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婴儿的安全感,宝宝真的能感受到么?
所谓的婴儿安全感,宝宝真的能感受到吗?
安全感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安全感是一个人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当一个孩子从小充满了安全感,他的内心是安全的,可以大方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是一种内心的力量。相反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对于外界的不确定性,会让他拒绝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因为内心是不确定且不安全的。
在心理学上,婴儿安全感建立最重要的时间段就是前3年,那么婴儿的安全感是如何建立的?
婴儿可以感受到安全感吗?安全感这个词虽然听起来很虚,摸不着,但是表现在婴儿身上,是有实际表现的。婴儿的安全感表现在对孩子吃喝拉撒的回应上。
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是从基础到高级,从生理到精神。
婴儿的安全感就是吃喝拉撒的需求可以被及时的满足
当婴儿从妈妈肚子里来到这个世界,少了羊水的温度和紧紧包裹的感觉,孩子会特别害怕,他就像一个火星人,看着身边的巨人,当婴儿饿了可以吃上母乳,拉了有人帮助更换干净的纸尿裤,哭的时候有人可以立即回应。孩子会感受到人生中的第一层安全感,他的基础生理需求都能够满足。
这个时候婴儿会感觉到自己是安全且满足的。因为自己的需求能够被及时发现,并且第一时间满足。当他生理安全感建立之后,孩子会开始寻找精神安全。
婴儿的精神安全表现在母子依恋关系上
当婴儿的生理需求被满足之后,他会开始寻找精神需求。婴儿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爱、包容和肯定。当他哭闹的时候,母亲可以第一时间抱起他进行安慰;当孩子想要有人陪伴的时候母亲可以对他的行为进行回应。甚至他试图会和身边的照顾者进行对话、游戏。
父母对于孩子回应的程度,决定了孩子精神安全感的建立。心理学家把依恋关系分为三个类型:
- 安全型,母亲离开后孩子会不安,但是等到母亲回来后,孩子会积极的迎接母亲;
- 回避型,当母亲离开后重新回来,孩子对母亲的态度不是积极的迎接,而是回避;
- 混乱型,当母亲离开后再次回来,孩子躲避后又寻求亲近,表现的很矛盾。
是什么造成了婴儿在依恋关系中的不同表现,心理学家安斯沃思认为,是母亲在最早几个月对儿童反应的敏感性。
如果母亲对孩子的行为没有足够的敏感性,可能会错过孩子想要建立关系的关键时刻。
所以说,婴儿是可以切身感受到母亲给予孩子的安全感,并且这种安全感会影响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长大后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如何帮助婴儿建立安全感婴儿的安全感既然如此重要,作为父母我么要如何帮助婴儿建立起安全感呢?
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0-3个月的婴儿以吃喝睡为主,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每天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第一时间帮助孩子处理吃喝拉撒的问题。当孩子饿了可以吃到母乳,当他困了可以有人哄觉。这些事所有妈妈都可以无师自通的。
孩子清醒的时候可以多去互动
当生理需求被满足之后,孩子会去寻求精神需求,父母需要第一时间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回应。但是并不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为你婴儿除了哭之外,还有更多的情绪表达,只是有些父母并不能第一时间发现。
为了避免自己错过孩子的情绪表达,母亲可以在孩子清醒的时候多尝试和孩子进行互动。比如对话、游戏等。
尽量不要更换抚养人
婴儿时期也有焦虑,一旦随意更换了抚养环境或者抚养人,对孩子来说同样会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在婴儿8个月以后,开始有记忆力。对于孩子来说,需要循序渐进的去适应。
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
婴儿的安全感还来自有规律的生后,固定且规律的生活作息,可以减少孩子对环境的焦虑。因为孩子也有生物钟,当生活规律和生物钟一致的时候,婴儿感受到的是熟悉。越熟悉的事物越容易被接受。
当婴儿生理安全感建立后,会开始建立精神安全感,最后一个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可以独立的迈开人生的第一步。相反一个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小心翼翼,甚至是害怕。
所以安全感虽然很抽象,但是其实有没有安全感孩子的表现会差距很大,婴儿当然是可以感受到的才能叫安全感。
所谓婴儿的安全感,宝宝真的能感受到么?
