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怎么看?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意思是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大举贤良时,他却因年龄太大而不能继续做官了。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威震敌胆,可到死都没能封侯。

关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个典故在这里就不讲了,今天着重来谈谈我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差不多的。这两个人的才干本事在当时应该是顶尖的,可到头来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呢?我想这里面不光是皇帝慧眼有问题,这两个人也应该从自身查起,看看原因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一、冯唐易老

冯唐,西汉大臣,他的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其以孝行著称,作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但长期没有受到关注。

冯唐性情较骄矜,说话有时不经大脑,口无遮拦,甚至是信口开河,经常不能理解上级的意图,搞的领导下不台。所以他并没有引起别人们对他的好感。

有一次,汉文帝遇到冯唐,谈到人才时,汉文帝感慨自己没有象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去打去匈奴的进犯。但不会说话的冯唐开口直言说汉文帝即使你有了这样的将军,你可能也不会用。闻言,汉文帝大怒,转身就走。过后不久,文帝又召见冯唐说,你敢当众羞辱我,冯唐连忙道歉:“我就是个鄙陋的人,不知道什么该回避。”

后来,冯唐向文帝建议应当宽恕当时在反击匈奴战斗中因瞒报杀敌人数的魏尚,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应该支持魏尚。文帝赞同冯唐并派他去宣布赦免了魏尚,让他恢复云中郡郡守,冯唐也因此被任命车骑都尉,辅佐战事。

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虫虽被任命为楚相,但不久又被罢免。汉武帝即位后。匈奴进犯边境,汉武帝开始广征天下贤良以解匈奴之事,冯唐也又一次被人举荐,但此时,他九十多岁了,年纪太大了不能委以重任,武帝就任命他的儿子冯遂为郎。

冯唐出道不晚,在文帝、景帝时才能没能发挥出来,也可以说他的一些做法没得到认可,一直没有被重用,到汉武帝求贤若渴时,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不能被重用。这也算是一个人的一种人生悲剧。

冯唐的才能没有得到赏识,今天看来是有点可惜的,这说明,光有才干,是匹千里马,但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也是浪费,但作为他自已,也因为没有在年轻的时候,主动出击,抓住机遇,一飞冲天,就只能落得个让自己悔恨,让世人遗憾的结果。

所以,这也启尔我们,凡成就大事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才能,同时,还要善于把握时机和机遇,这两者缺一不可。奋斗拼搏要趁年轻,否则,就算有一身本领,到时也难以施展开来,只能空悲切。

二、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说起李广,在当时可以如雷贯耳,很有知名度的。

可以说李广是个刚烈正直,汉文帝、汉武帝时期最优秀的作战勇猛的将军,

李广在汉武帝时,北伐匈奴,在完成民族统一的历程中,李广是有很大功劳的,他戎马一生,历经七十多场对匈奴的战斗,都表现出他优秀的军事才能。李广不仅赢得了国人对他的称赞,也被对手匈奴所折服,称李广为“飞将军”。

公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就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这样一位将军却没有得到他盼望的封侯进爵,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理解,难道皇帝就看不到,还是把他给忘了?

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李广至死未能封侯,原因既是社会及历史的悲剧,也有李广自身因素引起的。也就是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方面,汉武帝登基后,为稳定北部边境。国家的重要战略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消极防御改为对匈奴的积极反击。大力加强新军事建设,重点是大规模发展骑兵。

在这过程中,老一代的军事人才的如李广、程不识等将军,就有点跟不上军事变革的需要,继续担任反击匈奴的任务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落伍了。而一大批年富力强,有新的军事思想和头脑的如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人脱颖而出,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他们奔赴沙场,出击匈奴,奔驰在广阔的北方疆场。

在主观方面,虽然李广作战勇猛,但他的作战思想已严重落后时代的发展,他的军事理论还是老旧的战术。终究在对匈奴的快马利刀,打了就跑的运动战中显得无能为力,根本找不到敌人,而被敌人骑兵快速偷袭,他只有挨打的份,甚至是手足无措,常常陷入被动局面,损师折将。

当然,李广还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他在汉武帝面前不受待见,不受重用。所以,李广的个人悲剧是由时运不济,也有他在新的形势下,没有与时俱进,抓住机会,再加上他自身存在的的一些问题导致了最终怀才不遇,难以被封侯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怎么看?

谢谢题主出题,我来答这个题。

首先,冯唐、李广是谁?

