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术,为何无人猜透?

所谓的帝王之术,到底是什么?

上下五千年,几多兴衰史。自商周至明清,中国共先后登场了五百余位帝王,这些帝王,性格各异。而让后世研究最多的,就是他们的御下之术,也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帝王之术,说白了就是管理技术。随着这几年各类管理学说的兴起与热度的增加,帝王之术也被拿出来研究,归根结底,就是一套管理办法以及管理技巧。区别就在于,管理的角色和管理的尺度不同。

《道德经》第六十章讲到:治大国如烹小鲜。其义即是治理国家如同烹制菜肴一样。要掌握佐料的平衡,还要有精耕细作的精神。当然,这个道理很大,实际上在做起来有很大难度。而古代的帝王们,也是在这方面寻找平衡。

帝王之术,首先就是御人,古代的皇帝是私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我的,但是怎样让臣属忠心耿耿,卖命的为自己去工作。更重要的是驾驭大臣中间的平衡,既不能让皇权的威严受到损害,又要让大臣为维护皇家的尊严去奋斗,这帝王之术中最重要的御人。

其次,帝王之术在于平衡,不单是大臣之间的平衡,还包括朝廷的平衡,皇族与士族的平衡。天下是皇家的不错,但是皇家的土地上,总要有人去维护这个皇家,方才有存在的意义。若是一味强调皇族的权利,使大臣和士族受到损害,那么就会出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局。

还有就是,授权。古代的皇帝不同于而今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到手的权利再下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这个天下都是自己的。分出去的权利,且不就是将自己辛苦得来的天下再拱手让人吗?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煞费心思的将传承千年的宰相制度给废除,原因就是朱元璋认为宰相没有打天下,却还要名正言顺的瓜分了自己的权利。如何让授权变得让皇帝放心,更能随时把这个授出去的权利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帝王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最后,帝王之术在于神秘。为什么帝王之说在古代会让人们感觉如此神秘?因为这不同于而今的各式管理学说,都有章可循,有迹可依。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帝王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背后的国家先是皇家的,再是大臣的,最后才是百姓的。大臣们要去迎合,去揣摩圣意。为何清朝的和珅会让乾隆如此喜爱?就是在揣摩圣意上做得很好。而为何要让他揣摩圣意,就是要先是皇家的威严,皇权的神秘。

当然,关于帝王之术,远远不是寥寥数语就能讲完的,几百位皇帝,几百种帝王之术,其中的复杂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归根结底,就在在于管人,用人,识人几个方面。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出现了很多让我们后世惊艳的管理之术让我们学习。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已经发生过得历史来找寻经验,从而避免不该犯的错误。这就是历史以及帝王之术的美妙之处!

帝王之术,为何无人猜透?

帝王之术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现在随便找个省部级(市厅级)以上的人都懂,企业家级别的人大多也懂,不懂的人位子坐不稳。

皇帝的称号和臣子的官职,都是他们获取权力的法律依据,但并不代表他们就因此获得权利,能不能获取权力,得看他们的手腕,这就是帝王之术

《韩 非 子》《商 君 书》《申子》之类的法家书籍都是帝王之术,还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书,也是讲帝王之术,《道德经》也是写给帝王看的,都可以归为帝王之书。

实际上,并不用刻意去学,很多普通人走上管理岗位,基于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权力安全性、延伸性和畅通性,基本能悟出来,

刘邦以前就是个村长、朱元璋以前就是个乞丐、石勒就是个奴隶,他们谁也没有学过所谓的帝王之术,但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慢慢悟出来了

之所以觉得高深(有的人觉得邪恶),是因为你没有走上高级管理岗位,当你走上管理岗位,自然而然就懂了,就不会觉得它高深或者邪恶了。

帝王之术,为何无人猜透?

