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
说起“五服”,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主要是不同的地方,对“五服”在传统习惯上的说法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分歧比较大,没有一致的看法。
“五服”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曾经有过多种含义,在演变过程中,有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有的含义直到现在仍旧在使用。
1、古代最初“五服”指国都附近地区以外不同区域划分最初的“五服”概念,与父宗和丧服没有任何关系,指王畿(即古代国都附近的地区)外围,按照五百里划分区域,然后根据从远到远,分别划分为甸服﹑侯服﹑绥服(有的历史文献中又说是宾服)﹑要服﹑荒服,共有五种“服”,统称为五服。
比如《尚书·益稷》之中有这样的记载:
“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尚书孔传》是这样说的:
“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
《尚书·周书·康诰》中则这样记载:
周朝时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
从以上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古代最初的“五服”,不是指服式、丧服和父宗远近的关系,而是指王城外围之地的以外地区,距离王城的远近之分。这里的“服”,既不是指衣服,也不是指父宗家族世系的代辈数,而是指“服事天子”的不同地区。
2、“五服”是古代统治阶级的五等服式古代又把统治阶级中制定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称为“五服”。
这里虽然指的是服式,也就是服装的样式,以此区分统治者的身份,看到所穿的服就可以辨别其在朝廷所处的地位或官位,总共分为五个等级,但还没有演变为丧事中的丧服和父宗远近关系。
这种“五服”的含义,与上节所说“五服”的含义,哪种出现得早,或者是同时出现,现在已无法探究。有一些历史研究学者认为,应该是王畿外围之“五服”在前,统治阶级中制定五种服式的“五服”在后。
3、“五服”演变为丧服“五服”演变为丧服,在《礼记·丧服小记》之中已经有了规定,比如书中有“斩衰,括发以麻。”
也就是说,“五服”在古代就已经演变为用来表示父宗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这五种丧服,在我国民间传承比较久,直到现在,我国少数农村办丧事期间,仍旧有这种丧服的传统讲究。但是,大多数地方已经简化了,并没有严格意思上的五服丧服了,一般不会将“五服”与丧服联系起来。
比如,有的地方,主要孝服(不带麻,而是白布)、孝布及孝布缀红布来区分父宗亲疏关系。还有一些地方不再缝制孝服,都有孝布,以孝布的长短(到脚、膝、腰)来区分父宗亲疏关系,并以缀红布来区分孙子辈和未婚女婿、儿媳等。不过,也有一些地方不讲究这种区分了,只有孝子穿草鞋,腰上系草绳手上拿孝棍等。各地风俗不一样,也会有不一样的做法。
4、“五服”指从高祖父到自身五代,还是指“九族”?现在历史和民俗学上对“五服九宗”的定义,通常把“九族”和“五服”等同起来。下面例举如下:
“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古代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也就是说,往上自身至高祖,包括自身在内,为五代(五辈),不包括自身就是四代;往下自身到玄孙,包自身在内,为五代(五辈),不包括自身也是四代,上四代和下四代,再加自身一代,共九代,即本宗九族。按这种划分办法,九族即五服,五服即九族。
这种“五服”的划分法,也是引起民间争议和质疑比较多的一种划分法。
民间有的地方认为,“五服”是从自身上溯五代而言,“五服”中的“五”就是证明,“五服”不等于“九族”,“五服”是一个小范围,“九族”是一个大的范围。既然“五服”和“九族”是一样的,只说其中之一就是了,“九族五服”之说不是多此一举吗?
再说,“五服”来源于丧服的五种丧服,五种丧服本来说是对上五代而言,而且“五服”之说是随不同世系变动。比如,父亲的“五服”与自己的“五服”是不太相同的,自己的“五服”与“五服”又不太相同。
由此,这种认为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为“五服”的地方。这种“五服”的划分法,被民间称之为“简化的五服”。
民间也有地方认为,“五服”就应该包括自身的五代人,即“上五服”,也包括自身以下的王代人,即“下五服”。对自身而言,不管是往上溯,还是往下走,都在自身的“五服”之内,因此,“五服”实际上就是“本宗九族”。这种“五服”的划分法,被民间称之为“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也称为“复式五服”。
这两种对“五服”的划分,不有对错之分,只不过是因为人们的理解不同而已,还有地方在传统习惯使用上不同而已,也就是说,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而已。
5、俗语“亲不过五服”如何理解呢?我国农村有一句俗语:“亲不过五服”,有的地方又说成是“五服之内为亲”,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如何理解这句俗语呢?