人人都说我的宝宝好带,爱笑。可是人们不知道我在背后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辛酸。
爸爸白天上班,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带宝宝,宝宝小的时候,只要他睁开眼睛,就一定能够看见我。我陪他说话,讲儿歌,做古怪的表情逗他,直到他睡着我才有时间去做自己的家务。
宝宝慢慢长大了,睡眠没有之前那么多了,我做家务的时候会将宝宝带着身边,跟他讲妈妈在拖地呢,我们可以唱一首拖地歌,我五音不全但是胜在欢乐,宝宝不管能不能听得懂,他依旧会挥舞着小拳头给我助威。
当我炒着菜的时候,油都已经热了,有时候菜才刚放进去,宝宝醒了,不管进行到哪个步骤,我首先关火,去看他。有时候需要哄他很长时间他才能灭掉起床气。
宝宝会爬了,不再仅限于在我周围活动,但是我会让他时时刻刻听见我的声音,他也会及时的给与反馈,或者大笑,或者啊啊大叫,当然确保他周围是安全的。
从不在宝宝面前发脾气,即使假装的和蔼都没有,在宝宝面前不管他闹得多么厉害,从来没有不耐烦的时候,有时候自己也会很累,特别是他有段时间闹觉,需要抱着不停的哄,人都是会有惰性的,也都是会有情绪的,可是你的烦躁不安会让孩子很明显的感受到你的情绪,他会更加的不安。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就能给与孩子百分百的安全感,你猜孩子能不能感受到呢?
所谓婴儿的安全感,宝宝真的能感受到么?
当然能够感受到啦,举个很普遍的例子,很多职场妈妈在宝宝6个月的时候会回归职场,如果之前这些妈妈是亲历亲为的带孩子,能够保证和宝宝有亲密的联结,那么在工作以后,会遇到一个困难,那就是:宝宝的睡眠倒退。
宝宝这个阶段的睡眠倒退的表现原本晚上只醒一两次,或者有的宝宝甚至能睡整觉了,在妈妈快上班的时候或者上班以后,突然开始夜醒增多,一晚上醒五六次的情况比比皆是。
宝宝醒来以后就要吃奶,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是因为饥饿,妈妈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宝宝只是吸吮了几口就减缓了吃奶速度,很明显就是找安抚,求安慰。
宝宝为什么要频繁醒来找安抚呢妈妈上班以后,对于宝宝来说会有什么变化呢?首先白天经常性、大段大段时间看不到妈妈了,原来妈妈可是无时不刻陪在宝宝身边的,宝宝一哭妈妈立刻出现,而现在不管咋哭,出现的都不是妈妈,而是其他带养人。
妈妈哪去了?这是宝宝心心念念的事情。
到了黄昏的时候,妈妈才出现了,宝宝立刻变得粘人,爱哭闹起来,有的老人会说:你不在的时候,宝宝乖着呢,不哭不闹,吃得好睡得好,你一回来就变得爱哭闹起来。
其实不是这样的,宝宝的哭闹是因为他在倾诉,为什么妈妈才回来?到了晚上,每个睡眠周期转换的时候,都是容易觉醒的时机,宝宝开始惦记妈妈还在不在,是不是又消失了,他们确认妈妈在不在的方法就是醒来找奶吃。
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最直接的表现,叫做分离焦虑,所以,宝宝是能感受到自己是否安全,这是人的本能。
建立宝宝的安全感的重要意义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成了8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信任-怀疑”阶段,年龄范围是0-1.5岁。
这个阶段其实就是安全感的建立过程,安全感的来源就是婴儿对母亲是否信任,只有充分信任母亲,母亲能够提供婴儿所需要的照顾和关注,婴儿才能感到安全,建立信任感,这种信任感能够投射到婴儿长大以后的行为,包括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
我们成人常说自己没有安全感,这种缺失会影响我们交朋友、谈恋爱、经营家庭、发展事业,这些都是深远的影响。
就如同一句话所说的: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所谓婴儿的安全感,宝宝真的能感受到么?
能,作为一个高需求宝宝的妈妈,差点带孩子带到崩溃的人,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他能感受到。
简单举几个例子:
1.
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放炸弹一样小心翼翼,谨慎万分地把孩子放下了,你以为可以歇口气了?想多了,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孩子必醒,然后让你享受一把魔音穿脑。
陪着睡行不行?行,前提是你不要想着陪几分钟就去干嘛干嘛,孩子一定会在你离开前醒来。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谁带谁知道!
2.
要上班了,你以为就离开个几小时没问题,或者是让他哭哭也没事。你有听过哭到撕心裂肺、声音沙哑、哭到发高烧的吗?
当妈的还没来得及心疼,被吵到的人早把你训一万遍了:“你这是杀孩子呢?”“你这妈当的真是失败!”
怎么办?满足孩子啊!给他安全感啊!记住了,有个高需求宝宝就是让你一天24小时卖身给她他的:能抱就抱着,能搂就搂着,实在不行就背着,总之,把自己当成袋鼠妈妈,把孩子天天挂身上就对了。要知道,我连晚上睡觉都留一只手搭在孩子头顶上呢!所谓婴儿的安全感,宝宝真的能感受到么?
