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啥意思?

“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是一句农村俗语,现在很多年轻人不能理解其真实的含义,容易出现误读。

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就必须在过去农村风俗和传统育儿理念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要不然在解读上就会与原来的意思南辕北辙。

1、丧家三年不沾红

一、如何理解俗语之中的“丧家”?

“丧家”,通常的解释是有丧事的人家。但是从农村民俗习惯来来,并不是所有的有丧事人家,都要遵守“三年不沾红”的旧礼制或规矩。因此,这句话之中的“丧家”,指有老人去世的人家,进一步说,已经是为人父母的人去世的人家,有后代为他们守孝。

比如说,有一些人家幼儿,或者未嫁娶的年轻人去世,对于其家庭来说,也称为“丧家”,旧时农村民众认为,此种情况,没有必要遵守“三年不沾红”的旧礼制或规矩。同样,一些没有结婚的男女,即使到了中年或老年,去世后,其所在家庭也是丧家,但按照旧时礼制,其亲属一般不要为他们守丧,也就没有“丧家三年不沾红”的说法。

二、如何理解“三年不沾红”?

现在有一些人说到“三年不沾红”,容易理解成有丧事的人家三年不能贴红对联。这种理解虽然不能算是错,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因此是不全面的。“三年不沾红”之中的“红”,一是指春节所贴的红对联,二是指操办红喜事。

其一,红春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民间的民俗传统,但是,过年进家里能不能贴红对联,是有一定讲究的。通常来说,只要是不守孝的人家,即丧家,都可贴红对联。丧家则三年内不可贴红对联。

所谓守孝人家,不一定是单个家庭,可能是多个家庭。比如,父母生有多个儿子,儿子分家出去另立门户,就属于不同的家庭了。如果父母去世,那么父母所生的儿子都是“孝子”,要守孝三年,他们都属于“丧家”,各自的家里在过年时都不能贴红对联。

通常来说,过去,农村人家遇这种事情,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三年都不贴任何春联和挂红灯笼。二是三年内贴春联,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一白,二黄,三绿,四红”,意思是第一年贴白纸春联,第二年贴黄纸春联,第三年贴绿纸春联,三年期满,到了第四年就可以贴红纸春联了。灯笼也是如此。不过,不同地方风俗上有差异,有的地方不贴白春联和黄春联,而是三年都贴绿春联。

其二、红喜事

红喜事是指家里除白事外,值得庆贺的喜事,包括结婚生子宴、建房宴、进新屋宴、庆生宴、考取功名宴等。也就是说,家里有老人去世,三年内不得办这些喜宴。

后来,有一些地方专指结婚(娶亲)喜事,也就是三年(有的为二十七个月)内不能办娶亲喜酒。也正因为如此,旧时有一些农村人家,当老人快不行了,急忙把婚事办了,以免耽误婚期。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老人去世时,先办红喜事,再操办白事,其目的也就是为了抢时间,希望能够早日繁衍后代。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也就缩短为一年,老人去世一年内不得办喜事。还有一些地方,则在守孝三年内,以新生命出生为标准,家里有小孩诞生,意味三年的守丧期提前结束,俗称“一喜压三灾”。这可能与古人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关。新生命的出生就是对已故老人最大的孝道。

现在一些农村(不是所有地方),老人去世后,一般只在三年不贴红春联,三年上新坟方面还非常讲究。在操办红喜事方面,很多地方已不太讲究了。

2、育儿五年莫养宠

这句话容易让人误解的是“莫养宠”。现在有人认为,“莫养宠”就是家里不要养宠物,对儿童的成长不利。如果这句俗语是旧时城市俗语,或者是现代俗语,这种解读也不错。人不能养成玩物丧志的习惯,要从儿童抓起。现在很多家长就有此种想法。

然而,这是旧时一句农村俗语,那时的农村,除了极少数的人家为大户人家,过着养优的生活外,绝大多数的农民都要靠种庄稼,或者兼职从事其他行业,比如手艺、贩卖等,养活自己和家人。

农村养的家畜家禽倒是比较多,牛、马、驴等,是家里种地的主要畜力,要人看管,没有畜力很难种出粮食;猪、羊也是日常家养的家畜,主要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或者用来增加家里的收入;家里养了鸡鸭鹅等家禽,一是用来改善生活,二是用来换钱增加收入。

