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大端午和小端午节,你知道是哪天吗?有什么习俗?
民间有小端午、大端午之称,或者说有头端阳、小端阳、尾(末)端阳之称,那是时令的称法,而不是节日的说法,与端午节不是一个民俗概念。
过年有大年小年之分,端午节有“大”无“小”之说比如说,北方有的地方把五月初一称小端午,五月初五称为大端午,也有的地方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从民俗角度来说,与端午节还真不是一回事,每个地方的人一般只过一个端午节,没有当成两个节来过的。
(湘西南牛角棕子)
民间过端午节与过年不同,过年有“过大年”和“过小年”的说法,而端午节只有端午节和大端午节之称,而没有所谓的“小端午节”之说。过端午节和大端午节与“过大年”和“过小年”有区别。“过大年”和“过小年”,民间都过,两节可以重复过,实际上可视为不同的两个节日;过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则不同,一般是不同的民方、姓氏、村寨各自的习俗,过了端午节的,就不再过大端午节,要过大端午节的就不过端午节,一般不重复过,实际上两个不同时间的端午节日,其实质就是同一个节日,只是过节人们过节时间不同而已。
民间传统的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节一般是农历五月十五(也有过其他日子的)。因为端午节是初五,正统的端午节,而大端午节是十五,日子的数字要大,民间称为大端午节,简称为大端午。因此,端午节有“大”之称,但没有“小”的说法,如果把五月初五说成是小端午节,明显就贬低了端午节的传统性。
(门前挂艾草和菖蒲)
湖南、湖北、贵州等地都有过端午节和大端午节的传统。本文以湖南湘西和湘西南地区,也就是沅江流域(含贵州黔东南地区,历史上曾为一个行政区域)为例来说明。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对大端午有过详细的描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这里限于篇幅不引述。过端午节和大端午节的传统,一般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的民族、村寨或不同的姓氏,过的端午节时间不一样,比如说,同在一个乡镇,甲姓过端午节,甲姓就不再过大端午节,乙过大端午节,乙姓就不会提前过端午节,这种界限分得很清楚。端午节和大端午节来源,在民间有两个版本同时存在,且互不否定。
纪念屈原的来源之说据说当年屈原在汩罗江投水自尽以后,其消息沿沅江及支流传上来,有的地方得到的消息早一些,有的地方得到的消息晚一些,当地村寨和姓氏就以接到的消息那天确定为端午节的日期,以纪念屈原。沅江流域的端午节和大端午节,也就出现了因民族、村寨和姓氏不同,过节的日子也不一样的习俗。端午节从五月初五开始,一直到五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民族、村寨和姓氏过节,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外,从五月初六到十五,都称为大端午节。因此,大端午节的日子是不尽相同的,各自以自己民族、村寨和姓氏过端午节的具体日子为准,但民间比较普遍的说法,大端午节一般指的是五月十五。
(沅江上的泸溪县浦市古镇民间龙舟活动,从五月初五开始,五月十五结束)
便于亲戚之间相互来往之说沅水流域民间传统,把端午节说成是“端午接”,也就是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每家每户要把自家的亲戚接到家里来过节,如接舅舅、嫁出去的姑娘、岳父母家的亲戚等,谁家接来的客人多,谁家的人气就旺。如果一个地方同一个日子过端午节,相互之间都是共同的一个节日,无法互相走动。于是,通过不同村寨、姓氏协商后,确定不同的姓氏过端午节的日子要相隔一段时间,便于亲戚之间的往来。
比如,位于沅水流域的湘西南地区的邵阳市绥宁县中东部地区的关峡、长铺等乡镇,居住着杨、李、苏三大姓,还有陈、周、黄等十多个其他姓氏。这些姓氏之间相互通婚(古代同姓禁止通婚,只能异姓通婚),为了便于在端午节期间,亲戚之间相互来往,大约在明朝中叶,这里的三大姓经过协商(杨、李、苏三大姓族谱对此事均有记载)确定,杨姓与其他姓氏过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李姓和苏姓过五月十五,称为大端午节。李姓和苏姓又作了一次协商,李姓变更为五月十四过大端午节,苏姓依然过五月十五。后来,绥宁县境内的于姓也确定五月十四为大端午节,而绥宁县北部地区有的村和姓氏既不过端午,也不过大端午,而是过农历六月六,也是便于亲戚之间的往来。
(沅江上的民间龙舟活动)
沅水流域过端午节和大端午节,除了把亲戚接到家里来过节的习俗外,与其它地方的习俗没有什么区别,划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门前挂艾草和菖蒲、采集中草药等。过六月六的地方也一样,只是不划龙舟。
此文所说的是湖南、贵州境内沅江流域的传统端午节与大端午节,因我国地方习俗有多样性的存在,不同地方习俗不同也很正常,如果读者朋友所在地的习俗不同,可忽略本文。
农村有大端午和小端午节,你知道是哪天吗?有什么习俗?
