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应该穿古式寿衣还是现在的平常衣服?

去世之人,不管是哪种样式的衣服,俗称都是寿衣,就像棺材一样,俗称为寿木。不过民间还有一种普遍的俗称,叫老衣,棺材也一样,叫老木。

人去世后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有的儿女做不了老人的主,比方说,老人生前有遗言,指定要穿哪种老衣,或者说已准备好了死后穿的老衣,难道做儿女的偏不给穿,而擅自作主更换?而有的儿女必须给老人做主,比方说,老人去得很突然,还来不及留下死后穿什么衣服的遗言,也未准备好“老衣”,这就必须由儿女做出选择。

(寿服全套)

按民间传统习俗,人老了,到了一定的年纪,一般都会去想自己的归宿,也就是离开人世的后事。过去,我国民间习俗,五十岁以上的人可准备寿木,花甲之后可准备寿衣。不过现在人们的寿命普遍提高了,五十岁左右只能算是中年,六十岁后才算老年。因此,现在准备寿木和寿衣整整向后推迟了十年,也就是说,六十岁以后准备寿木,七十岁后才准备寿衣。

准备寿木和寿衣并不意味老人的死亡,现在的年轻人看到这两样东西,可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至少心理感到不是很舒服,而老人则认为早做准备是为自己添福添寿。有一些老人,特别是农村里的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如果身体欠佳时,就用做寿材和寿衣来“冲一冲”,这样身体就会好起来。还有的老人做好了寿材和寿衣,身体不好时,把这两件东西动一动,也有“冲”邪的意思,身体就会好起来。这当然是一种心理作用,认为这么做会延年益寿。

过去老人的寿木由儿子做,寿衣由女儿做,没有女儿由儿媳妇做。那时的寿衣要靠一针一线地缝制,也用不着老人交代,看到父母到了一定的年龄,认为该做的时候就做。现在除少部分儿女还懂这种民俗外,大部分的儿女都不去想这个事了,都是老人自己准备。好在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都有寿衣店,一条龙服务,做的寿衣布料,完全符合传统民俗的要求,也就是那种古式的纯棉的寿衣。当然,也有的是现代的样式,如男的为中山装,女的为对襟衣,还有男的为西装,女的为小西装等。现在的寿衣店,只要提出要求,他们都能做到。很多老人就自己掏腰包把一整套买好,用一块四方布打成包袱,放在柜子里。

(寿服全套)

有的老人把包袱拿出来给儿女们看,交代他们,自己百年去世后,全身要穿戴的东西都在里面,每样东西都准备好了。有懂事的儿女立即给老人封一个红包,表示这些东西是儿女置办的,主要是显示这是儿女的义务,让老人高兴高兴。当然,有的儿女不当回事,认为父母身体健康,离那一天还远呢。

有的老人(尤其是实行火化进公墓的地方),平时不把寿衣当回事,子女也不当回事。还有一些老人来不及准备,突然离世。这些老人平时没有留下遗言,表达自己去世后穿什么样寿衣的意愿,只能由子女或亲属作主,一般都随大流,按本地风俗来置办,而大部分人又是以寿衣店或殡仪馆推荐意见为准。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老人穿的是老式寿衣,我国民间当前还是以老式寿衣为主。

寿衣的用料是很有讲究的,古代还没有用棉花纺织时,一般用麻布和丝织品,百姓用麻布,有钱人家和官宦用丝织品,用其它的布料属禁忌。有了棉布后,富人依然用丝织品,百姓用棉布。民俗普遍忌用毛料,认为毛料做寿衣,来世变畜生。也有的地方习俗认为,忌用缎子,谐音是“断子”。

(寿服)

现在人非常排斥化纤类布料做寿衣,其中的原因没有人能讲清楚,民间普遍认化纤类布料做寿衣不易腐烂,也有的说,穿了化纤类布料做寿衣,等于没穿,到了地府就是光屁股。其实这些都现在人们的凭空想象,不是正当的理由,主要是现在人认为,老人作古了,还是以古传统为好。比如说,前些年,突然流行在坟头上挂带塑的纸花、烧仿人民币的冥币及纸做的电视机、小汽车等。突然有人说,冥府还是古代社会,这些钱呀物呀,都是现代化的,到了冥府没有一点用处,等于什么也没有给。于是,人们又开始按古老的方式来做,那些现代化的仿制品逐渐没了市场。

总而言之,人死后应该穿古式寿衣还是现在的平常衣服的问题,如果老人生前有安排,要尊重老人生前的意愿;如果老人生前没有安排,就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吧。

人死后应该穿古式寿衣还是现在的平常衣服?

