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粘谁是对谁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吗?

大宝是儿子,4岁了,天天粘着他爸爸,上楼要抱着,走路要抱着,睡觉要抱着,爸爸不在的时候从不这样,真的是爸爸没有给他安全感吗?

孩子粘谁就是对谁没有安全感,不是这样的。

孩子缺乏安全感,只粘最亲密的照顾者

什么意思呢?我们常说孩子缺乏安全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特别粘自己的亲密照顾者,如果是妈妈带大的,他会特别粘妈妈,妈妈上班会哭,看不到妈妈会哭,干任何事情都会想和妈妈一起。

也就是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粘人是有特定对象的,不是粘所有人。所以并不存在楼主说的是爸爸没有给孩子安全感,孩子的的安全感建立是孩子自身的,不会出现因人而异,不会说妈妈有安全感,爸爸没有安全感。

4岁男孩粘爸爸是孩子喜欢爸爸的表现

很多妈妈会发现,在孩子3岁之前,孩子只和照顾自己的人亲密,如果是妈妈在带孩子,很多孩子只喜欢妈妈,很少主动的要求去找爸爸。但是过了3岁之后就不一样了,很多孩子开始喜欢爸爸。

我想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孩子过了3岁,能够明白爸爸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他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爸爸的身上;第二,孩子越大,爸爸和孩子的互动越多,因为陪伴时间的增加,孩子开始喜欢爸爸的陪伴,尤其是爸爸几天不在家,一旦回家孩子会特别粘爸爸。

所以,题主说的孩子特别粘爸爸,其实是孩子开始喜欢子的爸爸。我女儿3岁前也是根本不需要他爸,爸爸不管出差多久,都不会找爸爸。但是4随后,爸爸平时带出去玩的机会多了,她也更愿意和爸爸在一起玩。

孩子粘人可能在吸引爸爸的注意力

4岁宝宝特别粘爸爸,有可能是爸爸给孩子的关注过于少了,所以孩子在吸引父亲的关注。朋友的孩子从小是姥姥带大的,夫妻两人陪伴孩子的时间特别少,只要他们两口子在家,孩子就会任何事情都要去问问爸爸妈妈,总是要求父母和自己来玩,稍微一批评就哭泣。

朋友咨询了做家庭教育的同学,自己的孩子因为从小父母陪伴太少,所以只要他们在家就会制作一切事情来吸引爸爸妈妈的关注。

孩子粘谁是对谁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吗?

我听到许多妈妈讲,孩子是她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她;孩子是保姆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保姆;孩子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奶奶。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说:谁不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粘谁!对这句话,大家不是很理解,因为她们从来没有吓唬过孩子——在一个不用“如果不听话,大老狼会把你叼走”、“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吓唬孩子早成为基本常识的年代,相信现在没有人这样做了,但孩子们为什么仍然没有安全感呢? 这是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

“爱”怎么会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呢? 这是因为心理不成熟的我们,会将自己的“爱”及“珍重”通过表情和语言一览无余地表现在孩子面前。孩子稍微磕拌一下,就会哎哟大叫;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会噢地惊呼;尤其是那些保姆和老人,因为是给别人照看宝贝,心理非常有压力,为了告诉自己、也告诉宝贝的父母,就会将这种一惊一乍的行为表现得更为夸张。

我们的孩子正处在“吸收性心智期”,他们要从环境中的人那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这样小心亦亦,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根源。

这样的孩子一步都不能离开那个使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人。如果父母、老人和保姆同时在带这个孩子,而保姆最具这种特征的话,孩子遇到不舒服和危险时,就会去找保姆而不去找自己的父母。在孩子“吸收性心智期”,我们最好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吸收没有任何内在建构的人的精神状态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状态。

孩子粘谁是对谁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吗?

