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给中国军民造成了巨大的杀伤,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日战争打了十四年,中国军民的伤亡在3000万左右,可以说是罪孽深重。
当时日本鬼子的装备在二战的主要交战国中乏善可陈,但对于国力贫弱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来说已经够用了,步枪的武器,除了三八式步枪,歪把子轻机枪,92式重机枪之外,还有一个相对来说,还算不错的武器,那就是89式掷弹筒。
而89式掷弹筒的出现,主要是用来对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比如在淞沪会战中,国军第18军42旅的32挺重机枪,竟然被日军的89式掷弹筒打下了32挺,由此可见这种武器对我军的杀伤力有多大。
八九式掷弹筒的由来八九式掷弹筒乃大正十年的改进型,口径50毫米,全炮长431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4.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宽67毫米,重2公斤,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从原理上来说,这就是一款轻型的迫击炮,一根直径50毫米的管子,有一个手动或者脚踏板进行发射,全重只有4.7公斤,也就是一把步枪的重量。
而89式掷弹筒的发明,与日俄战争有着很大的关系,1904年,日本与沙俄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地盘,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这场对中国人来说狗咬狗的战争,结局却是自明治维新后,新兴的日本帝国占了上风,并取得了胜利。
在攻击俄军旅顺要塞的时候,虽然日本伤亡惨重,日军依旧靠着自己的兵源,逐步把俄军的据点一个个清除。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顽强,让俄军的马克沁重机枪无用武之地,于是一些俄军的军官就异想天开,把47毫米的海军炮倾斜地装在一种带车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超口径的长尾形炮弹,这也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迫击炮。这种迫击炮能够以弯曲的弹通精确地射入日军的工事内,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与心理阴影。
因此,日军基层军官对这种新式的火炮非常推崇,在战后随即进行了仿制,其中一款就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于1921年装备部队。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全长508mm,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它的设计目的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日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日军二战战败为止。
由于大正十年式性能不佳,射程比较短,这让士兵无法在安全的距离使用他,后来被改进的八九式掷弹筒给替代。
掷弹筒的应用日军的一个掷弹筒小组,由两名士兵组成,他们携带2条各带8枚榴弹的弹带,最大射程可以达到800米,有效射程达到了500米,杀伤半径近10米,杀伤力还是很强的。
在抗日战争中,89式掷弹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般都由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进行操控,嗅觉很是灵敏,只要我军阵地上的轻重机枪响起,第一时间都会受到89式掷弹筒的“照顾”,尤其是转移阵地不便的24式仿勃朗宁水冷重机枪,很难逃过89式掷弹筒的致命打击。
甚至在那些老兵的操控下,89式掷弹筒的命中率达到90%以上,这是相当恐怖的。
由于侵华日军很少装备迫击炮,除了92式步兵炮属于大队级支援武器外,主要依靠89式掷弹筒进行重点目标的有效杀伤。所以这款武器令抗战老兵们记忆犹新,属于日军装备的少有的设计比较成功,杀伤力强的步兵进攻和支援武器,那些老兵们都对它评价很高。
可以说,日军对于掷弹筒的设计与使用,在当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整个二战期间,只有日军和德军装备过掷弹筒,但德军的掷弹筒性能很差,只是一门重量减轻的迫击炮而已,也没大量装备。
89式掷弹筒除了在抗日战场上和中国军队的交手中大占上风,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的交手中,也是令美军头疼不已的武器。
刚刚开始,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类似德军在齐安奥对登陆的美军一样,日本兵大喊着把美国佬赶下海,一面大量出兵,试图将登陆的美军一举歼灭在滩头。但他们没有达到步兵火力的射程,就被美国的飞机与舰炮发射的弹雨大量杀伤,死伤惨重。
到了中后期,日军开始调整战术,他们放弃了滩头,把美军引入美军军舰和重炮无法进行有效支援的腹地。采用坑道战和夜袭战,让美军的优势无法发挥,只能依靠较大的步兵伤亡,逐步进行日军据点的清除。在这个时候,那些单兵携带,颇有威力的掷弹筒就发挥了作用。它与日军配合,构成了组合火力网,先利用机枪利用丛林和山地的优势压制美军的火力,再由掷弹筒在隐蔽工事中,利用曲线的弹道将战壕里的美军士兵大量杀伤。
