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为何有些老人五十来岁就制作棺木了?有啥说法?

在一些农村,五十来岁制作棺材,在一些年轻人看来比较费解。才五十岁就制作棺材,是不是早了一点?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对这种做法非常反感,认为是吃饱撑的,没事找事。然而,作为当事人来说,把制作棺材当成一件非常上心的大事来办理。

过去,在我国农村,不同的地方,为自己准备棺材的年龄,主要分为两种年龄界限。一些地方是五十岁以上,包括五十岁;另一些地方是六十岁以上,包括六十岁。因此,五十来岁或者六十来岁制棺材,都是农村的传统习惯。

五十来岁或者六十来岁制棺材,还不包括准备木料的时间。一般来说,要提前两三年准备好木料,有的人提前四五年就着手准备木料。这样,如果从备料开始算起,五十来岁制棺材的地方,在四十五岁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木料了,而六十来岁制棺材的地方,五十五岁以后就可着手准备木料了。

那么,五十来岁制棺材的地方,在民俗上有哪些说法呢?

1、过去农村老人制棺材的资格,与称“寿”的年龄有关

大家都知道,在农村,棺材虽是一种普遍称呼,但对活着的人准备的棺材,如果直接称为棺材,有些地方是比较忌讳的,一般称为寿木、寿材、老木、老屋、千年屋、长生等,这些称呼相对比较吉利。

既然把棺材带“寿”和“老”字,也就说明过去农村制棺材也是讲究“资格”的,没有达到这种资格,还不能制棺材。

虽然有一些农村有“周岁置棺老来用”和“三岁置棺”的说法,但大多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按这种说法去做。实际上,这两种说法比较夸张,意思是棺材要早点准备。

过去农村人制作棺材的资格,通常以“称寿”的年龄为标准。

农村“称寿”之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年龄到二十岁以后,也就是成年后,所有的生日都称作“寿”;

第二种是年龄到五十岁可以称作“寿”,通常来说只是年龄逢十的大生日才称为“寿”,小生日仍旧称为“生日”。按照一些地方有“男上女满”的习俗,男人在四十九岁可以做寿,女人则五十岁做寿。

第三种是年龄到六十岁可以称作“寿”,同样也是年龄逢整十才称为“寿”,其他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一样。

也就因为如此,农村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制作棺材的年龄,一种是到了五十岁就可以制作棺材的传统习惯,另一种则是要到六十岁才可以制作棺材的传统习惯。

2、过去农村老人五十岁左右制作棺材,与当地平均年龄有关

农耕时期的农村,由于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民众的平均寿命也有差异。

有社会学者对《梅山客家族谱——西山陈氏》进行研究,并对家谱上先人寿命记载进行了统计,最后得出结论:

从明朝洪武到明万历260年时间,陈氏家族平均寿命男为54.4岁,女为53.9岁。

同时,社会学者还对《梅县程江大亨村叶氏族谱》中记载的平均寿命进行了统计,数据如下:

明初到近代,大亨村男性平均能到60.1岁,女性平均能到65.5岁。

从以上两组从族谱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以上的统计,排除了夭折的未成年人,也排除了战乱等其他原因死亡的人,仅为记入族谱,且为“寿终正寝”的人。如果将其他因素统计进来,平均寿命就更低了。

从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古代农村,有的地方人的平均寿命要高一些,有的地方人的平均寿命要低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地方把“寿”定在五十岁,有的地方则把“寿”定在六十岁。并由此形成了各地制作棺材的不同年龄的传统风俗习惯,有的地方定在五十岁制作棺材,有的地方则在六十岁制作棺材。

如果处在平均年龄只有五十多岁的地方,把称“寿”年龄定在六十岁,即便有大部分人做了爷爷奶奶(过去结婚早,这种现象很正常),很可能一生都不能做寿,也进不了称“寿”的年龄。

最关键的是,如果把制作棺材的年龄,有一些人到去世时,连棺材板都没有准备好,只能匆匆忙忙应急赶做棺材,其棺材的质量肯定不如意。有的来不及上漆,只能临时有墨水涂黑,否则就是白板。不管是白板还是黑板,亡者当然不可能知道了,但是,我国民间丧事的操办,都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这就让活着的人看了寒心,不免感叹,人老了就那么回事,还是早做准备好。