家禽家畜可不是什么“宠物”,是农村生活的必需品,也可以看成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现在称之为养殖业。农村普通人家的小孩子,从儿童开始就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放牛的,有放羊的,也有看鸭和鹅的,他们不是在玩,更不是玩物丧志,而是在帮家里干农活。

农村家里所养的两种家畜,在现在人看来,也可以看成是“宠物”,一种是狗,另一种是猫。狗守家,猫捉老鼠,各司其职,与现在一些人喂养的“宠物”相比,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宠物”。

过去农村,很多家长不让小孩子过多地接触狗,因为狗身上有跳蚤,与狗接触时,跳蚤就会跳到小孩子的身上。家长也不让小孩子过多地接触猫,农村人认为,猫阴气重,怕吸走孩子身上的阳气。实际上,主要是因为猫吃老鼠,怕猫身上带着不卫生的东西,给孩子带来疾病。

事实上,过去农村人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生活年年忙忙碌碌,干不完的农活,哪有闲情逸致养宠物?再说,我国民间养宠物的兴起,是近几十年来城里人的事,即使现在的农村,也很少有人养宠物,更何况过去农村,就更没有人养宠物了。因此,俗语中的“莫养宠”并非养宠物的意思。

那么俗语中“莫养宠”的意思是什么呢?主要有两种解读:

一是一种倒装,即“莫宠养”。这种倒装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俗语的前一句尾和后一句尾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育儿五年莫养宠”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从能走路开始,就不能娇生惯养,不能宠着和溺爱他们。

二是一种比喻手法。“莫养宠”的意思是说,不要把小孩子像养宠物一样供养起来,同样也是告诫人们,对小孩子不要娇生惯养和溺爱。

那么这句话中的“五年”是指哪五年呢?

我国农村流传一句古老的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有的地方说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孩子在三到七岁时,可以从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待人处事态度,能够看出他们以后的个性特点。小孩子三到七岁这个年龄段,所形成的个性就是成人个性的雏形。现代心理学也认可这种说法。

三到七岁,正好是俗语中所说的“育儿五年”。过去农村,三到七岁这段时期,在教育上是空白期,也是农村家长容易忽略的时期。

七岁以后,一部分儿童开始上学,受到学堂的管教。明清时期,乡村教育开始兴起,义学、家族私塾等这些儿童识字免费教育,在一些经济比较好的乡村发展起来,使普通农家孩子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还有一部分未上学的儿童,有的开始做学徒学手艺,有的开始帮家里做家务或者做农活,走进了人生大学堂。

3、结束语

传统农村俗语,是在当时农村生活背景下产生的,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现在时代不同了,农村风俗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农村育儿,过去农村三到五岁的儿童,基本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只管他们一日三餐吃饿就行了,很少受到约束;而现在农村,三到五岁的儿童就进幼儿园了,接受幼儿教育。时代不同,育儿的条件也不同了。

但是,“育儿五年莫养宠”这句话,对现在的家长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家里小孩子处于幼年期,家里不要养宠物的想法,属于现在人对这句俗语的一种拓展思维,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不能以今天的农村或城市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及现代人的思维来解读,这样就容易产生误解。

农村俗语“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啥意思?

老话说"丧期三年不过"。古代更严格,仕人要告"丁忧"三年。李商隐30岁前曾经历父亲、恩师(令狐楚)、母亲和岳父(王茂元)相继过世的悲催。为母守孝三年后,李商隐仕途大门已关闭。

所谓"三年不沾红",首先过年和喜事不贴红对联。三年内基本原则是素、静、俭。

"五年莫养宠",话说家有幼儿别养小动物。

丧家三年不沾红

若按老传统,守丧期间,不可洗澡、剃发、更衣、贴红对联,不可进行娱乐和交友等活动。总之,原则上保持素俭质朴生活。当然,在古代远非这么简单。

社会发展,有些风俗习惯也得与时俱进,很多旧的条条框框都去了,但"三年不沾红"一直在民间延续至今,以表对逝者的追思和尊敬。

"丧期三年不过"由来:

老辈习俗认为,幼儿出生,三年不离母怀,期间每时每刻都要父母悉心照料,恩情重如山。所以,当父母故去后,子女也应当还报三年。

过去守丧期间一切从简,不可外出应酬,不可如常居家,不可饮酒吃肉,不可夫妻同房,甚至不可洗澡、理发、更衣,过年不贴红对联。大户人家请人唱个曲儿啥的全部戒了。

居丧三年内,孝子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穿孝服素衣,睡草席,枕土砖,吃素食……一切生活回到初点,以静思父母养育恩情,以表达对离世亲人的哀悼、怀念和尊敬。

