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朱元璋曾对刘伯温说:你可真是我的张子房啊!

这里朱元璋所说的张子房,就是指汉朝时著名的谋臣,开国元勋张良。

朱元璋对刘伯温讲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刘伯温在帮助大明建立的过程中,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二,张良在刘邦功成名就之后,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原则,最终得了个善终。朱元璋暗意就是向刘伯温说这个道理。

这换做一般的人,还真是听不明白,只听出老朱这是在夸奖。但刘伯温听懂了,不仅听懂了,还立刻付之于行动。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对跟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将领进行了封赏,光公爵就封了六个。就连管粮草筹划的李善长都成了公爵。但是对于功劳显著的刘伯温,仅仅只是封了一个伯爵而已。可是刘伯温不但没有表示不满意,还乐呵呵叩谢皇恩。他心里清楚朱元璋对他的忌惮,于是在洪武四年,刘伯温主动请辞,说自己身体不行,想告老还乡,回自己的老家青田养老。朱元璋很高兴,心说还是刘伯温识趣。于是,在几番假意的推辞后,批准了刘伯温告老。

回到了老家青田,刘伯温便隐形韬迹,每日里惟饮酒弈棋,绝不对人说自己对大明有如何的功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就连青田县县令寻访自己,都推说身体抱恙,不见。

按说,做到这种程度,如此的低调,想必朱元璋会刘伯温放松警惕了吧。那可未必,虽说朱元璋没有找他的麻烦,但是有人就偏偏不让他安生。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回乡后不久,好日子还没过几天,便被朝中的丞相胡淮庸弹劾,说刘伯温的老家宅子是一块有王气的地基,刘伯温自己占据王气,意图不轨。

王气这东西,虚无缥缈,你说有他就有。还没法考证,这下,刘伯温大惊,连忙赶回南京,向朱元璋请罪,同时为表示诚意,又住在了南京,不再回青田。

洪武八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知道后,便派胡淮庸探望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结果越服用越难受,病情逐渐加重。中间他曾在觐见朱元璋的时候,委婉的表达过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儿子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回乡后不久,刘伯温便感知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将儿子叫到床前,拿出一本《天文书》,命儿子呈给朱元璋,并留下了遗言:“子孙不可学神算预测之学”!

为什么说这句话呢?因为他想保自己后世的太平,他深知皇家之事,一个不好,便丢了性命。不让子孙学习预测之学,也是让朱元璋放心,并且把书交给朱元璋,也算是一种诚意了。

可刘伯温千算万算,也没想到,自己的后人依旧是惨遭横祸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琏,因受到胡淮庸案的牵连,在刘伯温死后仅四年,便被迫害。最后坠井而死。

二儿子刘景,活的时间长,在朱棣登基后,想着刘景是刘伯温之子,也算是有才能之人。便请刘景来朝为官,结果刘景倒是硬气,不但不来,还好一通骂朱棣,说朱棣是个篡位者,朱棣大怒,将刘景打入大牢,最后落了个在牢中自尽的下场。

民间均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一代谋臣,当世英豪。千万条神机妙策,却没算到自己的儿子双双惨死,可悲可叹!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自古以来,中国百姓总是很崇拜智慧型英雄人物,民间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虽然传说中的刘伯温料事如神,但是,很多事情还是出乎他的预料。

本想获得皇帝庇护,结果被人暗害

刘伯温听说有人上奏皇帝,诬陷刘伯温想造反。

为了表明自己对皇上忠心耿耿,刘伯温特地从老家来到京城,向皇上禀报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一再向皇上表明自己对皇上一片忠心,目的是希望获得皇上的信任与保护。

拜见皇上后,还没来得及回到家乡,刘伯温感染风寒,发烧严重、咳嗽不止。

有人报告朱元璋,刘伯温生病了。

朱元璋安排胡惟庸带领御医去为刘伯温治病。

胡惟庸心胸狭隘,向来嫉妒且排挤刘伯温;这一点,刘伯温很清楚。

因为是皇帝派来的御医,刘伯温没有多加防备。

刘伯温叫儿子按照御医开出的药方,到药店抓了中药,回到住处煎好服用。

本来只是风寒,可是服药后,发生了严重问题,刘伯温的肚子中好像堆满了石块一样,这些石块堵塞、下坠,令刘伯温无比痛苦。

刘伯温意识到,很可能是胡惟庸命令御医在药方中配了毒药,看来胡惟庸是要害死刘伯温了。

刘伯温首先想到要去向皇上禀报,以期获得朱元璋的保护。

朱元璋会不会保护刘伯温?

