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死前烧掉所有与宝玉相关的东西,为何还说“我身子是干净的”?
“我本洁来,还自洁去”,黛玉在临死前喊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是在控诉世人对她的误解!
黛玉临死,将与宝玉有关的所有东西烧了个一干二净,包括自己亲手写下的书稿,黛玉的本意,就是要将与宝玉的联系,切干断净。最后时刻,气若游丝的黛玉,脸色煞白,喃喃自语道:我身子是干净的!满心悲愤的黛玉,就此香消玉殒。
红楼梦第98回:林黛玉对紫鹃说:“妹妹,我这里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何谓“身子干净”?说白了,就是封建社会十分看重的女性贞洁,正是这个东西,将黛玉逼上了绝路。黛玉这句话,是其对贾家人的控诉,控诉她们误解了她和宝玉之间的关系,在活着百口莫辩的情况下,只得借助临终前的一声呐喊,将自己的身子清白说出来。
为什么临死前,黛玉会说出这句话,这句话究竟有多么重要?其实,这与封建社会对于“私情”这件事情上的观念不同造成的。
和我们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不同,古人对于爱情这个事情,还是持保守态度的,在我们今天看来寻常的自由恋爱,在古代人的眼中,就是一件不可饶恕的大事。
在封建社会的礼制下,尤其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是不能有任何的逾越行为,自由恋爱,就是私情。在贾府的薛宝钗嘴里就叫做“奸淫狗盗”,正常的男女交往,却成了一件如此恶毒的事情。
不仅仅是在封建社会,就是到了民国时期,这种思想毒瘤依旧存在,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继母,原本也是世家小姐,家中家教颇严,而在她和表哥有了私情后,被家人发现,自知无颜与家族社会,于是就服毒殉情。
虽然人被救了回来,但是在出院后,其父亲也和他断绝了所有关系,终其一生,父女二人也没再见过一面。
这种对于女性贞洁的重视和严苛,在我们现代人眼中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之下,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正常的。
在《海瑞传》里,海瑞的女儿,只因吃了男仆递给她的零食,就被海瑞逼得绝食而死;《孟姜女》中,孟姜女就是因为“沾衣裸袖便为失节”这种封建文化,才嫁给了范喜良,诸如此类的故事,比比皆是。
理解了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女性贞洁的严苛要求后,我们就能明白黛玉为何要在临死说出那样一句话!
黛玉是一个身世可怜的姑娘,母亲贾敏是贾母唯一的亲生女儿,对于贾敏,贾母疼爱有加,所以在贾敏的婚姻上,选择了还未发达,但是很有发展前途官宦林如海。
本想着女儿女婿两人恩爱一生,谁料到两人却在年纪轻轻时,就双双撒手人寰,留下了只有七八岁的黛玉。
父母双亡后,在贾府生活的黛玉,早早的就学会了将自己的情绪隐藏在心里,即便是难过或者开心,都是自己慢慢咀嚼,从不让人感受。
这也就导致了她在后来,明明内心极为喜欢宝玉,但又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宝玉和其他人结婚,自己落了个孑然一身。
在贾母的指示下,宝玉和黛玉自小就关系很好,小时候那是形影不离,可以说得上是真正的两小无猜和青梅竹马,在两个人小小的内心里,都已经将彼此视为今生最为重要的人。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两个人的关系却没有变得淡化,依旧是十分亲密,最主要的是,情窦初开的两个少男少女,都有愿意和对方厮守终生的意向和愿望,但苦于没有媒妁之言,只得将爱埋在心底。
古代社会,若论起婚姻大事,必须是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可成婚,若是私定终身,就会遭到家族中人的唾骂。
宝玉爱黛玉吗?爱!黛玉爱宝玉?也爱!更重要的是,两个人的感情,在贾府上下,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两个金童玉女的心思。
而悲剧之处就在这里,两人的感情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注意,只是一个秘密而已。在没有真正的公开之前,这只能算是一个人人皆知但又人人不知的秘密,虽然大家心里都有数,但是所有人都不会宣之于口。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贾府中人,包括贾母,都不会考虑黛玉是宝玉的婚娶对象!
贾府不是平民小户,也不是平头百姓,而是一个具有显赫家世的大户人家,作为贾府中的男丁,继承人,贾宝玉的婚娶对象必须是符合家族利益的,同时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
黛玉有什么?什么都没有,曾经有着大好前途的父亲,早已不在人世,虽说贾母是她的姥姥,但是黛玉只是寄人篱下讨生活,没有丝毫的背景,宝玉娶了她,能给家族带来什么?什么也不能!
