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多,有一种称双胞胎的俗语,意思完全是相反的,“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就是这样,这句还有一个孪生兄弟:“有吃有喝桃花色,忍饥挨饿菊花黄”。
这两句农村孪生俗语在旧时,应该是不同阶层的人说的。前一句是过着温饱以上生活的人家说的,是一种在吃方面的养生之道路,后一句应该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人家说的,每顿饭能吃饱成了他们的梦想。两种说法都出自不同的角度,各有各的道理。
旧时不是有人说:“晚饭不吃,饿治百病”,对肚子里油水过剩的人们来说,整天无所事事,可把油水消除一些,饿出健康的身体来。可对于一大早起来不吃早饭,要做一早晨农活才吃饭的农民来说,这一饿不仅要饿出毛病来,还饿得没力气干活。
旧时,绝大多数的人缺吃的,因此,直到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不愁吃了,但在人与人的交往话语中还是离不开“吃饱”一词。比如说,平时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为了显示自己客气,吃饭时总是亲热地说:“要吃饱啊!”吃完饭以后,还要关心地问一句:“吃饱了吗?”
每餐吃饭时不能吃得太饱,在旧时,不仅富裕人家这么说,其实贫穷人家也常这么说,只是目的不同。富裕人家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的,贫穷人家是从节省粮食的角度来说的。
从过去挨过饿年代走出来的农村人,现在年纪应该不小了,但记忆肯定很深刻。
那时一天只吃两餐,常常饿得心发慌,口里常流出清口水。现在上了年纪的农村出来的人,有一部分患有胃病,就是那个时候因饥饿而落下的。
记得那时开饭时,鼎罐里只有那么多的饭,家里兄弟姐妹多,一般家庭都有不成文的规定,每人只能吃两碗,你多妥了一碗,后面妥饭的人就没有了。对于长身体的人来说,菜里又没油水来养胃,这两碗饭下肚,顶多也就是半饱。用当时农村人的话来形容,吃两碗饭就像吃了两个萢(有的地方称覆盆子、悬钩子、乌藨子),吃到肚子里一下子就没了。旧时人们常用一句话来形容年轻人的饭量:“过一道门槛又可吃三碗饭”。
肚子只有半饱时,父母常用一句话安慰:“酒醉糊涂汉,饭胀哈脓包”。可平时听人说的是:“酒醉英雄汉,饭胀哈脓包”。饭胀哈脓包,意思是说吃饭吃撑了,就变成了傻瓜笨蛋。至于酒醉糊涂汉还是英雄汉,那个年代没有区别。酿酒要粮食,没粮食哪来的酒喝,管他糊涂汉还是英雄汉,都是一个样,“嘴里淡出鸟来”。
闲话少说,现在还是回归正题,下面把“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之中的“桃花色”和“菊花黄”解释一下。
桃花色,是比喻人的脸色像桃花的颜色一样红润,用来形容人非常健康,也暗指日子过得非常好。农村一般都说成是“桃红花色”,一种对别人一语双关的赞美之词。与古诗里的“人面桃花别样红”不同,这句诗是用来比喻女人的,“桃红花色”不管是旧时还是现在,用来比喻男女老少皆宜。
菊花黄,也是比喻人的脸色像菊花的颜色一样面色发黄,用来形容人的身体不健康,一般指身体有病,也指生活过得很贫穷。古人往往用脸如黄花来比喻人很憔悴。比如李清照《醉花阴》有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瘦,就是比喻人很憔悴。不过古代词是文学作品,有多层意思,这里表面上说人憔悴,实际上是暗示相思之深,才使人变得憔悴,与“死吃猛胀”没有多大的关系。
农村俗语“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对过去农村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来说,就要区分对等。
对富裕人家来说,饭吃得半饥半饱,对身体当然有好处,因为他们活动得少,消化得不快,吃过半饥半饱就足够了,他们更不能死吃猛胀。按农村人的说法,死吃猛胀要起“痧”。“痧”这种病,轻则不舒服,很难受,重则会要人命,那就不是脸色“菊花黄”的事了。
对劳动人民来说,特别是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们来说,饭吃得半饥半饱,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他们不可能做一会儿工就饿了,又要回去吃饭,农时耽误不起,只能说吃饭吃到适可而止,不能过量。死吃猛胀肯定不行,要不人们怎么说“饭胀哈脓包”呢?那是农村人都不提倡这种愚蠢的吃法。
对现在人们来说,吃不愁,而且生活也好了。过去的人是愁家里没有吃的,现在的人是愁家里有饭吃不进。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了,也进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合理饮食、科学饮食与人们身体健康是密切相关。俗语中的“死吃猛胀”对身体肯定是有害的。
至于如何合理饮食、科学饮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饮食的要求就不一样,我在这里就不敢乱说,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就不能误导读者。我想大家还是咨询相关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比如说,我国现在一般的公立医院和社区都配有营养师,可听听他们的意见。
农村俗语“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了,不容置疑!
