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董永葬父为何拿伞?
《天仙配》根据董永葬父的故事搬上舞台的。董永卖身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安葬了父亲葬父之后,兑现承诺,拿伞和包袱前往富家为奴。在戏曲之中,董永前往为奴的路上拿伞的寓意是什么呢?这得从我国民俗文化谈起。
(黄梅戏《天仙配》)
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原文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路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而去。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心动苍穹。释义汉代。董永家里很贫穷,父亲死后没有钱入葬,就变卖自身借钱安葬父亲。去财主家做工抵债的途中,遇到一位女子(仙女化身),主动地要求做董永的妻子。夫妇一同到了财主家。主人要求织出三百匹细绢才可以抵债。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任务。在回家的路上,走到月前相会的那株槐树下,女子辞别而去。(黄梅戏《天仙配》)
董永路上拿伞的民俗含义一是说明董永葬父情节更加真实可信
我国民间有一句俗语:“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说明我国古代人出门时未雨绸缪,不管天晴下雨,都有带雨伞的习惯。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戏曲中展现这一细节,说明董永卖身葬父,既是迫于家里贫穷的无奈,也是心甘情愿之举,没有外人逼迫他。印证董永葬父尽孝之心很诚,体现了一现人间大孝。既然带雨伞出门是古人的习俗,在舞台表演时作为一种特定的道具,董永身上背雨伞也好,手里拿雨伞也好,均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细节使戏曲的情节更真实。
(电影黄梅戏《天仙配》)
二是古时雨伞防身之物
古代传说雨伞防虎之物,为什么雨伞能防虎?古人经验认为,路途如果遇到老虎出现,在无法躲避的紧急情况下,如果手上有雨伞撑开,人躲到雨伞下,老虎突然见此庞然大物现身后,因害怕而脱离,这样遇虎之人就可脱险。伞能防虎之说,及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各地农村依然有此说法,因为当时那段时间里,乡间虎多为患,各乡村均成立了打虎队,年纪稍大一些的都有印象。因此,古人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外出时都喜欢带雨伞。
(董永卖身葬父图)
总之,戏曲《天仙配》董永带伞是有其民俗原因的,也是民间颇认同的一种表达现实生活的道具。
《天仙配》董永葬父为何拿伞?
出去打工吧?或者是去上海塑料厂。
《天仙配》董永葬父为何拿伞?
《天仙配》的董永是孝顺出了名的,《二十四孝》里就有他卖身葬父的故事。
董永是个苦命的孩子,他很小母亲就去世了,和父亲相依为命,不曾想,十五岁时,父亲也去世了,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家徒四壁,什么也没有,安葬父亲的费用还没有。
董永实在没办法,只好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安葬了父亲。
《天仙配》是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
一个是孤苦无助的董永,一个是被王母娘娘管制失去自由,向往人间自由生活的七仙女,来到人间与董永在“槐荫树”下结为夫妻,并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我们看到这个作品,多是以黄梅戏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的,该剧在全国上映后,一时“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我们看到的董永始终拿着一把伞,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种表现手法,是中国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白蛇传》中许仙和伞,《拜月亭记》中,有一场“踏伞”情节等。戏曲舞台上“伞”除了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载体外,也有单纯只是当成道具使用的,起到有利于演员展示技艺和内心的作用,和水袖的功能相似。
而董永的伞也是代表他贫穷,一无所有只有这把伞的尴尬境地。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被评为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