朱元璋若无其事,刘伯温回乡等死

拖着沉重的身躯,刘伯温来到皇宫觐见皇上。他小心翼翼地描述了胡惟庸和御医给自己治病的过程,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皇上明白了他的意思,但是,只是无关疼痒地劝他:安心治病,会好起来的。

朱元璋的反映,令刘伯温大失所望。

刘伯温不得不回到住处,继续养病。两个月后,刘伯温病情越发严重,连下地走动都非常困难。

渴望叶落归根,希望能够活着回到家乡,死后安葬在老家,刘伯温叫儿子去报告朱元璋。

朱元璋安排禁军护送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县南田乡,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温州市文成县。

刘伯温每天只是喝一些水、吃很少的米饭,所有药物全部停止服用。

知道自己最近几天可能就要离开人间了,睡在床上的刘伯温思考如何给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临终遗言11个字,只希望子孙平平安安

两个儿子都在病床边,刘伯温对小儿子刘璟说:

如果有机会当官,一定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用高尚的道德感化百姓;

制度规矩一定要简单明了,让百姓清楚明白、容易遵守、容易做到。

这样一来,大明王朝将会万年不衰。

教导小儿子后,刘伯温躺在床上,回想自己一生走过的路,思绪万千。

从父母抚养自己开始,再到跟随朱元璋打江山,又想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刘伯温感觉纵然自己很多时候都能料事如神,可是终究没有逃脱被胡惟庸下药致病的悲惨结局,也没有获得朱元璋出手相助的庇护。

尽管为朱元璋尽心尽力,到底还是被怀疑、被排斥、被打压、直至被伤害。

两行老泪顺着刘伯温那一双凹陷的脸颊滚落而下。

刘伯温感慨:即使如神一样的预测,也扛不住命运的摇摆。

如果未来儿孙还学习自己这样喜欢预测未来,那么他们将会十分悲惨,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天赋、他们只是普通的凡夫俗子。

自己一辈子有如神助,结果就是这样悲凉;如果儿孙们学习神算,很可能没有学到真谛,最后还会身死人手。

为了让儿孙能够避免杀身之祸,千万不能让他们重蹈自己的覆辙。

想到这里,刘伯温叫大儿子刘琏,把箱底的那一本天文书拿出来,郑重其事告诉刘琏:我死后、安葬完毕,你立即把这本书送到京城、呈献给皇上,千万不能耽误。

刘伯温要两个儿子向自己靠近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告诉他们:

千——万——不——要——让——后——人——学——习——神——算!

说完最后一个字,刘伯温闭上深陷的眼睛,盍然长逝。

时间定格在农历1375年四月十六,刘伯温走完了充满传奇的65个夏秋冬春。

有了11个字的临终遗言,刘伯温的儿孙们是否都能避免杀身之祸呢?

大儿子刘琏之死

刘伯温大儿子刘琏喜爱学问,性格偏向柔弱。

1377年,朱元璋念及刘伯温曾经立下的功勋,授予刘琏考功监丞,兼任监察御史。

刘琏对皇上忠心耿耿,不断将胡惟庸部下的胡作非为禀报皇上,招来胡惟庸等人的仇视。

1378年,朱元璋将刘琏派遣到江西去磨练,任命他担任江西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希望提高他的能力,将来回到中央担任更大的职务。

在江西,刘琏陷入胡惟庸党羽的包围之中。他们要求刘琏参与胡惟庸集团。

刘琏不愿意。

胡惟庸党羽买通了刘琏的守门人和侍从,他们串通起来,准备暗害刘琏。

一天傍晚,刘琏带着两名侍卫从外面步行回家。

路上,看见一口大井。大井就在路边。

刘琏刚刚走到大井旁边,突然,两名侍卫从两边一人拉着刘琏一只胳膊,一起用力,将刘琏直接投进大井中。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刘琏,就这样被胡惟庸的党羽抛下井中,淹死了,殁年31岁。

江西巡抚向朝廷上奏,刘琏自己不慎坠井而死。

接到江西巡抚的上奏,朱元璋惊讶不已,惋惜连连,于当年九月亲自写了一篇祭文,悼念刘琏;

朱元璋特地派遣使臣到江西祭奠刘琏的亡灵。

小儿子刘璟之死

刘伯温小儿子刘璟热爱兵法。

1381年,就是洪武十四年,温处(现在温州市)的叶丁香、吴达三起兵反叛,朱元璋命令唐胜宗率兵平叛,让刘璟随军担任参谋。

这一次参战,刘璟崭露头角,献出奇计,很快彻底打败了叛军。

胜利回到京城后,唐胜宗向朝廷上报了刘璟的功劳。

朱元璋大加赞赏:刘璟真不愧是刘伯温的儿子啊!