由于这种战术颇具效果,很多时候,日军对搓弹筒的需求量甚至超过了机枪。
日军掷弹筒的优缺点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89式掷弹筒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是轻便易携带,当时世界上同口径的迫击炮一般在6公斤以上,而89式掷弹筒只有不到5公斤。比一把步枪重不了多少,非常适合单兵携带。
再加上九一式手榴弹也不过820克,一个弹药袋装弹八发也不过3.6斤,加上掷弹筒一共不到7公斤,这比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这样他们就可以随着跟着一线步兵作战,甚至可以随着步兵一起冲锋。
二是性格比高。一般来说,掷弹筒的杀伤半径在5到8米,一发榴弹如果落在了人群中可以杀伤几十人,这个威力对于50毫米口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掷弹筒的造价很低,对技术成熟的二战时的日本来说,造价只有一支步枪的四分之一,九一式榴弹和普通步兵手榴弹也十分廉价,相对于掷弹筒的战绩来说,性价比不要太高,所以在二战后期,仅仅国民政府就制造了4万多具,大量装备国军部队。
三是可以发射化学武器。二战中,日军曾经大量使用化学武器, 在最为艰难的攻坚战或者防御战中,日军采用迫击炮和掷弹筒大量使用化学弹头,给中国军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1937年的凇沪会战中,日军首次使用掷弹筒发射催泪性气体和喷嚏性(呕吐性)气体,造成中国守军很多士兵失去意志。到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日军遭遇了国军多次围歼和更为顽强的阻击,就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给造成中国士兵的大量伤亡。
整个八年抗战的某些战役中,中国军队有20%左右伤亡在化学武器上。而掷弹筒属于排一级一线支援武器,可以根据战场的需要,非常及时地释放化学武器进行战术打击,非常方便。
当然,一款武器除了优点,也是有缺点的。89式掷弹筒也不例外,它的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瞄准器,精度不够。89式掷弹筒没有类似于迫击炮的精确瞄准器,只能进行大概的瞄准,是否射中目标,只能靠射手的感觉和经验,虽然在有经验的老兵手里可以每发必中。但如果让一些新兵来操作,就会精确度感人。
在太平洋战争和东南亚战争的后期,由于大量老兵的阵亡,新兵无法有效操作掷弹筒,大大削弱了步兵的火力,当时的日军高层就有取消掷弹筒的建议。
其次,89式掷弹筒虽然有膛线,但炮管很短,对精度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发射掷弹筒时,必须一手扶住筒身,这样射击时的后坐力就会因为手的震动,造成筒身在发射一瞬间的抖动,从而导致精度的下降。
二是随着迫击炮技术的发展,到了后期,迫击炮的价格和重量逐步与掷弹筒接近,加上迫击炮有着掷弹筒没有的射程和精度优势,掷弹筒逐步淡出了战场。
比如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曾经大量装备掷弹筒,通过歼灭国军后缴获和自己控制的东北大型军工厂的大量生产,掷弹筒的数量和国军基本相当,全年生产榴弹十几万发。到了1949年,解放军在三大战役歼灭国军近二百万主力,在掷弹筒的数量上也大大占了优势。但随着内战的结束,到了1950年底,掷弹筒及其弹药开始退出解放军装备序列。
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入朝的大多数部队都撤销了掷弹筒班。比如38军每个步兵连撤消掷弹筒班,增设1个60迫击炮排(3门制)。但是由于60迫击炮数量不足,对掷弹筒实战性能的肯定。38军步兵连取消掷弹筒编制后,仍然有少量的掷弹筒被基层干部以“战损”名义,悄悄留了下来。据史料记载,三次战役后,38军113师仍有少量的此种装备。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掷弹筒?二战那会也就日本人把这东西当回事,把这玩意作为一种作战必备的武器进行研究列装的。
其实说道根子上,也就是日本人穷的一种无奈之举,咱说不好听的,就这玩意拉到太平洋战场上,也就是初期玩个出奇制胜而已,后期活不过三秒,就被撕成了碎片片。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咱中国也研发过!”
您要是严格的说,咱顶多就是模仿而已,算不上研发。
好了,废话小编也不多说了,咱直接入正题。
说说掷弹筒是咋来的。话说,掷弹筒算是日俄战争之后突发奇想的产物。
当年日本人穷的都当裤子了,但为了获得瓜分中国的利益,向着沙皇俄国发起了挑衅。
为了这场战争,日本人可劲的借钱,顺道还拉拢美国人英国人作为自己的后盾支持自己。
那么沙皇俄国作为一个好到没朋友的庞然大物,在这场战争中被日本人击败了。当然日本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可这个代价在日本人的眼里,很值得。
因为他们不仅拿到了沙皇俄国在中国的利益,还向其他列强证明,日本人确实是一个有实力的家伙,至少有资格参与到分享中国的利益当中。
咱不得不说,日本人在这场日俄战争中,不仅获得了以上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战争中学到了很多小知识。
您比方说,日后日本人发挥到极致的板载冲锋什么的,掷弹筒的原理也是其中之一。
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呢?