不是,其实更多应该是孩子更喜欢谁吧。

1.孩子在2周岁以后,会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孩子将出现了第一个叛逆期,会跟父母对着干,对于家长的依赖也处于最初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会表现出很矛盾,远离和亲近父母的想法同时进行。这个阶段,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叛逆而推开他。

2.由于孩子身体和内心还很弱小,经常跟他亲近的人成为了他的依靠,也是他内心温暖的港湾,在外面玩累了,回来加油,受伤了,回来修复。有爸爸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他的内心才不会受伤。

3.生活中常见到孩子玩儿一会儿就来找妈妈或者爸爸抱抱,依偎一下。孩子是把妈妈或爸爸当做最信任最可以依赖的人。他知道,爸爸妈妈最爱他,支持他。这正是对爸爸妈妈有安全感的表现。

所以,孩子粘谁是对谁有安全感,说明孩子对爸爸是很有安全感的。

孩子粘谁是对谁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吗?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依恋行为同睡觉吃饭一样,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谁是主要的照料者,因此他自然就与照看者形成了最强烈的依恋关系。当照看者未能全身心照顾宝宝时,宝宝就会变得黏人,也是害怕失去的表现。

总体上来说,宝宝对亲人的依恋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不安全依恋型和无依恋型,

有些宝宝并不是很黏,是个非常有安全感目独立的宝宝。这种情况可以给宝宝阅读绘本增加语言交流、陪伴宝宝做户外亲子游戏等更重要的是用语言、拥、亲吻等表达对宝宝的爱,井励她用同样的方式“回馈”。

黏,是需要更多的互动

1、所以一旦有了玩具和宝宝“互动”,对照料者的需求就降到最低了,1~2岁的宝宝对外界事物的好奇感强,所以让宝宝有感兴趣的事物是减少“黏人”行为的法宝。

2、宝宝不独自玩要、喜欢黏着大人,这些都是对熟悉的亲人逐渐产生依恋情绪的表现,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宝宝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黏人”行为需要家长以不同方式来关注和应对。

3、此外,宝宝是很感性的,她能强烈地感受到夜晚白天的不同,黑漆的夜让人产生不安,有时宝宝就无法适应。因此,入睡之前她对亲人的依恋更为明显,这个时候父母应陪着宝宝看看绘本讲讲故事。

4、平时建议爸爸妈妈尽量多抽些时陪伴宝宝,多用言语和拥抱表达对他的喜爱。1岁之前“安全感的建立”对宝宝健全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孩子粘谁是对谁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吗?

是的。粘谁,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喜欢你他就粘你,因为在他的世界你,你对他好,你喜欢他,所以他就喜欢粘你。

粘你,喜欢你有时回到亲戚家,亲戚家的孩子,老远就称呼你,然后跑过来抱你,笑嘻嘻的,心都要融化了,他对你没有安全感,你对他同样也是一样的。人有时很奇怪,磁场,同样是陌生人,有时就对某个人有突然的感觉,觉得这个人很好,很喜欢和他打交道。小孩子的世界里,你想要获得孩子对你的没有安全感,那么只有多接触,多哄他就好了!

孩子粘谁是对谁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吗?

其实,孩子在一定的年龄段,粘人是健康依恋关系建立的自然结果,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必经阶段。并不一定就是大家认为的孩子缺少安全感——尽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环境是否安全极为敏感。

0-6岁的孩子,甚至更大一点的孩子,说到底他还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比在其他成年人面前更孩子气、更加粘人。孩子粘父母,是因为他们可以意识到,母亲、父亲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自己同这些人的关系是更亲密的。

相反,倒是因为某些原因,依恋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的孩子,比如从小父母就很少在身边,或者频繁更换保姆,这样的孩子对待陌生人和对待亲人是没有区别的。比如,孩子可能更愿意跟初次见面的人回家,对陌生人过于友好;与父母分开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父母来幼儿园接他,也像没看到,甚至对父母的接近保持抗拒。这些都是依恋关系不健康的警示灯,是应该引起家长高度警惕的。

在孩子身上,如果表现出比较粘家里人,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也恰恰说明孩子和家长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不用担心,耐心应对就好了。

当孩子有依恋自己的父母时,家长应该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积极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不仅不会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反而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孩子有了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安全的后盾,他在独立做事情的时候,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无所畏惧,敢于尝试。

在孩子小的时候,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所以,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父母可以多尊重孩子独自的选择;多鼓励孩子的独立性行为;多包容孩子独自做事犯下的过错,概括起来说,就是六个字三个词:尊重、鼓励、包容。这样坚持下去,会极大地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养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