我早已经想好了,我死后就穿我平时最喜欢的衣服就行了,不要给我买新的,老公和孩子够可怜了,派别人去买的也不是我喜欢的,没必要折腾,其实人死了啥都不知道了,我爱干净,爱美,给我把衣服穿整齐就行了。然后一把火把我烧了,也不要收骨灰,我不愿意和陌生人放在一起,也不要公墓,我不愿意躺在离家很远的冰冷的地下,直接不要收骨灰,就让我化成一股青烟随风而逝,永远的离开……如果想我了,就看看我的照片,记住我最美的时刻,过节祭日也不用给我烧纸,我不相信什么纸钱之类的,我最大的愿望其实是亲人能很快忘记我,免亲人伤心,痛苦……就这样吧……

人死后应该穿古式寿衣还是现在的平常衣服?

人死后应该穿古式寿衣还是现代装,又或是特有款?

寿衣的穿着非常有讲究,至于到底穿什么样的款式,要视情况而定,与死者的年龄、身份、性别和各地的丧葬习俗都有关系。

寿衣,就是死者入殓时穿的衣服。古时老人会在生前为自己做好死后要穿的衣服,以此寓意健康长寿,所以才会被称为“寿衣”。

在陕西、甘肃某些地方,老人一般过了60岁,家人就会为其“盖房”(制棺材)及准备寿衣,通常时间会选择在农历闰年去做。

原因是农历闰年要多一个月,这样做有为老人增寿的意思,是一件喜事。

寿衣的款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传统寿衣、现代装和特定寿衣。

传统寿衣有两种,一种是明代日常服饰,另一种是满清服饰。传统寿衣上绣有五蝠捧寿图案,一般以蓝、褐色为主。

年轻女性的寿衣颜色较亮,通常有红、粉和白色。与寿衣相配的有被褥,“铺金盖银”形容的就是黄褥子和白被子,被面绣有“八仙图”。

传统寿衣在城市用的少一些,不少农村地区多穿这种寿衣。

现代装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寿衣”,不少家庭会为死者穿上他生前喜欢或穿过的衣服来代替寿衣。特定款是某地区特殊习俗上的寿衣。

年轻人和小孩通常不穿寿衣,仪式都比较简单,基本上都穿生前喜欢穿的衣服。古人对这个很讲究,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多以简为主。

不满50岁的中年人,是要穿寿衣的,但数量上会有限制,一般只能穿三件。

现代人选择寿衣都随潮流,崇尚西式生活的家庭通常选择现代装,如西装等,传统家庭则会选择简化版传统寿衣,如唐装、中山装。

有些从事特殊职业的死者,会穿自己的职业服装,通常会将扣子摘掉改成粘扣。为满足五领三腰的习俗,通常还有买些其它衣服。

农村的高龄逝者,几乎都采用选择的寿衣,按照传统的丧葬习俗来穿衣。城市中早逝的年轻人都是西装、皮鞋、礼帽或鸭舌帽。

通常火化的死者寿衣穿着都比较简单,穿太多简易棺材放不下,不方便火化。

寿衣在不少地方也被称为“老衣”,有一套古时就形成的穿着规范。

通常在人去世后,首先要对遗体进行清洗,然后给换上崭新的寿衣。有些地方在穿寿衣之前,会找一个家族中的老者试穿一下。

死者穿的寿衣数量都是单数,上身通常比下身多两件,比如上身穿七件,下身就得穿五件,女性可用裙子来代替裤子。

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大,穿的寿衣越多。几乎所有的寿衣都是以棉、绢材料为主,一般不用皮毛和绸缎。穿多与选棉料都是有原因的。

古时人死后都要停放几天,遗体难免会出现腐烂,会液体渗出,棉质寿衣可起到吸水作用,穿的越多自然吸水能力就更强。

50岁以上的人不用停放很久,穿的寿衣自然就少了。男性死者的寿衣,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给穿,女性死者,则由女儿和儿媳来给穿。

有些地方还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寿衣要穿双数,大多为18件套。还有的地方必须要“五领三腰”,也就是五件上衣加三件裙裤。

寿衣一般包括衣、裤、鞋、帽、被等,选择要求是注意款式搭配,色彩和图案要协调呼应。中西式不能混搭,整体风格要协调统一。

不过,现在的寿衣大多都穿五件套,即大袍、棉衣、棉裤、衬衣、衬裤,这样更方便火化。土葬时,寿衣的选择和穿戴还是很讲究的。

总之,人死后穿什么样的寿衣,一要根据死者生前愿望,二是看家属是哪种生活方式了。没有什么硬性要求,但一定要合规矩。

人死后应该穿古式寿衣还是现在的平常衣服?