当时,日本人进攻俄国人防守的旅顺口要塞,日本人面对旅顺口要塞强大的防御,玩起了土木作业,挖战壕往俄国人的阵地上凑,距离也就几十米。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俄国人手里直瞄火力,不论是火炮还是机枪,对于近在几十米战壕里头的日本人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咋说呢?日本人有脑子,俄国人他也不差,相对于现代战争来说,俄国人算是老手了。所以俄国方面有一个炮兵大尉,他琢磨出一个法子,拉过一门老式的海军臼炮(就是那种炮管短,口特别大的那种炮),把那炮口朝着天,插入一种长尾形的炮弹进行还击。
您还别说,这种样式的发炮,对于进行土工作业的日本人效果那是相当得好,毕竟他的炮弹轨迹是一种抛物线,只要调整好炮口的仰角,你就是躲在障碍物后边,他也能砸中。而且这炮的杀伤性特别的好。
当时俄国人就利用这门炮,打退了日本人好几次进攻。
这种炮就是迫击炮的前身,当时的名字叫雷击炮。
战后,日本人对这种炮相当重视,就开始进行研发,各种型号,类型给整出一大串,这其中一个款型就是掷弹筒,所以说到根子上,掷弹筒算是一款迫击炮,属于超轻型级别的迫击炮。
其实迫击炮这东西,其他国家也进行研究,但他们仅仅止步于轻型迫击炮,而超轻型迫击炮(掷弹筒)压根就不在他们的研究之列。
为嘛呢?
毕竟这玩意就是一根炮管子,外加一个托,连个最基本的瞄准仪器都没有,全靠一条白线来度量精度。
一套操作下来,全靠士兵的手感来发射,新兵上手你会被他们的命中率感动到泪奔。
而在日本人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简单意味着成本低廉,简单还意味着分量轻,一个人扛着就能跑,剩下来的重量捎带脚的还能多带几发炮弹。
至于没有瞄准仪,多练习练习就好了,所以掷弹筒的缺点,在日本人看来完全不是问题。
咋说呢?日本人侵华初期,他们全是老兵,掷弹筒这东西的使用,跟喝水呼吸一样的熟练,百发百中这都没有一丝夸张的成分。
咱别的不说,当初淞沪会战的时候,咱的机枪阵地,就是被日本人这种掷弹筒抵近发炮,一个个的给端掉的。
没法子,日本人的发炮手可以将自己藏在掩体里头进行发炮,毕竟他是一门曲射炮,而咱的机枪是打不透这些掩体的,所以只要机枪阵地暴露了,结果只能是一个挨打的份。
这种亏,咱不知道吃了多少。
这也就算了,在作战激烈的时候,日本人眼瞅着拿不下咱中国人的阵地,就会用掷弹筒给咱阵地上发射毒气弹。
您比方说淞沪会战中,日本人面对久攻不下的中国阵地,他们就使用了催泪气体和呕吐性气体。
这还算是轻的,淞沪会战之后,中国人的抵抗越来越激烈,日本人在战场上虽然是节节胜利,但伤亡也开始逐步的加大,一个战役下来不是几千人的伤亡,而是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几十万的伤亡,日本人急眼了,在武汉会战的时候,开始使用芥子毒气等一系列剧毒性气体。
整个十四年抗战中,咱中国军队有20%的伤亡,就是被毒气弹给残害的。
所以当时日本人列装掷弹筒的时候,一个小队就装备两具掷弹筒,比例和机枪达到了1:1的比例,当然有些丧心病狂的日本小队会超规格装备三具掷弹筒。
不过二战后期日本人啥都缺了,铁片子缺的不要不要的,连他们家三八大盖都不够装备部队了,但一个小队也还保持着一具掷弹筒的比例。
而掷弹筒也就是能欺负欺负咱中国人,毕竟那会咱造枪上那刺刀都费劲,工业全面落后于日本人。
那么咱又是咋装备了这东西呢?咋说呢?一开头咱还真就对日本人的掷弹筒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的法子应对,所以咱也就开始研发掷弹筒。
1938年的时候姜元方开始研制掷弹筒,底子就是按照日本人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研制的。
其实研制掷弹筒,早在1934年就开始了,当时仅仅是少量生产,部队就列装了一小撮而已,大部分提供给军事教学机关作为教具使用。
不管怎么说吧,国民党这块有了,但国民党有了,他也不给八路军。
毕竟国共之间虽然有第二次合作,但合作期间,国民党给八路军补充更多的是服装和弹药,他连枪械都不给你,你更加别说是掷弹筒这种大杀器了。
所以八路军的掷弹筒,只能是一切靠自己。
八路军的掷弹筒,开始只能通过缴获,当时于日本人第一次正面交锋——平型关大捷,就有缴获。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更多,您比如八月十二八号的寿阳落摩寺战斗中就缴获过十五具。
当时这东西咱缴获了不会用,毕竟他连个瞄准镜都没有,光秃秃的一根管。
后来是一个叫中西的日本俘虏,教会了咱八路军的使用方法。