冯唐是汉文帝时的一位大臣,经历了三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虽功高,但直到90岁还只是个郎官。到武帝举为贤良时,年事已高,不能为官,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史记·冯唐列传》载:“(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李广为汉武帝时候的名将,名气要比冯唐还要大许多,文帝时,匈奴大举入侵,善于骑射的李广,为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威震四方,是著名的“飞将军”。虽然战功卓著,功高盖世,到死却也没有被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初唐四杰”之首的著名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其次,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句话

冯唐、李广均是为社稷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但没有被封官加禄,说明他们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作者显然为他们的遭际而感叹和愤懑。

结合作者王勃的遭遇,这句话还有另外的深意。王勃当时因《檄英王鸡》而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后,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洪州都督宴宾客时,王勃即席作《滕王阁序》,既是感慨借冯唐、李广的遭际,同时也是借二人来感慨自己遭遇,表达自己幽愤、感伤和人生的莫测。

其三,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句话

冯唐、李广甚至包括王勃,均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这是外在原因,是不是还得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功勋卓著而不被重用?譬如李广,岁功高,但其心胸有点狭窄,他曾因打猎被喝醉了的霸陵尉喝斥,便怀恨在心,后来,匈奴入侵,李广借机就将这个霸陵尉给杀了。李广对后辈卫青总是不满,二人不和,说明李广存在性格缺陷,这是不是他不被重用的一个原因呢?

所以,才高八斗而不受重用,与时运有关,但是有时候也与自身也有关。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谢谢题主,不妥之处请指教。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怎么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多指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等等。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汉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故事梗概: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下面是收集的与“冯唐易老”相关的诗或词句:

吴景奎《寄苏伯夔》诗:“冯唐易老双蓬鬃,殷浩难投一纸书。”

【冯唐已老】杜甫《寄岑嘉州》诗:“谢眺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王维《重酬范郎中》诗:“扬子解嘲徒自遣,冯唐已老复何论。”

【冯唐头白】汪广洋《登南海驿楼》诗:“冯唐头白偏多感,倚遍天南百尺楼。”

【冯唐老】吴融《寄贯休》诗:“已似冯唐老,方知武子愚。”徐铉《送陈秘监归泉州》诗:“三朝恩泽冯唐老,万里乡关贺监归。”遯庐《童子军》第二出:“只是冯唐渐老,难厉镆铘锋。”

【老冯唐】陆游《午睛试笔》诗:“此去得非穷李广,向来原是老冯唐。”

【冯公老】陈子昂《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诗:“未及冯公老,何惊孺子贫。”

【叹冯唐】权德舆《和职方殷郎中呈诸公并见寄》:“还希驻辇问,莫自叹冯唐。”

“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后来,人们多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来抒发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而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怎么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唐代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和李广都是那个时代很有才能的人,冯唐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等汉武帝想启用他时,他已经90多岁了,不能再承担大任了。李广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却由于和皇帝关系有隙,一直不能封侯。王勃以这两个人的经历,来感叹人世间怀才不遇和有功却不能得到回报的人生境遇。以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悲叹。

对于一个时代和社会来说,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表现才能的机会,有功劳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则说明这个时代和社会出现了问题,需要得到改变,否则社会就有可能陷入危机之中。

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己有才能却没有表现的机会,有功劳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则可能是社会的问题,也可能有自己的问题。因为这个人可能是没有才能的,只是自己觉得自己有才能的,这个人可能是没有功劳的,只是自己觉得自己有功劳。这种情况一定要得到这个人清楚的认识,弄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才能和功劳。一味地怨天尤人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可能使问题变得更严重。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怎么看?

冯唐、李广皆是才能出众、志向高远之人,一心想为国效力,可惜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一个老年无成,一个功高无爵,实属悲哀。

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其引用两者典故,诉说自己在官场上与二人相似,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有再多的才能却无法为国家效力,可悲可叹。

冯唐——直男的悲剧,祸从口出

冯唐出生官宦世家,才华横溢,早期官拜汉文帝时期中郎署长。他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往。常惹得龙颜大怒。

特别是一次汉文帝谈到赵将李齐,感叹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去抵御时,冯唐却毫不避讳,直言即使汉文帝有这样的将领,也不会任用。汉文帝听后大怒,拂袖而去。要知道皇帝乃一国之君,岂容一个小小郎官口无遮拦。正因为他说话过于耿直。以下犯上,一直无法得到重用,升迁之路更是遥遥无期。

直到汉武帝即位。匈奴犯边,冯唐再次被举荐,可是已经九十多岁了,年过古稀,如何重用呢?

李广——心胸狭窄,不听指挥的冲动将军

要说李广,武艺高强,作战勇猛,他一生军功赫赫,被匈奴人畏惧地称作“飞将军”,数年不敢侵犯。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都大赞将军李广的神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的英勇将军,按理说封侯拜相不在话下,可悲剧的是至死也没封侯。

他的悲剧又何尝不是自己作的呢?

