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东北虎,保定狼”,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吗?
“东北虎,保定狼”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恐怕很多人都听过这个说法或这类顺口溜,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东北虎,保定狼,说的可不是东北老虎,河北保定的狼,它的意思是形容东北人的膘悍,凶猛,霸道;河北人特别是保定人的勇敢和团结。
当然,这样说还是好的,其实,当时社会上这样的说法主要是贬义的。说这两个地方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敢挑事,动不动就挥拳动手,人们对他们敢怒不敢言。所以他们才在全国出了名。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东北虎
东北虎,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竟然成了大家对东北人的称呼,不能不说有些东北人的性格象极了东北虎,也可以说这这个称呼是东北人自己争取来的。
说起东北人,给我们的印象是热情好客,敢说敢做,扛的起,放的下,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形象当时是很不错的。
但后来,改革开放,东北人开始做生意,先和俄罗斯人做生意,后来走遍了全国,但他们的秉性改不了。挣钱了,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脾气也大了,一不顺眼,就想和人过招。东北人膀大腰圆,有的是力气,打起架来不怕死。
这样一来,东北人有钱了就喜欢穿金戴银,摆阔气。东北人本来就性情豪放,敢于耍光棍、充好汉,对谁都是一开口就“妈拉巴子的,老子削了你”,一副江湖黑社会大佬大哥的样子。所以给各地的人们留下了一些好战的印象,就象是东北的东北虎,人们不好惹,不敢惹,后来干脆给东北人起了个响当当的外号“东北虎”。这既有褒义也有贬义,但贬义的成分多一点。
二、保定狼
保定狼,我们知道,狼的特性是:凶残,团结,耐力,执著。这里把河北保定人比喻成狼纽,可见他们具备了狼的特点。
九十年代,河北人,特别是保定地区外出打工挣钱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象东北人,大都外出是做生意的,他们主要是去做建筑工,农民工。那时全国都在大搞基础建设,在各地各类工地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凭借着狼的特性,把自己的名气打了出来。
据说,河北保定人平时是不会主动打架的,但真要是打起来,那可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他们是同乡加亲戚们一起上,一呼百应,人数众多。所以只要是在工地上打架,河北人就不会输,就是胜利者,充分体现了他们狼的特性。
说到“东北虎,保定狼”的典故。其实当时在社会上的流传的很多,也有不少传说是大家传来传去,一个小事越传越大,越传越玄乎,后来就成为了社会上的典故,段子。
“东北虎,保定狼"虽然说的是这两个地方的人很厉害不好惹。但传说东北虎见了保定狼还是要低一头的。
别看“东北虎”在很多地方都不可一世,但只要碰到“保定狼”,马上就哑口无言了,只能灰溜溜的走掉。这说明一物降一物,东北人在不敢惹河北人,特别是是保定人更是碰不得。东北虎输给保定狼,输就输在虎单独活动多,而狼却是集体活动,人多力量大。据说在有些地方,东北人只要见了河北人都要绕道走,不敢正面接触。
当然这些传说,我想很多也都是道听途说,或者说是人们相互传来传去的,但千万不可当真,听听而已。
“东北虎,保定狼”的说法,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地方的人们积极响应态来,勤劳致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于人们比喻的虎啊狼啊的,只能是充分表现了这两地人们的一些性格特征,当然其中有了不小的添油加醋的扩大,最后也成了是一个时代的鲜明的文化和社会特征。
如今,这样的说法已上人去存在的意义了,只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进入了新时代,他们也和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一样,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图片来自网络
俗话说“东北虎,保定狼”,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吗?
这个话的版本很多,有“东北虎,保定狼”、“东北虎、唐山狼”、“东北虎,保定狼,秦皇岛小绵羊。”、“东北虎,西北狼,四川来了活阎王”、“东北虎、西北狼、中原好出破烂王”等等。下面我们重点讲下“东北虎,保定狼”。
“虎”和“狼”都是猛兽。历史上由于战乱、气候、性格等原因,东北人向各地迁徙很频繁,流落到外地的东北人很多。东北人喜欢耍光棍、充好汉;大家说干就干,死掐;很高调,靠拳脚打出名气,喜欢充黑社会老大等等。所以一般各地方的人都认为东北虎在很横。
保定狼擅长使计谋,玩权术,讲利益,玩游击战(背后抄你家);而且他们打不过,就跑,擅长搞110,盘踞就在家门口当爷。所以东北虎唯独遇到保定狼就偃旗息鼓,特别不敢惹保定府的回民和新疆人。
有人说,东北人在北京不敢惹河北人,尤其保定人。也是出了名的,很多东北人见了河北人都绕着走。流行文化也是如此,东北二人转段子快手在河北梆子、民谣、摇滚盛行的河北也吃不开。也就是说流行文化到了河北、尤其是保定也占不了主流。当然这些都不是定理。
其实哪个地方都是人上一百,种种色色。好人坏人、猛人怂人都有。这些归纳只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对某地方人的某些特点的归纳,以偏概全、文不对题、甚至涉嫌污名化的都有,我们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地域歧视、地域黑!大家都以一种玩笑、戏虐的眼光看待,不必当真!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俗话说“东北虎,保定狼”,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吗?