这东西算是咱八路军的重武器了,但这东西的配件咱就不会生产,所以那是打坏一具就少一具,没地补充去。
这不后来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彭德怀,就要求军工部展开对掷弹筒的研究。
当时当然研究的领导人是军工部部长刘鼎,咋说呢?刘鼎其实也就是在红军时期有过制造小型迫击炮的经验,研究掷弹筒算是一个新领域。
您都不知道一开始也没有一个样品,是刘鼎手工绘制了一份样图,秋天的时候按照这份样图,硬扣出一个样品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总部将一具掷弹筒给送了过来,后来就按照这个送过来的掷弹筒经验研究,最终造出来的就是五○小炮。
为了造这具小炮,咱可是付出了血的代价。水窑一所初期实验,炮弹装到炮管里头,这都拉火两分钟了,炮弹卧在炮管里头一点动静都没有。
当时作为射手的张师傅认为是瞎火了,所以就过去想先把炮弹给到出来,哪知道就这么一到,炮弹脱离炮口的瞬间就炸了,当场张师傅就牺牲了。
到了第二次试验的时候,炮弹还没有打出来,在炮管里头就炸了,炮管炸成了好几节,飞射出来的碎片将一个老百姓弄成了重伤。
等到了第三次试验的时候,刘鼎也是急了,毕竟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一个好结果吗?所以当时他想要过去拉火,当时就被魏增祥给推了回去。
没别的,魏增祥认为自己是一个工人,而刘鼎是技术人员,还是军工部的部长,一旦出现问题,自己牺牲了没事,刘鼎这样的人可损失不起。
最终刘鼎爬在魏增祥的身后,观看整个发射过程。
结果这一次也不是很理想,当时就爆炸了,魏增祥回身就爬在了刘鼎的身上,当时就把右手给炸断了。
后来这五○小炮研制成功了,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到1945年八月份,咱这个制造所就生产了两千五百具这样的掷弹筒,装备了三十个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咱造这玩意咋就那么困难呢?”咋说呢?当时八路军所处的位置都是偏远地区,您别说设备了,就连材料都不知道打哪里搞去。
最简单的炮管,人家那都是无缝钢管,咱能造出一个合格的铁管子就不错了,就不讲究什么无缝。
而且要造合格的管子,你的材料咋也是钢管或者圆钢,但问题是生铁咱自己可以生产,说到钢这就困难多了。
后来咱是把铁轨扒拉下来造的。大家伙都知道这铁轨是工字型的,咱用这底座,锻成板条状,然后将这板条卷吧卷吧,形成一个圆筒。
这圆筒外壁中间就会有一条缝,您别说什么电焊不电焊的,八路军那会没有那条件,那有什么电焊,只不过就是将俩头烧红热了,用锤子使劲敲,把这缝给敲的粘合到一块。
一说这过程,大家伙就知道了,这种方法也就是个凑活,那炮弹发射的时候会产生高膛压,就这种法子造出来的炮管子压根就撑不住,再好的手艺,也就打几发,这炮管子就得裂开。
最后实在是没法子了,就把这轨道上半截截成一米长,烧红后用锤子硬生生的敲成圆柱形,然后再用工具把中间的实心给掏出来,形成一根筒子,这就没有了缝隙。
但与之而来面对的问题是,劳动强度加大不说,生产效率低下,一天下来造一根,运气好也就两根炮管子而已。
当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了难题就得想办法,人还能被尿给憋死吗?
后来咱研制出了滑轮吊锤,镗孔机等等的设备,这才将生产效率给提高了。
当然咱各个根据地有各个根据地的法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吗?
您比方说晋绥根据地,造这炮管子使用的熟铁,强度不够厚度来凑。
还有些根据地用弹花机,榨油机的轴来制作炮管子。
这炮管子解决了,掷弹筒能制造了,可这炮弹也成了问题。
这炮弹的制作过程咱就不说了,就说这炮弹打出去的效果,一开始那叫个不尽人意。
咱这炮弹打出去之后,不像通常的炮弹弹头在前,炮弹屁股在后头的,咱是翻着跟头往前飞,看着都让人心痛。
这种飞行方式,打不远就不说了,他还打不准,而且这要是落地的时候,弹尾落地就没法撞击到触发引信,炸弹还炸不了。
咋整?
后来没法子,这炸弹就改成了时间引信,炮弹这么一打引信就着了,五秒之后,不管落地没落地,他一准就炸。
爆炸率提高了,咱还得解决炮弹的飞行姿势,不然你打不远打不准他也是个致命问题不是?
后来这炸弹咱给增加了尾翼,好家伙这炸弹一下就能飞五百米的距离,相对之前那翻跟头的炸弹提高了二百米的射程。
当然了,就算是这样,咱八路军生产的炮弹质量依然不如日本人的,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咱的条件就在哪里摆着呢?
