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 《春山夜月》。下面是诗的原文:
《春山夜月》
(唐)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于良史 ,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句诗的意思是:捧起山泉水,月影在手中闪烁;拨弄树枝,花的香气渗透了衣衫。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夜山中赏月时的乐趣,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抒发了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既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和又要不得不离开的那种依依惜别的心情。
诗中描写的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纵观全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这首诗中的最精华部分,如石韫玉,似水怀珠。
其中,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澈照见月影,把明月与山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则写山花浓郁之香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这一合一分,把山中月夜的意境烘托的让人觉得诗意盎然、妙趣无比。“.掬”、“弄”二字,是既写景又写人,真可谓是一字千金。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他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离开时,又面对眼前熟悉的花草,积有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
图片来自网络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原创)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是一首《五律》。描写的是春山月夜郊游,乐而忘归的逸兴。
一、作者简介
于良史的生卒年代不详,其籍贯和身世也难以查考。大约在唐玄宗天宝末年入仕,曾作过侍御史。追随“大历十才子”,他的诗清雅,工于形似,也有不少描写风景的好句子,《全唐诗》中收集了他七首诗。《春山花月夜》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原诗如下: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椈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词语赏析:
“胜事”,美事。
“深”,指深深掩隐。
三、试译如下:
春天夜里在山林游玩,
有很多美丽的景和物,
欣赏这些美丽的景物,
一直玩到了深深夜晚,
连回家这事都忘记了。
在这时候用你的双手,
捧一捧清澈的山泉水,
那轮晶莹剔透的月影,
便在你手中轻柔依偎,
抚摸一簇鲜艳的山花,
衣衫沾满浓郁的芳菲。
春游的雅兴十分浓烈,
哪管它路途是远是近,
已经到该回家的时候,
可怜惜这芳菲的花草,
她却让我百般地沉醉,
懵然间从远处夜风中,
传来一阵悠荡的钟声,
放眼远处的楼台琼阁,
深深地掩入在山林里,
一片朦朦胧胧的黛翠。
四、赏析
这首诗题目本来就富于强烈的诗意,诗人用淡雅的笔触,意境幽深地描写出春天山上的美景,在这美景中,不失春夜的月光。读者含情地在吟咏中,浓浓的芳菲香气四溢,这时用手捧起一捧清冽的泉水,月儿的倩影便映照在手中。这时只觉得春夜山中的芳菲沁人心脾。向南望去,突然听到暮钟悠悠地传来,远处的楼台琼阁依稀,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夜景色,让人陶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本诗的警句。将月“捧在手中”,是视角的虚幻,“弄花”而“香满衣”则是嗅觉之感,实实在在的。这样一幻一真,人情物态两相交融,让人读来妙趣横生。
第二联的“掬”、“弄”二字在诗中特别传神,是此诗的精妙锤炼的精华。可见作者功底十分深厚。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作者从亲身感受春山夜景,创作出这篇《五律》诗,是从实践中而得来,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的创作,因此给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向往这春山的夜景。
作者从郊游春山夜晚表达出祖国山河的多彩和壮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夜月》。表达了诗人醉心于自然景物,物我两忘的心境,惜春惜时的人生之态,又仿佛是对心中女子可爱之处的回忆与描摹。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所以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是与篇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动人诗句分不开的。
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756—758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
于良史非常善于写五言诗,其诗清丽超逸,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 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闲居寄 薛据》),而这首《春山夜月》更是其成名之作。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首联即破题,总揽全诗意境。“春山”和“夜”点明了本诗的节令、时间、地点。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诗人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
开头这两句 ,不仅点明了特定的描写对象,而且限定了特殊的景色氛围。也对作者的行为作了明确的交代,形成一、二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 “胜事”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把诗人的自我形象置于春的夜景之中,形成有我之境。
而以下的六句,都是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那究竟是什么“胜事”,令诗人流连忘返盘桓至黑夜?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仅仅两句,却足以把一个“胜”字展现得淋漓尽致。“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兴起忘我,乐山近水,天然偶成。
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现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
“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更有“掬”字 、“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且这两句形成了本诗的高潮,为接下去的诗句淡去涟漪做足了心情。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置身山中月下的美景,诗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一步一醉,一举一顾,面对无限春色,怅然若失“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兴之所至,那管山水远近?欲去还回,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我不仅怀疑,这么女性化、细微的、敏感的诗句,定是有一位女子在侧。或者心中的女子又以神秘的方式来云雨,让诗人无忘春山?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欲去”如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之际,夜风送来了悠悠的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掩映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处,由声音引出楼台,声色并作,以动衬静。虽是远景,但仍然是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既照应首联的“多胜事”,又同颔、颈两联中近观的感受相对照,描绘了春山的恬静幽美。