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明白所谓的“帝王之术”,也许是因为没处在相应的位置。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心是最复杂的,能够洞悉人性、游刃有余,才能成为江湖中的高手;古今中外成功的领导者(无论在官场还是企业),都是实践“帝王之术”的行家。

而在理论领域,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成了后世学习“帝王之术”的指南。

最早对帝王之术、人君之术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相传由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所著的《管子》。但根据史学界考证,此书实际上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庞杂浩大,涵盖了法、儒、道、阴阳、名、兵、农等众多流派的观点,可谓包罗万象,被视为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其中,它对于帝王之术的论述更是让人眼界大开。

所谓的帝王之术,又称人君之术、人君南面术(古代帝王坐北朝南),指的是法家理论中的君主治国学说。

首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君主的思想、行动就关乎着一个政权的走向与安危。因此,《管子》提倡为君者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加强“心术”,约束自我言行,任何举动都要恰当,既要有所为,又不可过界,以免过犹不及。

第二,“上下之分不同任”。领导者想要成事,必须要获得下级的普遍支持,但怎么控制手下、掌控好两者的关系,这里面很有讲究。按照《管子》的观点,领导者需要把控的有四点:

制定规矩,让手下遵照执行;

知人善任,根据下属的能力、表现对其委以职务,把人安排到正确的位置上;

领导者千万不能事必躬亲、越俎代庖,不要降级插手下属该干的事,但同时也不允许手下僭越;

做好监督、检验。

对于最后一点——如何监督手下,《管子》的主张是:因任无为、静以待时。说得简单粗暴一点:领导者表面上一定要表现得不动声色、不偏不倚,实际上却暗地里察言观色、目光如炬;对待手下说的话,既要能够吸取有益的意见,又得保持主见、不能轻易被带偏。

这就是所谓的“城府”。因此,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越是大领导,往往越会体现得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但咱们千万不要被这个表象迷惑,这也许是让你放松戒备、展现出最真实一面的“套路”。

除了《管子》之外,战国时期的那些法家代表人物,比如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也会特别提倡所谓的“术”,本质上也就是帝王之术。他们的观点各有侧重,但与《管子》大同小异。

慎到是齐国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家的重要创始人,而且他还是法家“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对于帝王之术,他主张“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即君主不能事必躬亲,尽量让手下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

第一,君主并不是天才,不可能样样精通;即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免不了会犯错。所谓干得多、错的多,如果君主啥都自己上阵,会让臣子发现他的愚蠢,将会严重削弱其威严;

第二,假如一个君主确实很优秀,啥领域都能应付,那臣子们则会闲的没事干、成为国家的负担,而且还会变成了领导为部下们工作、“君臣易位”。

第三,领导者将工作分配给下属,自己居上监督,有利于激发人才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申不害也是法家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曾在韩国为相15年,主持了法家变革,实现了“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让韩国一度呈现出强盛之势。

对于驾驭臣子的“术”,申不害的观点显得比较偏激。在他看来,对于一国之君而言,臣子才是最大的威胁,这些人会蒙蔽、欺骗君主,有可能僭越作乱,甚至还会弑君自立。为了提防这些臣子,君主必须做出一副无为而治的模样,装作看不见、听不着,让手下找不到切入点,这样就没法钻空子,自然就会体现出真实的一面

下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商鞅。无论是治国还是御人,商鞅都强调一个“法”字——立功就赏,有错就罚,以这种相对客观的标准来迫使臣子按照君主的要求行事。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则糅合了那些先行者的观点、并且实现了升华。在他看来,帝王之术的核心在于权势不得下移,君主一定要绝对专制、绝对地集中权力,避免手下权势过重。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他提出了君主驾驭臣子的七大秘诀:

君主必须时刻对臣子的言行进行考察,不要偏听,也不能轻信;

君主不可以仁慈,对于下属要有过必罚,以此体现、维护自己的权威;

注重信用、有功必赏,而且是重赏,以此鞭策下属们卖命;

全面、逐一听取部下的意见,督促他们展开行动;