不过条件是死的,脑子是活的,咱得先从无到有,迈出这一步,之后再用土办法,看看怎么弥补。
您比方说,日本人那掷弹筒有调节杆,咱做出来的调节杆用个三五次之后就变形给卡死了,最后咱就把这调节螺杆直接给去了,用仰角的大小来代替。
尾翼焊接咱没条件,用土办法把尾翼用绳子绑死了,焊缝用硼砂和铜片垫上,接着用细煤泥裹上直接烧,把铜片烧化了,也就把尾翼给焊在了弹壳上了。
咱用这些个土办法,直接就把这射程又提高了四百五十米,达到了九百五十米,都超过了日本人的掷弹筒。
爆开的破片也从一开始的二十到四十片,发展到了二百片。
您都不知道,咱后来还研制出了榴弹枪,这玩意远远的瞅和一挺轻机枪也差不多,有两脚架,还有准星缺口等瞄具,但走进跟前您就会发现,那枪管子老粗了,口径就有二十毫米。
您别咧嘴,小编知道您想说啥,因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支榴弹发射器是美军的M79榴弹发射器,这东西是二战结束后生产的。
可咱也有实物的,如今在烟台市博物馆新馆二楼东展厅就有,这榴弹枪比美国那早了二十多年。只是这东西不好弄,产量少形不成规模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小日本的掷弹筒,可是当年让美国人唯一称赞的武器。这种武器在50米到500米的距离内,可以称王。当时,在这个距离中,没有比它的杀伤力更强的武器。
在二战期间,小日军装备最多的掷弹筒,就是89式掷弹筒。它在中国民间也被称为“手炮”,因为掷弹筒体积不大,发射筒长短,和人的前臂差不多。
掷弹筒的原理和迫击炮差不多,但是要比迫击炮轻便。这种武器其实就是填补了,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而且,它也是日军独有的步兵武器。
日本在实战中发现,在50米以内,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力最强。而500米以上,就要靠火炮的力量。但是,50米和500米之内,却是一个缺乏有效杀伤力的空白区域。
于是,日本在1929年研制出了新型掷弹筒,这一年是日本皇记2589年,因此也被称为89式掷弹筒。
89式掷弹筒的前身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大正十年也就是1921年。这种掷弹筒稍微短一点,射程也比较短,属于一代品,因此配备不多。
掷弹筒的射角大,弹道弯曲,可以杀伤躲在工事或隐蔽物后面的目标。同时,它体积小,发射桶的长度也就二、三十公分,总长度61公分,重量还不到5公斤,十分便于单兵携带。
八九式掷弹筒配合自带榴弹,射程最高能达到670米,如果使用91式手榴弹,射程可以达到1200米,相当于一个小型迫击炮的威力。
掷弹筒的发射姿势有跪式和卧式两种,使用时,需要将掷弹筒的底座顶在地面上。
掷弹筒的发射频率也不低,虽然是手动发射,如果单兵发射,一分钟可以发射20把,如果双人协作,一分钟可以发射40发。
根据日本步兵编制,一个掷弹筒班,配备制弹筒3具,步枪9把。一个步兵中队,配置掷弹筒9具,一个步兵连队,配置掷弹筒81具。
在一个连队中,掷弹筒的配置数量,和轻机枪的配置数量相同。由此可见,日本对制弹筒的重视程度。
掷弹筒没有支架和瞄准器具,射击全凭射手的经验,射程的远近,需要靠调整角度来完成。
根据日本掷弹筒使用教程显示,在使用掷弹筒进行近距离射击时,需要将发射管的深度向上调。射击距离越近,手榴弹落入发射筒的深度就越浅。
一般来说,射角45度时,射程为60米;射角60度时,射程为45米;射角90度,射程为30米。
如果要进行远距离射击,就要将掷弹筒的发射管调深,让手榴弹落入发射筒更深一些,才能射得远一些。
这时,射击射角是45度时,射程可以达到220米。射击角度为50度,射程为180米。射角60度,射程为120米。
但是,掷弹筒存在的致命缺陷就是不精准。虽然理论上可以算出掷弹筒的落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角度问题,或者发射筒的深度问题,以及射手的手抖的问题,都会导致掷弹筒射不到目标。
一个优秀的射手,想要精确地射中目标,需要丰富的经验。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运气成分。所以说,靠掷弹筒精确打击,几乎全靠蒙。
同时,掷弹筒的后坐力也比较大。在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将掷弹筒顶在肚子上,或者顶在大腿上的现象。这在二战期间绝对不可能发生,因为掷弹筒那强大的后座力,能直接将大腿顶骨折。
掷弹筒曾经让我军遭受过重大损失。每当我军对日军发起近距离冲锋时,立刻就会遭受掷弹筒的攻击。掷弹筒发射出来的手榴弹,杀伤范围在10米左右,令我军损失惨重。
后来,在百团大战中,我就成功缴获两具89式掷弹筒。根据彭老总的指示,我军开始仿制掷弹筒。
最终,在1941年4月,由太行军工部,仿制出第1批掷弹筒和掷榴弹。同时,我军还增加了掷弹筒的长度,既保证了射击精度,而且射程也被提高了700米。
最后,这种仿制的掷弹筒,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在一线作战部队中,几乎可以保证每一个班都具有一具掷弹筒。此后,抗日战争的历程,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民党也在1934年,开始仿制日本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这种武器由于性能问题,装备不多。在1938年,国民党研制出27年式掷弹筒,并在1939年开始批量生产。但是由于缺乏射手的原因,国民党并没有大量的装备。
