很有可能是木棍,或者是其他东西。

随着专家说话的功夫,也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于是把之前的顶盖拿掉之后,发现上面没有燃烧的木碳,果然只是微微发红。然后专家往里面吹了点气,很快木炭就重新燃烧了起来。也正是在这位专家的发现之下,这一个罐装的器皿也有了自己的名字——火种器,也是我国目前最早的火炉。如果说钻木取火是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如何保存火种是人类迈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路程。

后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类似的文物出土,有的地方甚至一出土就是几百件。也说明当时这种方法的推广之广,也说明了早在6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有了非常高的智慧。

1959考古山西遗址内发现一个“陶罐”,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为何专家赞叹高科技?

这个陶罐是1959年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东庄村发现的,因为东庄村那年发现了面积20万平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东庄遗址出土了很多仰韶文化早期的泥质红陶、灰陶及夹砂红陶制成的尖底瓶、敞口钵、双耳罐、深腹瓮等,还有石斧、石刀等珍贵文物。

其中有一个陶罐,器型像一个竹筒,高十几厘米,上边的罐口直径不足5厘米,下边罐口大约10厘米,最下面还有一个洞,两边也有一对对称的孔,不知道是干嘛用的。

考古专家虽然见多识广,可谁也没见过这个,都不知道是干嘛用的。

要说是装东西的,为什么边上留着洞?

专家们研究了半天都不得其果,只能把它清理后放在研究所里继续研究。由于不知道用途,这东西名字也没法取,只能暂时称为“筒形罐”。这一放就是十年。

十年之后,一位参与当年考古工作的的专家,偶然在农村老家看到一户农民在用煤球炉子烧水,专家盯着煤球炉子看了很久,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大叫一声:“我知道了!”把烧水的老农吓了一跳。

这位专家饭也没吃赶紧跑到,翻出这个筒状陶罐。

专家用相同的陶土,按这个罐子的样子复制了一个,然后找来一铲子烧红的煤炭,把煤炭放到复制品当中,再在上面放了一块没有烧过的煤炭,然后把上面的盖子盖住。

旁边的助手很好奇,这是在搞什么名堂?专家就问助手:“你看它像什么?像不像一个煤炉子?”

煤炉子的原理咱们现代人都懂,炉子下面是烧着的炭或者煤球,上面是没烧过的,把通气口盖住,炉子里面就是闷烧状态。只要打开通气口,炉子很快就又着了。

在新石器时期,人类还是钻木取火,火种是很宝贵的。有了这个陶罐,就可以保存火种。而且这个罐子妙就妙在旁边还有两个小口,使用时甚至不用拨开上面大口子,只要对着小口吹气,一样能使炉火重新烧起来。

经过专家的解释,大家这才恍然大悟,也十分兴奋,十年了,终于弄明白这东西的用途了。

现在这个陶罐就在东庄新石器博物馆里,只不过今天它有了一个新名字叫“火种罐”。

所有参观过的人都为先民们的智慧所折服,称赞这件文物是当时的“高科技”。

1959考古山西遗址内发现一个“陶罐”,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为何专家赞叹高科技?

研究过来研究去,原来只是一个尿罐子!为何专家说,这是个″高科技"的尿罐子?因为:男女都可以用。(哈哈哈哈)。

1959考古山西遗址内发现一个“陶罐”,10年后才搞清楚用途,为何专家赞叹高科技?

我大中华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先辈们留下来的古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有待我们后人解开……

先辈们的智慧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勇于开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元明~茶叶末水盂……

欢迎品鉴[作揖][作揖][作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