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

在中国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心国祠。

----朱元璋在汤和逝后为汤氏家祠御赐楹联

在放牛娃朱重八和他的小伙伴们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后,终于推翻了元朝,扫清了敌人,建立了大明帝国。开国之后,老朱却调转屠刀,对昔日的老战友,老兄弟下手,很多跟随老朱多年的老将,一一倒在屠刀之下,包括淮西老乡李善长、胡怀庸等,一大批开国功臣,还没来得及享受荣华富贵,就被老朱亲手送走。但唯独一人,一生征战,最后成了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他就是朱元璋的老乡兼发小、开国大将信国公汤和。

人物简介

(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并在次年,引领朱元璋加入起义军。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信国公。洪武二十年(1388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原因分析

在朱元璋刚加入起义军初期,由于骁勇善战,再加上有一定的文化,很受当时起义军首领郭子兴的赏识,很快就被提升为亲兵队长,而当时汤和,已经是起义军里的千户长官职要比朱元璋高的多。但很多起义军的士兵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千户长汤和毕恭毕敬的走在亲兵队长朱元璋的身后,为他牵马,而且亲兵队长受之自若。

说这个例子,不是要讲朱元璋王霸之气外漏,而是说汤和,很早就看出来他的这位儿时玩伴不简单,早晚会成就大事。也从侧面说明汤和看人的准确性。在老朱没有发迹时恭谦的态度,也是为汤和日后善终打下了基础。

当然,仅仅依靠这一点,是万万不能就让老朱放下屠刀的。要知道老朱杀起人来,那可是六亲不认,比如亲侄子朱文正等。真正让朱元璋对汤和网开一面的原因,我分析是如下几种:

1、不争功

汤和能以平常心看待不公正待遇。打下江山朱元璋只封汤和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将领和大臣,都封了公的爵位。但汤和却很慎重,从不发怨言,继续兢兢业业屡立战功,后晋封为信国公。

2、审时度势

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加上太子朱标早逝,为了孙子朱允炆顺利接替皇位,就有箱将收回兵权,不愿让老伙伴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汤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寻找机会对朱元璋说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的兵权,开始在中都凤阳给汤和修建府第。

3、不妄议朝势

汤和回乡后,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中央官吏和乡绅,也不议论国度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用,不问世事的样子,也让朱元璋十分放心。

4、不参与党争

仔细研究明初被杀的开国大将中,绝大部分是参与了党派争斗,比如胡怀庸案,蓝玉案、空印案等,都涉及到了很多开国元老,以朱元璋“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肯定要对这些人动手。而汤和无论是辞官前还是回乡以后,对各方势力的拉拢毫不所动,因为他深知,他的小伙伴朱元璋不会就此放过他,朱元璋安排了不少耳目去监视他,他的一举一动每天都有人上报到朱元璋那里。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让老朱安心,就是证明自己没有任何非分之想。

总结:汤和的机敏和自律,并能急流勇退,不贪恋势力,在朝中洁身自好。所以,不只保全了本人,也维护了家族。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

朱元璋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皇帝,他能够体恤百姓的劳苦,因此对待百姓很好,可是对待官员的态度就比较差了,明朝成为历史上官员工资最低的朝代,大概就是朱元璋的影响,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有一个更加糟糕而且恐怖的特点就是猜疑心很重,这一点直接导致跟随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最后都被朱元璋悉数处决了,只剩下汤和一个算是彻彻底底得以善终。

那么问题就来了,汤和要说能力与功劳也绝对不逊色于被处决的那些大臣的大多数啊,为何汤和就能得以善终,其他人偏偏就会被朱元璋全部斩杀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品味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朱元璋与汤和的那些历史往事寻找答案吧。

年少好兄弟

朱元璋与汤和是一个村的,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汤和比朱元璋年长3岁,小时候朱元璋家里十分穷苦,而汤和家中稍微要好一点点,所以在小时候汤和对朱元璋的帮助还是挺多的,两个人可以算穿同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

在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哥哥们都因为蝗灾和旱灾最终被饿死的时候,还是汤和帮助朱元璋弄一床席子把父母以及哥哥埋葬起来的,单纯从这些经历来看,就足以明白朱元璋与汤和的关系确实不一般。

然而两人关系变得更进一步,并且也让汤和从此认定朱元璋不是池中物的,却是这么一件事情。当时朱元璋以及汤和等一群人,在村里给地主家放牛,因为家里穷困的缘故,大家很少能够吃得到肉,所以都很馋。

这天,汤和去到朱元璋面前发了一句牢骚说好久没有尝到肉了,于是朱元璋就给大家出了一个吃肉的主意,并且告诉大家,到时候万一地主询问起来,一个也别吭声,朱元璋会自己解决。

这个吃肉的主意就是把他们放的小牛给宰了一头,弄好之后大家吃得很香,结果地主回来一看发现小牛少了一头,朱元璋就说小牛掉在沟里摔死了,并且带地主去看小牛掉下去的那个沟,准确来说,朱元璋带着地主去看的只是一个石头缝,还有小牛的尾巴在里边,地主一看就明白是朱元璋骗他,因此痛打了一顿朱元璋,随后就把这群小孩都撵走了。

