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老话?
“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话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太熟悉了,不但熟悉,而且也经常挂嘴边。我想很多人说这句话,但不一定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原来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今天就和大家来趣谈一下这句“皇帝不急太监急”。想想也是,有什么事让太监着急,而皇帝不急呢?当然了,这句话现在主要用来比喻当事人自己对一件事不着急地去处理,但周围的人却在一旁着急,替他想办法出主意。在这句话里,皇帝就是当事人,他都不急的事,却让旁边的太监着急,这里面人一定有让当事人不着急,而让太监十分着急的事。这还要从古代皇帝的生活说起,别看皇帝平常高高在下,贵为天子,后宫佳丽无数。但皇帝也有不爽的时候。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皇帝日常过个正常“生活”还要受约束,不能太任性,特别是还要受太监的管制约束。我们知道这种“生活”那是很隐私的事,也是没人能管着的,天经地义的事。但就是这在常人看来普通的事,在皇帝那里就不能任性了,不能随意了。你可能不知,皇帝过“生活”时,很奇葩的是,皇帝在屋里面过生活,门外面却站着一帮太监在守候旁听。也不知皇帝这时心情和兴致受不受影响。反正太监听了一会儿房,估摸着皇帝这时候也差不多了,由总管太监领头,一帮太监一齐喊道:“是时候啦!”催皇帝不能恋战,快点结束。但屋里面还没见有动静,皇帝在兴头上,不着急,不肯结束,太监们就着急了,就再喊,一直喊到皇帝,没了雅兴,心里烦燥,主动结束为止。你看,当个皇帝也不容易,皇宫里的规矩多的很。其实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皇帝专幸一个人,应该是雨露均沾,同时也是为了皇帝的龙体着想。所以历代皇家对皇帝的夫妻生活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比如清朝王室就规定皇帝和妃子“生活”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时辰。规定的时辰一到,门外的太监们就着急了,开始在门外高呼:“是时候了”,会连续喊,如果皇帝还不着急,太监们就会进屋用丝被包裹着将妃子赶紧抬走,强行把皇帝分开。“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就是从这件事传来的。这句话里所说的太监主要是指皇宫敬事房里的太监,他们是专门伺候皇帝房事的太监,在皇帝与后宫嫔妃“生活”时,他不仅要控制皇帝的时间,还要详细记录下行房时间,以此作为将来嫔妃怀孕的证明。所以时间一到,不管皇帝兴致有多高,皇帝着不着急,太监们是一定会急的。不然的话,就会是违反了祖训,让皇帝背上一个不好的名声,那么这些失职的太监们是会受严惩的。所以就会出现“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说法。图片来自网络
你怎么理解“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老话?
经过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到了清朝的时候,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但也看起来非常的奇葩,清朝设立敬事房对外宣称是管理太监宫女的实际的作用就是记录皇帝和后妃的事情,
完全是在监视皇帝与妃子。
首先通过皇帝翻牌子决定,银制的盘子上记录着妃子的名字,每次晚饭过后,太监们总会给皇帝挑选,皇帝选中某个嫔妃,就会将它的牌子翻过来,皇帝的生活没有一点隐私。
翻了牌子之后完毕就回到自己的床上躺下。沐浴完毕之后,妃子就被抬进皇帝的寝宫,全身上下还要经过搜查,防止他携带利器。显然这番操作让皇帝心里不怎么舒服。
而将妃子抬到皇帝的龙床上之后,看见了也没有走,还是在往外等候的。到了一定时间,老太监都会高呼时间到了,如果没有回应,就连喊三次,如果皇帝还不答应,那么老太监就要自己行动了,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皇帝的好事被太监耽误的话,还要问皇帝是什么感觉。作为一个正常人肯定非常的生气,但是皇帝就是皇帝祖宗定下的规矩他必须遵守,真的是憋屈的要死。
不仅仅是因为这种制度没有人性化,更糟糕的是皇帝完全没有隐私,也不会顾及皇帝的感受,在这种情况是制度下,嫔妃的感觉自然非常的差,皇帝也是了无生趣。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保证了皇帝的人身安全,但是他在皇帝的心中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感,当然对于一个王朝来说,皇帝的身体是自然最重要的,不然也没有必要制定如此多的奇葩的制度。
你怎么理解“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老话?