不知不觉又到端午节了。说真的,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端午了。
我们老家把端午节叫过端阳。记得以前过端阳的时候往往都是大农忙,父母们都忙得走着说话,吃饭的时候,总是端着碗站着急匆匆往口里扒拉。这个季节,男人要整田,女人要插秧,秧没插完,上场的麦子也得赶紧打下来。所有的人都是泥里水里稻场上,忙得不可开交。
田边地头的艾草已长得老高了,散发着扑鼻的清香。沟渠旁,竹林间的“端阳泡”探出头来红得发紫。细心的人就会提醒大家,要过端阳了!这时大家也都知道节日到了。
准备接未过门媳妇的人家特别忙活,白天忙完地里,夜里就赶着炸汤圆,炸丸子。那时候吃粽子好像还不很时兴。但过端阳的几样硬菜是必须准备好的。小缸里养的黄鳝,菜园里留下来的大黄瓜,既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还有罐子里存放的腊肉和腊猪蹄。有了这几样,这个端阳就过得很不错了。
家里养的黄鳝除了留着吃,给儿女亲家送去这是必须的。这个习俗叫“送端阳”。送的东西就是黄鳝、皮蛋,特别讲礼的人家也送月饼之类。送端阳和送中秋大致相同,只不过端阳多了黄鳝这样东西。
一般人家过端阳,再忙也会一家人吃喝一顿。桌上总是油炸的汤圆堆得像座小山,从街上买回来的糖包子肉包子,咬一口,那糖汁都顺着嘴角流下来。屋子里一家人其乐融融,门楣上草艾飘香。这样的气氛似乎与纪念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毫不相干,其实不然。
中国人传统的节日,没有哪一个跟吃喝团聚能够分得开。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善良的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拿出最美好的东西,来表达对祖宗先贤英烈的崇敬之情。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不就是为了告慰忠魂,祭奠英烈吗?那插在门楣之上的薰像艾草不就是期盼着激浊扬清,乾坤朗朗吗?
龙舟竞渡快如飞
接驾屈子故里归
但愿清气满乾坤
忠烈英魂万世垂
一个节日,让人联想起一个悲壮的故事,记起一个伟大的名字,这个节日就很值得一过了。端午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年年如是,勤劳朴实的人们年年敬仰,年年祭拜,于是这爱国的种子就会永远根植于心,千秋万代生根发芽。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家乡的过端阳,不止限于农历五月初五,初五这天叫“大端阳”,接下来的十五叫小端阳,到了月末二十五就叫末端阳。我想这样过节,大概还是因为五月正忙,人们哪怕再往后挪一挪,也要把这个节日过好。
借此答题的机会,祝福头条的朋友们端午节平安吉祥!
农村有大端午和小端午节,你知道是哪天吗?有什么习俗?