正是这件事情,让汤和认定了朱元璋绝对不是池中物,将来必定会成大器,所以后来汤和跟朱元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就是汤和开始不管做什么,都会走在朱元璋后边,感觉朱元璋就是大哥,他只是跟在身后的小弟。

虽然朱元璋与汤和一起吃牛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是这么一个故事,足以说明两人小时候关系不一般,也说明了朱元璋确实还是一个人物,从小就表现出来不一样的品质。

红巾军中汤和的作用

从地主家出来之后,朱元璋先后去投靠自己的大姐以及二姐,结果大姐直接打击了朱元璋一番,二姐还勉强收留了朱元璋几天。因此后来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只是对二姐一家进行了册封,却没有顾及大姐。在几番周折之后,朱元璋为了填饱肚子去到黄觉寺。

而汤和则阴差阳错加入了红巾军,并且因为自己也算比较勇猛,很快就成为其中的一个“千户”,就类似于今天的一个团长。汤和自己有饭吃了,当然没有忘记曾经的好兄弟朱元璋,于是就写信去给黄觉寺的朱元璋,邀请老朱出来一起创业。

朱元璋本来在黄觉寺就觉得不舒服,听说汤和已经成为“千户”,自己立马就准备了一下,去找到汤和一起加入红巾军,可是因为朱元璋长相实在太特殊,去到红巾军中的时候,被郭子兴当做了元朝派来的间谍,就收拾了朱元璋一番,到后来汤和出现,才搞清楚了这件尴尬的事情,郭子兴也觉得有些对不住朱元璋,就安排朱元璋当了一个“九夫长”,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小班长。

按理来说,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仅仅是一个小班长,而汤和却是一个团长,两人根本不在一个级别,汤和可能会对朱元璋以领导自居,可是事实上完全与我们想的不一样,汤和不仅不把自己当领导,反而把朱元璋当做自己的领导。

朱元璋一去就当上了小班长,很多人有所不服,觉得朱元璋资历不够,结果汤和成天跟在朱元璋身后,像一个跟班小弟一样,别人对朱元璋有什么意见,汤和也会第一个站出来去收拾那些人,很快大家都觉得朱元璋不是一般人,就连团长都要巴结他,于是朱元璋在军中的威望逐渐树立。

后来朱元璋越干越大,还娶了郭子兴的女儿马秀英,也就是后来的马大脚马皇后,这一路上,汤和就这样从团长,逐渐变成真正的朱元璋手下,两人的关系还是和以前一样铁,朱元璋单干之后,汤和也紧随朱元璋身后。

甚至后来朱元璋的事业越干越大,加入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伯温等人,汤和在军中的地位和威望逐渐降低,但是汤和丝毫没有因此而不爽或者找朱元璋理论,所以一直以来,朱元璋也十分喜欢自己的这个好哥们。

朱元璋开始杀功臣

朱元璋事业越干越大,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就成为了皇帝,在成为皇帝之后,就需要对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那些兄弟进行论功行赏,很快又出现了一个难题,当时的国公爵位只有6个,可是功臣实在太多,朱元璋也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封,不管是封谁和不封谁,总会有人对此不满,这可把朱元璋难住了。

经过再三思考,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对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并且出生入死的兄弟汤和进行低一个档次的封赐,这样一来,那些原本觉得不公平或者有意见的人,就会看看汤和,从而没话可说了,因此在朱元璋封功臣的时候,汤和只是封了一个中山侯。

汤和被这样对待,依旧没有去找朱元璋麻烦,因为他很明白朱元璋内心的想法,后来汤和还把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朱檀,并且在山东封地上,汤氏因为参与到朱檀炼仙丹的事情当中,最后被朱元璋斩杀了,汤和也没有多说一句话。

汤和对于朱元璋,就是一直低调,甚至可以说是卑微,卑微到尘埃里的低调,所以朱元璋不管怎么样,都没有借口去收拾汤和。晚年时期的朱元璋开始清算大臣,结果汤和很快就第一个响应朱元璋,说自己年纪大了,要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朱元璋当时就是想要削除那些功臣的兵权呢,汤和做了一个表率,朱元璋意思意思推辞了一下,就答应让汤和回家养老了,并且专门赏赐了汤和与他老婆一人一份丰厚的金银珠宝,还在老家给汤和专门修建了一座宅邸。

终于汤和回家去了,后来朱元璋开始大肆斩杀功臣,汤和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而正在这时,李善长还要弄了300多个汤和以前的手下去给自己建豪宅,这下汤和一点没有犹豫,就找朱元璋举报了李善长,很快李善长就被朱元璋收拾了一番,一家老小都被斩杀了。

最后朱元璋也算完全信任汤和了,没有再怀疑汤和,而汤和也终于得以安静养老,最后汤和生病卧床不起的时候,朱元璋还专门去看望汤和,紧紧握住汤和的手,讲着从前一起杀小牛吃一起在山上跑来跑去的故事,汤和就这样在回忆中悄然离去,也算得以善终,并且最后还得了一个信国公的爵位,也算值得了。

结语

汤和之所以没有被朱元璋清算,主要原因就是从一开始,汤和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臣子,朱元璋才是领导,所以不管做什么,汤和总是很低调,领导决定的事情,自己默默无闻执行就行,不像那些功臣想要争来抢去,最后也便丢了性命,汤和低调到尘埃里,不争不抢,反而在乱世得以善终,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