古代皇帝和嫔妃共赴云雨的时候是有时间规定的,时辰到了,太监便会提示皇帝。如果皇帝意犹未尽,装作没听见,门外太监便会催促皇帝放人,在多次催促后,皇帝还不放人的话,太监便会强行将侍寝的妃子抬走,于是便有了“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俗语。
“皇帝不急太监急”作为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对于这句俗语的释义,相信大多数人也都是知晓的,其释义带有调侃的意思,比喻当事人处理某件事情并不着急,反而周围的人却在一旁着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拿这句俗语和朋友开玩笑,或是调侃他人,那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呢?
俗语“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本意和由来从“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不难看出,是指古代的皇帝和太监。这不免让人产生好奇,究竟是什么事情,会让一介供人役的奴仆太监着急,反而对于皇帝这位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却不着急呢!它便是皇帝的夫妻生活。
具体是指皇帝和嫔妃行房的事情,那么有人就会问:皇帝和自己老婆行房关太监什么事,太监为皇帝着急什么?原因是皇帝和嫔妃行房一事有专门的太监负责。皇帝在忙完朝政,到了用晚膳时,相关的管事太监就会询问皇帝的意思,如果皇帝选好一位妃子侍寝,管事太监便会负责接下来的侍寝工作。
不过侍寝过程却有些尴尬,皇帝虽然贵为九五之尊,古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但皇帝的私生活却近乎透明,就连皇帝和嫔妃行房时,门外都有负责相关事宜的太监侍奉,也可以说是监督。因为皇帝和嫔妃行房时到了规定时辰后,皇帝就必须放人,让管事太监将侍寝的嫔妃送走。
如果皇帝行房到了规定时辰后还不想放人,门外的太监便会提醒皇帝放人,高唱曰:“是时候了!”,皇帝不应,管事太监便会再次提醒,提醒三次后,皇帝还不放人的话,管事太监便会直接进入寝殿,让驼妃太监将侍寝的妃子送走。
对于此举,当事人皇帝也只能默认。那么有人问了,皇帝都是古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了,没有人比皇帝更大,作为奴仆角色的太监如何敢管皇帝呢?更何况还是皇帝的私生活,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在其他事上,太监自然是不敢管皇帝的,但在皇帝和嫔妃行房这件事上,相关的管事太监还真敢管皇帝。原因是祖制对皇帝和嫔妃行房一事有规定,也就是前代皇帝定下的规矩,例如:汉高祖刘邦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藩王不得入京”等。
先代皇帝定下的政策和规定,对于后世帝王来说就是祖制,自然要遵守。对于皇帝行房时间的限定,作为后代皇帝自然不敢明着违抗先代皇帝定下的规矩,这也是祖制赋予管事太监的权利,面对此事,当事人皇帝也只能默认。
通常情况下,皇帝到了行房的规定时辰后,便会让太监将侍寝的妃子送走。但皇帝也有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如果皇帝和妃子行房时辰到后意犹未尽,不想将侍寝的妃子送走,为难的便是管事太监。
就算皇帝不按祖制规定,管事太监最多也就是将侍寝的妃子送走,不过此举就可能会得罪皇帝。皇帝虽然因为祖制的原因,当下不好说什么,但皇帝如果记仇,事后找这些太监麻烦,太监找谁说理去呢!又无法向先代皇帝打小报告。
但管事太监又不得不管,不按照祖训执行,便是失职,管事太监也会面临处罚,如果皇帝因此违反祖训,背上不好的名声,管事太监还甚至会被处死。在两难之下,管事太监如何能不着急呢?他们自然是希望什么都不发生,此后便有了“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俗语。
为何限制皇帝的行房时间?这种时辰限制规定只是古代后宫嫔妃侍寝制度中的一部分,对于冗杂、严谨的侍寝制度来说,这可能并不算什么,只是害苦了当事人皇帝。至于为何会有这种规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避免皇帝专宠一人,二是为皇帝的身体考虑。
并且为了皇帝安全,侍寝制度还存在一些比较变态的规定,其中一项规定需要先将侍寝妃子的所有衣物脱去,之后用被褥等物包裹送到皇帝的寝宫。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妃子刺杀皇帝,妃子侍寝前褪尽衣物,自然就无法携带匕首等刺杀所用的器物。