因为培养一个射手需要很长一段时,但是在中国军队中,人员伤亡极大。因此,一个优良的射手,在几场战役下来以后,如果不死,他就很有可能成为军官。
成为军官以后,他也就不会再去操作掷弹筒。而新兵又不会操作,这也就导致掷弹筒的使用率不高,从而也就逐渐退出了国民党军队序列。
二战结束后,这种武器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是,掷弹筒的原理和结构却保留了下来。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装备的弹射器,在结构上就是借鉴了掷弹筒的设计。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兔哥回答:我们经常会从一些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记录二战的影视资料中,看到二战时日本军人使用的一款手持式的小火炮,这种小火炮和迫击炮类似,只不过并没有迫击炮大,而且也没有迫击炮的一些支架。发射时左手握持,右手拉动一个小绳索“嗵”的一声,炮弹就出膛了,这就是二战时日本装备的掷弹筒;掷弹筒其实就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二战中日本军队曾大量装备,并有多个型号,这种掷弹筒的口径约50毫米以下,由单兵负责携带,在日本军队中通常并不占编制。日本在侵华战场上的掷弹筒多为口径25.4毫米的,中后期使用了50毫米口径的。
二战日本掷弹筒的装备使用情况: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并不先进,步枪,歪把子机枪,王八盒子手枪,九二重机枪构成了步兵武器系列,这些步兵武器性能无法和欧美国家的武器装备比,重武器坦克,火炮也是随日本人小模小样的,什么“豆”式坦克,小步兵炮,它也只能欺负我们当时军事力量落后。不过日本陆军使用的掷弹筒到是有些特色;日本在二战中使用过两种主要的掷弹筒。一种是“大正十年式”,这款掷弹筒不怎么样,口径50毫米,重约2.6公斤左右,这是很轻了,射程最大能达170多米。该型掷弹筒重量虽然轻便,但射程也太近了,不到二百米的射程完全处于单兵武器的射程之内,可惜当时我们没有好武器。另外就是精度差,杀伤力约5~8米左右。在当时来说,属于尚可。这款掷弹筒并非是二战时生产的,二战前十多年日本就开始装备它了;
第二种是八九式:由于大正十年式在二战中的表现并不好,于是日本开始进行改制,于是八九式就出来了,口径没变还是50毫米,投射筒加长了,重量2.7公斤,射程达到最远700米,有效射程500米,这个射程足够用了。这样完全可以填补机枪和迫击炮的射击的部分空白区。这个射程基本上能打满当时的抗日部队的前沿阵地防御带。
掷弹筒的发射原理:鬼子的掷弹筒通常的拆卸分开携带,使用时把炮筒和底座及掷弹筒支撑杆组和起来,发射前发射手先将击发杆后拉,就像拉枪机挂机待发原理一样,弹药手把炮弹从筒口装入筒内,发射手左手握住筒身,右手转动炮筒下部的距离调节器,使调节杆达到对应的长度,掷弹筒有简单的瞄准缺口,只能概略瞄准,说白了就是靠估摸,然后右手拉栓在击发机上的小绳子,“嗵”就发射了。掷弹筒的炮弹原理和迫击炮弹相同,由弹头碰炸引信,装药的爆炸弹体,底部发射药筒组成,发射药底部有类似子弹底火的火药帽。射击原理:掷弹筒击针在弹簧作用下撞击炮弹底火,使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发射药筒并不会脱离弹体而是从发射药筒底部的8个泄压孔喷出,推动整个炮弹连同发射药筒一起射出掷弹筒,飞向目标。见下图,注意8个泄压孔,就是这8个孔推动炮弹出炮筒的。
掷弹筒的优劣性:(1)掷弹筒的重量是它的重要优势:一个掷弹筒的重量3公斤左右,比日本的三八大盖还轻,同时可拆卸分解,即便不拆卸分解长度也只是400多毫米左右,装入武器袋携带非常方便。一颗炮弹的重量只有800克,能以每分钟30发的射速连续射击,杀伤半径可达5~8米。也可以发射日本的九一式手榴弹,手榴弹的重量只有0.45公斤,8枚才3.6公斤,一杆步枪的重量。因此,能多数量携带,日本通常两人一组携带16发;(2)价格低是它第二个优势:战争就是打钱,没钱别打仗,掷弹筒技术性低,便于大量制造,而且价格也低,和当时日本的三八大盖价格差不多。榴弹也只比手榴弹价格高点,主要是好生产;(3)适应的弹种比较全:日本的掷弹筒弹种除了常规的专用榴弹,还可以发射九一式手榴弹,只不过射程会因手榴弹体弹槽损失膛压,射程比较近而已。另外,鬼子经常违反《日内瓦公约》使用化学弹,掷弹筒也能发射;
(4)缺点:掷弹筒的精度比较差,虽然有简易瞄准照门,但属于概略性质,无法作到精准对点目标打击,而且对射手的经验要求高,能否做到准确射击,取决于射手的感觉,这样一来,战场上一旦射手被宰,其它士兵的射击精准度就会直线下降,严重降低掷弹筒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对训练强度要求高,只适合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射手用,使用推广性差。
以上观点属于兔哥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网络平台的观点,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我军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日军的掷弹筒反应极其迅速,即使面对伏击一分钟之内必然开火!