从此以后,朱元璋每一年都会下诏,将刘璟召入朝廷,亲自接见。朱元璋对刘璟非常非同一般。

朱元璋驾崩后,刘璟仍然尽心尽力为明朝献计献策,可是,屡屡不被采纳。

刘璟郁郁不得志、无力回天,只得放弃做官,回到故乡南田,过上隐居生活。

1402年,朱棣登基当上皇帝,询问旧臣中哪些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重用。

有人推荐刘璟。

朱棣下诏要求刘璟进入京城,可是,被刘璟拒绝了。

恼羞成怒的明成祖朱棣,派人将刘璟捉拿进京。

但是,刘璟对朱棣说:

“人臣事主,死而不贰!”

刘璟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不接受官职,而且坚决不呼明成祖“万岁”,只是称呼朱棣为“殿下”。

不愿当官就算了,刘璟居然还胆敢指责明成祖朱棣。

刘璟大声对朱棣说: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刘璟犯下”忤逆圣旨、冒犯皇威“的大罪,立即被关进牢狱。

在狱中,刘璟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活在世上没有价值,就用自己长长的发辫,紧紧缠住脖子,最终窒息而死。

刘璟殁年52岁。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行军打仗,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可是,到最后没有料到自己被胡惟庸暗害致死,或者料到胡惟庸暗害,但是,没有算到如何可以避免。

刘伯温临终留下11字遗言,希望儿孙能够逃过杀身之祸,可是,两个儿子最后都没有善终。

刘伯温及其儿子的结局,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选自网络)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答:刘伯温临死前没留下过什么“11字遗言”,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得很惨,没有躲过杀身之祸。

提问问题的网友应该是看演义小说、野史传闻、民间戏说看多了吧?

刘伯温病死于洪武八年(1375年),该年正月,他在京师感染了风寒,一直不见好转,拖延到了三月下旬,自知去日无多,便由长子刘琏陪伴,并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大明帝都南京动身返乡。

回到故乡家中,刘伯温停止了一切药石调理,对两个儿子交代了一些家中田产之类的后事。然后,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叮嘱他们,要他们把这本书呈给皇上。同时又告诫他们,说刘家的子孙都不要学习这门学问。

最后,刘伯温对两个儿子大谈了一番治国之道。

原本,这些治国之道他是想写成一份奏章上交给朱元璋的,但是,考虑到政敌胡惟庸正吃香,自己这封奏章不一定入朱元璋的眼,于是放弃了。

他对两个儿子说,今天我说的这些治国之道,你们可以谨记在心,等哪年胡惟庸倒了,皇上就会想起我了,可能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

刘伯温病逝于该年(洪武八年,1375年)农历四月十六,善终,享年六十五岁。

刘琏因为父亲刘伯温的原因,曾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的职务,政绩还不错,却在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琏的儿子刘畾的情况相比要好一些。

原因是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后好几年,这才开始觉察到刘伯温的好处,作为补偿,就让刘伯温的后代继承刘伯温的爵位,亦即是让刘琏的儿子刘畾继承了原本刘伯温的爵位。

但是,伴君如伴虎。

不久,刘畾触怒了朱元璋,被赶回了老家。

建文帝和明成祖朱棣都曾想启用刘畾,刘畾本人已心灰意冷,以守墓为由,坚决不肯入朝为官。

刘伯温的后代才得以保存,开枝散叶,子孙旺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刘伯温的次子刘璟的下场也非常不好。

刘璟为人有谋略,曾给朱元璋部下将领唐胜宗出谋划策,取得了胜利,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被安排做了阁门吏,后来又安排他做了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在靖难之役中,刘璟是站在建文帝这一边的。

建文帝失败,刘璟就难逃噩运了。

刘璟被朱棣下狱之前,他还说了一句很硬气的话,他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下狱后自缢于狱中。