而且侍寝过程也比较繁琐和严谨,就算是皇帝也要按照流程来做。首先皇帝需要选择一位侍寝的嫔妃,如清朝时期皇帝用“翻牌子”来确定侍寝的嫔妃,接下来管事太监便会被通知到这位嫔妃,并且开始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如沐浴、精心打扮等。
然后管事太监会先将准备侍寝的妃子带到皇帝寝宫附近的宫殿,等到皇帝就寝后,侍寝的妃子就需要褪尽衣裳,被专门的驼妃太监用被褥或大衣等物包裹好送去皇帝的寝宫,再撤去外面的包裹,送到龙床之上。
随后太监退到门外,和管事太监一起等候房事结束,也需要卡着时间提醒皇帝,并开始做一些记录。而侍寝的妃子需要底部(皇帝脚部)钻进被褥,然后开始侍寝,而站在门外的太监则是看着时间,听着动静,避免皇帝中风猝死。
清代皇帝和妃子的行房时间规定是不能超过半个时辰(一个小时)的,只要时辰一到,外面的管事太监便会高呼“时辰到了”,此时皇帝可应可不应,但管事太监提醒三次后,皇帝就必须招呼太监进入寝宫。
房事结束后,侍寝的妃子是不能用背部对着皇帝,必须要面朝皇帝,倒着爬出去,之后再被驼妃太监送走,而管事太监会问皇帝“留不留”。如果皇帝选择留下,管事太监便会详细记载时间,以便后期生子查证,若是不留,太监则会做善后工作。
这种侍寝制度对于当事人皇帝来说实在是颇为苦恼,不仅会被太监听房,还要卡着时间行房事。皇帝们对此自然是不满的,但因祖制又不好做什么改变,为此皇帝们也想出一些应对此种规定的办法。
那就是不住在皇宫之中,而是选择去行宫居住(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如清代的“畅春园”、“清漪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等。至于这种侍寝制度从何时开始,因历史久远,加上史料缺乏记载,很难考证。
结语:对于皇帝和嫔妃之间行房此事,作为当事人的皇帝自然是不会着急,但因为祖制的原因,皇帝行房的时辰到了,在皇帝不配合的情况下,管事太监便陷于两难之中,一边是先代皇帝的规定,一边当事人是皇帝,无论太监怎么做,都难以两全其美,不得不为此事着急,真可谓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大家对此怎么看?如果换做你是当事人皇帝,你会怎么做呢?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你怎么理解“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老话?
这是下人对主子的忠心,主子有事不急!下人是有责任的,所以他急,但主动权在主子手中,下人在急也没用。所以就有了黄帝不急太监急的说法。
你怎么理解“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老话?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皇帝不急太监急,皇帝都不急的事情一个太监找什么急呢?也就是说当事人跟没事人似的一点都不急,倒是把周边一群无关紧要的人急得上蹿下跳的。为什么会流传这样一句话呢?这还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一个版本
话说《黄帝内经》里面的黄帝特别喜欢喝酒,可以说闻见酒香味就迈不开腿,可是黄帝一个人喝酒又觉得没意思,有一次听说宫里有一个小太监特别能喝酒,这下可以把黄帝高兴坏了,找到知己了呀,所以就下令把这个太监找来要跟人家比试酒量。
喝着喝着这个太监就想要上厕所,可是黄帝喝的正嗨的时候怎么可能放他去,小太监没办法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呀,所以只好认输,黄帝就哈哈大笑着说,这真是“黄帝不急太监急也”。后来说的多了人们也就把这句话里面的“黄帝”换成了“皇帝”。
还有另一个“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版本
是说清朝的皇帝和太监。在清朝的皇宫里有一个敬事房,是专门负责皇上和后宫嫔妃同房之事,他们的职责就是详细的记录着皇上跟嫔妃每一次同房的时间,以便为嫔妃怀孕做时间上的证明。在每天晚饭之后敬事房的太监就会拿着写着所有嫔妃的牌子,等着皇上翻牌子,被翻到牌子的嫔妃就被打包放在龙床上等待皇帝的宠幸。
而小太监就站在外边数着皇上跟嫔妃在一起的时间,时间一到,太监就会在门外大喊“是时候了”,如果皇上想要更尽兴这得多难啊,你想呀,关键时刻在门外边有一个太监喊着时间到了快点快点,这心理压力可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得了的。这才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呀。
你怎么理解“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老话?