杀霸陵尉——心胸狭窄,睚眦必报。

斩杀反叛八百俘虏——心狠手辣,不道义。

私授梁王军印——目光短浅,不识时务

漠北之战迷路自刎——不听指挥,行事偏激

有才能之人没得到重用实属可惜,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也是怀才不遇之人,因受邀请参加宴席,写《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从此与仕途相隔。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引用冯唐、李广典故,一是叹息自己纵有才华,却壮志难酬,二是反思自己现在的处境,与二人一样,自身性格缺陷所致。

冯唐老了,难以得志;李广功高不爵,命运多舛。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警醒:时光易逝,岁月易老,自己拥有才华的同时,要反思自身性格缺陷,为人处世,讲究智慧,才能扶摇直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怎么看?

您好,朋友。

很高兴一起探讨您的问题。

咱们从三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出处和含义

二、事实与成因

三、该如何看待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处和含义

1、出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含义

冯唐易老,形容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意为:怀才不遇的时运不齐,和事与愿违的命运乖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事实与成因

1、冯唐易老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1)基础好 起点高

冯唐生于汉文帝时期,官宦世家,自小受良好家风的熏陶,有才华,人正直,以孝行闻名。亲友、邻居都很看好他。

年轻时,冯唐官拜中郎署长,统率皇宫侍卫,直接为汉文帝保驾护航。

(2)性格影响命运

只是冯唐太过耿直,以致屡屡失去升迁机会,一直到老,职务没有多大的提升。

在最关键的中年时期,汉文帝曾特意在中郎署找冯唐,聊及天下事时,汉文帝说,他很欣赏赵国的名将李齐。

冯唐直直地回应:李齐,哪里比得上廉颇、李牧,他们才是真正的将才。汉文帝平静地反问,何以见得呢?不懂察言观色的冯唐率真地说:先祖在赵国时了解廉颇、李牧有非凡的才能;家父在代国时熟悉李齐,知道他不过如此,根本比不上廉颇、李牧。

汉文帝见冯唐如此说,因思贤心切,遂激动地大呼:朕恨不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不然何患匈奴!

冯唐傻傻地又言:陛下,即使你得到廉牧、李牧这样的大将,也不见得可用哟。

一席话让汉文帝当众下不了台。只是汉文帝脾气好,是明君,尽管很生气,但也没说什么,只是很不高兴地拂袖而去。

像冯唐这样不懂得变通,经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虽未升迁,却没被贬。

只是与中国历史上三位明君当面错过,是谁之过?

2、李广难封

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 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在汉文帝时期,就因抗击匈奴有功官拜中郎将,在汉景帝时期,出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在汉武帝时期,受命未央宫卫尉。

李广廉洁清白,爱兵如子,武艺高强,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一度让匈奴闻风丧胆。

但李广至死也未能封侯,这与他心胸狭窄、气量不大,不守道义,不识时务、不听指挥等等性格缺陷有关。

(1)容不下小小的霸陵尉

没有恢宏的气度,必然难以实现远大的愿景。

赋闲帝李广,夜过霸陵亭时,被喝醉酒的霸陵尉呵斥道,公事公办,夜间没能通过。不久,匈奴入侵,李广被再次起用,他安排霸陵尉一道从军。霸陵尉来到李广军中,当即被李广斩杀祭旗后,部队才出征。

(2)不守道义,斩杀俘虏

李广任陇西太守时,曾斩杀反叛的羌人八百俘虏,这个事被星相家王朔指责:李广太不道义,杀俘虏好亏心,焉能封侯?

(3)不识时务、不听指挥

漠北之战中,年近六十的李广随同大将军卫青再次出征,主要任务是西路侧应。但求胜心切急于封侯的李广不顾自身体力、精力上的不足,请战当先锋,被卫青婉言拒绝后,怒回本部,又不听指挥,匆促率军前往东路出击,以致迷路于茫茫大漠,未能及时与卫青的大部队会合,导致匈奴单于寻机逃脱。

战后,李广主动揽下所有罪责,李广就引刀自刭,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三、该如何看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1、作者自道

写"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诗人王勃站在客观的角度借此表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2、警示世人

有才华有志向的人,在有限的岁月里,要懂得珍惜宝贵的时间;

为人处世,要注重说话的艺术,要讲究政治智慧;

气量要大,格局要好,定位要准。

若恣意放纵,哪怕基础再厚,条件再好,能力再强,

也会遭遇"滑铁卢",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甚或远大理想。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深藏的寓意,的确需要人们警醒。

知无不言,但愿可以帮到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