人死后应该穿寿衣,人在临咽气时就要穿上准备好的寿衣,咽气后再穿一方面是亲人离世悲痛万分,后续还有很多事要做,再穿寿衣则会时间急,二者亲人咽气后,身体会逐渐变硬,会有点不好穿寿衣,三者咽气后穿寿衣认为是让亡者赤裸上路,是子孙的不孝,会让世人嘲笑。

现在的寿衣大多是结合西式服装修改而成的,而且男士寿衣和女士寿衣件数不同,因女士着装要求,女士寿衣比男士寿衣多出两件来。

一般平常的衣服是要给烧给亡者的,也会留下一两件留给子孙,作为纪念。

人死后应该穿古式寿衣还是现在的平常衣服?

清明回故、特别防疫时期可以不去扫墓,不要烧纸,不上供,在家思念心灵有之!文明丧葬礼仪!亲人离世我老祖百年前就告诉后人,我平日喜欢的衣祆,内衣,长衫,长裤已很好,只要贴身,舒服,足已!我不喜欢寿衣,和万福绵缎衣被,平时怎么样就怎么样!寿衣后生试试好看吗?她活过百岁,总到九十九自己说足以、言不加寿,也从此不过生日。谁问都答九十九!她是少数民族旗人。大大方方宽衣大袖,大脚开朗老人,临终不许后人哭闹!告慰后人,人死了就是死了,不可再生,后人还要过日子。不可因前人离世而不振的,是个开明女士,从来不提倡什么烧纸上供她的口头禅是对长辈活着不孝死后瞎胡闹!凡文明丧葬礼仪,仁慈父母很少有故人穿寿衣。平常来世人,临终平时衣,人生来世本无衣,何需绵缎披寿衣!(Han)

人死后应该穿古式寿衣还是现在的平常衣服?

这个就有的说了,寿衣都是给私人穿的,死人穿寿衣的款式和数量都不一样,传统文化中的寿衣穿戴其实区别在于数量上面,而且寿衣布料的实用也是有讲究的,布料要用棉布不能用绸缎,绸缎代表的意义是断子绝孙断后的意思,棉布就不一样了,代表的是缅怀的意思,所以寿衣的布料也是有自己的讲究。

寿衣的数量也有自己的讲究,四十以下死亡的穿寿衣就是一条裤子三件衣服,穿戴寿衣都是忌双喜单,也就是说上下穿戴都是以单数为主,上三下一,上五下三,上七下五,上九下七,还有上十三下九,年龄不一样穿的件数就不一样,年龄越大穿得越多,不过普通人绝大多数都是上七下五,而有权有势的人才穿超过九,皇帝就是超过十三件。

寿衣的款式其实有很多区别,现在我们农村和城市绝大多数的老人去世穿的寿衣都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寿衣款式,绝大多数都还是沿用明清时期款式寿衣,当然有一些特殊身份的人去世会选择实用自己的特殊服装,比如说一些革命工作者在去世的时候穿的衣服是中山装,这是一种革命工作者自己的服装,属于脱离传统寿衣的,与普通民众中的寿衣完全不一样。

当然什么样的寿衣穿戴合适现在呢,其实现在的老人绝大多数都是明清时期的寿衣款式,但是其实寿衣的款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影响下产生一些变化,现在的很多寿衣已经和传统寿衣款式有明显的不一样,大多数都是在传统款式上面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进去,也就是说老人现在的寿衣已经有一点区别于过去的寿衣,而未来的一代人老去,寿衣的款式会跟随这个时代的人发生改变。

当然古代的原始款式是基础,现代元素是修改,现在的老人的寿衣都是半古半近,在过去的几十年前的寿衣又比较接近晚清时期的,而在解放前的民国时期,寿衣的款式基本上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款式,现在的老人都是民国晚期出生的,所以就算死去也会沿用一些比较传统的寿衣,等到我们这些时代的人老去,使用的寿衣都是近代款式了,所以老人穿什么款式的寿衣最主要是看他们出生的年代来决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