我们一般认为朱元璋是个非常喜欢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在他的时代,胡惟庸案杀了3万多人,蓝玉案杀了1.5万多人,以至于人们一般都会认为,经过他的杀戮,明朝的开国元勋都被他杀掉差不多了,也就只有汤和能全身而退,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要说明这点,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统计了,在此我把朱元璋时代所有的侯爵、公爵、伯爵一一列举了出来,又查了下他们的结局,发现情况还真不是如人们一般所说。

朱元璋时代一共封了10个公爵、49个侯爵、4个伯爵,总计63人封爵,其中公爵情况如下:

其中最有争议的是徐达,按照民间传说,徐达得了背疽,如果吃蒸鹅的话会被毒死。于是朱元璋就赐了蒸鹅给徐达吃,徐达含着泪吃完蒸鹅后就死了。其实按照我们现代医学来解释,蒸鹅不至于会要人命,徐达实际上是病死,属于寿终正寝一类。常遇春和濮英都死在了战场上,属于马革裹尸类,只有李善长、冯胜、蓝玉是被朱元璋杀了的,傅友德是自尽的,在10位公爵当中,寿终正寝和战死疆场的有6人,善终率为60%,朱元璋亲自动手杀了的有30%,自杀的有10%。

我们再看看侯爵:

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封了28个侯爵,这些人以朱元璋的兄弟和老乡为主,在前期的28人中,寿终正寝的有15人,战死疆场的有3人,此两者共计18人,占比64.2%,其中耿炳文是为了保护建文帝,被朱棣迁怒而亡的,他的死跟朱元璋没什么关系,我就将其归入了马革裹尸一类。其他的10人就属于不得善终一类了,占比35.7%,其中8人是牵扯到了胡惟庸案,另外2人属于罪有应得。

洪武十二年后,朱元璋又封了21个侯爵:

其中寿终正寝的有11人,马革裹尸1人,共12人,占比57.1%,被杀的有9人,占比42.8%,总体不得善终的概率高于前期的侯爵,这主要也是因为后期的这些侯爵中,有不少是跟着蓝玉混得战功而被封爵的,所以也就跟着蓝玉一起完蛋了。

伯爵有4人:

善终和被杀的一半对一半,各占50%。

在朱元璋时代所有63名勋贵当中,寿终正寝的共有32人, 占比50.8%,也就是说,即便不算马革裹尸一类,善终概率都在一半以上,所以汤和能够善终也不足为奇,因为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把功臣都赶尽杀绝,当朱元璋时代的功臣也不是九死一生的事。

下面我们具体说下汤和。

根据《明史》记载,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关系,小时候就在一起玩了。汤和比朱元璋大3岁,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汤和的家境要比朱元璋好些,在朱元璋最为困难的时候汤和对朱元璋是有过不少帮助的。比如有一年朱元璋家遇到了灾荒,他的父母和大哥都在灾荒中去世了,是汤和搞到了草席,帮助朱元璋埋葬了父母和大哥。

这种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感情,本身是很难打破的,这也是汤和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正是有了与朱元璋的这层关系,后来在朱元璋大开杀戒的时候,汤和就比别人多了一道护身符。

待到长大后,汤和先加入了红巾军,因作战勇猛很快就被提拔当了名千户,也算是混出了点名头。汤和有了好事,自然不会忘记还在黄觉寺出家的好兄弟朱元璋,于是便给朱元璋写了封信,告诉他投靠红巾军是个非常好的创业项目,邀他一起过来创业。

朱元璋来到红巾军后,就得到了汤和的多方照顾,在汤和的引荐下,郭子兴收留了朱元璋,并安排朱元璋当了“九夫长”,相当于一名小班长。为了帮助朱元璋在红巾军中立足,汤和这位千户不惜自降“千户”的身份,每天跟着朱元璋这个“九夫长”身后当小跟班,时间长了,人们对朱元璋也自然另眼相看了。

后来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屡立战功,还娶了郭子兴的干女儿马秀英,也就是后来的大脚马皇后,成为了郭子兴队伍中的骨干成员,汤和也就逐渐成为了朱元璋的手下。后来随着朱元璋的事业越做越大,就有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顶级人物的加盟,汤和在朱元璋队伍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但汤和从无怨言,心甘情愿地为朱元璋的事业做着添砖加瓦的事。

▲朱元璋创业前期,汤和的帮助非常大

朱元璋称帝后,在洪武年的前期汤和没有多少危险,具体来说是李善长案爆发之前,朱元璋还没有对功臣大开杀戒,自然不会轮到汤和倒霉。而且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时候,汤和还主动辞官告老还乡,这个时候的汤和与朱元璋也没有任何利益冲突,而且朱元璋还可以把汤和树立成一个功臣退休的典范,营造一段君臣相亲的佳话,就更没理由要杀汤和了。

到了1390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大开杀戒了,因为牵扯到了胡惟庸案,当时已经退休在家,且已77岁高龄的李善长被朱元璋问斩,还连带了他全家老小70多口人。

李善长牵扯到胡惟庸案的理由很牵强,说是胡惟庸谋反,要拉李善长入伙,并答应事成之后封他为王。这样的说法其实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不靠谱,李善长在朱明王朝已经做到了开国第一功臣的地位,怎么可能会不顾年迈的身躯去参加造反搞二次创业呢?且不说造反的风险实在太大,即便造反成功他还是开国第一功臣,跟已经得到的待遇也没什么两样,李善长会有这么蠢么?