在我看来,侵略中国的日军有三大神器:三八大盖,九二步炮,和掷弹筒!三八式步枪,又名三八大盖,这是一件让我军向往的神器。我们一直说日本人拼刺刀厉害,步枪打得准,都要归功于三八大盖的优秀性能。其实,我们没有抓住日军火力的关键点!三八式步枪再厉害,也不是日军火力的中心。
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13人,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但是,日军每次出战,最小的单位是一个小队,共54人,包括三个分队和一个掷弹筒分队(三个掷弹筒)。如果是单独一个分队出站,必须要加强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进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军基层的火力中心应该是(轻)机枪和掷弹筒!而三八大盖的作用,就是掩护机枪和掷弹筒!
日军打仗时,分队先以机枪为中心,建立阵线。轻机枪依靠超远射程负责火力输出,剩下的步兵负责拿枪警戒掩护。当日军遇到我军轻机枪还击时,就会拿出掷弹筒。
日军最初的掷弹筒射程是175米,而之后的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可达500米,杀伤半径在5米左右。这个射程和威力,可以轻易点掉我军火力点。而我军要想解决日军掷弹筒,就要找重机枪帮忙。而我军在抗战时使用重机枪的战术死板,经常刚开火,就被日军掷弹筒“照顾”了。
在淞沪会战中,国军18军14师42旅下属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而且,日军还有九二步炮!日军的九二步炮可以下放到中队(比我军营级单位大,小于我军团级单位。)而我军要想压制日军的九二步炮,就要找迫击炮(或者步兵炮)。。。可是,迫击炮那是我军团以上才有的装备。而我军的协调能力一直很差,等把迫击炮调过来了,我军阵地也被攻破了。
而且,像“三枪八路”这样的部队,五人分一支枪,团一级也不一定有迫击炮!八路军偶尔缴获日本一门九二步炮,炮弹还少的可怜。所以,日军的掷弹筒,可以轻易解决掉我军的所有火力点。
八路军山东军区曾缴获日军一门九二步兵炮和3发炮弹。日军急的不行,甚至派汉奸和八路军谈判:提出用三挺重机枪和子弹换九二步炮。八路军没有同意,因为,八路军有了九二步炮,就有了攻城的能力!山东地区的所有日军据点都不在是铜墙铁壁了。掷弹筒作为日军排一级的支援武器,对日军特别重要。日军掷弹筒重量轻,不超过3公斤,比步枪还轻。一个弹药袋装弹8发也不过3.6公斤,加上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一共不到7公斤。不过,一般一个两人掷弹筒小组可携带16发弹。也是因为如此轻便,掷弹筒成了日军“出行”必带的。抗战时期,基本上不管我军在哪里遇到日军,都会遭到掷弹筒袭击。
而且,掷弹筒的射程远,威力大。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可达500米,最大射程700米,杀伤半径5米到8米!日军有这样的神器在,国军除非用团级以上单位抵御日军,否则只有挨打的份。
掷弹筒再小,它也是迫击炮!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日军制造这种武器,其实也是为了节省资源。日军要是有钱给连排部队都分两门九二步炮,每个排搞两个“巴祖卡”,谁还费劲弄掷弹筒啊。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的设计目的,就是加强步兵班的火力,补充手榴弹和中型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档。日军班排级单位能够熟练运用掷弹筒,压制我军火力点和冲锋阵型,给我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
而且,我觉得日军掷弹筒的熟练应用,反过来又证明了日军士兵的战术素养高!掷弹筒没有复杂的瞄准设备,基本就靠手感和经验。但是,日军掷弹筒不仅命中率高,而且射速快,可达每分钟20发。正是优秀的战术素养,日军在面对装备占尽优势的美军时,也打的很出色。
总之,日军有了掷弹筒这件神器,基本就可以在中国战场上横行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掷弹筒?这玩意您得看遇到了谁?如果是美国人,炮弹当手榴弹的砸,子弹当废铁一样丢的情况,这东西就是一块废铁。
毕竟射程比较近,射程在三百米(日本八九式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五百米)日本人必须离对方近一点的距离发射。
您自己想一想,日本人扛着这么个东西,跑到阵地前头放,瞎子都能看得见他,还鬼鬼祟祟的,这不是找打就是在找死,除非他躲到坑道里头去放,曲射炮吗?可以这么干。