这是老一辈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合理饮食与健康相关的重要性,而作的经验性概括总结,对日益关注养生延年现代人们,有着十分有益的借鉴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反对暴饮暴食,对其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为此,民间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例如,宁可锅中存放,不可肚子饱涨;每餐留一口,活动到九十九;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若要百病不生,常常饥饿三分等等,都是在告诫大家切莫为贪口腹之欲,而大快朵颐。 01.暴饮暴食会损害自身健康。因营养摄入过多,形成皮下脂肪堆积,造成身材走样肥胖,血压增高血脂变稠,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有些人就是因为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给自己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导致英年早逝。这种猝然而至的悲剧,在我们生活的当下,可以说屡见不鲜,令人扼腕。
02.暴饮暴食会加重肠胃负担。胃是消化食物重要脏器,而胃粘膜上皮细胞寿命很短,新陈代谢速度很快,每两三天就要进行自我修复。
如果吃得过饱,会导致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没有修复胃粘膜的机会。那么,胃分泌的大量胃液,就会破坏胃粘膜,造成胃穿孔,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03.暴饮暴食会影响脑部供血。吃的过饱,胃肠消化食物负担很重,需要大量的血液提供动力,由此便会对脑部供血产生影响,导致脑部供血不充足,时间久了,势必拖累脑部正常运转。
04.暴饮暴食会影响工作学习。由于缺乏充足的血液提供,脑部运转能力下降,人们就会有疲劳困倦感,四肢乏力,没有什么精神,有种缺氧的感觉,总想睡觉,形成吃了睡、睡了恶性循环,极大的影响工作和学习。
那么,“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这句俗语,其中的“桃花色”和“菊花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很好理解,这只是以两种花的不同习性,来形容饮食规律科学与否而带来的不同后果。
大家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桃花是在初春时节的三四月份绽放的,颜色粉红,又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等,白里透着红晕,煞是好看,犹如健康人的脸色。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以粉嘟嘟的红色来描绘孩子们可爱的小脸蛋。
唐朝诗人崔护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名作《题都城南庄》也有人与桃花的描写: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别样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人面桃花别样红的意思就是:姑娘的脸庞,与粉红色的桃花相映交织在一起,桃花漂亮,姑娘也愈发娇艳。
可以说,桃花代表着蓬勃的生命力,蕴含着美好爱情的寓意,以致每年的初春,全国各地都会举办以桃花为媒的桃花节盛会。
而“菊花黄”呢?则意义大不一样了。首先菊花开放的时间为每年的9-11月左右,正是秋风萧瑟之时,预示着马上就要将进入漫漫的寒冬了。
落叶飘零,万物枯萎,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凄凉的意味,这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感叹岁月磋砣,伤秋悲怀的原因。
再说菊花的颜色,大都是黄巴巴的,与病患的脸色大致相同,基本上看不到一丝的红晕。从中医的望闻切问上,一看便知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损害。
因此,用“菊花黄”来形容染病之人的脸色,倒也十分的形象恰当。
由此可见,农村俗语:“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为了自身的健康长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农村俗语“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这是一句有关于吃,要注意吃的警示性大俗话,以生动的比喻说理,是有一定道理的。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如何说话,如何吃好,是要讲究的,会说话得益,不会说话惹祸。会吃吃出健康,不会吃吃出病来。凡事要余,不走极端为上。半饥半饱,就是说吃也要留余,不可吃之过饱,一半半的中间最好。桃花色是指有生气的健康颜色,比喻人健康有生气而美又快乐。死吃猛涨是指人不顾一切的大吃海喝,那对人是有大害的,一方面承爱不了,一方面会营养过剩,物极必反。菊花黄,是比喻病殃殃的不健康色。这是在警示人要注意吃,要会吃,不可胡吃乱吃海吃,要吃的智慧有法,吃的有分寸,量度就健康,吃的不理智,无分寸量度,胡吃海喝,死吃急吞,那就会因吃而生病招祸,不可不注意,不重视。民以食为天,人离不开吃,如何吃则要有法有技巧,在量上质上都要注意并重视。不少人就是因为不会吃而吃出大病来了,这教训不可下吸取,大鱼大肉不好,大吃大喝也不好。半饥半饱留有余地才是好的。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话是应牢记的。