而朱元璋要杀李善长的真实原因,在于他要彻底铲除丞相制,并打压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势力。朱元璋时代一共任命过四位丞相,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其中徐达早已病死,而汪广洋和胡惟庸此前都被朱元璋给咔嚓了,只剩下了李善长这个丞相还活着,朱元璋自然就不会放过他了。

汤和虽然与李善长同出于淮西派,但他从不拉帮结派,而且在李善长案中,汤和应该是嗅出了不好的苗头,便主动向朱元璋表了忠心,告发了李善长找他借兵修宅子的事情,这个事情也成了李善长的一大罪状。告发李善长,跟李善长撇清关系,汤和通过出卖李善长使自己安全度过了这道难关。

李善长案过后,朱元璋也暂时收了手,因为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已到暮年,他要给太子朱标做好政治安排,营造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将来好让朱标接班。但是令朱元璋始料不及的是,到了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病逝了。

朱标的死也大乱了朱元璋的计划,经过再三考虑,朱元璋决定让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而为了能让朱允炆顺利接班,朱元璋便再次大开了一次杀戒,这次朱元璋的目标便是太子党了。

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杀掉了凉国公蓝玉,此后因蓝玉“谋反案”牵连被杀的就有1.5万人。到了这个时候,朱元璋也不怕担负嗜杀的恶名,大量的开国元勋都在这一时期惨遭了朱元璋的毒手。

1394年,颖国公傅友德受朱元璋猜忌 ,一气之下自杀身亡。1395年,宋国公冯胜被逼自杀。这两人被朱元璋逼迫自杀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女儿,一个是晋王朱㭎的儿媳,一个是周王朱橚的王妃,就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就对皇太孙朱允炆构成了威胁,藩王姻亲党也成了朱元璋打击的目标。

而汤和能逃过这次屠杀,一方面是因为汤和不是太子党成员,另一方面,汤和虽然是鲁王朱檀岳父(汤和次女是鲁王朱檀的正妃),但朱檀在1390年就去世了,所以当蓝玉案爆发的时候,实际上他与藩王也没有姻亲关系,也就不是藩王姻亲党了。

不过如果朱元璋的屠刀继续砍下去,会不会砍到汤和也真不好说,不过就在冯胜自杀后不久,汤和也去世了,于是朱元璋的屠刀就再也落不到他的头上了。

总结:

1、根据统计结果,在朱元璋时代开国功勋并非九死一生,善终率至少在50%以上,所以汤和能存活下来也不是一件极低概率事件;

2、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关系,在朱元璋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对朱元璋有过很大的帮助,这就使汤和比其他人在遭遇朱元璋杀戮的时候就多出了一道保险;

3、朱元璋的杀戮,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巩固皇权。第一波屠杀是发动胡惟庸案、李善长案,此举目的是为了彻底铲除丞相制度,并打压淮西派功勋集团。汤和虽然出身淮西,但从不拉帮结派,并在关键时刻通过出卖李善长与丞相集团和淮西集团撇清了关系,得以自保。

▲汤和表示,尼玛跳过了这么多坑,老子能善终也真不容易了

第二波屠杀是发动蓝玉案,此举是为朱允炆上位清除障碍,重点打击了太子党和藩王姻亲党,汤和既不是太子党也不是藩王姻亲党,幸运地又逃过了一劫。

等到太子党和藩王姻亲党都快消灭干净了,汤和却正好在这个时候去世了,这才幸运地实现了善终。

当然,汤和能够善终,还有一点就在于,在重要的开国元勋当中,汤和才干不高,影响力不大,势力也不够强,对皇权也就造成不了多少威胁,这也是朱元璋没杀他的一个原因了。

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

信国公汤和,明初开国功臣。他能够躲过太祖皇帝的屠刀,除了自己小心以外,也是各项利好因素凑到一起的结果。

明朝建立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边名将荟萃。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共计6位公爵、28位侯爵和2位伯爵。此后明军平定河西、收复云南,又涌现出一批新的勋贵。

然而,随着洪武二十三年的李善长案和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开国勋贵几乎被扫除一空。这些人大部分并没有实际的罪名,他们的死纯粹是自身所拥有的实力太大,威胁到了皇权的安危。但是同样功勋卓著的信国公汤和却幸免于难,得以寿终正寝,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屡遭敲打的发小

汤和,字鼎臣,凤阳人。按《明史》的说法“与太祖同里闬”,即和朱元璋是一条巷子里光屁股长大的小伙伴。按《明实录》的说法汤和从小就是孤儿,靠着他的姨妈将其抚养成人。

从年龄上来看,生于蒙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的汤和,比生于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的朱元璋要大两岁。《明史》说他“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想来彼时的朱元璋也是屁颠屁颠跟在汤和身后的“群儿”之一。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反元,27岁的汤和立刻就加入了义军行列,而彼时的朱元璋还在龙兴寺内做他的大和尚。依靠作战勇猛,汤和升任千户。此时他想起了幼时的小伙伴朱元璋,派人送信让他还俗投军。正是这封信,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