再说,农村制作棺材有一定的时间讲究。

砍下来的木料都是大直径的老材,干透需要两三年时间,以砍伐三年以上的材料为好,时间越长越佳,木料干得越透。这就是为什么五十岁左右制作棺材,很多人在四十五岁后就开始准备材料的原因。

棺材的木工制作完成后,只能算是白坯,还要上漆。过去农村,给棺材上的漆都是土漆,也就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生漆。土漆的特点就是在土里耐腐蚀。长沙马王堆汉墓及其他一些古墓出土的漆器用的就是土漆,经历千年完好如初。但是,土漆上到木器上有一个特点,就是木材的水分越少,就越牢固,如果木器水分太重,上的漆不仅容易起水泡,还容易脱落,非常难看。

棺材白坯做好后,通常要摆上两三年,这样才会干透,上漆的效果也就非常好。而在上漆过程中,先打底,通常相隔半年以上才上漆,上了第一次漆后,又要相隔三个月后才上第二次,这样的效果才佳。

如此,按照正常情况制作棺材,假如五十岁那年把白坯做好,至少要到五十四岁以后才算正式完成棺材的制作。如果将制作棺材的时间往后延,也就以此类推。过去五十岁制作棺材的地方,虽然说是五十岁后可以制棺材,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在五十岁时准备木料,五十五岁左右才着手制棺材。

3、民俗知识拓展:过去农村人制作棺材的其他俗说法

我们幅员辽阔,过去的农村,以平淡的心态看待生死。人们认为,人有生就会有死,长生不老是古代民众的一种理想,但只是在神话中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这样的事。因此,我国一些农村就流传很多与棺材有趣的风俗。

一、孩子与制棺材的树木一起成长

过去有的地方风俗,孩子生下来后,或者周岁时,或者三岁时,如果是男孩子,就要种下八棵到十二棵用来种棺材的树,这些树要保证能够做两副棺材,也就是说,为孩子将来妻子制棺材的树都栽种好了。

这些农村对此的说法是,让树与孩子一起成长,树的生命力强,也寓意孩子能够像树一起茁壮成长。

也有一些地方,当男青年二十岁上,就可以到山上去“箍树”,也就是把藤蔓将树捆起来,实际上就是记号,别人不能砍伐。到了该制棺材的年龄,就把这些树砍下来,用来做棺材。比如湖南西部和西南部,贵州、广西等一些农村就是这样。

二、制作棺材“发墨”的时间

过去农村,人们制作棺材非常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并不亚于建房。

农村建房时有“发墨”的仪式,也就是木工师傅要用来作正柱的木料上,打上墨线,然后象征性动一下斧头,就算是所建的房屋正式开工了。做棺材也是如此,也有一个“发墨”的仪式。

棺材“发墨”的时间,在农村有两种选择方式:一种是固定的时间,即三元中的上元和中元两个日子,上元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就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二是挑选吉日,就像建房挑选吉日一样。

三、制作棺材剩余的树梢用来做床

按照过去农村习俗,制作棺材余下的木料,一般不能用在盖房的材料,称之为“阴阳不同”。然后,很多地方把制作棺材剩余的木料,通常指树梢部分,用来做床。

农村俗信认为,用做棺材树木余下的树梢做床,让孙子睡觉用,可以让孙子身体健康,少生病。也有地方说,用这种木料做的床,睡了后不会患腰痛病。

这种说法当然不可信,但是,过去农村这种习俗,既充分利用了木材,又把先人和子孙联系在一起,让子孙不忘逝去的先人。

在农村,为何有些老人五十来岁就制作棺木了?有啥说法?

