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话有道理吗?现在还适用吗?

你怎么看?

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在我国民间并不广为流传。现在的人们认为这种说法已是荒诞不经,更没有人相信。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先要看这句话的民俗含义是什么?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才能做出判断。

那么这句话的民俗含义是什么呢?一个家庭人口数,如果没有七人以上,家庭就不能猫和狗一起养,要么只能养猫,要么只能养狗。如果两样都养了,家里就会有会出问题。

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如今的人们去理解过去的民间俗语,一般都从字面上去理解,而不是按俗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去理解,这样就会与俗语的本意相去甚远。

现在的年轻人理解此句俗语,最大的障碍就在“一家七口以上”的数量上。如今的家庭与过去相比,因节育措施实施几十年了,家庭结构早已发生变化了,要找出七口以上的家庭,已非常困难了。一般来说,五口之家,对现在的家庭来说,基本是三世同堂。要是放在过去,七口之家,也就两代人在一起,即父母和子女。那时,兄弟姐妹有六七个的家庭,多的是,很普遍。我自已的兄弟姐妹就有六个。粮食匮乏,也就一部分家庭养了猫,或者狗,大多数的家庭,既不养猫,也不养狗。目的就是为了省口粮,少养猫狗,省一口是一口,父母少愁一口,儿女多得吃一口。

现在网络上一些文章说,这句话主要是家里的人越多,剩菜剩饭就越多,才能保证猫狗有吃的。我不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思维。

家庭人口越多,剩菜剩饭是今天的家庭。过去的家庭,七八口之家,或者更多,哪来的剩菜剩饭,锅底光光,碗底也光光,一粒饭掉在桌子上,要捡起来放进嘴里。过去的父母,怕孩子吃完一碗,还喊着又要吃一碗,锅里就煮了那么一点米,愁人呀。现在的父母,怕煮了饭,孩子不吃,想方设法哄着孩子吃。过去孩子吃饭时掉一粒饭,父母教训说,要遭雷公打,现在掉得再多,父母一点事也没有。

因此,家里人越多,越能养猫狗,从剩菜剩饭的角度来说,现在说得通。但在过去是说不通的,唯一符合逻辑的是,猫狗都不要养,不要它们与人争粮食。

其实,“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俗语,说的是过去的一种民俗,说到底,是一种迷信思想。

过去的人们不仅认为,不是自家养的无主的猫狗猪,主动上 门来,预兆家道盛衰,比如俗语说的“狗来富,猪来穷,猫带孝”,同时,如果家里养的猫狗无缘无故地失踪了,也是家里的不祥之兆,俗语说“家丢猫狗,要丢人口”。过去民间认为,家里的猫狗丢了,会招致家里有损人口的灾祸。

民间认为,如果有七个人口以上的家庭,养了猫狗,就是丢失了,也能压得住,一点事也没有,而家里不足七个人口的家庭,就压不住,会有祸事发生。

一个家庭,猫狗全养,会出现以下情况。

一是丢失的概率增加,猫被人打死,狗被人偷吃。

二是猫狗是天生的冤家,合不来,会争斗,要么狗将猫咬死咬伤,要么猫将狗抓伤。受伤者没有安全感,往往会离家出走。

为什么说上了七口的家庭,养了猫狗,就是丢失了,家里会没事呢?民俗之中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七政”之说。古人所说的七政,就是天以阴阳二气加上金、木、水、火、土五行,共七种要素,可演生万物。七口以上的家庭,“七政”齐全,天道足,人气也足,压得住灾祸。

第二种是“七出”之说。“七出”是旧时休妻的七种理由。为民间数字禁忌,多用于各民俗之中,如“七不出门八不归”忌讳“七出”。而家里养猫狗丢失,在民间认为,只要家里有七口以上的人,也是“七出”,对家人没有妨害。

“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是过去社会的一种迷信之说,没有任何道理,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也没有人相信了。

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话有道理吗?现在还适用吗?

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话有道理吗?现在还适用吗?

现在城里很多人都喜欢养一些猫猫狗狗来当宠物,其实在农村里,很久很久以前,农民就开始饲养猫猫狗狗了,但是和现在人养宠物的想法不一样,过去在农村里养猫、养狗,主要是以实用性为主。养猫是用来抓老鼠的,防止家中的粮食被老鼠偷吃。而养狗则是看家护院之用途,避免家中财物被盗,毕竟在过去干小偷小摸的人比较多,农村里也经常发生被盗事件。关于养猫养狗,其实在农村里也是有说法的,“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就流传很广,这句话有道理吗?