以乾隆帝为例,执政初期效法康熙仁政,自富察皇后去世,性情大变,行事乖张狠厉,凡事多率性而为,但有一点他却奈何不了太监,乾隆不急但太监“着急”,而太监着急打扰了乾隆的好事,乾隆却不能急,祖制如此,奴才们也是维护“家法”,所以乾隆也没有办法。
虽是清承明制,但大清统治者和其智囊团比较善于总结,从皇帝的家事方面来讲,比如宦官干政,提防外戚等等,都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在后宫宫制方面也有所“优化”,比如坐殿的规矩,连慈禧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满清未入关前,努尔哈赤留下遗诏,命大妃阿巴亥殉葬,也有人说此举是皇太极联合几个兄弟搞事情,多尔衮也曾经抱怨,皇太极的位子还不是抢来的,不过没办法,反正这份遗诏咱们是看不到了,皇太极怎么说咱就只能怎么信。
满清初入中原,顺治下诏,凡是后妃在皇帝面前干预国事的,挑拨离间颠倒是非的,从严处罚,绝不宽宥。其实萝卜章攥在多尔衮手里,他是在警告昭圣皇太后,也就是孝庄,你踩线了,前朝的事你不要插手。
这是对后宫干政的防范。
后宫的规矩如何呢,咱不东拉西扯的,还以乾隆为例,他登基不久就听说皇太后的弟弟谢恩竟然进了苍震门,大怒,也不能怪他着急,咱们小门小户的老百姓被别人闯进家来也不会高兴,即便相熟也不能那么没规矩擅入人家厅堂,而苍震门就是六宫出入的门户,哪朝妃嫔也不可能拉门就出宫遛弯的,所苍震门一般不开,而这个外戚也忒不懂得避讳,所以乾隆急眼了,虽然谕旨上写明“从宽免究”,但还是跟宗人府打了个招呼,你不是找太后谢恩才进来的么?也别谢了,直接降爵,回家反省去吧。
皇太后的脸都不给,那么普通太监宫女呢?
被造神论推至巅峰的孝庄曾经说过“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裹小脚的女人进宫立刻砍头,这懿旨以前就悬挂在神武门。
太监咱就不提了,自古地位很低,单说宫女,清代的宫女地位较高,大多八旗子弟,外人进来皇帝不放心,至少也是包衣世家出身吧。
宫女穿的那叫一个晃眼,绫罗绸缎的,什么好就往身上招呼什么,因为宫女也是宫廷的体面,但是自康熙帝起呢,对宫人的待遇就非常差,宫人们衣着光鲜不假,但是吃住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能住耳房算是得宠,宫人的房子漏雨稀松平常,没人修。
屋里的陈设大多都是陶罐之类,值钱的就别做梦了,主子也都没那么大方,不跟《甄嬛传》似的,高兴起来东一把金瓜子,西一把几百两的,主要是怕赏出毛病,宫人们不知进退,没钱不好好干事,或者为了讨赏,透着谄媚的刻意逢迎。
至于明季后宫的菜户,也就是电视剧里说的对食,也被康熙帝明令禁止了,太监宫女各司其职,应该断绝交往,如果发现总管和首领太监必须重罚,如果让我发现还有类似情况,是否奏报在你,我自有处置。(暗指等我下手管了,你们就等着倒大霉吧。)
宫女们也是人,平时也会发生争执,人急眼了声量难免大些,皇帝不乐意,如果有诸如此类情况发生,知情人必须举报,如果不举报,连坐,一体治罪。
咱们说了后宫中哪怕是皇太后也要遵守的规矩,妃嫔更不用说,包括下人们,太监宫女规矩也都很大,本来就跟坐牢似的,规矩再大些,让这些服务工作者们苦不堪言。
大家都守规矩,皇帝呢?