这句俗语,在农村普遍的推算方法,从自身往上推五代,也就是高祖开始,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血缘关系非常近的亲人,或者说家里人、自家人。这也是农村民众常说的,五代之内的都是亲人。从高祖算起,到自己同辈之人,正好是第五代人,农村民众称这种关系为“五服之内”。
有的地方“五服”之内的兄弟,通常以堂兄弟相称,“五服”之外的兄弟就只能称族兄弟了。比如,与高祖为同胞弟的堂高祖,在父辈一代中是“五服之内”,堂高祖的后代的第五代,与自己不是“五服”之后的兄弟了,而是“五服”之后的族兄弟。在农村,从传统观念,堂兄弟要比族兄弟亲近,从血缘关系来说,“五服”之内的堂兄弟,自然比“五服”之外的要亲近。
“五服之后”,在农村又叫“出服”。“出服”的说法原来也是指血缘关系超过五代的人,不再有族中的长辈服丧的义务了,也就是穿丧服和按照礼规守丧的义务,也称为“出五服”。这就是在“当大事”之中,“五服”之内和“五服”之外的区别。后来,在农村,“出服”不再有服丧之意,而是指血缘关系超过五代的人。
真到现在的农村,一般“五服”内的长辈去世,晚辈都要戴孝。哪家有婚、丧、嫁、娶、生日、做寿、建房、进新屋等事,包括“五服”内的外嫁女,五服之内的人都要参加。而“五服”之外的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一般是平时关系比较密切的才参加。
过去农村,父宗这边的婚、丧、嫁、娶、生日、做寿、建房、进新屋等事,“五服”之内一般是全家参加,也就是全家都前往吃饭或帮忙,而“五服”之外则只派代表参加。
过去农村,“亲不过五服”诸多细节方面。比如,腊月杀年猪,要请人吃杀猪饭,主要是请“五服”之内参加,而春节拜年时,先从“五服”之内的长辈,再到“五服”之外的长辈家,这叫“先里后外”。诸如此类,不再赘言。
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有时候对概念有些模糊或混淆,其实,简单来说,五服即九族,九簇即五服。也就是说,从亲属关系方面来说,五服是在九族的范围之内的,一个人往上五代、往下五代、往左五代、往右五代,就是五服,所谓“亲不过五服”,就是这些亲属关系,因为自己居中,上下左右五服关系的人,就是九层,也即九族。这样去理解“九族”和“五服”,就要简单多了。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弄个五服来磨人呢?这与古人的丧葬习惯和丧葬文化有关。在古代,人们死了亲人以后,为了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往往要穿一种特制的衣服,叫做丧服,或说孝服。然而,最早之所以穿丧服,却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远古的人们认为人死以后,灵魂还在,死者的灵魂可能祸及生者,会勾了去,特别是那些有过错的子孙,死人会用灵魂给他们以惩罚。
所以,为了逃脱这种惩罚或灾祸,人死了以后,死者的亲属或采取出处躲藏的办法,或穿一种特制的衣服,让死者的灵魂认不出来,来逃脱这种可能的灾祸或惩罚。实际上,这个丧服就是一个生者让死者灵魂认不出来的护身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制服装,就成了丧服、孝服。
据史料记载,西周的时候,就有了丧服,文献中称为“素服”。到了春秋时代,亲人去世,亲属穿丧服渐渐成为了一种丧礼制度。然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子弑父、弟弑兄这种有违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表现在礼仪上,还有对丧葬制度的破坏。于是,儒生以天下为己任,去修复丧礼制度,这种修复,实际上既有修复,更有完善,所以在他们的努力下,制定出了一套十分完整的五等丧服制度。
所谓五等丧服制度,实际上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照血缘的远近,划分出五个不同的居丧服孝的等给,即:五世九族。如何计算呢?那就是从本人开始,向上四世,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向下四世,则是子、孙、曾孙、玄孙;横向往左四层,则是姊妹、从姊妹、再从姊妹(同一曾祖)、族姊妹(同一高祖);横向往右四层,则是兄弟、从兄弟、再从兄弟(同一曾祖)、族兄弟(同一高祖),这就是五等丧服礼仪制度。
五等丧报制度,即是依据上下左右这种纵横血缘远近关系而确定的。这种制度,把上下左右所有属于这个范围之内的亲属,全部纳入了这个严密的关系网,目的有二:一是维护宗族关系,抱团成利益关系;二是以礼仪规范每个人的道德行为,使其在这张关系网中发挥自己的道德作用。
正因为这两个目的的共同性和延续性,便使这种五等丧服制度受到家族人员的极大重视,也极力维护,因此两千多年以来,很多制度因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许多变化,甚至消亡,唯有这五服制度保持了完整性和固定性,以至于今天,人们仍把五服当作亲属关系的通常标准,所谓“亲不过五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亲属关系跨过了五服的,便不要求为死者服丧,名称上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一般情况下,关系出了五服的男女,才可以通婚,否则即视为近亲结婚,容易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九族”、“五服”这样的词汇。
比如涉及到一些古代背景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常有“诛九族”等言语,“亲不过五服”等俗语至今还在流传。
那么,“九族”和“五服”各包含多大的范围呢?其实二者有些关联。
“九族”众说纷纭,其中有两种说法较为可信在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燕王朱棣夺位成功,想要让当时的名宿方孝孺给他起草一份登基的诏书。
但是,夺权篡位这种事情需要美化一些,于是朱棣就对方孝孺说,自己不是想要当皇帝,而是想像周公一样辅佐朱允炆。
方孝孺惊讶于朱棣的诡辩,就讽刺他说:“那您辅佐的周成王哪去了啊?”