所以说,刘伯温临死前没留下过什么“11字遗言”,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得很惨,没有躲过杀身之祸。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朱元璋称帝后,大肆屠杀桀骜不驯的功臣宿将,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太子朱标和皇孙朱允炆铺路,以及稳定大明局势。

而刘伯温,作为功臣之一,朱元璋的“先生”,诸葛亮式的人物,自然也逃不过朱元璋那双无情的眼睛了。

刘伯温临死前,特意写下十一字遗言,让儿子在他咽气之后,第一时间去南京找朱元璋

刘伯温的《烧饼歌》十分出名,被誉为“中国历史七大预言神书之一”,其中准确地预料到了后世数千年之事。相传朱元璋当时正在吃烧饼,并有意考验一下刘伯温,就把咬了半口的烧饼盖在碗里,让前来开会的刘伯温猜,结果刘伯温一猜即中。

朱元璋大惊,于是又请教了刘伯温后世之事,并把这些对答总结起来,著成《烧饼歌》一书。虽然朱元璋不能确定刘伯温的预言到底是不是准确的,但诸葛亮的《马前课》、李淳风的《推背图》,这些都是前代有名的预言书籍,而且大多都应验了。朱元璋知道这世上确实会有这样,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奇人异士,况且刘先生在建国之路上也很少有不中的,所以朱元璋选择了相信刘伯温。

虽然刘伯温说出了今后数千年的运势,但却没有当代的事情,这就让多疑的朱元璋怀疑:刘伯温是不是留了一手,故意不说出当今之事,至少推演一下往后十年的事,让咱也可以体验体验啊!刘伯温绝对是藏了一些东西,可能是对咱不利,也可能是对刘伯温自己不利,所以他不敢说。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忌惮算是埋下了,之后刘伯温回家养老,朱元璋特意让丞相胡惟庸去给他送药,是越吃越坏。而刘伯温在洪武八年,拖着病体去和朱元璋求情,却只得到了朱元璋一句“先生多虑了”的话,刘伯温心灰意冷,回家后不到几天就去世了。临死前把儿子招到床前,留下十一字遗嘱: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言。说完刘伯温就咽气了。

刘伯温去世后,长子刘琏在家中处理父亲的丧事,次子刘璟飞马入南京,除了报告父亲的死讯之外,还把父亲的十一字遗言呈给朱元璋查阅。朱元璋一看,心知肚明,刘先生这是在表白心迹啊!他知道咱是为了什么要杀他,他也十分从容地去了。现在他留下这遗言,就是要告诉咱:不需要担心那些预言了,因为他没把自己的预知本事传下去,刘家的后代不会洞察天机,自然也就不用担心会被别人所利用,或者自己怀有不轨之心了。

朱元璋看完遗言,内心百感交集,毕竟刘伯温对大明也是有功的,和自己又是知己之交。再三思虑之下,朱元璋就让刘伯温长子刘琏承袭诚意伯爵位,增加俸禄,在刘琏去世后,朱元璋还让刘璟继续承袭爵位,恩宠甚于刘琏。

可以说刘伯温是成于天机,败于天机,临死前留下的遗言,也算是保护了子孙厚待的周全了。天机不可泄露,窥视天道命理之人,虽然能流芳百世,但却绝对不容于当朝,或英年早逝,或祸害子孙,无一例外。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我这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遗言,帮后代逃过杀身之祸,有人说这11个字是“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言”,于是刘伯温的后代躲过朱元璋的猜疑而保全性命。然而,事实上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死于非命!

  • 刘伯温的大儿子叫刘琏,因为与胡惟庸那帮人发生了矛盾,于洪武十年被威肋,坠井而死;

  • 刘伯温的次子叫刘璟,因为对朱棣篡位不满而拒绝了召见,后被逮捕至京城,死于狱中。
  • 刘琏的儿子刘廌是刘伯温的长孙,因为看到爷爷和父亲的遭遇,无心再踏入仕途,归隐故乡过起普通人的生活。

以上就是刘伯温后三世子孙的情况,这些后代死的死,躲的躲,哪里有从刘伯温遗言里逃过劫难?其实刘伯温是有遗言留给后人,不过不是11个字。

刘伯温的遗言据《明史》记载:“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这是《明史》对刘伯温遗言的记载,他把长子刘琏叫到跟前,拿出一本《天文书》交给刘琏说:“这个交给皇上,一定要告诫后人不要再去学这个了。”