所以,注定了贾宝玉不能娶他心爱的黛玉。
而在宝玉去了宝钗后,黛玉因为宝玉的婚事苦恼、生病,让很多人猜疑黛玉的贞洁,认为她早已将身子给了宝玉,这就让黛玉真的是有口难辩。
她并没有做出此等事情,但是谁又能听她的?谁又能相信她呢?在普通人的观念里,“爱”和“性”,是分不开的,黛玉和宝玉早先的亲密,每个人都看到了,再加上因为宝玉结婚,黛玉大病,更让人认定确有其事。
为了不让人继续误解,也为了证明,黛玉“焚稿断痴情”,烧掉了自己的诗稿,烧掉了宝玉送的东西,烧掉了所有和爱情有关的东西,将对宝玉的感情,就此断绝。
临终前,只剩一口气的黛玉,对自己的贴身丫鬟说出“我身子是干净的”,是她无人诉说,无人可说的痛苦和无奈,只得借助丫鬟之口,说出自己最大的委屈。
但是,说了又如何呢?正如她对紫鹃所言“叫他们送她回去”,紫鹃也没有能力做到,说了也是无用。
结语:
黛玉将与宝玉有关的所有东西烧掉,是将曾经的那份感情给完完全全的断绝掉,是说明,曾经燃起的爱情之火,现在已经心如死灰,而说出那句“我的身子是干净的”,则是为了控诉世人对她的误解,自己爱的人娶了别人,心如刀绞不说,还要背上这样的不洁之名,这是何等的不甘,说也没人可说,只能化为临死前的一句呐喊。
黛玉死前烧掉所有与宝玉相关的东西,为何还说“我身子是干净的”?
读者读了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的情节,会凄然泪下,为林黛玉的遭遇愤愤不平。怨谁呢?怨贾母?怨贾宝玉?怨自己?谁都不该怨,要怨的话,就怨那时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回顾林黛玉的一生,尤其是她惨烈的爱情,我们就会知道封建社会婚姻是多么阴毒,逼迫弱女子在临终之前,还要对世人表白:“自己的身子是干净的。”这是多么的残忍啊!
林黛玉
林黛玉近7岁失去了母亲,被父亲送进贾府,林黛玉姥姥家生活。贾母对外孙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体贴,知道外孙女先天性身体欠佳,想办法用人参、肉桂等配置人参养荣丸喂养着她,同时,请医生按时开药治病。她还指使自己的孙子贾宝玉和她在一起玩耍。使这两位童男童女,两小无猜,酣嬉淋漓,形影不离。
林黛玉10岁那年,父亲又病重,表哥贾琏领着她回家乡苏州看望病重的父亲,没想到,林黛玉父亲就在这年撒手人寰,撇下了女儿林黛玉,离开了这个世界。
10岁的林黛玉,此时应该懂事了。她为了姥姥贾母宽慰,自己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哀,而是与姐妹们一起玩耍度日。这期间贾宝玉对她特别的呵护与关爱,这些林黛玉都记在心里。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与姐妹们还成立“海棠诗社”。
随着年龄的成长,贾府大观园的变化,许多姐妹先后离开了这里,使林黛玉越来越感到孤独。此时的林黛玉很想找个依靠。最终她选择了与她感情相投的贾宝玉。
林黛玉和贾宝玉俩人是很有感情的一对,互相性格都摸得很透。俩人心里都有成婚的意向,只是还没时机挑明,因为,在封建社会是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能成婚的。但是,林黛玉此时的情境找谁去提这事呢?作为一个女儿家,怎么好意思开口呢?
就在这个期间,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接触,引起了贾母、王熙凤和薛宝钗及周围人的误解。只有她的贴身丫鬟紫鹃最了解她是无辜的。
使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薛宝钗的到来,给林黛玉带来了阴影和不安。果不其然,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为妻,这事使林黛玉万念俱灰,痛苦欲绝,她去对谁诉说呢?