安全感是孩子的生活底色,宝宝不仅能够感觉到,而且内化在孩子的性格上。
春节一家子亲戚聚一起玩,二姑端来几节甘蔗,2个小外甥也想吃,二姑便说:“拿两节去厨房,去掉节,切短点,小孩子比较好咬。”
梓阳一听甘蔗要拿走,以为不给他吃,抱着一根甘蔗不撒手,他妈妈跟他解释:“只是拿去切下,方便他咬。”梓阳就是不听,着急着要吃,哭喊着“我要吃,现在就要吃。”
而新宇只是问了下妈妈“我可以吃甘蔗吗?”得到妈妈肯定的回复后,便安静地等待,继续玩玩具。
梓阳和新宇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源于从小妈妈不同的育儿方式。
梓阳妈妈月子后,就开始给孩子定时喂奶,不按孩子的需求哺乳,想要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心中的完美宝宝。对于需要及时满足的婴儿,孩子和妈妈都失去了,哺乳的乐趣。
孩子不知道何时能喝到奶,从妈妈那里感受不到安全感。等到了哺乳时间,孩子会疯狂地吸奶,即使喝饱也不会停下,直到把自己撑到吐,有时还会咬破妈妈的乳头,发泄自己的愤怒。
跟随自己母爱天性的妈妈,会在宝宝饥饿哭泣时,第一时间哺乳。宝宝吮吸妈妈的乳汁,露出甜甜的笑容,妈妈温柔地看着,宝宝享受和满足的表情,是最美妙的母婴共处时刻。
1、宝宝的“全能自恋期”得到充分满足,才能获得安全感婴儿出生后的前2个月,处于“正常的自闭期”,感觉自己还在妈妈的子宫中。所以婴儿出生的前3个月,也被称为“第4妊娠期”(1个妊娠期为3个月)。婴儿出生后处于和妈妈一体的感觉中,不存在单独的婴儿,只有母婴关系。婴儿离开母亲,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的都无法存活。
婴儿空间逻辑思维还未发展,父母故意延迟5分钟满足孩子,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来说,他感觉到的是独自被放置在,孤寂的深渊中,无论自己怎么呼唤,都得不到父母的回应。 宝宝的哭泣,就是在告诉妈妈:“妈妈我现在需要你,我很害怕,你能抱抱我吗?”
0-6个月的婴儿宠不坏,宝宝的“全能自恋”得到充分满足,宝宝与妈妈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孩子由此获得安全感,对外部世界产生信任,注意力向外发展,从关注自己,发展为探索世界。
2、安全感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需求经常听到女孩的父母说,我对我家姑娘没有太多要求,就希望她每天开开心心、健康平安。但男孩似乎就没有女孩的待遇,父母对男孩有更高的要求,要坚强、有担当,男孩哭泣就会被父母认为软弱无能。父母为了让男孩坚强,不娇气,会极力阻止孩子哭泣,或者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
孩子在自身力量不够强大时,迫于父母的权威,会强忍自己哭泣的行为。这种方式看似孩子减少了哭泣,但并不是孩子变得坚强了,而是孩子封闭了情绪出口,切断了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孩子与父母无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无法从中获得安全感。用不了几年,便到了孩子回家关上门,不和父母沟通的年纪,父母又开始苦恼,孩子为什么这么叛逆,不和自己沟通。所以,从亲密的亲子关系中,获得安全感,是男孩幼时最重要的成长需求。
3、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信任父母坐公交车时,人们会争先恐后地冲进车厢占位置,但在机场候机,大家却都从容有序。关键区别在于,我们确信飞机是按票入座,无论早晚到机舱内,始终有自己的座位,而公交车上,充满不确定性,晚了就没有座位了。安全感让我们能更从容地应对事情,孩子也一样。
棉花糖实验经常被人引用,说的是,孩子能等1个小时后,吃面前的棉花糖,就能得到2倍的奖励。后来的跟踪调查发现,能够忍住不马上吃的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就。这个实验被父母错误地认为,是延迟满足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就。所以父母故意延迟满足孩子,试图让孩子明白需求必需等待,从而训练延迟满足的能力。
实际上是把原因当结果了,孩子之所以能等待1小时再去吃棉花糖,是因为孩子确信1小时后,实验人员会兑现2倍奖励的承诺。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认为把眼前的棉花糖吃掉才是最保险的,1小时后能否兑现充满未知。孩子迫不及待地消费掉眼前的利益,一旦父母不能及时满足孩子,因为恐惧得不到,孩子会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兑现。
孩子是因为信任,所以能够耐心等待。婴儿从小饥饿、哭泣、抱抱都能被及时、充分地满足,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安全感成为孩子的生活底色,对父母和世界充满信任,确信自己的需求可以被满足,和情绪可以自由地表达。孩子的所有需求都需要被满足,被满足够了,才能走出去。
所谓婴儿的安全感,宝宝真的能感受到么?
我们无法体会宝宝的感觉。
但是当你抱起宝宝的时候,宝宝就不哭了,宝宝真的感觉不到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