现实说法:

小编老家鲁南,谁家有长者过世,自家包括叔伯以及直系后辈,三年内春节均不可贴对联。春节民间都要拜年,丧家不用外出给其他长辈拜年,其他晚辈也不用去丧家拜年。

本家有喜事,丧家也不可贴红对联和喜字。红白事冲突,向来以白事为大,自古如此。

农村朴素,事儿也多,遇事找人帮忙常有。通常情况下也不会惊扰丧家,这也是尊重。

丧孝禁忌有例外:

比如,丧家有生疾者,或体弱多病者,则不必拘于礼法。死者为大,生者当安,毕竟,后人安好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宽慰。

又如,国家社稷有需求,则须以大局为重,服从国家征召,为国为民出力。忠孝难两全则以国为重,毫无疑问,这也是逝者对后辈的期望。可见古人之胸怀,哪怕一个平民。

育儿五年莫养宠

"丧家不沾红"属古今礼法,"育儿莫养宠"则是很现实的话题,无论古今都是。

过去老百姓养不起今天所谓宠物,但看门狗可以有,狗不嫌家贫。古今从不乏好鸟、好虫者,你二大爷有没养过鸟?这些都算养宠。

养孩不易,尤其幼儿期,物质、时间和人力投入都很大,过去条件差,孩子夭折,或出意外是常事,君不见过去村村都有守村人。

玩物丧志,花钱花时间,而且这玩意容易让人着迷。老头边遛鸟边遛娃,鸟还在笼里,娃遛沟里了……这种疏忽有时很要命。

另外存在卫生和安全问题。小娃爱动又好奇,宠物携带的细菌、疾病,对免疫力脆弱的幼儿都是风险,一个不注意甚至出现抓咬伤害。

养个娃往往投入两代人、几个家庭的精力,一边养娃一边养宠物怎么靠谱?任何细微闪失都可能造成终身悔恨。

今天,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家家都有宠物哎咳哎咳哟……

不,她们叫毛孩子,一边是两条腿的孩子,一边是四条腿的孩子。好宠者自豪地说"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没错,1800天,假如有一次你不在场,毛孩子和熊孩子发生冲突……

我家孩的小闺蜜,两个月前已经历过了。

更大问题,今天几乎可在任何场合看到宠物。毛孩子和熊孩子都是宝贝,经常一起上新闻。每每都引发社会关注,网络争吵。

小编结语

"丧家三年不沾红",说的是对父母之孝。

小编认为这种古老孝道应当传承。父母怀抱三年,恩情如天;父母故去,子女还以"三年不沾红",还有什么好说的?仪式只是追思方式,回归素简生活,静下心好好体会父母恩情,这才是核心意义。

学会感恩,为人之本。感恩从父母长辈开始,但不要等到父母老去才开始,那没用。

"育儿五年莫养宠",说的是对孩子之爱。

小编认为挺有道理的。不过今天看来,这涉及毛孩子和熊孩子话题,都宝贝的很,小编哪个都不敢乱点评。不知各位如何看待?

农村俗语“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啥意思?

俗语,是人们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因其通俗易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传统文化。

正是因为接地气的原因,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俗语的影子。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起着指导作用。

一、丧家三年不沾红。

在古代,“孝”是用来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那最能体现这个人是真孝还是假孝,就是看其在父母去世后能不能为父母守孝三年。

为父母守孝,在古代是一件上到君王,下到平民百姓都要遵守的事情。在这三年内,家里过年不能贴红对联、不能办喜事、不能吃荤、不能饮酒、不能外出、会客等等。总之,一切和喜(红)事有关的事情都不能办理和参加。

要是遇到重孝,守重孝的孝子还不能在家居住。要为父母守墓,在父母坟前打个小棚子,穿孝服、睡草席、枕土块。这种行为不仅不会被别人笑话,还会被人们所传颂,被人们所敬仰。

现在吗,这些自然都是没有了的,但一些传统禁忌还是需要遵守的。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对父母孝心之所在。