贾府和大观园的人,没有不知道林黛玉与贾宝玉关系亲密的。可林黛玉自己有口难辨,对谁说呢?哭泣是她的选项,走向绝路也是她的选择。但是,林黛玉不想这么不清不白的离开这个世界。她想喊出对社会的不满,对贾府的不满,对自己的悲哀!最终,她还是选择了通过自己的贴身丫鬟紫鹃,发出了内心的表白。想像着那个剖心泣血的悲戚情景,读者会跟着林黛玉的凄凉悲惨而泪流满面的。
林黛玉
林黛玉喊出“自己的身子是干净的”和“我本洁来,还洁去”,这是在控诉!是在表白!可是,林黛玉的姥姥贾母,只知道关心她的身体,而没有去关心她的心思与想法啊!这也是导致林黛玉选择绝路的最重要的原因。可以说,贾母在对待自己的外孙女,是封建社会只看权势的典型代表。
贾母适应封建社会婚姻也是与自己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贾母四个女儿,唯有贾敏是自己亲生女儿。贾母在女儿婚嫁上很有想法,是比较讲究门当户对的。为此,她把两女儿嫁到两个生活环境比较好的家庭,另一个嫁给北静王朝,是为了自己的家庭利益。唯独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贾敏,嫁给了很有发展前途官宦林如海。
贾敏是林黛玉的亲生母亲。使贾母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先后早逝,撇下了女儿林黛玉在她这儿。也就是说,林黛玉现在是孤身一人,没有什么社会背景了,这也是贾母没有考虑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的最主要的原因。也许,这是她对封建社会婚姻的理解:婚姻是利益,是用来利用的。什么爱情不爱情?在她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
贾母是位很精明的老人,受封建社会婚姻利益影响很大。在婚姻问题上,她怎么可能考虑把林黛玉说给自己的孙子贾宝玉呢?此时此刻的贾母根本没考虑林黛玉的处境和孤凄的思想情绪,反而还误解林黛玉和贾宝玉有不正当的关系。这些对林黛玉孤傲地追求纯真的性格的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当她得知自己心爱的人要跟薛宝钗结婚时,自己的精神被彻底击垮而崩溃了。
但是,林黛玉是很要好的人,她不想把别人对自己的误解一直误解下去,她必须要站出来说明白。在那个时代和处境之下,林黛玉选择自己的贴身丫鬟呐喊出:“自己的身子是清白的”,这是很明智的了。
林黛玉
总之,林黛玉临终前烧掉与贾宝玉相关的所有东西,是为了表示自己与贾宝玉燃起的情爱之火,在她心中已彻底熄灭。她扔下一句“我身子是干净的”和“我本洁来,还洁去”,这是为了表白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从没被人玷污过!同时,是在控诉封建社会婚姻的罪恶,抱怨贾府,抱怨自己的悲惨命运。黛玉死前烧掉所有与宝玉相关的东西,为何还说“我身子是干净的”?
黛玉临死之前,烧了与宝玉之间的来往书信,以及自己的诗稿,斩断了与宝玉所有联系。
随着,黛玉气若游丝地说了句“我身子是干净的,好歹让他们送我回去……”。
黛玉濒死之时,忽又得知宝玉结婚了,可新娘不是她,一时气急攻心,加重了病情,吐出了上面一句含糊其辞的话之后,就香消玉殒了!
黛玉为何说这番话呢?“身子是干净的”到底指的什么呢?
有人说,“身子”是指节操,意思是她与宝玉清清白白,没有发生男女之事,她还是清爽的身子。
支持以上说法的人很多。似乎黛玉这么大的姑娘,和宝玉谈了多年恋爱,总该发生点什么,真的是这样吗?
黛玉和宝玉从小一起生活,玩闹惯了,经常你捏我一下,我掐你一下。
有一回,黛玉躺在床上午睡,宝玉过来了,要和黛玉一个枕头睡觉,黛玉当时已经是大姑娘了,知道一些男女忌讳之事,没有同意宝玉的非分之想,而是让宝玉在外头重新拿了一个枕头过来,两人一起躺着。
小时候,小孩子睡一起没什么别扭的,但此时黛玉十三、四岁了,早就可以谈婚论嫁了,却和十四、五岁的表哥睡在一起,不知别人如何看,反正我读到此处,有些脸红心跳。
黛玉和宝玉的种种亲昵表现,别人是看在眼里的。
又有一次,宝玉想去拉黛玉的手,黛玉半推半就,忽然王熙凤笑着推门而入,宝玉赶忙把手抽回去,凤姐何等精明之人,早就看见了,故意装没看见。
还有一回元宵佳节,贾府举行家宴,贾母兴致很好,让宝玉给大家倒酒,当到了黛玉之时,黛玉端起了酒杯,让宝玉替她喝了,宝玉一饮而尽,当时,凤姐看见了,便嬉笑了几句,贾母看见了,也很生气,便借着古代才子佳人私相授受,大户人家绝对不允许之言,警告了黛玉一番。
黛玉何等聪明之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脸红到了耳朵根,此后再也不敢与宝玉过分亲昵了。后来,黛玉午睡之时,经常有丫头在外面看着,就算宝玉来看妹妹,也要等黛玉睡醒了,方允许进去。
黛玉奄奄一息之际,忽然又想起了贾母的告诫,心高气傲地她,又使了最后一次小性子,“我身子是干净的,好歹让他们送我回去……”
可见,黛玉临死之前,还生着贾母的气,生着宝玉的气,生着所有人的气……
黛玉心想,我是干净的,我就算死了,也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埋在扬州,绝不和贾府有瓜葛。
黛玉死前烧掉所有与宝玉相关的东西,为何还说“我身子是干净的”?
