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长安城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去国都地位的?
长安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国都,从西周开始有13个皇朝定都于此,繁荣昌盛,但这种局面改变于南北朝时期出现,隋唐时期改变,宋接着巨大转变,明清是定型。这里不止是经济南迁原因,还有更多其他原因,毕竟经济重心南移,不代表政治中心南移,经济南移后,北京不是照样也当过都城么,那到底是当时由于什么原因,后来的朝代都没有选长安呢,这里我就慢慢说来。
隋唐时期的国都虽还在长安,但是重心却开始慢慢转移,因当时的长安人口过多,供不应求,而当时南方经济由于南北朝时期的开发也已经跟上了,潜力很大,隋炀帝后来又修建了京杭大运河,来缓和北方的压力,同时也开发了南方,与南方联系密切,也使南方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长安城又经历安史之乱、唐末农民起义,后加上朱温的原因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城池基本毁于一旦。
在隋唐这段时间又由于关中地区人口的增加,黄土高原的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耕地变少,水资源枯竭,关中环境变得恶劣了,长安已被毁,加上已经不能供养起庞大的人口,自然也就失去了作为都城的地位,所以五代十国时期的迁都,迁到了长安之后的城市洛阳、开封附近的中原地区。
宋时期,又加上中国北方的辽、金崛起,宋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若把都城建在长安,则离边界线太近了,况且当时的重心也已不在生态破坏严重的关中。南宋偏安,先不说经济重心已南迁完毕,当时的长安,只有很短时间内在南宋手里,基本在金手里,长安压根没一点机会再成为都城。
而明清之际,在明时期,朱元璋的兴起地在南京附近,加上老家也在附近,自然选择南京定都,而朱棣朱棣的主要势力都在北京,且北京既有运河又邻海,理所当然会定都北京,至此,出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时期,继承明的一切在自己看来是最有利的,因为明都北京基础好,再说定都老家东北门口北京,也是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出现不利,也可以像元顺帝一样跑路,所以定都于此,也是最好的。
长安虽有影响力,但在唐之后,每个朝代考虑都城,都得考虑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燃眉之急,经济、政治等原因有时也有可能不完全占就选,而长安当时在统治者看来没有特别必然的理由再次成为都城。
你们认为什么原因最重要呢?欢迎大家评论补充。同时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交流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