但美国人也不会白给,喷火枪,手榴弹完事之后,往上盖一坨水泥,大太阳这么嘎嘎的一晒,硬的邦邦响,管你掷弹筒还是日本人,全给埋了,不服你倒是爬出来呀!爬不出来,就里头呆着去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二战结束之后掷弹筒这玩意就迅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毕竟现在的枪榴弹和火箭筒比这好使多了,当然现在又被拾掇起来,但使用范围不大。
好了,咱接着说。咋说呢?在抗战那会这东西要是搁在咱这里,就三个字——好东西啊!没法子,谁让咱家啥也没有不是?好好的造把刺刀都费劲,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血的教训。
按照当时抗战老兵们的说法,当咱机枪阵地一开始响的时候,这玩意发射的炮弹一准就砸了进去,瞬间就能把一个机枪阵地给端了。
这也是为什么,抗战那会在咱看来轻机枪比重机枪要好使的原因,因为重机枪太重了,转移阵地不好转移,而轻机枪完全可以打几枪就换一个地方,日本人的掷弹筒抓不住位置。
那么咱来看看几组数据您就知道,这玩意在日本军队中的重要性。
一个日本步兵小队,差不多有五十到七十个人,配俩轻机枪,俩掷弹筒,一个掷弹筒俩日本人伺候。
你看这配置和轻机枪成了一比一的搭配,你就算是到了后期,日本人资源枯竭的时候,一个日本小队都有一挺轻机枪加一个掷弹筒,还是一比一的配置。
掷弹筒在日本人这里和轻机枪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而且这炮弹个体也不大,一个炮弹袋就能带八颗,一个掷弹筒小组就能带十六颗,您要是把这玩意放大到一个日本联队,日本人的炮弹携带量将是七千二百发,而手榴弹却只有这数的一半三千八百颗。
您吧嗒吧嗒这味道,日本人压根就是把这掷弹筒当重型武器的使用。
说不好听的,这掷弹筒放的榴弹,其实就是大个的手榴弹,紧急时刻磕一下,丢出去就能炸了。
这也就算是了,必要的时候就这掷弹筒塞颗手榴弹进去,他也能当炮弹的使用。
当年日本人啃不动咱阵地的时候,还会用这玩意往咱阵地上发射毒气弹。根据统计整个抗战过程中,咱家的军队伤亡在这毒气弹之下的就有四分之一。
日本人能够频繁使用这玩意,最根本原因就是咱当时缺乏重火力,只能被动挨打,而且这掷弹筒因为是曲射火力,完全可以把自己到隐蔽物的后边然后发射,咱就算是知道他的位置,但有隐蔽物,拿他也没辙。
进入巷战的时候,这玩意的威力更加的突出,日本人往往搁着一条街或者几个房子打咱。
咱在这掷弹筒下牺牲的战士大概就能达到三分一。
当然掷弹筒也不是没有弱点,这玩意没有瞄具,里头还没有膛线,毕竟短吗?没法拉,就算是拉出来也没多大用处,所以要想熟练使用,您这必须是一个老手才成。
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战初期,日本人这掷弹筒基本上可以做到百发百中,但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被咱打死的日本人越来越多,他们使用掷弹筒的家伙手也是越来越生,已经做不到百发百中了。
生手摸上去炸不到自己就算是好的了。
这也是为什么二战结束后掷弹筒退出舞台的一个原因,精度太差了,你得专门训练才成。
不过话说回来,这玩意的造价却低的可以。咱举个例子,日本人那三八大盖搁在当时的价格是90日元,最垃圾的十年式掷弹筒才97日元,和一支步枪价格一样,当然后来提升效能的八九式掷弹筒就贵老鼻子了二百四十四日元,但就这价格和一门炮比起来还是超级便宜。
炮弹的价格和一枚手榴弹的价格也差不多,但威力却可以扩大到五米到八米的范围,您也别嫌弃,毕竟这就是一门五十毫米还是超轻型的迫击炮。
价格低廉,这就意味着这玩意的科技含量不高,咱军工厂就能生产,所以在整个二战期间,国民党这块就生财了四万多具掷弹筒,咱这里也差不多有两万具了。
国民党这掷弹筒威力比日本十年式大,比八九式小一点。毕竟咱仿制的时候就是按照十年式掷弹筒仿制的。
后来咱八路军也进行了仿制,但咱手上就没有合格的钢材,毕竟这玩意再小他也是号称炮的一种,炮弹那高膛压一般的铁就撑不住。
所以咱按照老办法把走火车那钢轨给扒拉回来,然后用火烧加大锤揍,把他揍成圆柱形,接着把中间的铁给掏出来,这炮管子才造出来的。
您一听这过程就知道,太费劲了。就这情况,一天就产两根炮管子。
可费劲您也得造呀,造出啦,一发出去只要砸到日本人那人堆里头,带走他三五个不成问题,顺着碉堡那窟窿眼炸进去,他更带劲。
当然从无到有是最为困难的,当东西有了,然后再进步就容易多了,后来随着咱的技术不断提升,加上一些个设备的使用,这就会快上很多。
而且这质量那也是嘎嘎的提升,由原来的三百米发射距离,变成了九百五十米,比日本人那八九式还远。
说道这里,小编不由的想到了现在咱家军工,这都是基因和传统啊!
想当年咱家刚刚建国的时候,造飞机?别想了,连显微镜用的那大玻璃片子咱都扯不出来,想弄个飞机轱辘,还得从全国各地的垃圾堆里头去翻找,苦啊!
现在呢?啥飞机轱辘,咱家歼20,飞机,还带隐身的,发动机都能自己生产,上个世纪的时候,小编还没想到咱能有这光景过日子。
还有咱家航母,窑洞那会咱就开始畅想了,到现在都有了,昨天小编还在琢磨咱家004啥时候开建呢?(哎!003还没完工,咱就想着004了哈哈!)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