首先容我先大笑三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不想说这个提问有多么的荒唐、多么的不可思议,我只是痛心竟然有这么多读者受到了高鄂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影响,而且这影响的范围还超乎想象的大!
本来看问题的时候我嗤笑一声翻过去了,但是后来心里总觉得挂了一件事情过意不去。没法子,觉得有必要针对以上提问,驳一驳高鄂老先生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狗尾续貂般的“神操作”。
导致有关’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关系是否清白‘争议的产生,有来自于世俗的成见,也有来自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高鄂的误导;(一)世俗的成见
我一朋友,没认真读过《红楼梦》,所有关于《红楼梦》的了解都是通过一些道听途说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臆测。某天他和我聊天,探讨了一下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以下是我们的聊天内容:
他(一脸八卦):“你说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到底是不是清白的?”我(坚定地):“是清白的!”他(质疑状):“不可能吧!两个人一起谈那么长时间,没有发生关系怎么可能?!“我(无奈状):真的没有啊!他们是精神恋爱好伐!”他(嗤笑+白眼):“切!傻子才信呢!”我(捂脸):……看吧,正常一点的人都会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总归有点不干净。孤男寡女,谈恋爱那么些年,不发生点什么,谁信呢?
(二)高鄂的误导
高鄂老先生显然是个聪明人,他也知道很多人不相信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始终保持着清白,也许连他自己也压根都不相信。但是怎样才能让人们相信这个事实呢?
思考良久,突然灵光一闪!他认为只有让林黛玉临死之前替自己辩白一番。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按此理推测,林黛玉将死之人,应不会说谎。这样一来,读者们自然就信了。
高鄂老先生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只是怎么总感觉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在弥漫呢?
林黛玉是清白的身子,却并不需要这样刻意表白;我是个不太聪明的人,像我这种死脑筋,就坚决相信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是“发乎情,止乎礼”。
因为林黛玉会为了贾宝玉带着调笑意味的一句话:“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而当场和贾宝玉翻脸,甚至于哭了;
因为当贾宝玉情不自禁地想要替林黛玉拭去她脸上的眼泪时,林黛玉会立刻后退几步,同时嘴里斥责道:“你又要死了! 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
更因为贾宝玉来潇湘馆探望林黛玉,正值黛玉睡午觉。贾宝玉刚踏进门,便有黛玉的奶妈和两个婆子上来拦住,让他等黛玉醒了再来。此段也正好印证了贾母批评历代才子佳人偷会的谎话,哪个大家闺秀的小姐不是跟前一堆下人的,怎么能允许这种偷香窃玉的事情发生呢?
高鄂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让我对他产生的印象是:一个呆板又迂腐的文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无疑;
而《红楼梦》原作者却是个充满着叛逆精神的人。
这两个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也有着严重的冲突。黛玉之死,就是冲突最为激烈的地方。
且撇开黛玉是怎么个死法,何时死不提,这些都是悬案,有着充分的空间留给后人发挥。但是,我最不能认同的是林黛玉死前的那一番莫名其妙的作为,和那一些神神道道的鬼话。
林黛玉死前为什么要恨贾宝玉?她又有什么理由要去恨她原来深爱的贾宝玉呢?当时我看林黛玉又是烧诗稿,又是烧帕子,感觉林黛玉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竟然活脱脱一苦情剧的女主角,正演绎着爱而不得含恨而死的狗血戏码。
而她口口声声向下人交待“自己的身子是清白的”,更是让人严重她的智商已经降成负数。这种话,怎么看都是欲盖弥彰,反而更加地让人产生怀疑。“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的遗言竟然这样白痴?
还是说,这白痴的,是那个《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叫高鄂的人呢?黛玉死前烧掉所有与宝玉相关的东西,为何还说“我身子是干净的”?