记得大概是二十年前吧,也就是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几个木匠,带着墨斗爷子锯子之类的各种工具,在家里就住下来了,一连呆了大半个月,起初以为是给家里做什么家具,后来他们做的东西快成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们做的是两副棺材。

我当时很害怕,就去问我爷爷,爷爷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这是给我和你奶奶做的,等爷爷奶奶去世了,就会睡在这个里面,然后抬到屋后山上的祖坟里,永远的睡在那里。

爷爷跟我说这番话的时候,因为当时我年纪还小,其实是不太懂的。另外当时爷爷奶奶都还不算老,才五十来岁,能上山砍柴砍竹子,也可以下河摸鱼下地种田,身体好得不得了。所以当时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只是有点纳闷,爷爷奶奶现在身体还这么好,为什么就准备做棺材了呢?

许多年后我才明白,这里面有着许多出于现实的考虑。

1、人在五十岁后,身体状态慢慢就会走下坡路,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都会下降,说不好哪一天出个什么急症,人就没了。说实话,我觉得农村里的老人只要到了这个年纪,面对死亡都挺坦然的,所以才会在身体还算健康的时候,早早的考虑后事,比如说替自己先把棺木做好。

2、棺木做好以后,并不是马上就能用。棺木制作的时候一般用的都是湿木,做完后还要上油漆,全部做好以后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置放,一个是风干,二个是让油漆味散尽,这样才能用。所以得趁早将棺材准备好,免得到时候一下子来不及准备,就比较麻烦。在农村,有时候会出现人意外去世的情况,可能很年轻,五十岁都不到的也有,这样子大多数是没有准备棺木的,家里人只能想办法去找人借一副早已做好的棺木,但是绝对不会说马上做一副新的来用,就是这个道理。

3、棺材都得埋进坟里,然后经受土壤的腐蚀,雨水的浸泡,普通木料做成的棺材在地下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腐烂,上好的棺木料子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老人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抓紧时间趁早给自己物色一块上好的棺木料,然后做一口上好的棺材放在家中。不然就算到时候有好料子,临时做的会出现料太沉,不好上油漆等情况,质量上难以保证。这样在料理自己后事的时候子女就会犯难。

许多农村中看似奇怪的风俗,其实大多数都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为的就是在将来发生事情的时候能有所准备,一方便自己,二方便子女,这样走的时候也就可以少一点挂念,欣然的离去。

在农村,为何有些老人五十来岁就制作棺木了?有啥说法?

我祖奶奶家里隔壁的房间一直放置着一口棺木,里面没有人,只有一些被褥之类的物件,一放就是20年,就那么放着,也不用。前些年祖奶奶过世,棺木就用的房间里那口,有人说祖奶奶聪明,有先见之明,早早的就为自己的后事考虑了,所以走得很安心。

在我们那里人们认为“50知天命”,人活到50岁基本上经历了人生的大大小小事物,到了将生死、人情世故等看淡的年纪,在这个年纪之后人的身体也开始每况愈下,说不定哪一年就不行了,所以提前为自己物色好的材料做成棺木,以了却生前事,也不让后辈操心。

另外在我们那里通常认为50岁以上去世的老人是“喜丧”,即便是50岁身体依然健康的人,也会以前为自己准备棺木,以备“不时之需”,可以说50来岁开始制作棺木的老人,都是睿智且不愿意麻烦子女的老人,值得我们尊敬。

这里要明确一点,50多岁开始制作棺木,一般都是老人自己为自己准备的,这个与子女不牵扯,也不让子女做,如果家中老人真的才50多岁,子女开始为老人制作棺木,在外人看来,这绝对是十足的不孝了。

而老人此时为自己准备棺木,通常也不着急做,都是慢慢的选自己喜欢的木材,慢慢的构思棺木的花纹构造,慢慢的上漆、风干,等到棺木完工的时候,有些老人还会宴请亲朋。然后摆放到无人住的房间里,有时候也会将家中的物件摆放进去。事实上,很多老人到了50多岁,60多岁的时候,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认识,多少能感知到一些事儿。

(上图来自:视觉中国)

另外,生前为自己准备棺木,也算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流传吧,毕竟在古代达官贵人在生前早早就开始为自己选墓地,制棺木,而这种习惯慢慢的传入到民间,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保留着这个传统,在知天命的年纪为自己制作棺木,期待死后无忧。