二、育儿五年莫养宠。

在孩子刚生下来的五年内,不要养宠物。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人们一年内能收获的粮食有限。加上家里新添了人口,婴儿又需要母亲来照顾,家里的劳动力就会有所减少,收获的粮食自然会要比往年少。这时候要是养宠物的话,粮食就有可能会发生不够吃的现象,人或宠就要挨饿。所以,这时候最好是不要养宠物。

就是现在,粮食不缺,在孩子刚生下来的五年内也是不宜养宠物的。因为这个期间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关爱和照顾的时候,这时候养宠物父母难免会被分散掉一部分精力。要是万一发生因“毛孩”而慢待亲子的是事,家人又会吵架?所以,干脆还是不要养了。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还真是无穷的。虽然在具体行事上,今人和古人不同,但大的方向还是差不多的。足矣见,古人之远见。

农村俗语“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啥意思?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告诉我,“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如果哪一户人家家里办丧事,那么三年内都不要去置办喜事,否则会很容易给这个家庭带来麻烦。如果家里面有了小宝宝,那么五年内都不要再养宠物,否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利的。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除了有优美的古诗词,深奥的易经论语之外,还有其中的农村人莫大智慧的俗语,比如说,“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这些俗语都成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部分,流传到今天,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丧家三年不沾红”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说只是一句简单的俗语,可是却深深地表达着在过去的丧葬文化当中,有人们对于逝者离世么的怀念和尊敬。

其中丧家指的是一个家庭当中,有人过世了,正处于一种悲伤的情绪当中。

不沾红,从表面的意思来看,红色代表着喜庆,也就是说不要办一些喜事。

丧家三年不沾红,指的是一个家庭当中,如果有人去世了,那么最好三年内都不要办一些喜事。

这些喜事包括家里面有人结婚,过年的时候贴对联等。

对于这一点,我感受还是比较深刻的,包括现在农村,不少地方还在实施着这样的习俗。

当年奶奶去世以后,原本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面大门口都会贴上红色的喜庆对联,结果换上了紫色黑字的挽联。

如果我们在村里面转一转,看到哪一家门上的对联不是红色的,那么基本上也能够猜到这个家庭在过年之前,刚办了丧事。

通过贴对联的形式,表达着家庭对于逝者的尊重与怀念,通过一种别样的形式来纪念他们。

很多人或许比较困惑,那如果家里面真的有喜事要办,又该怎么处理呢?

如果在老人生病的时候,当家属感觉到老人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么这时候如果家里面要办喜事,多办是赶紧提前办。

一方面,避免老人在去世以后,按照习俗没有办法进行办喜事。

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办喜事的方式,能够让老人恢复身体健康,驱走病魔。这在农村,有个专门的俗语叫“冲喜”。

当然了,有些家庭直接选择了三年之后再来办。

那如果在这三年时间里,有孩子要出生降临,那么满月酒这样的喜事还要办吗?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是可以来办的。婴儿的出生,意味着新的生命来到,是一件好事,说明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家族之中,又有了新的成员,这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二.育儿五年莫养宠,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上来看,指的是孩子出生以后,最好在五年之内,家里面都不要养宠物。

我老婆当时怀着孩子的时候,在双方家人强烈的要求之下,将陪伴了我们六年的一只蓝猫寄存到了朋友家里。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宠物和育儿联系起来呢?

其实之所以说出这样的俗语,其实一个人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什么说育儿五年莫养宠?

在农村,有很多人喜欢养一些猫狗之类的宠物,这些宠物往往喜欢跑来跑去,身上难免会有一些病菌和跳蚤。

如果家里面有孕妇了,还长期和这些宠物呆在一起,那么难免可能会带来一些病菌。

再加上孕妇平时吃东西的频率比较多,宠物身上的一些病菌,有可能会进入到孕妇的肚子里。

很多孕妇在怀孕期间,都喜欢抱着小动物,有时候忙着忙着就忘了洗手,动物的皮毛上的一些病菌也就随之入口。

这样的情况下,孕妇很容易生病,抵抗力变弱,甚至有一些胎儿在肚子里也会因为病菌的侵扰,发生一些畸形病变,都是有可能会出现的。

而哪怕即使生下了孩子,因为孩子年龄层次比较小,或许喜欢逗逗宠物,孩子又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有时候会被宠物所伤到。

比如说孩子被一些小狗,小猫所咬到,不仅仅要打破伤风针,甚至还会留下疤痕和印记。

一般家里面有孕妇的情况,很多人都会将宠物托管到一些亲戚朋友家来养。等到孩子大了以后,再养回来或者是重新养宠物。

这便是育儿五年莫养宠的重要原因。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俗语了?