这句俗语并无封建MI信的色彩,其说的也是实情。要想一家有七口人,那至少就得有三个小孩子。而在农村里养猫和养狗,基本上都是吃一些剩菜剩饭的。如果小孩子不多,那自然猫和狗就没有足够的食物可吃了。

在以前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收成好不好,那全部都是看天气。年景好,可能就会粮食多一点,年景不好,就没多少粮食可吃。老辈人对粮食都是十分珍惜的,哪怕是掉落了一粒饭在桌子上,也会捡起来吃掉,所以是不会有剩饭的。而小孩子则不一样了,他们吃饭不仅经常掉饭粒,碗里的也吃不干净,关键还经常吃不完,所以这些吃不完的就成为了家中所养的猫和狗的粮食了。如果家中的孩子少,那猫和狗养一只就差不多了,多了就养不活了。孩子多,剩饭也多,自然就可以猫狗养全了!这句话在今天已经过时了,现在农民的日子也好过了,有些人家里不仅养猫,还养狗,算得上是猫狗都养全了,毕竟时代不一样了。只要你能养活它们,你养多少只猫和狗都是可以的!但是既然养了,就要对它们负责到底!

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话有道理吗?现在还适用吗?

在农村有句老话,叫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话其实讲的是一个家庭和睦与否,可能受到家庭人口数量的影响。具体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下面给大家分享下。

一家不上七口,是什么意思

在这我要先指正一下,有些人讲一家不上七口,是因为当时物质贫瘠,一家能吃的粮少,所以要控制家庭的人口数量,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我就说我家以前的情况,我爷爷奶奶都是1900年左右生的,他们都在100多岁时候走的。我父亲有5个兄弟,两个姐妹,全都是出生于60年代前。我们当地有着八山一亩一分田的称号,可想所而知,能种的粮食,是比其他地方要少多了。

但就是这样,我有两个伯父都是大学生,其他叔伯与姑姑也都当上了爷爷奶奶。那时有个说法叫人多力量大,像我家庭这么多人口,在我们当地是很多的。只有少数一些家庭,会出现没有吃的情况,所以讲家庭人口不能超出七口,是因为吃饭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家庭人口要是多了,会影响家庭的和睦。

以自己为单位,上有爷爷奶奶、父母,这样一个家中就有五口人了,你要是再生有一儿一女,这样一家刚好不超七口人,这样的家庭人口比例是最好的。

原因嘛,其实很简单的,家庭兄弟姐妹多了的话,可能会因为父母偏心的关系,儿女有怨言;或者是兄弟为了分家、妯娌之间对不上眼有矛盾。如果家中沾有一种这样的现象,就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了(以前农村也有个说法,嫁人,别嫁兄弟多的家庭,意思也是这么回事)。

猫狗不能养全是什么意思

猫狗不能养全,其实也不是像一些人讲的,会因为没有吃的。主要是猫和狗这两种动物,是很难和平共处的。我曾经养过一只狗,然后家中老鼠又多,就想养只猫吧。就去镇上的集市上,买了两只小猫咪。

结果是我太过于粗心了,忘了猫狗不和,两只可怜的小猫咪,全让那狗咬死了。小猫咪因为年龄还小,它们不是狗的对手,要是小猫咪长成大猫,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们上蹿下跳,动作非常灵敏,和狗打架经常会占上风。

不过家中老是有猫狗打架,也是件很烦人的事情,整天吵吵闹闹的,这样的家庭也象征着不和气。因此,猫狗不能养全,讲的是养了其中一种动物,就别再去养另外一只了,要不然它们会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的。

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有没有道理呢

以前农村家庭,大家都是生活在一起,兄弟姐妹多了,在生活上难免有会嗑嗑碰碰的,如果有一方心眼小些,确实会让一个大家庭,出现兄弟不和这种事情出现。

不过现今社会就不一样了,大家平常没事的时候,都是在外打工赚钱,一年也就碰不到一两次面。在这短暂的几次见面中,大家都会显得宽容、大度。因此讲家中兄弟姐妹多,就会不和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至于猫和狗能不能同时养,这个在我看来如果把狗拴起来,让它们安心的守家,再养只猫抓老鼠,两者之间生活的交集较少,也不会出现打架的情况。要是都是放养,那猫狗确实是会经常干上一架,是有些烦人。