疑招诡使——给部下一个不合理的命令,然后看其反应。如果对方立即执行,那皆大欢喜;如果讨价还价,那不好意思,得好好收拾。后世最经典的案例有二:汉景帝赏给周亚夫一大块肉却没给餐具,后者不满,惨遭清除;李世民临终前毫无理由地贬退李世勣,后者立即领命动身,不久后被召回提拔为宰相。

挟知而问——领导者明明很清楚某一件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询问下属,以此测试对方是否对自己诚实。这种例子就更多了,隋炀帝杨广曾故意征求贺若弼对一众名将的看法,后者把其他人大贬一通,遭到了杨广的冷遇。

倒言反事—故意说一些反话,从下属的反应来测试其为人。最为经典的反面例子,莫过于指鹿为马了。

在所有的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中,韩非子是帝王之术研究的最透彻的一位(没有之一),以至于还是秦王的嬴政看到《韩非子》后,大受震撼、受益匪浅,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由此可见,所谓的帝王之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权谋、心计,本身并不值得提倡。但我们反感它,并不意味着能不受其影响;在纷繁的现实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是不可避免的,了解基本的人情世故,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

当然了,万事知易行难;多看看历史故事,是提高我们“情商”的一条好路子。

帝王之术,为何无人猜透?

感谢邀请。

古代帝王都有一套治下的理论标准,这便是所谓的“帝王心术”。帝王心术核心就是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常采用过河拆桥。

汉高祖刘邦出生卑微,却能先入关中,结束秦朝统治,通过楚汉争霸一通江山,坐上皇帝宝座。继位后,为了维护刘氏统治,对异姓王的戒备之心越来越大,逐彭越、灭英布,杀韩信,只留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帝王心术篇。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一同打江山的兄弟兵权,采用偃武修文国策,防止武将兵变,留下和平演变政权的美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通过胡惟庸一案诛杀功臣,废丞相制,皇权得以高度统一,使得专制统治更上一层楼。

帝王顺利继位后,都对夺取政权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为了长久延续其统治,他们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他们是心狠手辣吗?他们是不仁不义吗? 换一个角度,身处帝王位,便是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身败便是灭门之危险,便是百姓被生灵涂炭之时,便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危险局面。 历史上不乏这种案例,秦二世与赵高就是典范。如果没有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就会像秦二世一样被赵高所杀,身死异处,丢掉祖宗留下的江山,何其悲哉。

帝王心术其实就是采用种种手段,相互制约臣下,让臣子相互猜疑,失去信任基础,从而维护自身统治,实现其长久延续之目的。

帝王心术为何别人猜不透,主要是你所掌握信息不全面,看待问题高度不够,没有十面埋伏的危机感而已。帝王心术是身处高位的被迫行为,是不得已而为止。

帝王之术,为何无人猜透?

因为他们是帝王。

如果大家都能了解帝王之心,帝王就随时准备下台吧!

所以,为帝王者绝非等闲之辈。

帝王之术,为何无人猜透?

根本原因是:你不在其位,体会不到帝王的“不得已”。

帝王心术不等于传统官场、商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它有更深广的内涵。从根本上说,它源于帝王身份的诸多“不得已”(以下我只说合格的帝王,不论昏君)

1、世上每个职业都有退路,唯独皇帝没有退路。帝王身退则必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魔咒般的宿命。你见过几个丧失权力的皇帝有好下场的?康熙帝说:“《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所以皇帝必须永远“太阿在握,权柄不移”,至死方休。

2、世上每个人都能有知心朋友,唯独皇帝不能有朋友。“近则不逊,远则怨”,这未尝不是皇权周围的众生相。皇帝不能和任何人越过君臣礼法的边界,就是避免人臣恃宠而骄,招揽权势,反恩为仇。宋徽宗和大臣称兄道弟,导致朝纲崩摧就是前车之鉴。雍正帝整死年羹尧,谕旨中骂道:“看来你当不得一个大字”,就是恨他恃宠为乱。