这两句,让我想起了李商隐的“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那南面的钟声,难道不是催促诗人的信号吗?让诗人与相恋的女子只能隔离翠微深处。
整首诗清淡闲雅,超凡脱俗,特别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即是实景,又是描摹。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娴静的女子在爱人身边调皮的神态,不知我的理解是否就是诗人的内心深处的寄盼。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谢邀。
这两句诗是唐人于良史的诗句。于良史约天宝末年踏上仕途,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代宗大历年间任监察御史。(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全诗如下: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起始句总领全文,写山中的景色欲人使人留连忘返,说明游玩至夜间的原因,为下文作了铺垫。颔联写了山中夜景图。夜幕降临,月亮高挂玉盘,越来越明亮。诗人捧起山中清冽的泉水时,月亮也映照在水里,月光在手心游移,好象手中也捧着月亮;山路两旁一树树繁花,香气诱人,诗人轻柔抚过花朵,花香已沾满了衣服。轻柔的月光和山林花的清香让人觉得身临仙境之感。这两句既点明了时间,又照应了“夜″的起始句。
颈联写诗人留连山中美景,就不计回家路的远近,一步一回头,依依惜别山中的花草树木清泉。
尾联,诗人听到南方传来悠远的钟声,将视线投向远方,向南望去,只见楼台掩映在山色之中,隐约朦胧。
此诗描绘了春山优美的景色,语言清新,情感真挚,风格淡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月夜春山美景的喜爱和留恋。
个人肤浅理解,学习而已。参考文献《唐诗o宋词鉴赏》,致谢编者。谢网友和读者。图片来自全网侵删。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问题:“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句?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回答问题大唐,无疑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无疑是华夏民族的一张名片。在那个时代,群星辈出,将中国诗歌推向了一个巅峰;在那个时代诗人云集,涌现出多少名垂千古,耳熟能详的诗歌大家。
然而,就在这个时代的万丈光芒之下,难免淹没了很多杰出英才,耀眼的光芒固然光彩夺目,但只要是星辰总会发出光芒。我们绝不能漠视他们的存在。
时至今日,就如同当今的“娱乐圈”,盛世纷争。有很多戏红人不红的艺人一样,同样唐代诗坛也有类似“诗红人不红”的例子:
- 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林升;
- 写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曹松;
- 写出“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赵嘏;
- 写下“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许浑;
- 写过“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的刘方平。……
今天我们提到的这位诗人,同样属于此类,他名不见经传,几乎可以说被历史遗忘,但所谓雁过留鸣,我们可以不闻其名,但他的诗句不可不为后人共鸣。
唐代诗人——于良史。于良史何许人也?大家很陌生。
对于这位诗人,史册上只有极为有限的一点记载。他的籍贯与生卒已无法考见,后人只知道他生活于公元756年至761年,大约在唐隶宗前后,曾任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文秘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于公元756年——758年,最高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
尽管如此,他的五言诗却清丽超逸,对仗工整,甚为清雅,其诗作多写景物,且构思巧妙,形象逼真,主题大多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
其诗风与唐末“大历十才子”十分相近,在《全唐诗》中,虽然于良史存有诗篇仅仅只有七首,但每一首都出手不凡,均为上乘佳作。
尤其以 《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为经典,为后世文人墨客所称道。
题主所问:“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便出自《春山夜月》,是很有名的千古流传之佳句。明代胡应麟曾在《诗薮》称:《冬日野望寄李赞府》中“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二句“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是盛中晚唐诗歌界限的标志。
如此看来,这位诗人又是一颗淹没在万丈光芒中的一颗星辰。
《春山夜月》鉴赏阅读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释义春回大地,便有很多赏心悦目的事值得体会。诗人满怀游春兴致来到山中,赏心悦目,欣慰无比,当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用手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月影,一轮明月便在手中。摆弄春夜里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馨香萦怀。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兵法天下 如是说(结束语)- 诗意于此
试想清风朗月,欲触摸那轮悬挂夜空的月亮,只需掬一捧眼前清水,月亮的莹莹华光就会于掌心荡漾,不觉间花瓣拂过,沾落衣襟。这淡定宁静的意境,豁达平和的心态,窃人情思,香熏欲醉。
不由人捺不住漫漫逸致,一捧清水遥遥的月儿就在手中,生命如神妙的花开,流动着花香的神韵。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 禅意于斯
那是怎样一种自在和谐的意境——天人合一,想必应是最理想的境界。水花现实之境,月香来自心中,水月和花香的垂悯,恰如临水照影,花前问露,这更是一种心禅。心安然了,景致就深了。
- 禅意诗意合二为一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水”才能月在手,弄“花”方可香满衣。这是一种因果的自然。若无水可掬无花可弄,那月照何处香洒哪里呢?一切在心,在心的平衡点,只要心中有水心中有花。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我是@兵法天下 ,感谢题主邀答,与大家共同分享这首《春山夜月》,共同了解唐代诗人——于良史。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出自哪里?这首诗表达了什么?
您好谢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唐代中期诗人于良史的《春山花月》。《春山花月》是诗人于良史的五言律诗,为一首写景诗,收录在《全唐诗》中。
诗歌原文: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袖。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花月》这首诗,诗人主要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美景,并融入到这美好的景色中去,物我两忘。诗人描绘出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花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
诗歌开篇两句交代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