曾听当地人传说过的一个顺口溜。“东北虎,唐山狼,秦皇岛的小绵羊。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还有的说东北虎,西北狼,四川来了活阎王”、“东北虎、西北狼、中原好出破烂王”等等。
说的都不是什么好话。都是瞎扯着玩说到哪个地方不要在意。经过本人和这几个地方的人相处之后感觉形容的确实有3分贴切。就个人冒昧的乱评评这几个地方的人的主要性格。
东北虎:东北人受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气候的影响(古代能在东北寒冷环境生存的大自然会选择他们的体质,弱者将被淘汰。外加上契丹女真满足蒙古等和后来山东移民融合)所以造就东北人多为高大威武。性格颇有少数民族豪爽率真的性格,比较彪悍野蛮。比喻东北人就好像一只老虎虽然威武但缺点有时会过于自大不服别人偶尔会体现出老虎的傲慢和野蛮。
保定那里家乡就是抗日革命根据地,村里很多烈士,基本每家每户都有烈士。河北确实沦陷的很早,保定人之所以能打其实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保定驻军多,且参军率很高。很多民工都有参军的经历。平时军队经常驻村和老百姓联谊。交流多了也会学到很多东西。
所以说保定人像狼一样的性格脾气,而且还是比较喜欢打群架,因为那里以前抗日战争经历过战斗,很多人就比较团结一致,只有团结才有力量,所以才有了保定狼🐺的说法。
总之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时代造就了这样的人和名声。现在的我们都是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求图侵略我们的敌人。窝里斗不好。
不管是哪里人,每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的民风,还有性格和特点,我们不要去地域黑每一个地方的人,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毕竟还是好人多,只要他们不违法乱纪,我们都要去尊重他们,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欢迎留言评论!
俗话说“东北虎,保定狼”,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吗?
下面说一下我的理解:
1、东北虎,指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也就是林彪元帅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尚未结束,但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按照中共中央高瞻远瞩的决策部署,在兵马未休整的情况下,其先遣部队4、11纵于1948年10月底,夜行晓宿,悄然南下;11月下旬,1、5、6、7、12纵,2、3、8、9、10纵和铁路纵队等,开始陆续入关;12月初,先头部队3、5纵在越过长城时,被敌人发现,部队全部改成昼夜行军,全力加快速度;加上前面的4、11纵,共计三路大军12个主力纵队70多万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汹涌西进,闪电般地亮相华北平原,时人称“狗皮帽子进关啦”,挟解放东北的大势,此时兵强马壮的东北野战军,势不可挡、气势如虹(狗皮帽子:东北天寒,解放军们都带着皮帽子)。
2、保定狼,“布衣将军”“华北王”傅作义,时任华北“剿总”总司令,执掌华北五省(河北、山西、热河北、察哈尔、绥远)、两市(北平、天津)军政大权。为什么称呼傅作义或者他的嫡系部队35军(傅的起家部队)为“保定狼”?因为傅作义当年北伐战争时期,在保定打响的“涿州保卫战”中一战成名,时任师长的傅作义奉命攻打涿州,他施展巧计,一举夺下涿州,却被奉系十几个师围困,发动猛攻。傅作义带领一个师在孤立无援、快要弹尽粮绝的状况下,出人意料地坚守了96天,奉军伤亡过万,硬是没有攻下这座城。傅作义让包括对手在内的所有人都为之叹服!
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35军与日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一个旅团加一个支队,激烈战斗,刺刀见红,在鬼子擅长的领域顽强地拼杀,坚守数日,鬼子始终未能前进一步;1936年后的坚守绥远抗战,35军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其中“百灵庙大捷”,振奋人心、举国欢腾,被我党赞誉为“民族复兴之起点”;1940年,连续打响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其中”五原大捷”,更是威震宇内,使日本人长期不敢西犯,像一根巨大的钢钉牢牢地钉在了绥远。这样的抗日名将,在平津战役前期,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和心理,暂时地走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3、当“东北虎”遇到“保定狼”。
“东北大军进了关,就像猛虎下了山!”1948年12月初林彪从长城喜峰口入关时,受我党宣传攻势的迷惑,国民党情报部门向蒋介石和傅作义汇报:林彪还在沈阳开会。当傅作义真正发现四野主力入关时,已经为时已晚,他精心布下的“一字长蛇阵”,有头无尾,犯了兵家大忌。行兵布阵能够显现一个人的性格、心态。傅作义在犹豫、观望,是守是走,他已经没有了自信,或者他对蒋介石再不抱有希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以为不至于败的那么快、还有败走绥远的机会。遗憾的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决策层,已为他布下了天罗地网,插翅难飞。后面的事不再多述,大家已经熟悉。
傅作义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最正确的抉择。他是一个比较纯正的军人,一个有原则有坚持的民族主义者,有着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民族大义上,从不含糊,他有些强烈的爱国心。北平和平解放,功莫大焉。接着绥远起义,锦上添花。唯一遗憾的是,天津或许也能够避免战火的。
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溃败之迅速,令人咋舌。但冥冥之中,其实它溃败的种子早已经埋下。有句话说的好“共产党有一个敌人,国民党有两个”,这样的仗老蒋怎么能打的赢?