农村俗语“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农村俗语,是古人关于正确养身,合理调节膳食的经验之谈,也是旧时农村老人告诫孩子从小不要胡吃海喝,以免“吃”出病来的苦口良言,自有它一定的道理。
所谓“桃花色”,是指人的人的肤色有红有白,宛若桃花,乃健康的象征。“半饥半饱”是说为了健康要合理调节饮食,膳食有度,既不要忍饥挨饿,也不要胡吃海喝。见到不好吃的,宁可挨饿也不吃,遇到好吃的死胀活胀吃个够,是绝对错误的。
“菊花黄”又称“黄肿宝”,属于颜色不正,是人五脏六腑有病的表现。大多由不节制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引起,其中不规律的膳食也是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还有一句俗语,是专门针对那些从小就“死吃猛胀”的孩子们的,叫做“猪胀长,狗胀哼,娃儿胀了一包筋”,这话也不无道理。
如今虽然生活好了,吃穿不愁,但为健康计,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成年人,合理的饮食起居,还是至关重要的,就是讲享受,总得有个度。君不见,如今社会上,小孩的过度肥胖,中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比比皆是,难道都一定是劳累所至吗?就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关系吗?试想,长得太胖,再去减肥,多么困难!得了重病,要承受多少痛苦,去治疗又要花费多少人力财力。
我住在农村,常观察那些八九十岁至今仍很健康的老人的生话方式:布衣求暖,粗茶淡饭,早睡早起,手脚不息,不等不靠,心态极好。不能不说,这种生活方式,虽苦犹乐!
农村俗语“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对于一些农村俗语是描述人们经常吃饭多少的问题,以及吃饭的形象的问题,还有一些描述吃多吃少对健康状况的描述问题,这些描述非常的形象而且逼真。这些农村俗语对人们饮食方面的提示有极大的帮助,至少能够对健康方面有警示作用。农村俗语“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这句农村俗语就是描述人吃饭吃饱和吃好对身体健康状况好坏影响的问题。
农村俗语“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半饥半饱桃花色,死吃猛涨菊花黄。这句俗话是关于饮食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古人认为圪饭应吃六七成饱,不能暴饮暴食,否则有害身体健康。这个观点和现在人们的养生观念相一致。如果说过去提倡少吃是为了节约粮食,而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人吃得营养太过剩了,这句俗语就是养生之道,有着十分有益的借鉴意义。 这句俗语意思是说:每顿饭,人吃半饱最好,人就会健康有精神,脸上就会泛出桃花一样的红润颜色;如果没有节制的吃饭,吃得太饱,时间久了身体就会出现问题,面色就会发黄,好比秋天的菊花一样。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物质条件改善了,美食越来越多,不少人忍不住诱惑,饱食一顿。再者说由于工作、交际的需要,都免不了应酬。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聚会频繁,造成人营养过剩,脂肪堆积,所以社会上胖子较多,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医学研究表明:.暴饮暴食会加重肠胃负担。胃是消化食物重要脏器,而 如果吃得过饱,会导致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那么,胃分泌的大量胃液,就会破坏胃粘膜,造成胃穿孔,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同时,暴饮暴食会影响脑部供血。吃的过饱,胃肠消化食物负担很重,需要大量的血液提供动力,由此便会对脑部供血产生影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再者,因营养摄入过多,形成皮下脂肪堆积,造成身材走样肥胖,血压增高血脂变稠,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现在高血压,糖尿病,胳血栓的病人很多,且逐渐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其实这都是吃出来的病。
因此,我们在饮食上要合理,有度。再好吃的食物,也不要贪食。保护健康,从合理饮食开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