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得好:寡妇门前是非多。难道了光棍身边闲话也多?

在古话里“寡妇门前是非多”只是半句,知名度很高,其实还有后半句:“鳏夫房顶炊烟少”。后半句就鲜有人提及,以至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半句话,这也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光棍身边闲话不可能太多。

从古至今,除了有地位的男人,或者著名的男人,或者属魅力四射的男明星外,光棍汉也好,鳏夫也好,成不了热门话题,人家正眼也不瞧一下,怎么会成为话题的焦点。再说,古时候富人妻妾成群,占有了太多的资源,而光棍汉太多了,毫不起眼,只能享受“房顶炊烟少”的寂寞生活。假如光棍去女儿国,立即就成热点人物,他们一举一动肯定是话题的风暴中心,物以稀为贵嘛。

古时候女性地位比较低,束缚她们的条条框框太多了。

什么“三从四德”,什么“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女论语》唐代贞元年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所撰),即笑不露齿。

她们注定是社会的被动者,被封建樊篱圈禁;男人的地位高,注定在社会中占有主动地位。

在封建社会,男女关系之中,女人做了一点小事也是天大的事,比如,女人在家门口给路人抛一个媚眼,如果让人发现了,就会被疑心与人有私情,肯定会传遍村头村尾;而男人做了天大的事也是小事,比如说,男人去勾引女人,男人不会用错,只有被勾引的女人才有错,如果有一些社会闲话,大不了纳这位女人为妾。古代有钱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古代就是这样,女人一般被比喻为鱼,男人被比喻为猫,猫见腥偷鱼,猫不会有错,错的是鱼,因为鱼要发出腥味,招来了馋嘴的猫,于是猫呆在一边没事,鱼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寡妇门前是非多,是因为女人死了丈夫,身边空出了位置,总让人产生种种联想。再说,失去丈夫之后,处在农耕社会的人们,即使有田产,也要靠耕种,不去耕种,哪个一的生活来源,于是就会请一些男性邻居、或者村里村外的男性长工、短工来帮忙,只要寡妇与男人来往,久而久之就会容易让人发挥多种想象,闲话也因此传出来,死的也能说出活的来。

光棍身边也有闲话,俗话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在世上做人就要遭到别人的谈论,谁也跳脱不了这个魔咒。但是,光棍有个最大缺陷,就是可以提供给人们的信息量少得可怜,所以,他们身边的闲话也就少得可怜。除非光棍喜欢常到寡妇门前去站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去蹭热度,刷存在感,这当然也就在村头巷尾的闲言碎语中,获得不少的流量。

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未庄流浪雇农兼光棍阿Q,“干起活来‘真能做’,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谁也不去管他晚上睡土地祠,还是睡破庙。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没有出现热点话题,后来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虽然引起了一些小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最后不得不向赵老太爷赔罪了事,未庄的人也没给他多少闲话。要不是阿Q迷迷糊糊地去蹭热度,也不至于丢掉性命,继续他流浪的光棍生活。

阿Q的命运就是封建社会时期光棍的真实写照,揭示了旧时代光棍的生活场景,这种人在那个时代,是被遗忘的一个群体,也不会留给人们太多的闲话可讲。

古话说得好:寡妇门前是非多。难道了光棍身边闲话也多?

寡妇门前是非多应这样理解:因为无夫,必然招致男人追求甚至骚扰,这言论与轻视妇女无关。同样,光棍如果与女人接触多了,也会引起非议。反正这两类人立世做人都难?

古话说得好:寡妇门前是非多。难道了光棍身边闲话也多?

这是人们对女性的贬低和矮化,男权至上的落后思想。发明这句话的人,应该就是个是非之人。古代有很多腐朽而无耻的理念,人与人之间,难道只有那些事吗?

寡妇只是失去丈夫的单身的女人,她跟其他人一样,都有最求幸福和被爱的权利。她的过去,不应是限制她的枷锁。

只要是处于没有伴侣,或伴侣已故的人,都应该称之为单身。而选择继续单身,或者,想脱离单身,这都是法律赋予她(他)们的权利,谁也无权干涉。不能把正常恋爱叫做“是非”。也不能拿“是非”来绑架他人的自由意志。

古话说得好:寡妇门前是非多。难道了光棍身边闲话也多?

就像那个形象的比喻,一把锁如果很多钥匙都能打开,那就肯定不是一把好锁了。但是一把钥匙如果能够打开很多锁,那就很厉害了。

古话说得好:寡妇门前是非多。难道了光棍身边闲话也多?

光棍如果要惹出点闲话,有些难,除了有胆量到是非多的寡妇门前,多次走动,才能弄点闲话,供人们茶余饭后作为谈资,增加乐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