俗话说“东北虎,保定狼”,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吗?
这个是过去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它是说东北人和河北保定人,这两个地方的传统尚武精神和实战武力值。
由于年代较久远、流传地域有限,因而并不是广为人知。
孙红雷主演的成名作《征服》,就是取材于河北的真实案例而改编。
这也是“虎狼”结合的例子。
其一,先说“东北虎”。
东北虎又称为西伯利亚虎。
它的头大而圆,前额上有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因而成为老虎的代表。
在历史上,我国东北一带民风剽悍,善骑射,在军事方面赫赫有名。
例如辽人(即契丹人)、金人主要生活在东北地区一带,他们的军队都曾经南下,对中原政权产生了巨大威胁。
满清军队则南下入关,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清帝国。
名震天下的辽东铁骑、关宁铁骑,以东北人为主力,是明末清初的精锐部队。
后来,东北占山为王的土匪,割据一方的军阀,也很有名。
于是,东北人组成的军队就被赞誉为“东北虎”。
其二,再说“保定狼”。
保定属于河北省,也即历史上的“燕赵大地”。
这里民风慷慨、崇尚气节,自古尚武,以豪侠著称。
这里出了很多壮士、军事家。
例如荆轲、廉颇、卢植、刘备、张飞、赵匡胤,元朝名将张柔、张弘范父子等。
保定是有名的武术之乡。
诞生了鹰爪翻子拳、戳脚、短拳、绵掌、形意、八闪翻、孙氏太极、武氏太极等流派门类。
中国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说,保定武术是“北腿”的代表之一。
摔跤在保定民间非常普遍,并且在民国时期出了“中国跤王”常东升等名师。
不少保定人被聘请为军队的武术教官。
北京的达官贵人们,也热衷于就近到保定府招募武师,看家护院。
于是“保镖”、“家丁”就成了保定人的专利,就象“绍兴师爷”一样,名扬天下。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的前身),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后来,狼牙山五壮士、白洋淀的雁翎队、敌后武工队、地雷战、地道战等,主要是保定军民谱写的英雄壮举。
可见保定人的尚武、勇猛精神,以及武力值。
可是保定没有代表性的动物,就以北方的狼做称号,被誉为“保定狼”。
这两个地方人组成的军队,就是“虎狼之师”。
这种民风也遗存到现在。
这两个地方的人性情豪爽,脾气急躁,说干就干,喝酒、打架都很厉害。
例如东北人有一种虎劲,敢于四处闯荡,从俄罗斯到中国南方的海南省,到处都能听到东北口音。
而且,东北人在外地也不怯生,甚至靠硬朗的体格在当地占有一席之地,豪横之名满天下。
东北人的虎劲,在餐饮、演艺、短视频直播等多个行业,不断地发扬光大,已成为这些领域耀眼的生力军。
而保定人,几百年来长期处于国都旁边,民风、性情就不得不收敛、低调许多。
于是“保定狼”之名也就少为人知了。
但是,保定人的尚武精神仍然存在。
而且在体育方面得以传承发扬,孕育了一大批体育冠军。
还是“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游泳之乡”、“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等。
据说在北京,豪横的东北人在河北人尤其是保定人面前,也得收敛几分。
小结:
所以说,“东北虎,保定狼”的说法有一定历史源流。
无论它的褒义多还是贬义多,或者是调侃,都已经不重要了。毕竟都已是历史了。
何况,随着人口流动和交流的密切,小区域的民风特点都已逐渐融入大社会中。
俗话说“东北虎,保定狼”,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吗?
东北虎西北狼好不好?
保定唐山两个小地方拿什么和东北、西北比?
东北有虎,所以东北人性格如虎,多尔滚率二十万铁骑就能统一中原,建立大清。
西北有狼,西北草原牧民为保牲畜,成年累月的与狼斗争,人们像狼一样勇猛,所以成吉思汗率几十万蒙古铁骑,横扫欧洲,打的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甘为蒙古人的奴隶。
若说现在也是东北虎、西北狼,也只有东北虎才能与西北狼相提并论。
有几个四川人来到内蒙古,悲唉的对人说:
“老子在四川,想打那一过(个),就打那一过(个),来到內蒙,是那一过(个)想打老子,就打老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