红巾军时代的汤和与朱元璋剧照

成年以后的汤和,性格比起幼年来成熟稳重很多。特别是面对朱元璋这个新兵蛋子,汤和在一眼看出了他的潜力之后,竟然对其格外恭敬。

甲午,上攻和州,时同列犹顾望异同。独和毅然以所领兵从上击陈野先,败之。追至赤帝坝,中伤而还。—《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此后汤和一直跟着朱元璋东征西讨,败张士诚,讨方国珍,灭陈友定,称得上是劳苦功高。洪武三年十一月,汤和被封为中山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按理说这样一位根红苗正且战功卓著的儿时伙伴,怎么着也配得上一个公爵,如何最后只封了侯爵?虽然是第一侯爵,但是以汤和的资历来说,显然是有些低了。《明实录》对汤和有一个评价“性颇嗜酒,语言少检”,意思就是什么都好,就是爱喝酒,而且常常酒后失德。朱元璋对于汤和当年的一次醉后失言,始终心存芥蒂。

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在朱元璋看来,汤和这是酒后吐真言,对自己心怀不满而且意欲不忠。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汤和凭着建国后的军功受封公爵,食禄三千石,子孙世袭,赐铁券。然而即使如此,在信国公的诰命之中,老朱还是没忘记敲打汤和。

当定功行赏之时,尔和虽居旧将之行,惟守毗陵,于忠有慊。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封见功,爵以中山侯。今者朕服念尔勤劳,特释尔过,授以信国公之爵。食禄三千石,永为子孙世禄。—《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里面这句“于忠有慊”是非常严厉的话,“慊(音qiàn)”是不满的意思,说明老朱对汤和当年酒后的那段话始终耿耿于怀。而“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更是杀人诛心,说明朱元璋对汤和的信任之心一直都打着折扣。或许正是头上始终悬着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汤和一直小心谨慎,反而因祸得福逃过了洪武末年的大清洗。

李善长与汤和剧照

病得及时,躲过李善长案

为了弥补皇帝心中的裂痕,汤和多年来始终在揣摩上意。洪武十七年、十八年,两位开国重臣曹国公李文忠和魏国公徐达相继去世,汤和感觉到朱元璋有重组军界领导层的念头,于是主动提出告老还乡,得到了老朱的赞赏。

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在汤和率先表态之后,朱元璋赐他钞万锭,并在凤阳老家给他建新宅子。此后汤和果然退居二线,只是到浙江一带负责防备倭寇。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汤和巡防浙江回京,凤阳的府邸也已竣工,63岁的信国公正式告老还乡。这一年,朱元璋还没有打算收拾开国勋贵。这一刻,朱元璋忘记了当年的嫌隙,对这位并肩战斗了三十多年的老战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特赐其夫妇白金三千两、黄金五百两。

受危于两阵未决之时,获生于合变须臾之间。若此之勤苦忧劳,非一岁月而成功者也,乃三十余年矣。今天下大安,尔亦年迈。命归乡里,营府以居。今告府完,挈家以往。呜呼!三十年于兹,视以寻常。今忽言归,陡然欷歔不能自已。由同患难于有年,致若是之伤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倭寇剧照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汤和从凤阳来南京朝见皇帝,突然得了“风疾”。所谓的“风疾”,按现代医学来说就是“中风”。联系到汤和嗜酒如命的生活习惯,他不中风谁中风?对于汤和的中风,朱元璋非常重视,不但亲自到他在南京的府邸探视,还让汤和已经出嫁的女儿鲁王妃汤氏回凤阳给父亲“侍疾”

不得不说,汤和的这场病来得真是时候。当年五月李善长案爆发,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自杀,包括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卫国公邓愈的儿子申国公邓镇在内的淮西勋贵几乎为之一空。如果汤和仍然身体健康,这场风暴是不是也会刮到他的头上?谁也不敢预料。

女婿早死,躲过蓝玉案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经过小半年的考虑,册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嫡长子、老朱的嫡长孙朱雄英早夭。朱允炆是次妃吕氏的儿子,而太子正妃常氏还生了朱标第三子朱允熥。如果按照朱元璋自己册立嫡长的原则,皇太孙应该由朱允熥来做。

但是考虑到朱标已死,原先留给他的武勋班底现在反而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太子党第一亲信凉国公蓝玉是常氏的舅舅,朱允熥的舅公。如果立他为皇太孙,必然会有“武将乱政”的风险,时年15岁的朱允熥克没有镇住这帮骄兵悍将的能力。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于是接班人成了没有军方背景的朱允炆,而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元璋发动“蓝玉案”。将蓝玉和朱允熥的舅舅开国公常升,以及13位侯爵、2位伯爵诛杀殆尽。

朱标剧照

但是说实话,蓝玉案虽然血腥,其实并不会牵连到汤和。因为我们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该案涉及到的公侯大多是洪武十二年以后提拔上来的新晋勋贵,比如怀远侯曹兴、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等等。汤和作为老牌勋贵,这次清洗本来就没他的份,但是真正危险的时间是洪武二十七年年底和二十八年年初。