朱棣也没想到方孝孺还真的抓这个漏洞来让他难堪,于是就说,是朱允炆自己把自己烧死了,没能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
方孝孺继续追问为什么不立朱允炆的儿子,朱棣只能继续用朱允炆儿子还小来推脱
没想到方孝孺又说,朱允炆还有个弟弟,兄终弟及也是合理的。
至此,朱棣是忍无可忍,最后“创造性”地诛了方孝孺“十族”,九族之外另算了“门生”。
那么,这个“九族”到底是多大范围呢?一般有两种比较认可的说法。
- 第一种是以自己为中心,前后各四代人。即:
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之所以如此划分,大概是认为这里的“族”指的是“氏族”,是纵向来看的。
姓是族名,而氏为分支,将这九代人都诛杀掉,就相当于灭亡了一支族人,但对于其他分支来说并不受太大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是“九代人”而不是“九个人”。而“九族”里也不包括那些公然脱离了家族另立门户的人,实际上就是创立了新的分支了。
- 第二种说法波及范围就更广了。即:
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具体指的是:
- 父族中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孙子、外孙和同辈的堂亲、表亲、下一辈的侄子、外甥;
- 母族中的外祖父母、姨娘、舅舅;
- 妻族中的岳父、岳母两族。
这里的“族”是被看做了“家族”的含义,几乎是横向抹杀了与之相关的所有势力,所以波及范围要比第一种说法更广。
因为“诛九族”的刑罚并不常见,所以古人在注解中也是众说纷纭,但受到牵连的人必然是有着比较接近的亲属关系。
这就涉及到古代宗法制下,血缘关系到底是如何来划分亲疏远近的,“五服”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准。
“五服”有不同适用范围,宗法关系里“五服”之内才算亲属读过《陈情表》的读者应该还记得这样一句话: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其中的“期(jī)功”就属于“五服”中的概念。
古代亲属离世,家人会有“披麻戴孝”的传统,但是根据不同的身份,穿著的“丧服”也不一样,这就是“五服”的常用划分。
“五服”,顾名思义,就是五种不同的服饰。在丧礼上是这样划分的:
第一,斩衰(cuī)
这种丧服非常粗糙,一般由粗糙的不缝合的粗麻布制成,即对丧服不做任何修饰以示哀痛。服丧三年,实为两年多。
这是古代最重的丧礼,血缘关系极近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像家属中的儿子、未出嫁的女儿、长房长孙、妻子、儿媳等都需要穿戴此等丧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未出嫁的女子才能为父亲身着斩衰,出嫁之后面对娘家所进行的丧礼是次一等的“齐衰”,这就是“一女不二斩”。
这种重丧原本只是对于父亲才能使用的,后来才衍变为都需要为父母行“斩衰”。
除此之外,国丧里,诸侯对天子、臣子对君王同样也需要服“斩衰”。这是特殊的情况了。
第二,齐衰(zī;cuī)
也属于重丧,但丧服比斩衰要稍好一点,也是粗麻布制成,但衣衫下摆已经被修饰整齐。
这一等级的丧礼分为四个级别,即三年、一年(杖期、不杖期)和三个月,也是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来划分的。
《陈情表》中“期功”中的“期”指的就是杖期,也就是守丧者手中会拿着一根棒子,俗名叫做“哭丧棒”。
原本丧期是否为“三年”需要看父亲是否还在世,但后来也就逐渐父母等同了。但出嫁女子为娘家父母行丧礼就是“齐衰”,一年还是三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规定。
这种丧礼的等级划分往往和辈分有关,子侄辈、孙辈等有所不同。
第三、大功
丧期九月,丧服为粗熟麻布制成。
第四、小功
丧期五月,丧服比“大功”更好一点。
《陈情表》中的“期功”中的“功”指的是大功和小功。
大功一般是由堂亲(女子未嫁)、姑母为叔伯父、兄弟来守丧;小功是表亲、外亲以及出嫁的堂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人守丧。
第五、缌麻
丧期三月,丧服为细熟麻布制成。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
基本上为同族长辈、平辈甚至晚辈,或者是妻族的族亲、外孙、外甥等人守丧的时候,都是这等丧礼。划分不细,几乎是有亲缘关系需要守丧,但关系又不太近,都适用这一等级。
总结来说,在宗法制下的“五服”就是: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凡是需要身着这五等丧服任何一种的,都属于亲属关系。如果在丧礼上连这五种丧服也不需要穿着的,那就可以视为非亲属。
“五服”之后还有一种名为“素服”的等级,也叫“袒免”,但废除已久,一般都是远亲以及朋友悼念时的着装。也可以叫做“无服亲”。
其实如果细数一下就能知道,四代同祖的人就身着“缌麻”,五代同祖的人就已经算“无服亲”了,六世同祖基本已经不算做亲属了。
这就相当于,今天两个同姓之人遇到一起,说起籍贯出身,来一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客套一样。