后面刘伯温还与次子刘璟说了一些话,主要是教他为官处世的道理,另外做了一份遗表交给了刘璟,交待他胡惟庸等人失败以后,皇上一定会想念我,如果他有问你什么,你就把这份遗表交给皇上。

从这些记载来看,刘伯温告诫后人不要学《天文书》里面的内容,然而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至今是一个谜。

结束语

刘伯温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也非神仙,从他晚年的事迹就可以看出,他也只是个普通凡人。

刘伯温告老还乡后隐姓埋名,从来不与官员来往。有官员化妆成农夫与他相见,后来官员表明身份后,刘伯温吓得连忙离开;刘伯温被胡惟庸诬陷要占龙脉做墓的时候,他马上就回到南京城留在朱元璋身边,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二是为了保全性命!

所以刘伯温其实被神化的成分很多,他的后代从孙子开始没有踏入仕途,不过却继承了他的“诚意伯”爵位,生活倒也不会过得太清苦。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11个字保佑后代千秋,一代神算子刘伯温,机关算尽即使算得到天子,算得到死期,但却终究败给了未来,知晓天机,只能幸运一时,却仍旧摆脱不了生死轮回,不得不说是人间莫大的悲哀!

1375年的5月16号,,一代大军师刘伯温与世长辞,他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

神机妙算仿佛天神下凡,准确预测他今后的运势,拥有神的意志,却最终败给了人的肉体,古代帝王历来没有解决的长生不老问题,刘伯温也同样无法规避,关于刘伯温之死,我们为此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禁好奇,当时他的十一字遗言,究竟代表着什么?

这是一个字和慈禧太后当时许下的三个遗愿有异曲同工之妙,慈禧太后这辈子干过的有悖常理之事,一件也没让后人干,无论是女人干政、还是重用宦官,关于刘伯温临死前的十一字遗言,具体原话版本众多,无从考证,但是,最主要的意思就是:刘家的后代不允许再学天机神学。

或许天机学的弊端,刘伯温终其一生终于领悟。

人算终究躲不过天算,绝大部分未来的预测,也需要付出代价,一个人一生能够利用的运气和福祉就那么多,天机神学也算是人生开挂秘籍,开挂必定要遭天谴,

即使侥幸你能够算出自己所有的好运气,提前将其享用,那么终究有用完的一天,该偿还的债迟早要偿还,但如果你意外死亡或者侥幸能够逃脱,一切因果就真的结束了吗?其实不然。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天敌

往往我们许多人做事不考虑后果,对于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无节制的索取,最终也必将承担大自然无休止的报复,因为刘伯温精通天机神学,所以他这一生过的并不算坎坷离奇,基本实现人生报负,但是他的这一切是以子孙后代的好运为代价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刘伯温死后子孙后代的命运,就可以发现!

刘伯温的两个孩子,最终死于非命,验证了父债子偿的道理

刘伯温长子刘链,早年接受父亲熏陶,虽然没有刻意练习,不得不承认祖传基因的强大,可能父亲刘伯温认识到这一切,赶紧告诉他的两个儿子,切记再修行神学之时,已经算为时已晚了,长子刘链和他的父亲刘伯温也有一拼,精通天文谋略,得到朱元璋赏识,还任命他当江西参政。

毕竟他父亲的厉害,有目共睹,假以时日,相信刘链即使不能超过他的父亲,也可以与他的父亲比肩,但是这一切却遭到胡惟庸的羡慕嫉妒,认为将来他必定会威胁到自己的朝中地位,为人正直的刘链哪里想到,人心的歹毒远比,泄露天机可怕,最终他也被胡惟庸逼的跳井而死。

人算不如天算,算到命运却不能改变最为致命

刘伯温的二子刘璟,当时朱元璋想让他继承他哥哥的位置,但是他谦让给了哥哥的儿子,后来朱元璋死后,刘璟被撵走侄子自己上位的朱棣任命辅佐自己,也可能是明知自己的命运,他死活不进宫,但却更加招致朱棣反感,反而将他抓了回去,性格耿直的刘璟,面对朱棣也丝毫不肯下跪低头,面对朱棣篡夺而来的皇帝更是不屑,这样作死的行为,无疑让朱棣大发雷霆,也最终难逃一死。

可以说,刘伯温终其一生,成就自己,用尽了子孙后代所有的福祉资源

泄露天机,遭天谴,他一次次有违天道,还能数次转危为安,也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拿子孙后代续命而已!但我们不可否认,刘伯温确实厉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