这是《红楼梦》续书中“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的情节,虽然不是原著,但是“黛死钗嫁”是续书中的高光时刻。
所以我们就按照续书的内容思路来分析一下,黛玉在临终前的言行:焚烧诗稿、诗帕,对紫鹃说“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 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黛玉焚诗稿,烧诗帕,是在与宝玉和自己的人生与爱情诀别《红楼梦》续书中黛玉在听傻大姐泄露“二宝婚事”之前,已经因为宝玉定亲的闲话大病了一场,险些把小命交代了,后来证明是乌龙,她才又缓过来,接着就受到这样致命一击。
黛玉当即就去找了宝玉,当面问他为什么病了?宝玉痴痴傻傻的说“我为林姑娘病了”,黛玉由此知道,宝玉还被蒙在鼓里,他是糊涂的,他的心还是属于自己的。
但是,既然是贾母做主的婚事,就意味着无可挽回了。黛玉多年的希望最终落空,她和宝玉的爱情再无可能继续下去,他娶了宝钗,黛玉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和温暖。
她烧掉了历年所做的诗稿,是在与自己的人生诀别。林黛玉这短短的一生,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原本好好一个公卿世家的清贵千金,生生在贾府被作践成为一个自怨自艾的孤女。
林黛玉的人生在出场时多么高贵显赫,在临终时就有多么凄凉惨淡。
她烧掉了诗帕,那上面写的是《题帕三绝》,那手帕是宝玉给她的定情信物,那三首诗是她写给宝玉,也写给自己的定情诗,如今姻缘无望,就烧掉它们,和宝玉以及她的爱情永诀。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宝玉之间两情相悦多年,她从来都不是缺少爱情的人。
她内心渴望的是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她可以自由自主的立足之地。宝玉对她的爱情,关怀和照顾,给了她关于未来的希望,只可惜宝玉的新娘不是她,所以黛玉的人生希望就此幻灭了。
黛玉叫紫鹃“妹妹”,说“我再这里并没有亲人”,是对贾府众亲戚的绝望《红楼梦》续书中林黛玉的临终遗言字字是血,她管紫鹃叫“妹妹”,实在是不符合礼数的,但又是那样动情的。
林黛玉在贾府多年,唯有紫鹃是一心一意的照料她衣食起居,劝谏她宽心保养,又为她的婚事操碎了心。林黛玉是最重情的一个人,她很感念紫鹃,所以也肯听她劝,也把紫鹃当做亲人一般。
虽然紫鹃比她大两岁,但是她毕竟是主子小姐,唤紫鹃一声“妹妹”,实在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林黛玉说她在这里并没有亲人,是将贾母为首的一众贾府亲戚全部抹灭了。有人说黛玉绝情忘恩负义没良心,可是我唯有心疼黛玉的份儿。
贾母原本是黛玉在人世间血缘最近的亲人,可是续书中的贾母分明就是人设全崩,从支持“木石前盟”的CP粉头变身冷血无情“狼外婆”,对黛玉来了个大变脸,一口一个“外人”,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冷血残酷。
而且贾母要是想要宝玉娶宝钗,应该早做定亲事,而不是应该等到宝钗都快二十了,给宝玉娶一个哥哥闹了人命案蹲监狱的大龄剩女当孙媳妇,还搞什么“冲喜”,实在是情理不通。
但是既然我们要以续书为依据来分析,那么就先不管这些,只就文本而论,贾母对林黛玉的态度太过狠绝:
王夫人趁问,便将宝玉的心事细细回明贾 母。贾母听了,半日没言语。王夫人和凤姐也都不再说了。只见贾母叹道:“别的 事都好说。林丫头倒没有什么。若宝玉真是这样,这可叫人作了难了。”
贾母心里只是纳闷,因说:“孩子们 从小儿在一处儿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
贾母明知道黛玉失去宝玉会死的,但是她还是一意孤行的不管黛玉死活,只想为宝玉“冲喜”。殊不知宝玉的成婚,就是黛玉的死期了。
黛玉那样冰雪聪明的女孩子,她心里明白外祖母和舅舅都是是完全放弃她了,所以她也在心里再也不把贾母当做亲人,哪有这样断情绝爱,要人性命亲人呢?