农村有大端午5月初15,小端午5月初5,因区域而言。
农村有大端午和小端午节,你知道是哪天吗?有什么习俗?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要包粽子、吃咸鸭蛋、插艾叶和菖蒲……妈妈每次都要留粽叶等到大端午再包粽子。所以印象中小端午是5月初五,大端午是5月15。
小时候端午节前一天开始包粽子,一般是清水粽和腊肉的比较多;端午节中午的菜品比较丰盛:子姜和五花肉烧鸭子(有时是烧鹅)、青椒肉丝(端午节前后第一波辣椒上市)、四季豆(端午节前后第一波上市)烧肉和凉拌皮蛋以及咸鸭蛋,这几道菜是必须的。为了保证菜品的美观,皮蛋和咸鸭蛋剥开以后是用白色的棉线划开都不用刀切的。其次就是每家每户门口要插艾叶和菖蒲,据说是防蚊虫辟邪的。到了大中午的,外婆用艾叶和菖蒲还有红蓼一起煮,烧一大锅热水兑着洗澡,据说端午节这天洗可以去痱止痒、不长痘。外婆还要满屋子洒这个艾叶煮的水,据说没有蚂蚁和小爬虫。不知道是不是从小用艾叶、菖蒲洗澡的原因,我一直不长痘、不长痱子,皮肤好的很。再就是吃完饭以后到邵水河去看划龙舟,还要去早点,否则青龙桥上人山人海,我们小孩只能钻进人缝,从大人的腿缝里去看龙舟。据说好几次人太多,有人从桥上被挤到河里头,正好被划龙舟的人救起来。
可能是小时候物质缺乏,留在记忆深处的都是吃的味道,长大后吃着同样的东西甚至更高级的,却没有儿时那种幸福的感觉。要是时光能倒流,还是希望回到以前,浓浓的节日氛围和浓浓的爱。
农村有大端午和小端午节,你知道是哪天吗?有什么习俗?
大端午节是阴历五月初五,小端午节是阴历五月十三,也叫端午会,我老家的方言叫关相会。大端午有划龙船,吃粽子和鸡蛋🥚咸鸭蛋,们前插艾和菖蒲。小端午节也裹粽子吃,这就是我们家的风俗习惯!
农村有大端午和小端午节,你知道是哪天吗?有什么习俗?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因此端午节拥有一整年中最毒的月份和日子以及时辰,在过去,便有端午防毒的说法。
比如说端午节挂艾草,艾草是过去人们用来驱蚊虫的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草,所以端午节有这个挂艾草的习俗,而就因为端午的端是开始的意思,午又是毒,所以人们要防毒,特别是小孩子,大人担心孩子被各种毒虫侵害。
所以在过端午节的时候,需要给那些婴幼儿穿五毒肚兜,来驱逐毒虫,端午节还是纪念屈原的日子,这个吃粽子和赛龙舟就是纪念屈原流传下来的习俗。
在我们老家,五月初五虽然是端午节,但是我们可以从初四开始过节,初四包包子是我们胶东农民经常做的事情,就和六月六一样,明明是过六月六,却都在六月初五包包子。
今晚我婆婆说包包子,这样的话明天早晨吃粽子和鸡蛋就行了,明天不用包包子,我们家很多年没有小孩子,儿子长大以后,我再也没有割过五术线,儿子十岁之前,我每年都给他割五彩斑斓的五术线。
也就是说我们这里大端午节的习俗是:早晨去拔艾草,回来挂艾草,还要给孩子割五术线,然后是早饭吃粽子和鸡蛋。中午或者晚上,或者前几天包了包子,这是习俗。
小端午节是五月第一天,也是毒月,为什么叫做毒月呢?在过去,人们把与午有关系的时间都称为毒时,比如正晌午时为最毒时,五月是午月,因此初一是毒月的头一天,毒月里是毒虫出没欢快时节,因此毒月第一天也叫做小端午。
小端午是不满周岁孩子过的节日,村里老人说那是大端午的热身节日,小端午节要先给孩子戴上五毒肚兜,这样在毒月开始时,那些蠢蠢欲动的毒虫几天不敢祸害这些能力不足的小孩子了。
在五月初一这一天,家里有小宝宝的,会在早晨太阳还没出来时给男宝宝左手和女宝宝右手系上五术线,意思是保护宝宝的意思,另外一只手留到五月初五那天早晨在系五术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