所以,《礼记》当中也说: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除了“丧服”之外,“五服”还有三种含义:
- 第一,王畿之外,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意为服侍天子。
- 第二,象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等级的不同服饰。
- 第三,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但这三种几乎都是在先秦时期才偶有使用的,后世里几乎见不到。
通常情况下所指的“五服”,就是以丧服规格来划分的亲疏远近关系。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
关于五服是啥,我用功不少,在别的问答中,曾做过祥细解说。今又受邀,我仅量精典些做答。
一,五服有两种不同意思的解释。一是从皇帝到下属臣子,因其地位高低,官职大小不同而所着服装而不同,分成五种,谓之五服。
二是在丧葬事中,因人们血缘关糸远近的不同,对守孝者所穿服装有着不同的规定。这规定分为五种,这五种衣服,在布料及制做上明显有别,这就成了五服。这守孝者不但孝服不同,在守孝时值长短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讲究。
二,亲不过五服怎样理解?意思很直观明确。就是从血缘关糸上讲,五服以内,是最亲近的,五服以外,则逐步疏远了,因而谓之出五服。在农村丧葬事中,五服以内,称做门中、自家人,族人。五服以外则称为乡党。比如说,丧葬事,五服以内晚輩人务必须掛长孝,而五服之外人,原则上不掛孝,前来为丧葬事帮忙而己。
朋友,你若要了解更细情况,请看资料《中国大录》《民俗常识》《家谱与年谱》等。
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
一个家族的“五服”,是指这个家族的亲疏关系。
在以前,家族关糸很重要。有人说,有百年家族,没有百年亲属。说明家族的重要性。
就是到现在,家族的关系也很重要,有很多人说,他是孔子的多少代子孙,他是曹操的后代,就连东北军的郭松龄还说是唐朝郭子仪的后裔。咱们的相声大师冯巩,还是北洋总统冯国璋的第四代子孙。
能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是我们人类,还是动植物,都得有根可寻,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是谁,离我们最近的是谁?做到有根可查,这样也能防止近亲结婚。
那么什么是五服呢?就是以自己本身往上排4代,包括自己就是五代,往上排第六代就是出五服了。
以自己本身,往下排4代,包括自己就是第五代,第六代就是出五服了。
就是已自己本身做轴,上下4代,一共九代。
举个例子,我们代家的家谱:
我们代家家谱以前排了20代:祖、国、之、成、曹、永、宏、广、福、長、戈、连、启、兴、庆、维、宪、德、思、房。现在家族又重新往下排20辈,就不列举了。
我的辈分是“启字”,叫代启民,往上排4辈就有连、戈、長、福、到了广字辈就出五服了,在家族当中就不算近了。
以我本身“启”字往下排4辈有:兴、庆、维、宪、到了德字辈就出五服了。
现在有很多的地方,不讲究排辈了,什么五服不五服的了,看你有能力了,就往上攀,看你没能力了,贫困潦倒了,就是亲哥兄弟也没人管你。
有句话叫富在深山有远亲,穷的闹的事儿无人问,还得自立自强,依靠谁也没用。
不知道我解释的清楚与否。
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几层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五服”这个词,有不同的含义。
在“九族五服”中,五服是统治者划分的不同层级的统治区域:《国语·周语》中有记载: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上述就是五服的内容,是按照距离周朝都城的远近,划分的不同方式的管理区域,分别以五百里为限。
这种把不同区域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区别管理标准和方式的做法,适合先秦时期比较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而“亲不过五服”中的五服,就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了。这里的五服指的是传统丧俗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不同礼节。根据不同的亲疏关系,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这种区别其实从根本上反应了血缘关系的远近。
其实除了五服的说法,还有一种更常见的说法: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之后就拉倒。说的也是这种血缘纽带的作用,只能持续一两代,之后就逐渐不起什么作用了。
再后来,五服从上述五种丧服,演变为指五代人,有俗语讲:“五服之内为亲”。同样指代的血缘关系,说从自己算起,向上推五代,向下再数五代,就是所谓的五服,即从高祖算起,玄孙止之,这五代血缘关系之内的,都算是亲戚。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