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中的"旧都"应当理解为长安还是洛阳?

为什么?

旧都应该是指洛阳。

一、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东汉末年董卓曾虽然短暂的迁都于长安,但多数时间洛阳都是东汉首都,是东汉的重心。

有人猜测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西汉的首都是长安,诸葛亮光复的有可能是西汉,而旧都应该是长安。

我觉得不太可能。首先,在当时不管东汉西汉都是汉。其次,刘备当时一直都是以献帝为重的,他自己说的也是受献帝衣带诏。除此之外,刘备是在曹丕篡东汉后才称帝的,自认为是延续东汉,所以他是以东汉为正统的,以东汉为正统自然而然是光复洛阳了。二、《出师表》有句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里面有个关键词“中原”,长安在当时西边是关中地区,洛阳才是属于中原地区。诸葛亮先说定中原,还旧都,这也充分说明是洛阳了。若是说的是长安,那定关中时,就已经是还旧都了。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句话有特别的意义,说明先兴汉室,才能还都。

要兴复汉室,就得灭了魏,而要灭一个国家最好的证明就是占了它的中心,所以灭掉魏国就得占领魏当时的首都洛阳,占领洛阳才算真正的成功。

《出师表》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中的"旧都"应当理解为长安还是洛阳?

寒蝉以为,这里的“旧都”应该是指洛阳。

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暴政,在关中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叫“汉”,定都长安。(现在的陕西西安)。

这个政权传了十几代,刚开始的时候能人辈出,国富民强。但是什么东西一旦批量生产,质量就很难保证。人也一样。随着老刘家的人口(宗室)成几何级数增长,,难免出现不肖子孙。权柄传到汉哀帝手里,他就拿不住,被一个叫王莽的外戚给抢去了。

王莽管自己的政权叫“新”,还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希望开创一番盛世基业。然而,广大人民群众并不买账,各地反抗大军爆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其中,绿林军和赤眉军势力最大,名气最响。赤眉军占据关中,长安的宫室损毁严重。

在全国大乱斗的形势下,刘秀和刘玄两兄弟凭借“汉室宗亲”的身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刘秀此时差不多可以算平民了)异军突起。刘秀最终依靠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纯属的政治手段笑到了最后。他所建立的政权仍然叫“汉”,定都在洛阳(今河南洛阳)。

从地里位置来讲,长安在西面,洛阳在东面,后世为了区分,把刘邦的“汉”叫“西汉”,刘秀的“汉”叫“东汉”。东汉的政治中心,即都城,一直是洛阳。

东汉末年,又是一个乱世。西凉军阀董卓祸乱京师,焚烧宫殿,强迫汉献帝和公卿迁徙到长安。然而,长安已经是一片废墟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日子过得和乞丐不相上下。董卓死后,献帝的好日子并没有跟着来,他依然各色在军阀的挟持下或者颠沛流离的生活。皇帝做到这份上,刘协一定很郁闷。

就在汉献帝刘协的郁闷到达极点的时候,“盖世英雄”曹操从天而降,驾着七色彩云来接他了。曹操将汉献帝迎奉到自己的地盘许县,好吃好好招待。许县因为住了皇帝,就不能叫许县,改叫“许都”。从此,汉献帝就在“许都”定居下来,一直到曹丕篡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大汉丞相的身份征讨四方,先后平定了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马腾、韩遂等各路诸侯,统一了北方,只剩下江南的孙权和西蜀的刘备没有拿下,三国鼎立之势渐呈。

诸葛亮写《出事表》的时候,篡汉建魏的曹丕已死,小皇帝曹叡刚刚登基。刘备在蜀中扛起了“汉”的大旗帜,并且传到了后主刘禅的手上。东吴的孙权也已经称帝了。

蜀汉一直以大汉正统自居,是不肯迁安于西南的。诸葛亮必胜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这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告诉刘禅:我们要打回老家去,把“大汉”的旗帜,插遍洛阳的城头!

《出师表》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中的"旧都"应当理解为长安还是洛阳?

《出师表》是三国时蜀汉名相诸葛亮出师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的一份表奏。全文语言朴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出诸葛亮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匡扶汉室的远大抱负。《出师表》中提到的汉室当指他辅佐的蜀汉朝廷。由于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汉献帝已被曹丕废掉,所以蜀汉被很多人奉为东汉正统。西汉、东汉的划分主要是以帝都方位来说的,刘帮的西汉定都长安,刘秀统一全国后,因为长安损毁严重,改都城为洛阳。后来史学家为区别两汉,才有西汉、东汉的说法。其实在当时,西汉、东汉、蜀汉都被称作汉室。三国时西汉灭亡已二百余年,蜀汉不再可能继承西汉的衣钵了,只能以皇族的名义恢复东汉的统治。三国鼎立后,魏定都洛阳。而诸葛亮北伐的就是魏国,一旦攻灭魏国,当然就会迎接刘禅还于旧都洛阳了,这是恢复汉室统治天下的一个重大标志。并且,长安经过长期战乱的摧残,境况已大不如惜,还远离繁华的中原地带,已不适合做一国都城了。

《出师表》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中的"旧都"应当理解为长安还是洛阳?

  旧都其实有2种解释,一种广义就是长安和洛阳,一种狭义的就是洛阳。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汉室皇朝,指得就是西汉和东汉王朝,统称汉朝,西汉和东汉后世给命名的。西汉是刘邦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长安,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东汉则是汉朝宗室后裔刘秀统一的王朝,定都洛阳,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

  所以,长安和洛阳,都是汉朝的旧都。

  刘备自称西汉中山靖王之后,意图恢复汉室,那么自然旧都长安和洛阳,都要光复,才能算真正的大一统。

  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消灭曹魏,那么自然也会把光复长安和洛阳作为目标,因为只有攻入洛阳了,才能算灭了曹魏,那个时候,所以诸葛亮更偏重洛阳。

《出师表》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中的"旧都"应当理解为长安还是洛阳?

首先要清楚刘备所要复兴的的汉室是哪个汉?

我觉得应该是当时正衰落的东汉,因为刘备四处提口号,所要扶助的也是东汉,经常表现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态度。所作所为也是扶助东汉朝廷的事。

那么自然是要还洛阳这个东汉旧都了。

《出师表》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中的"旧都"应当理解为长安还是洛阳?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难道他不知道洛阳是个四战之地,无险可守;难道他不了解关中地区四面各有险关,中间是八百路秦川,自古就有帝王之气;难道他不知道当年张良给高祖刘邦定都长安的建言;所以凭诸葛亮的能力定都长安是不二选择,况且洛阳城已被董卓烧毁了,要恢复统一天下的霸业,立足关中、定都长安是根本,秦始皇和刘邦就是例子,洛阳最后肯定是东出的根据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