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那有拜年的习俗吗?是怎样的?

我们老家正月初一都会各家跟湾里其他家拜年,由亲到远,由长到晚…你们那里正月初一有什么习俗呢?

我的老家湖南,过年有拜年的习俗。

老家拜年习俗怎样的?可以用当地俗语来说明:

一、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新年。

初一崽:崽在我们家乡是儿子的意思,其实也就是父系晚辈的总称。这一天早饭后,拜年按先亲后疏的顺序,给家族中的长辈拜年。这种拜年方式,也叫串门式拜年,拜年的人不用带鞭炮和礼物,到了主人的堂屋门口要大声喊:“拜年、拜年!”或者“发财、发财!”主人便放鞭炮迎接,让拜年的人进屋坐,敬烟、敬茶,给一些糖果和瓜子。坐一会儿,然后起身谢过主人,主人送一些吉利话语,然后往下一家。

初二郎:郎在我们家乡是女婿的意思,包括女儿、外甥、外甥女。这一天,不论民间所说的日子怎么不好,外甥给舅舅拜年是百无禁忌,按民间俗语:“外甥给舅舅拜年,不用看日子。”

初三初四拜新年。一般是头三年结婚的夫妇回娘家拜年,叫拜新年,男方叫新嫁娘,女方家叫新郎客。结婚三年内的夫妇要在年前的腊月,要先给岳父家及比较亲近的家族长辈送节,春节拜年时就不用带礼物了。新嫁娘第一个新年出门到娘家拜年时,女方家要派兄弟到男方家里接,男方家族要热热闹闹送出门。同样,女方家族新郎客前来拜年时,女方家族也要要热热闹闹地把新郎客接入娘家门,然后分别上女方亲戚家拜年。

二、拜年拜到初七八,客家有酒无肉呷。

这句话有两屋意思,一是到了正月初七八的时候,虽说还是新年,但已不是拜年的日子了;二是因拜年时在亲戚家做客的人,到了初七八应该回家了。“客家有酒无肉呷”中的“呷”,是湖南的土话,也有为“恰”,是“吃”的意思。从这句当地俗语中可以看出,家乡过去拜年也是讲究时间节点的,也就是拜年也好,做客也好,到了初七八,就要适可而止。

拜年放鞭炮的习俗

湖南湘西南拜年放鞭炮有讲究,河水的流域不同习俗也不同。如资江流域,上人家去拜年时,可以大纸炮和小鞭炮一起放,越热闹越好,在放鞭炮方面没有任何忌讳。沅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则不同,拜年时只能放小鞭炮,不可放大纸炮,这里面的说法是,按风俗只有家里死了人报信才能放大纸炮,平时不可放大纸炮,因此,到这些地方一定要入乡随俗,不可犯忌。

拜年接收和回礼物的习俗

拜年时,除了住在一起的家族亲属不用带礼品外,到其他亲属家去时要带礼物的。过去一般是一份礼物之中有猪肉一块、糖一包、糍粑若干多(一般成双),现在礼物丰富了,一般年轻人都喜欢带上大包小包,也不拘泥于猪肉、糖、糍粑这也古老式的礼物。然而在收礼和回礼上是有讲究的。

其一,如果来拜年的人带了很多种礼物,收礼的人可以接受,但一定要回一点礼,多少不论,意思一下就行了,叫回手,也就是不能让来拜年的人空手而回。其二,回礼时忌原封不动地将来拜年客人的东西退回,据说这样会影响拜年人一年的彩气,如果实在不想收这份礼品,可以换一致两样价值相等的物品。

你们那有拜年的习俗吗?是怎样的?

三十年前在东北,吃完年夜饭先给长辈拜年,在给兄弟姐妹,初一吃完早饭上大爷叔叔亲戚家,街上碰到新年好。现在河北沧州初一早起,先聚到一起到一家子家谱前磕头拜年,在回家做饭吃。老辈子传下来的入乡随俗。

你们那有拜年的习俗吗?是怎样的?

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它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一种体现。

我们这里农村老家,从年三十晚上就开始拜年,也就是十二点左右,饺子煮好上桌后,先给父母拜年,吃完年夜饭,再去给婶子大娘、叔叔伯伯们拜年,也就是跟自己家很近的那种。

到了初一,天刚刚亮,人们就穿上新衣服,结帮成群的,给村里的上辈们拜年,在村里辈分最小的,跑一大早晨才能拜完年。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好”,拜年的形式就是下跪,跪下后,说一声“爷爷奶奶、婶婶大娘等……给你拜年了”,上辈们热情的招呼着,“快起来,快起来”,那种画面非常亲切、温馨。

初一的早晨,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头条君认可与鼓励!

你们那有拜年的习俗吗?是怎样的?

你们那有拜年的习俗吗?,是怎样的?

我的家乡是陕西富平的,和其他地方一样,都是有春节拜年这一习俗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大年三十晚上,我们这儿一般讲究“全人口”,也就是不论打工的,上班的,在晚上都要在家,简单备些酒菜,吃点饺子或臊子面,然后坐在一起看春晚,畅谈一年的收获或付出,直至深夜或天明,也叫“守岁”。黎明时分,大家争着看谁家先放第一鞭炮,寓意今年就会早发财,万事如意!当然,这都是大家淳朴美好的心愿了!

二、鞭炮放毕,就是吃饺子臊子面了。再下来,正式的拜年就开始了,一般都是先长辈,再平辈。大家穿戴整齐,说着吉祥话,有时还作揖磕头,这也是大家一年最快乐的时分,特别是孩子,因为有红包收啊!

三、真正正式的出门拜年从今天就开始了,第一站,先是岳父家,妻子打扮的花枝招展,孩子喜笑颜开,早早就会去岳父家拜年,总之,春节这第一天的拜年,用一句话可概括,那就是“温馨而隆重”。

四、第二站,就是姑舅家了,一般情况下,父母早早就会收拾好礼品,然后不时督促“快去快去”,你姑姑(或舅舅)都准备好臊子面了,不用在家吃饭了之类的话。

五、第三站、就是姨姨家了,这天,一般是母亲比较着急,早早督促孩子们快点收拾停当。一般情况下,这天,母亲会去的,所以,孩子们就会高高兴兴的随着母亲去姨姨家拜年了。

六、最后一站,就会轮到同事朋友了,呵呵!大家别以为最后一站就不重要了,实际上,恰恰就是这最后一站才是最热闹隆重的,想想,一年了,难得相聚一起,不喝个“酩酊大醉”,大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朋友们,你们哪有春节拜年的习俗吗?春节拜年都是怎样过的?欢迎交流交流,谢谢了!

你们那有拜年的习俗吗?是怎样的?

每年从初一拜年拜到十五,开始去长辈家,后来去平辈家,最后平辈家还要互相回拜。

你们那有拜年的习俗吗?是怎样的?

谢邀,我是山东滨州这边的,是的,我们这里有春节拜年的习俗,早晨早起来,抢年过,吃过饺子,便会集合亲门近支一块拜年,从儿时的基本拜全村到现在的没几户需拜的了,长辈们接茬西归,越来越少,近几年这种习俗也在慢慢改变,年青人有很多找个借口就在手机上一条微信全拜了,街上拜年的少了很多,社会在改变着风俗,以前拜年一声问候将一年来的事事非非一掀而过,重新开始,增加了互信增进了感情,现在情感年年淡薄,因已是年青人的天下,长辈们也只好听之任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