这样的俗语在民间其实是特别多,因为那时候的人们并没有太多的科学仪器来测量或者是预测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规律。

而这些经验往往都比较实用,于是便通过短句的形式进行传播。

比如说,“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娶妻莫娶螃蟹女”,“人过七十不上坟”等等,这些俗语都流传的比较广泛。

甚至还有一些一直流传到至今,并为人们所采用。

四.如何看待这些民间俗语了?

这些俗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着当时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且每一个俗语背后,或许都有着很多精彩和难忘的故事。

因此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不要一味地去否定这些俗语,而是要学会辩证的来看待。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看看哪些是能够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写在最后:

“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俗语,它告诉了我们一些传统的习俗,也告诉了一些我们在生活当中的注意事项,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你有听说过这句俗语吗?你觉得有道理吗?都来说说。

农村俗语“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啥意思?

我奶奶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在我耳旁说: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意思是如果谁家有了丧事,在三年内不要去办喜事。如果你要这么做的话,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谁的家里有了宝宝后,在五年内千万不要去养宠物猫猫狗狗的。不然的话对宝宝非常不友好。

今天我就为大家科普一下,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

一. 丧家三年不沾红,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远远比你听到的意思更要难以理解,更深刻。因为这句话,对那些逝去的老人是一种怀念,是一种尊重。

这句话中的丧家是,有老人不幸去世办了丧事。

不沾红从表面并不难理解。这句话是指不能办喜事。

丧家三年不沾红是指一个家庭中,如果不幸有老人去逝,三年内不要办喜事。

喜事的范围比较大,例如,结婚、贴对联等,这些都是其次。

对于这样的俗语,我亲身经历过,因为我老家就是农村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家里人就经常给我讲这样的俗语背后的文化故事。

可能大家看到这里,心中会有一个问号,如果三年内家里有喜事该怎么办呢?

当老人去世后,在这个时间段,如果家中有喜事。就要赶在丧事之前举办完毕。

一方面如果没有按照习俗走,村里人会说你们坏话的。

还有一方面的意思是,通过办喜事的一个方式给老人传达一个冲喜的意思,就是让老人的身体快快好起来。

这样听得可能有些麻烦,其实你也可以选择在三年之后再举办喜事。

如果三年后家里有了新生命小宝宝,该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给孩子办满月酒。不冲突的,当有一个小生命到达一个家庭,是一件非常开心,一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

二. 育儿五年莫养宠是什么意思呢?

不难看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家中有了新生命后,小宝宝在五年内,家里不要养宠物猫猫狗狗。

那么先人为什么要把宠物和小宝宝联系到一起呢?

在农村很多家庭的院子里,都有一条狗或者房间里养一只猫。但是这些宠物每天东跑西跑的,身上会有很多细菌和跳蚤。

如果这个时候家里还有孕妇。长期呆下去的话,宠物身上的细菌和跳蚤。就会影响到孕妇。

现在这社会比较开放,大家对此没有那么多的看法,还有一些孕妇,在怀孕期间,挺着大大的肚子,还要和猫狗进行亲密的接触,时间长了,身上也会被猫狗身上的跳蚤和细菌给传染了。

这样下去的话,会影响到孕妇的身体健康和婴儿的一个健康。严重些的话,会使孕妇肚子里的宝宝出现问题。

哪怕说,孩子已经生下来了,但是家里也尽量不要去养宠物猫猫狗狗的,可能你一个不注意,孩子就被狗咬了火猫挠了,可都是很严重的,而且宝宝身上的防疫细胞还没有完全的成长,身体很容易受到感染。

这就是育儿五年莫养宠的原因了。

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俗语。

在民间,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俗语,因为在之前,科技不发达,互联网不发达,我们的先人只能靠自己的经验所总结。

而这些俗语也一直流传,至今肯定是有它自他的原因的。这些俗语在现实生活中比较使用常见。

四.如何如何看待这些俗语呢?

我们的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俗语,不能因为不喜欢听而去否定它,我们要站在旁人的角度去看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将这些俗语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工作中。干就完了。

写在最后

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这其实也是非常实用的词语。它的道理也非常重要,我们不应该轻视,而是应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上。

你有听过这句俗语吗?你觉得有道理吗?都来说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