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为什么这样说?
古有俗语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现在时代变了,应该改成:“嫁出去的闺女,泼不出去的水。”
古俗语的说法是基于古老的父系氏族关系,以男性为主,女性是一种完全依附男人的关系。后来,特别是北宋以后的封建礼教进一步将这种观念深化和固定,从而形成了这种男女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将此种关系写入了封建王朝的律法和族规,使得封建社会时女人的地位很低微。
实话实说,任何朝代,任何社会,任何阶层,没有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女儿,包括过去那些历代的皇帝也是一样。但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漫长的封建礼教制度,以及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儿出嫁以后,“生是男方家的人,死是男方家的鬼”,亲生父母管不着,父女关系变成了一种亲戚关系。因此,在古代人们的心中,家中养了闺女,出嫁后就像是泼不出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
事实上在封建社会时期,闺女的家庭与家族并非纯粹将自己的闺女看成泼不出的水。闺女嫁出去以后,他们并未彻底放弃自己的闺女拥有的部分管理权利,而是在民风民俗上,在朝廷律法的范围内,想方设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维护闺女利益的乡规民约。下面我就来谈谈过去女方家庭和家族维护出嫁闺女利益的民间约定俗定的规矩。
看生
看生,有的地方又叫看活,而实际上是看死。只是过去的人把话说得好听一点而已。这个“活”字是指出嫁闺女的配偶,或者子女。过去,嫁出去的闺女(又称姑娘)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死后必须报娘家,娘家人要派出一干人马去看死去的人,这种死去的人就包括了闺女和女婿。死者的家属一定要把死者的衣服脱掉,让娘家人查验一番。主要是看此人到底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有无生前遭受虐待的痕迹,或者是否被毒死等。这样的举动,实际上等于是验尸。如果死者是正常死亡,那就安慰一下男方家里的人,如果是非正常死亡,那就麻烦了,这里暂时不说,下一点再详细介绍。
这种“看生”风俗在中国南方诸省至今都还普遍保存,只是现在由于医学科学技术发达,再就是现在是法治社会,有什么事情自然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置。因此,这种自古传下来的风俗,到现在这个社会已演变成了一种正常的礼节:一是娘家人来见死者最后一面,二是实实在在地去安慰死者的亲属。现在的看生也就如古人所愿,是真正地“看生”了。
吃人命豆腐
南方人把人死后去悼唁、祭奠称之为吃豆腐。吃人命豆腐,指的是娘家人为非正常死亡的姑娘申冤,至于女婿的死亡则是男方家族的事,女方家族顶多也就来助威。
嫁出去的女儿死亡原因无非有三种:一是夫家谋杀,二是被外人杀死,三是被人逼死(自杀)。娘家人一边报官要求官府查办,一边由娘家族人到凶手或当事人家中坐等。在等待的过程中,女方族人吃住在凶手或当事人家中,将其家里能吃的都吃掉,不能吃的,卖掉变钱用来吃喝。这些人吃完一桌后,要将桌子上的碗盘全部摔碎。这就是封建社会时代的所谓吃人命豆腐。像这种吃人命豆腐的风俗,过去封建官府也是允许的,至少也是默许的,男方家族不但不能出面阻拦,还有协助女方家族处理好后事。毕竟,这是民间的规矩,绝大多少家庭都有闺女。
由此看业,过去俗语所说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表明了闺女嫁出去以后,与父母已不是一个家族,只是一种亲戚关系了,但实际上嫁出去的闺女并不像泼出去的水一样,与娘家没有了任何关系了,关键时候,出嫁的闺女不仅家庭要管,整个家族也要管。
“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今天只是一种民间依然还残存的传统观念,在今天的法律上已经明确规定,子与女对父母的赡养有同样的义务,对父母的财产继承有同等的权利。也就是说,如今的法律早在法理上否定了“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所以,我在开始说,现在应将这句俗语改成“嫁出去的闺女,泼不出去的水。”
如今的家庭与古代家庭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女人的地位与过去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法律上已赋予了她们独立的地位,法律在姓氏方面也有明确规定,孩子出生后,可随父姓,她可随母姓,这也就彻底否定了封建社会那种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
现在的家庭子女越来越少,有很多是独生子女,还有一部分是二孩家庭,不像古代,一个家庭子女一大群。因此,现在年轻人之间已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嫁”与“娶”,取而代之的是双方婚姻的“结合”,家族姓氏观念也在逐渐淡化。“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这句俗语已与这个时代不相符了。
农村俗语: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为什么这样说?
有时打水漂的过客,事情与事物解释是:为钱,为却→切,为己。
农村俗语: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为什么这样说?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句古话,覆水难收,嫁出去的闺女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永远不要回来,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女子出嫁后就等于是别人家的人了,再回来就是客人了。只有被丈夫休了或丈夫死亡等原因,在婆家无路可走了才回娘家,所以,在嫁女儿时,娘家人希望女儿能平安幸福和自己的丈夫过一生,不要出现回头的现像,泼水也预示着女儿吉祥……
农村俗语: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为什么这样说?
大学里有句话叫,之子如归。说的就是女孩子。婆家是她真正的家。如果说女孩是娘家的人。那么女孩的妈妈是谁家的人呢?女人不是都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了吗?所以,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有了孩子当然是婆家养了。姥姥,姥爷养外孙子,是在某种情况下的。女性朋友们,嫁到谁家就要把心放到谁家啊!心没在婆家,就等于一辈子没有家啊!女人的三从四德的三从就是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儿。我们觉不出是正确的定理吗?
农村俗语: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为什么这样说?
这句话是在旧社会的一种说法,那时没有计划育子女多,生活贫困,思想观念落后,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作祟下。认为唯有儿子最主要,是家庭的依靠,要他们来传宗接代,养老送终。而旧陋俗还规定女子不能入家谱,不能传宗接代。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女孩的地位越来越底,认为女儿迟早总要嫁人,一旦岀嫁后是别人家的人,不能重回到娘家来,好象“泼岀去的水”再也无法收回。因各有各的家,与娘家来往也少了,从此与娘家的关系也慢慢疏远。而现在就不同了,现在时代不同了,是新社会,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策好,人民当家作主人,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妇女能顶半爿天。因此在父母眼中男孩女孩都是宝,从前那些丑恶的旧陋俗不再重来,兹今的女孩同样是父母的心头肉,不再是“泼出去的水”了。
农村俗语: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为什么这样说?
中华文化五千年,有其精华,有其糟粕。应该这就是糟粕吧。所谓“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我却不以为然。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不心疼?
在农村时,很早以前听到这句话,那时农村养儿防老的思想严重,啥事都指望儿子。即使儿子不孝顺,也不指望闺女。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这句话很少听到了。我的父亲是个豁达的人,对我们几个孩子男孩女孩都一视同仁。分家产也是一样,男女平等。姐姐妹妹嫁出去经常回来看望父母。完全没有嫁出去就怎么样的感觉。甚至比我们都孝顺。
跟我对象说起这句话来,感叹道,现在谁家有闺女那都是福气的。确实是现在男女平等,甚至女的地位超过男的。早就没有了以前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是父母最贴心的孩子。
“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这种思想必然消失,在现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无论男女嫁与娶我们都是新时代的参与者建设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