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国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地理和天气是主要的原因,历史上几次大的朝代更替,均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国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
古时封建社会处于不断的进步和更新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日益尖锐导致了一个稳定的时期合久必分;长期的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各阶层又呼唤一个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
这句话本身是对历史的很好的描述。硬要深究其中道理,不外乎一个“利”字,所谓分有分利,合有合利,分利大则人心思分,合利大则人心思合。古今中外,无不如此。治国安民,计皆出于驭利之术也。
一、平衡点的打破导致了合久必分
拿三国时期来说,不同的利益阶层、集团,相互争斗,使整个社会逐渐失控,最终在公元190年前后彻底崩溃,这才有了三国。也就是说,三国不是普通的乱世,而是过去四个世纪,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和爆发。历史上一个政权从统一开始,内部就同时诞生了分裂崩坏的种子,因为“统一”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即是一个强制地捏合过程,这个过程能够成功,往往把握住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的平衡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分裂的力量往往成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基础上,终究会有顺应最广大群体的需求的某一方势力站出来打破平衡,从表面上来看,可能是因为腐败、统治者昏庸、自然灾害、金融体系崩溃、军队战斗力下降等等,但我们看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很多强大王朝在逐渐崩溃的过程中都出现过“中兴”和“变法”。这个时期往往会涌现出许多圣明之君,治世能臣企图挽回颓势,但这个昙花一现的阶段一旦过去,王朝往往依然是顺应着时代潮流不可避免地快速走向崩溃。因此我觉得确实是有内部原因的,从马克思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这个内部原因是无法调和的越来越深重的阶级矛盾,或者理解为生产力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从人性心里心理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即便新的统治者并不比旧的统治者更好,推翻旧的统治政权也能缓和广大人民对统治阶层的愤怒和不满,为广大民众提供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也就是标题所说的找寻一个平衡点。除此之外,新的统治者离上一次政权瓦解在时间上越近,心理上的戒备和紧张度就越强,说白了受到的教训越深刻,也就越有可能做出在当时环境下最有利于巩固政权的举动及抉择。
二、某优势的无限放大导致了分久必合
从外在方面理解,我们可以把乱世看做是一种被很多因素影响的很多势力组成的复杂的动态平衡,这个动态平衡时刻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冲击。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有一方拥有更先进军事技术、或是更杰出的关键人才、或是更适应当前时期的经济体系(大多都是比较好地解决了军粮问题)、或是更灵活的外交手段的势力脱颖而出,将自己手中的优势无限放大,最终在握有统一天下的“硬件”的基础上,再顺应民心,获得了“软件”,最终将这一动态平衡吞没。
从内在方面理解,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提出的观点:中华文明总是趋向于统一的,分裂时期不能长久,原因在于有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文化为基础,文化体系(如文字、主流价值观)上统一,则天下不可能长期分裂,必然会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中国历史中,文化上同化程度较低的异族在政治上也很难同化,比如匈奴,无论华夏文明对其在军事经济上有多么强势,也很难对他们实现统一(包含政治上统一的完全统一)。统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往往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诉求。共同利益是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共同诉求则是文化上的、人性上的。这也是一种优势的无限放大,甚至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数优势……
三、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本身的解读
汉朝之后,经历三国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统一于隋唐。唐朝灭亡,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恢复于宋。后来,元朝又统一了辽、金和南宋。元明和明清的交替,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乱世。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三国演义》开篇的这段话概述得很精辟,天下大势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八个字。
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还有一个趋势很明显,却往往被忽略。自从秦朝统一之后,朝代虽然一直在更替,一治一乱的交替也从未停止。但朝代与朝代之间乱世的持续时间,却越来越短。刘邦虽然用了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天下,实际上他继承的是秦国打下的基础。从春秋开始,秦国用了五百多年才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来,隋唐的统一,是建立在北魏的基础上,前后经历了两百年。唐朝灭亡是公元907年,半个多世纪后,宋朝就基本统一中原了。而朱元璋用了十几年就消灭了群雄,驱逐了元朝,建立了大明。明末的时候,努尔哈赤、皇太极跟明朝对抗了很长时间,但这只能算政权间的对抗,不是乱世。明末的乱世,从李自成起兵开始算,也就持续了十几年时间。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刘备、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刘禅、曹丕,这些人处在天下大乱的时期,人人都可以争雄。但他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沙。在经历冉闵、桓温、苻坚、孝文帝、宇文泰、杨坚、李渊、李世民等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才在7世纪重新回归稳定。而且,从此以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主流,乱世只是插曲,甚至只是伴奏。
所以,老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本身是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的,因为《三国演义》在我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偶然让这句话成为了概括历史方面的一个经典定义。
关注@巨丰禾资讯 ,带你透过表面现象看历史本质。
有不同观点或意见,欢迎大家在下方积极留言讨论!