皇帝也不能免俗,他同样被祖制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拿清代史家赵翼来说,他本身就是八股高人,早先是军机处的大秘,“私自”考取功名,名次原拟殿试第一,但乾隆怕好说不好听,所以降了名次,把王杰提上了头名榜首。
作为史家,而且常年军机处行走,靠谱的听闻很多,赵翼的话还是比较靠谱的,他说历朝历代,这皇子读书一事,恐怕也就清朝皇帝能管教到极致,皇子们五更就起来读书,而且管教较严,读的非常辛苦,其实他们还不是最苦的。
乾隆帝每天四更天就起了,洗漱之后一碗燕窝当早点,然后第一件事,读祖训,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别管有没有人管他,他都不敢把祖训抛到脑后,看似平时想干啥干啥,实则也要受祖训制约。
皇帝不急太监急怎么讲?
后宫有一部门,叫敬事房,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记录皇帝性生活,每一次临幸都有记录在,遇见记性不好使的妃嫔,怀孕后忘了是哪天受孕,这时候敬事房的记录就有了作用。
皇帝想临幸的妃嫔呢,得有“准入证”,也就是一个玉牌,皇帝喜欢哪个就挑哪个,翻牌子应该是随便翻是吧?一般情况下,是。但是皇帝长期宠幸妃嫔中的一人,执一非余,那太监们就有权利说话了,虽然太监地位低下,但是为了防止偏宠一人造成后宫不稳,或者受宠的妃嫔跋扈甚至恃宠而骄继而干政,这些都是有弊端的,所以没完没了的找同一个人是不行的。
翻了牌子以后,大家都知道,太监们直接找到妃嫔,此时的妃嫔早先有人通知,早已做好准备,太监们直接拥被子一裹,扛到皇帝就寝的地儿放到床上就算交差了?
没门,太监们得外面侯着,算着时间,祖制规定为了皇帝的“龙体”,不能纵欲过度,所以只给一个小时时间,差不多到时候了,首领太监就在门外大喊,是时候拉~意思是说你快点,我这儿等着下班呢^_^,笑谈。连续三次以后皇帝不放人咋办,太监直接进屋把妃嫔裹起来送回去,皇帝抗议无效。
所以说“皇帝不急太监急”,那么如果皇帝偏偏就不放人咋办,不单太监可以执行家法,统理六宫的皇后也可以插手管这事,这是努尔哈赤授权的。
咱也不知道慈禧年轻时候有什么勾人的手段,咸丰六年的时候,咸丰帝天天泡在懿贵妃(慈禧)房里,朝事不理连续多日,慈安知道以后,到了慈禧那里,直接跪在地上,头顶祖宗家训,然后着人把皇帝叫起来。
咸丰帝起床后立刻制止了慈安的行为,“我马上去处理朝事了,不许你诵读祖训!”说完立刻跑掉了。
这么凶······气急败坏?不是,咸丰帝这是吓的,因为不是慈安跪那儿一念就完了,祖训规定,皇帝也得跪着一起听,念完这一大厚本家训,搁谁谁都服呀······好在慈安认字不少,换成慈禧那种半文盲,估计咸丰怕是要跪死。
前几天,写过一文,大概是写慈安对慈禧的压制是占绝对上风的,不容慈禧有半点扑腾,慈禧不敢跟慈安硬顶的,遗诏之事真假都无所谓,慈禧都不敢,就是因为祖训在,规矩大。
慈禧可以不守规矩?因为这次的事件,慈安杖责了慈禧,说是打,其实就是羞辱,太监也没敢下狠手。这就是警告慈禧(懿贵妃),哪怕皇帝乐意在这儿待着也不行,即便是推,你也得给我把皇帝推出去,否则下次挨打可就不留手了。
后来慈禧违反了祖制,垂帘听政,这不假,但是某些家训规矩她还是不敢破局的,养心殿无所谓,你让她登太和殿御朝,她敢么?死脑筋的卫道士会跟她玩命的,而且数量大大的,所以说祖训是限制所有人的,包括皇帝、皇后和受宠的妃嫔,谁也逃不开,这也就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由来,祖制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