不过在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老人一辈子都在惦记子女的工作、婚姻、家庭,因而没时间考虑自己的身后事,可是一旦子女稳定下来,很多农村老人依然会为自己的身后事考虑。

还有一种情况,一种是老人儿女双全,家庭幸福,通常若不自己准备棺木,也会在去世后由子女准备。但对于一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年纪大了没有什么依靠,通常在50多岁后,绝对要为自己身后事妥善安排的。提前为自己准备棺木,一是不愿麻烦亲朋操心,二是让自己去世后没有遗憾。

最后一种情况是,家中老人在50多岁身体每况愈下,尤其身患疾病的老人,也会提前为自己准备棺木,一是了却后事,二是为自己冲喜。家中摆放棺木“冲喜”也是农村的一个传统,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些传统。

(文/阿冰)

在农村,为何有些老人五十来岁就制作棺木了?有啥说法?

答:俗话说:三朝孩儿制棺材,到老都是要用的。

在农村,为何有些老人五十来岁就制作棺木了?有啥说法?

家有棺材,万事不慌;没备棺椁,心头无底。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一提到棺材、棺木、棺椁,大多人视之为不祥之物,特别是大清早地碰到出殡队伍,更会认为霉到家了。当然,为了破除心里不吉利的想法,就会来一句「见棺发财」,这并非是真能发财,而是想让霉运走光光,以求心安理得。在农村,真有一些上了岁数的人开始准备棺材了,难道是想天天看到以便能发财?

一、解除后顾之忧,怕「卖身葬父」的悲剧上演

棺材是民间的丧葬用品,也是在丧事葬礼所能用到的所有用品中最贵的。在刺楸这边的农村,目前一副好木料的棺材要卖四千多,对无甚收入的农村老人来说也是不小的一笔钱。而在猪肉都才四元一斤的多年前,同样材料的一副棺材也要一千多,那时种庄稼的人多,一千多对农村人来说比现在的五千多还要难挣。以前有些人穷得来可能棺材都用不上,死后下葬也只能用草席裹着,所以才会有「卖身葬父」的上演。为了避免出现此等情况,许多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要提前准备,慢慢存钱打造棺材,有备无患。

二、为了面子上好看

在农村也存在着某些攀比、较劲的现象,比子女、比修房,少数人夸张得连棺材也要比。如果某家有老人,有没有为老人准备棺材也能成为判断其家境的一个依据,毕竟买棺材也要花不少钱,买到家里放一二十年不用又有点浪费钱。在刺楸老家,五十多岁一般不会准备棺材,多是到了六十五以上才开始慢慢准备,毕竟六十几岁的农民也算得上是强劳动力。以前有些农民经济确实不好,到了身体明显不好了的七十几岁还没准备棺材,就会有好事者在背后议论,踏削别人儿子不孝顺,没能力为老父老母准备棺材。

三、为儿女减轻负担

农村老人去世,寿衣、寿被一定要让儿女来准备,而棺材则既可由儿女准备,也可由老人自己准备。有些老人一生为儿女忙碌,就连自己的身后事也为儿女着想,毕竟在五六十岁时还有劳动力,而此时的儿女正是经济开销最大的时期,所以若是这个岁数准备好棺材,则可为儿女减轻一定的负担。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五十几岁农民准备棺材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在农村,为何有些老人五十来岁就制作棺木了?有啥说法?

这是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习惯。

那时侯人为什么要早早准各棺材呢?

那时的人寿命短人过五十就一天天不行了,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加之那时的木匠工具也比较落后,做一副棺材大概需要八,九天。那时的圆木是先用墨斗上线,而后两人用锯子分板,所以那时的木匠都是两个人以上,一个人是不行的,一-副棺材木板要分好,两个朩匠需要三天时间,还是相当费力的,才预料,平木,打卯,成活刻花。

当时的刻花都用刀,一副讲究的棺材光刻花也需三天左右,

棺木做成需油漆,几层漆,大概霁要十多天,一副棺材要做好大约需要一个月。

那时又没有棺村店,所以人要提前准备,勉的人死了没棺材,做就来不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