3、民主制度下的政治斗争,最后常出现没人对国家真正负责的局面。因为政党可以下野、总统可以辞职,大不了烂摊子交给别人。但皇帝不同,视天下为身家性命,不能撂挑子,必须对国家的治乱兴亡负最终责任,必须至死坚守底线。

4、所谓“朝廷”,就是天下最精明、最大胆、最有本事的人凑到了一块。皇帝在他们的包围下,要用其智力,又要保住身家性命,又要保证国计民生,还要保证子孙万年,想事不为人所欺,威不为人所窃,权不为人所攘,情不为人所夺,就免不了韩非子说的“上下一日百战”,皇帝的神经必须长期保持草木皆兵的备战状态,刚愎雄猜就成了帝王职业的基本素养之一。

5、千夫所指在下,千秋史笔在后,皇帝要顾及生前身后的名声,所以“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好事也好,坏事也罢,皇帝做事情不仅要做成,还要做圆。怎么闪转腾挪而饶有余裕,自己做好人,别人做坏人,就离不开一连串的算计。

6、好逸恶劳,高己卑人,声色自娱,是人的本能。皇帝和平民百姓概莫能外。所以,让宰辅总其事,让百官代其劳,让国计得其所,来保证皇帝可以安享声色犬马之乐,没有后顾之忧,就成了皇帝最后的小算盘。

以上六点,都是中国皇帝的“不得已”。而这六个不得已,又导致了皇帝要面对六个现实问题:

因为第1点,皇帝必须打击任何谋求“提前接班”的儿子和兄弟叔伯。越是血缘关系亲近的人越不能信,防盗防贼防子孙,“朕不给,你不能抢!”

因为第2点,皇帝不能和任何人推心置腹,必须默认每个人都不可信。一旦发现有欺君罔上的迹象,非黜即杀!“奸茴稍萌,即灭不旋踵”。

因为第3点,所以皇帝必须保证信息传递的上通下达、全面准确,随时检查下面是不是政令无违,自己是不是民隐周知,所以刺探、试探无所不为。可以参考韩非子说的“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因为第4点,所以皇帝必须时刻与一群天下最强的大脑和心脏斗智斗勇,想着阳谋,防着阴谋。最安全的活法,就是“恩威莫测”。皇帝摆出喜怒无常的性情,让底下的人猜不到,让每个人都觉得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他才能安全。反之,“有谋人之心而使人知之者,危矣!”一旦皇帝发现有人可以猜得到自己的心思——杀无赦!

因为第5点,所以皇帝必须始终维护儒家的政治正确,和庄严肃穆、端正平允的个人形象。“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皇帝要掂量什么只能做不能说,什么只能说不能做。所以暗地里波谲云诡的朝政,面子上都是一片仁义道德的气象,我骗我骗我骗骗骗!

因为第6点,皇帝必须精雕细琢出一套最佳的人事布局和行政程序。古人常说“祖宗之法不可废”,就是因为帝国的制度是历代帝王研深测化、穷尽智慧作出的顶层设计,后世子孙不能随便动,最怕捅了个窟窿你堵不回来。

在皇帝制度下,如果没有统握元枢的意志,致治于未乱的侦察、反侦查能力,和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平衡术,皇帝根本无法有效地驾驭偌大的帝国。而身不在其位的人,又简单地以为皇权无边,皇帝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把历史的是非对错,简单地归功或归咎于帝王个人。又或者觉得帝王心术处处虚伪,步步陷阱,让人猜不透。其实设身处地想想这6个不得已,你也不难体会“为君难”的真实意味。

黏贴一个数据统计给你参考,看看皇帝好不好做: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国家,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死于疾病或者衰老)339人;非正常死亡(死于自杀或他杀)272人,非正常死亡率为44%,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有确切生卒年份可考者共有209人,其平均寿命仅为39岁多。

再给你看看北魏的一代雄主,道武帝拓跋珪晚年是如何被皇权逼疯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