黛玉强调“我的身子是干净的”,是表明自己和宝玉没有逾越礼教,自证清白黛玉强调“我的身子是干净的”是为了像世人证明,她和宝玉是纯爱,并没有丝毫逾越男女大防,与“质本洁来还洁去”相呼应。
林黛玉虽然敢于突破内心樊笼,追求自由恋爱,但是她本来就是一个被礼教束缚的女子。
元宵节她当众喂宝玉喝酒,被王熙凤提醒后,又贾母的“掰谎记”提醒。后来她与宝玉再也没有过于亲厚不避嫌疑的行为。她不仅自我约束,自重自爱,连紫鹃雪雁等丫鬟也叮嘱了,不允许和宝玉过于亲近。
她偷看禁书说酒令说了出来,宝钗劝她的时候,她的反应是非常认可宝钗的话,从此把宝钗认作好人,当做亲姐姐,把以往自己对宝钗的偏见全部归咎为自己的错,还感谢宝钗教导她。
平时宝玉和她说话,一旦说造次了,比如看《西厢》的时候宝玉对她说的“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以及说紫鹃“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黛玉都是立即翻脸大怒,气的哭闹。吓得宝玉赔礼道歉,以后说话都格外注意了。
所以黛玉虽然在贾府这个大染缸里生活,但她仍然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女儿。
但是因为她自幼和宝玉一同养在贾母膝下,又曾青梅竹马“亲厚不避嫌疑”,所以下面难免总有些闲言碎语。
比如兴儿说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准了,又比如续书中提到的,薛姨妈打法来给黛玉送蜜饯荔枝的婆子,张口就说“怨不得我们太太说这林姑娘和你们宝二爷是一对儿,原来真是天仙似的”“这样好模样儿,除了宝玉,什么人擎受的起”
这些的闲话是薛姨妈这个碎嘴传出来的,对黛玉的名声非常不好,在这些婆子们嘴里再发酵一下,简直就不知道能编成什么不堪的话来。
一旦黛玉不能嫁给宝玉,她的清白闺誉其实也早就不好了,想找好婆家都有点难。
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明人,她在贾府虽然不管事,但事事看的通透,她知道这些人都是如何看待她、议论她的,所以她才在燕窝一事上不想多事,免得再人人非议。
如今她与宝玉的婚事已经没有指望,她也将要油尽灯枯,再也不需要忌惮别人的眼光,再也不想承受无端的流言蜚语。
所以她要自己证明清白,她仍旧是一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清净女儿,她要离开贾府这污浊肮脏、黑暗阴险的泥潭,清清白白的回到她的家乡去。
综上所述,黛玉死前烧掉诗稿和题诗手帕,还留下遗言说“我身子是干净的”,要求落叶归根,回南方家乡安葬,她是在与自己短暂又凄苦的一生告别。
不过按照古代的风俗习惯,林黛玉是未嫁之女早夭,就算灵柩送回姑苏原籍,按礼是不能葬入林家祖坟的,应该会在离她父母坟茔不远处的地方被安葬。
林黛玉的一生,实在是可悲可叹。
南山橘暖 / 文
我是南山橘暖,爱读书,爱读红楼梦。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
黛玉死前烧掉所有与宝玉相关的东西,为何还说“我身子是干净的”?
林黛玉临终前烧掉宝玉给他的东西,包括她自己的诗稿。一则,标明她和宝玉的清白,不留下任何与宝玉有瓜葛的信物。二则,我黛玉和大观园并贾府的是是非非也没有任何的关系。三则,也是最为重要的,我林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下凡,如今要离却红尘而去,凡间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本来,投胎到人间,不过是与宝玉来完成此劫的,完了就走人,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所以,烧了得了,烧了干净!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是,林黛玉包括宝玉知道不知道他们就是下凡来到人间的一对冤家?
我们来看,《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贾宝玉好心不讨好,遭到湘云黛玉埋怨而“翻身起来至案前,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也写在偈后。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挂碍,心中自得,便上床睡了。
黛玉看到后,续曰: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之后,宝钗引用六祖慧能的偈子,作了一番解释: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
由此可见,宝玉领悟的,终究不如两个姑娘领悟的深和透,境界也没有她们高。宝钗和黛玉相比呢,宝钗是一种知识上的理性认识,而黛玉则是发自内心的感悟。从平时二人的性格上,我们不难作出这个判断。
黛玉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她在人间的命运。尽管她自己并不知道是绛珠仙草下凡(人间天上两轮回),但这个参禅的情节,还是透露出了黛玉独特的悟性。
当然,宝玉最终还是出家了,没有像黛玉那么早的离开人间回到天上去。
当然,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曹雪芹一贯的笔法:善打伏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