朱元璋除掉了那么多的武将勋贵,空出来的兵权大部分都交到了以晋王、燕王为首的戍边亲王手上。但是通过两年的运转,杀红了眼的老朱认为儿子们也不可完全信任。终于老三晋王的岳父永平侯谢成、亲家颖国公傅友德,老五周王的岳父宋国公冯胜,老六楚王的岳父定远侯王弼先后被诛杀。

汤和,是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岳父,我们在上文就提到过他的女儿是鲁王妃。按正常情况,汤和也应该难逃一死。但是一来他的女婿鲁王早在六年前的洪武二十二年便已去世,二来靠着“风疾”,信国公汤和终于得以平安着陆,寿终正寝。要知道在洪武二十七年的正月,朱元璋还曾派车去凤阳将卧病不起的汤和接来南京,说是要亲自见一见。

丙辰,召信国公汤和入朝。时和居凤阳里第,以风疾不能行。上思之,特召入见,勉慰问劳。既而遣还,赐钞一百五十锭,俾择地营寿藏。—《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一》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初七日,信国公汤和去世,享年70岁。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辍视朝一日”,追封其为东瓯王,赐谥曰襄武,塑像于功臣庙。

鲁王墓出土文物

结语:汤和作为少数在洪武朝后期善终的开国勋贵,一来靠着谨慎小心,《明史》说他退休以后“益为恭慎”。二来靠着及时得病,三来靠着女婿早死,终于得到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

但是近年来有一个奇怪的说法,即汤和并没有在洪武二十八年去世,而是假死以后化名汤公亮,跑到湘潭县出任县丞,作为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后手。靖难之后,朱允炆化名伍文英,从长江进入东海到杭州湾,再辗转从苏州来到湘潭。汤公亮在庇护了建文帝之后,又化名赵榜,繁衍了湘潭衡汑赵氏和洄溪赵氏两族。

这真的是一个很魔幻的文本,笔者不是医学专业,不了解中风能不能装。但是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汤和已经70了,朱元璋要为孙子安排后路,怎么就敢找老汤头呢?万一他老人家都活不到朱允炆出事怎么办?汤和的几个儿子都是朝廷命官,也没听说有谁突然失踪的。朱元璋堂堂一代枭雄,就想出这么不靠谱的退路么?

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

汤和生于公元1326年,濠州钟离人,也就是安徽凤阳人,汤和与朱元璋是同乡,而且两家离得不远。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2年,汤和带着十几个人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红巾军,因为作战勇敢有功被封为千户,汤和就给朱元璋写信,让他也来投奔郭子兴,此时朱元璋正在皇觉寺。

朱元璋犹豫不决,但是汤和的信被人发现了,说要去告发朱元璋。朱元璋别无选择,也到了濠州城来投奔郭子兴,朱元璋没多久就获得郭子兴的赏识,还把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朱元璋带着徐达和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了濠州城,到定远去,队伍不断扩大,最到达到两万多人。汤和随朱元璋攻打大洪山,攻取了滁州,汤和被任命为管军总管

当时诸将的年纪都和朱元璋差不多,不怎么听朱元璋的指挥,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但是很听从朱元璋的指挥,朱元璋十分高兴。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汤和随朱元璋攻下应天府,又跟着徐达攻下了镇江,被封为统军元帅。

明军打下常州后,汤和驻守常州,而常州与张士诚的东吴相连,张士诚常派斥候来打探消息,汤和防守严密,张士诚派的人得不到什么消息。张十诚多次派军攻打常州,都被汤和击败。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汤和随朱元璋攻打张士诚,汤和被飞炮打中左臂,回到应天府养伤,伤好之后就继续回到战场。朱元璋称吴王,汤和被任命为左御史大夫。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汤和被任命为征南将军,攻打方国珍,方国珍最后投降。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汤和担任右副将军,随徐达北伐。回京后,被封为中山侯。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汤和被封为信国公。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朱元璋不希望诸将继续统领军队。

汤和看出了朱元璋的意思,主动跟朱元璋说自己年事已高,应该卸甲归田了,朱元璋十分高兴,派人在凤阳给汤和修了宅府。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汤和到京城给朱元璋拜年时,得了急病,突然不能说话,朱元璋亲自去看望汤和,叹息良久之后,就让汤和回去了。汤和病重之后,朱元璋又去看望汤和,朱元璋跟汤和讲了很多话,汤和不说话只是不断的叩首。

朱元璋看到汤和这样,也是一直流泪。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汤和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为襄武,追封为东瓯王。朱元璋之所以对汤和没有下手,我觉得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朱元璋是汤和介绍至郭子兴的红巾军的。第二,汤和很低调谨慎,也一直很支持朱元璋。第三,汤和重病,朱元璋也就放心了,不会再对汤和下手了。

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

汤和能善终,一方面在于他与朱元璋的私人关系极好。

史载“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

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因为这代表:汤和与朱元璋是自小一起玩到大的交情

而且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估计朱元璋儿时肯定是跟着汤和混过一段时间。

后来汤和在郭子兴的军中当千户时,朱元璋还在外面流浪。是汤和给朱元璋写信,打动了朱元璋。朱元璋这才走上造反道路,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从这些早年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汤和与朱元璋俩人关系不一般,彼此间的信任,肯定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真正贴心的兄弟,基本都是小时候一起成长起来的小伙伴,或是读书时睡在自己上铺的兄弟。进了社会,再想交朋友,很难。