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国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一个历史规律,所以中国文明,中华民族得以绵绵不绝,连续不断。大陆与台湾统一指日可待。说的是中国话,写的是中国字,听的是中国戏,唱的是中国歌,吃的是中国菜,喝的是中国茶。
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国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对我国古代历史规律的总结,事实也确实如此。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经二十四朝,基本上遵循了这个规律。- 夏、商、周三代后,中国进入了诸侯混战的春秋战国时期;
- 秦一统六国,结束分裂局面,汉承秦制,持续统一,开创辉煌盛世;
- 秦汉之后,再次进入长时间的分裂割据的三国时期;
- 三国归晋,再次短暂统一;
- 晋亡后,是南北朝,极度混乱;
- 极度混乱之后是极度的统一,隋唐时间,是中国大一统的高光时刻;
- 唐之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五代十国宋、辽、金等国,都处于这一时期,各方势力割据混战;
- 数百年的分裂之后,是数百年的统一局面;
- 元、明、清直至民国、新中国的建立。
1、文化的统一,是最终走向统一的关键
- 文化的载体是文字,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秦始皇,没有当时的书同文、车同轨,没有当时的统一度量衡,很难想像我们今天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2、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分裂割据必然带来连年不断的战争,最终受害的是广大的人民,当分裂局面达到一定时期后,结束战争成为人们的普便诉求,而统一是结束战争的唯一方式。
3、统一王朝不能持久的原因有,和平时期越长,人与人间的贫富差距越大,土地兼并越严重,失地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越尖锐,尤其是遇到天灾人祸时,这种矛盾更是一触即发,直至引发战争,重新洗牌。
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国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虽然简单,却反映出了中国历史上经常变化着的国家形态。从哲学观点讲,这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进程。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的,而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到合,到达一定程度,又开始走向反面,周而复始,螺旋前进。
所以,人们就把这种"物极必反"的规律,应用到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总结中,从而得出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论。
为什么历史上的中国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背后是有一套逻辑在支撑的。
1合久必分,我们先到过来看啊,和就是已经建立了整个统一的政权。时间长了为什么又会陷入到四分五裂的状态呢?有一个底层逻辑,就是统一的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新生的政权需要养活的人是比较少的。是一起打江山的这一批有功之臣。皇帝的子嗣都还是比较少。随着时间的推延啦,嗯,我们都知道古代他没有计划生育的,他也没有很好的避孕节育的措施。导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呀?嗯,皇帝的第二代是吧?比如他生了十个,你这十个每个人再生十个的话就是100个。这以此类推下去的话,这个数字是非常庞大的。哦,这里面还包括这个一些大臣的,对吧?也是一样的道理,知道古代很多的爵位,它都是可以世袭的。这种不断的膨胀不断的膨胀。那最后就是说哦,这种需要被人民来养活的人是呈几何级的倍增,最后没办法,他要收的税负就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多。遇到一些饥荒的年成的时候,那就是雪上加霜。所以就很容易引起农民起义啊或者是兵变。之后这个王朝又很容易啊,被四分五裂就是各地的这个起义军啊,或者是诸侯啊,开始出现了纷争。是合久必分。
2.分久必合。我都听说过一个叫做马太效应,就是说呃,强者会越强,弱者呢会越弱。冬天下分分以后啊,年年征战,各地区势力之间的力量会有消长,自然而然的逐渐形成一些势力最强的巨头。就好比各行业逐渐逐渐出现一些龙头,嗯,就好比我们现在这个家电行业,通过这么多年的竞争啊,现在又出现了,比如说格力呀,美的海尔这样的龙头。嗯,在这些龙头里面啊,这个最大的龙头来一统江湖。分久必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