不过现在猫狗,一些人都是当宠物去养,不是看门、抓鼠,攻击性也相关要小多了,它们也是可以和睦相处的。

综上所述,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农村老话要讲的是,家中兄弟姐妹要是多了的话,那他们可能就会像猫狗一样,相互之间不对付,就会发生争吵的事情,影响到家庭的和睦。其实这句话,讲的太过于消极了,诚然是有些家庭兄弟之间不和,但更多的兄弟之间,还是会相互扶持的。因此,有些老话明白他们所要讲述的意思就行,千万不能把这些个别现象,当成了常态。

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话有道理吗?现在还适用吗?

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话有道理吗?现在还适用吗?

“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应该是非常好理解的。意思是说,一家子没有七口人以上,就不能猫和狗全养了!

字面意思很直白,然而背后的原因你却不一定能想得到!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一个家庭想养猫养狗那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全凭主人的喜好了!想养什么就养什么,想猫和狗都养一只,或者好多只都可以!然而,在以往的农村社会,猫能吓老鼠保粮食,狗能看家护院,但你想养的起它们,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正值农业社的时候,那时候 的村集体叫的是大队部,大队下面又分几个小队,农民群众们以小队一起上工一起下工,男女老少全部分工合作,出工以后记工分,等夏收、秋收以后,一家一户再到各小队领口粮去。当然,口粮嘛就是接各家各户的人口数来分配的!然后多余的粮食再按工分分配给各个劳力。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人口多的家庭可以分到更多的口粮,人口少的自然就分的少了。“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一家有了七口人以上,一人嘴里剩一口就能养活猫和狗了。更为重要的是,人口多了下面的面汤也就稠了。在农家院里,这种面汤是喂猫喂狗的主要东西,汤稠了猫狗就容易吃饱了!这个七口人其实不是具体的人数,只能说人口越多越好而已。在当时的农村都是一大家子存在的,老两口,再加小两口,然后再生三个孩子,这样凑七口人是很容易的,所以农村人才会说七口人以上吧!

综上,“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可养全”,在农业社的时候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在现今社会,粮食也是一种商品了, 不是那时候的按人头供应了。只要经济条件容许,你买多少都是可以的。另外,现在还有了宠物的专门猫粮,狗粮,所以说猫和狗的日子也好过多了!不过在农村还是以人们吃不了的剩饭为主的,剩饭不够的,专门为猫和狗做吃的人家也不少!总之,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适用了。

尽管如此,这句话却能引发许多人的回忆,让人们能够做到忆苦思甜,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话有道理吗?现在还适用吗?

拉倒吧,我们一家三口,算上两猫两狗,正好七口,日子过得挺好的,猫狗都有,我感觉吧,人心善良比什么都重要,我家猫狗除了一个是从小花钱买来的王二驴,头像上的小土狗,剩下的都是救助的!老天会眷顾善良的人家的!

俗语“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这句话有道理吗?现在还适用吗?

“一家不上七囗,猫狗不能养全”,这句俗语是过去因为人们粮食不够吃,才有的说法,现在己经不适用了。

“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指的若是一家不达到七囗人,养猫狗只能选其一,则不能全养。

过去农村养猫狗並不是当宠物,而是当成过日的辅助工具。猫抓老鼠,狗看家护院,都是实在工具缺一不可。

所谓一家七囗,无非是一家三辈或四辈人同居,也可能是两大人带五个孩子。

古时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很低,人们就把吃饭当成了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家庭生活中,首先要满足的是人吃饭的问题,然后才是其它。所以养猫狗要具备的条件是要有剩饭剩菜才行。

其次一家人口多,一人少吃一口省下的,也只能够养一只猫或狗。七口之家只是虚数,说的是人囗人少是养不起猫狗的。

现在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是,人们吃饭己经不是大问题了,家里养的猫狗是宠物非为工具。一家无论人口多少,愿养几只就养几只。

而且猫狗们现在不但不吃剩饭剩菜,还要吃专门买的猫粮狗粮才行。猫咪狗狗们也不需再赴捕鼠看院的辛苦,能逗主人开心任务就完成了。

所以“一家不上七口,猫狗不能养全”对现在来讲己经亳无意义,又何谈适用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