年龄越大,越难交到知心朋友。

朱元璋肯定也知道这个道理,对汤和,他自然也愿意高看一眼。

另一方面,汤和能摆正位置,从不以自己与皇帝关系好而自傲。懂得急流勇退,且从不拉帮结派。朱元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找不到杀他的借口

我们可以把洪武朝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368~1389年。

也就是明朝开国至李善长案爆发前。

在这一阶段,共有二十六位明朝开国功臣去世或被处分。

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

1369年,鄂国公常遇春病卒。

1371年,广德侯华高病卒。

1372年,宣宁侯曹良臣战死。

1374年,淮安侯华云龙病卒。

1375年,诚意伯刘伯温病死(怀疑被胡惟庸害死)、德庆侯廖永忠被朱元璋赐死。

1377年,卫国公邓愈病卒。

1378年,临江侯陈德、东平侯韩政病卒。

1379年,济宁侯顾时,靖海侯吴祯病卒。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被朱元璋鞭挞死。

1381年,江阴侯吴良病卒。

1382年,营阳侯杨景、汝南侯梅思祖、宣德侯金朝兴病卒。

1383年,安陆侯吴复病卒。

1384年,曹国公李文忠病卒(怀疑被朱元璋害死)。巩昌侯郭兴病卒。

1385年,魏国公徐达病卒。(民间怀疑为朱元璋所害,但证据不足)

1386年,六安侯王志病卒。

1387年,永城侯薛显病卒。同年,郑国公常茂遭流放,四年后病死。

1388年,海西侯纳哈出病卒。(汤和在这一年急流勇退,主动辞职,回家养老

1389年,南安侯俞通源病卒。

从以上列出的名单可以明显看出,在这一阶段里,明朝开国功臣,大部分都是病卒

只有廖永忠、朱亮祖是被朱元璋赐死的。

这两个人,一个是知道的太多了,又口无遮拦,犯了忌讳。一个是贪赃枉法。都是死的活该。与朱元璋诛杀功臣并无关联。

当时死的比较蹊跷的,也就三个人。

一是刘伯温,怀疑被胡惟庸害死。

二是李文忠。生病了,朱元璋令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结果李文忠不治身亡。事后朱元璋怀疑华中下毒,便降了华中的爵位,还将医生全家斩首。

但很多人怀疑是朱元璋暗中下的黑手。因为李文忠病死之前,曾因为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滥杀无辜,与其爆发过激烈冲突。朱元璋一度想杀李文忠。后来是马皇后力劝,李文忠才捡回一条命。

李文忠死前,马皇后已经病故了。没人再阻拦了。朱元璋会不会派人害死李文忠呢?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

不过证据不足,权当一种猜测了。

三是徐达。民间传说,徐达功高震主,朱元璋一直想杀他。某天,徐达患有背疽,朱元璋命太医诊治,病好了不少。结果朱元璋突然派遣使者,带着食物来赐给徐达,徐达在使者监视下,哭着吃完,并暗中叫医师们赶快逃跑。不久后,徐达就死了。原因是朱元璋赐予的食物是蒸鹅,此乃发物。吃了这玩意后,背疽会发作而死。

另外民间又有一说。蒸鹅不是发物,徐达也不是因为吃蒸鹅而毒发而亡。徐达是猜到了朱元璋想要自己死,自知不死,朱元璋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吃完蒸鹅后,选择自杀,然后伪装成背疽会发而死的样子。

由于这两种说法的传播度很广,所以很多人对此事是深信不疑。

不过,以上两种说法都未记载于正史。清代学者赵翼对此传闻的评语为“无稽之谈”。

所以我个人觉得,徐达应该是善终。他的死跟朱元璋没有关系。

理由很简单:徐达死前,未与朱元璋有利益冲突。况且徐达死时,朱元璋也没有开始滥杀开国功臣。朱元璋根本没有杀他的必要。

综上。洪武二十二年之前,汤和并无生存危机。况且,汤和当时已经急流勇退,向朱元璋请辞,交出兵权。是当时典型的功臣退休模范

别说朱元璋和他没仇。就算两人有仇,朱元璋念在模范价值,也不会加害于汤和。所以这一阶段,汤和是安全的。

第二阶段是1390~1392年。

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著名的李善长案爆发。这一年,死了十一位开国功臣。其中有九人为朱元璋所杀。

当年,先是有两个开国功臣病死:雄武侯周武病卒、航海侯张赫病卒。

这两人死在李善长案发前,侥幸善终。

剩下的八位: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临川侯胡美、宜春侯黄彬、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河南侯陆聚、荥阳侯郑遇春。

还有韩国公李善长,就倒霉了。被朱元璋以清理胡惟庸党羽为借口,一并处死。

关于杀他们的原因,《明史》的官方说法是当年(1380年)胡惟庸谋反,这些人暗中都有参与。事件在这一年(1390年)被朱元璋知道。然后他们就被朱元璋一锅端了。

不过,这属于很不靠谱的说法。我觉得他们被杀的真正原因,应该是朱元璋为了彻底铲除丞相制影响,有意在打压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功臣。(明朝共四位丞相,在此之前已经死了三位,李善长当过丞相,这是他必死无疑的重要原因)

李善长被杀前,已经七十多了,死的确实很悲催。不过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曾经当过丞相,这是他的原罪。无可饶恕,只能处死。

汤和虽然是淮西将领出身,但与李善长关系很一般,也不是所谓的胡惟庸党羽。而且也从不拉帮结派。所以这阶段,朱元璋自然也没有动机杀汤和。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明史》记载,李善长案的爆发,与汤和还有点关系。

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尝欲营第,从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和密以闻。——《明史·李善长传》

大概情况是李善长向汤和借兵修宅子,然后汤和把事情告诉了朱元璋。导致朱元璋猜忌李善长,继而杀掉李善长。

不过这则记载明显是有问题的。

因为汤和早就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就急流勇退,辞官回乡了。两年后,李善长还找汤和借兵?汤和那时候哪还有兵可借?所以这段记载明显是错误的。

根据明末礼部尚书钱谦益的考证,李善长找汤和借兵的时间,应该是1379年,也就是洪武十二年。那时候胡惟庸案还未爆发,朝廷氛围较为宽松。且汤和也执掌都督府,手上有兵。所以李善长才会跟他借兵,才敢跟他借兵。

鉴于两件时间的间隔过长(十年),故而李善长之死,与汤和应该并无直接关系。

扯远了,言归正传。

第三阶段是1393~1398年。

这一阶段,才是汤和一生最危险的几年,差点让他晚节不保。

李善长案结束后,朱元璋停手,并没有继续大开杀戒。猜测,他应该是杀够了,觉得没必要再杀了。

可是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的是——1392年,朱标突然病逝了。

朱标的死,严重打乱了朱元璋的传位计划。

既然太子都不在了,还要太子党干啥?为了能让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只得对原本颇为重用的太子党大开杀戒。

不过,朱标死的突然,朱元璋还没来得及开杀戒(要编造杀这些功臣的借口)。故而在1392这一年,只死了三个人。

分别是黔国公沐英,善终。(死的及时,再晚两年就难说了。毕竟他也是太子党)

江夏侯周德兴。因为其子与宫女淫乱,被朱元璋以株连罪处死。

靖宁侯叶升被指正是胡惟庸余党,处死。此案属于李善长案的一部分。

转眼来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杀人借口收集够了,朱元璋便开始了大开杀戒:

包括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等十五位明朝开国功臣,全部被杀。

汤和因为不是太子党,且朱元璋也知道他不是太子党。所以汤和又逃过一劫。

不过,蓝玉案结案后,朱元璋是虱子多了不嫌痒,看谁都觉得不顺眼。

所以这时候,很多人就倒了血霉。

第一个倒霉的是傅友德。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颖国公傅友德备受朱元璋猜忌,气愤不已。为了一泄心中郁闷,傅友德先杀了自己儿子,又当着朱元璋的面,自杀了。(傅友德的女儿是晋王朱㭎的儿媳,傅氏与晋王系是连襟关系,对朱允炆有一定威胁。估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朱元璋故意找傅友德的茬)

可结果,朱元璋不仅不感到哀伤,反而觉得傅友德是在跟自己示威。愤怒之余,傅家七十多口全部被朱元璋发配边疆。

同一年,定远侯王弼和永平侯谢成受蓝玉案牵连,双双被诛杀。(属于前一年没杀完的太子党)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宋国公冯胜成为洪武朝最后一个倒霉蛋。

这一年,他在家里自杀。

自杀的原因,是冯胜平时在打谷场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瓦瓮。蓝玉案爆发后,他的亲戚向朱元璋检举,控告冯胜私埋兵器。冯胜害怕朱元璋给自己穿小鞋,便自杀了。(冯胜的女儿是周王朱橚的王妃,他在朱元璋眼里也对朱允炆构成了威胁。这里不妨猜测,如果徐达此时还活着,估计他也要死。因为徐达是燕王朱棣的老丈人)

冯胜自杀不久后,汤和很巧合的病故了。

据说汤和去世前,已经站不起来了。朱元璋亲自慰问,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不能对答,便只好不停地叩首。就仿佛一头老牛祈求主人不要杀自己似的。领朱元璋见此情形,也泪流不已,故而也就打消了杀汤和的想法。

然而这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个人感觉,朱元璋打心底里还是想对汤和开刀。只是他实在不忍心,也没借口。

如果,我是说如果。

如果汤和再多活几年,以他的地位而言,他也有被杀的可能性。

朱元璋的晚年,其实已经杀红眼了。不在乎再多汤和这颗脑袋。

总的来说。朱元璋虽然滥杀,但也不是无理由的杀戮。汤和不结党,且急流勇退,不过问朝内事务。所以洪武朝的几次政治斗争,他都幸运躲过了。

到了晚年,汤和又凭与朱元璋的关系,又顺利熬了两年,直至在1395年这个时间点,恰逢其时的病死。

从某种意义上说。汤和能善终,是个非常小概率的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