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去世前是否对南侠有特殊的叮嘱,使其从此绝迹江湖?
应该不至于,因为包公的三观,决定了他不是自私和凉薄之人。
他忠于朝廷,一生都在和贪官污吏做斗争,在他的心里,个人的利益,远远比不上家国的平安和百姓的幸福。
不然的话,他不贪污,不受贿,他图个什么呢。
对展昭,他们相识于民间,一个是一个赶考的举子,一个是江湖上流浪的侠客,一杯酒,一席话,他们就认定了对方,从此携手,还这这世界一片清宁。
南侠展昭
包公去世时,面对自己的好友,他不需要说什么,我想对方会懂的。
再从展昭的角度,作为一个侠客,他也是一个儒侠,有着入世,为百姓做些贡献的,所以,他才会接受包公的举荐,在皇帝和文武百官面前表演自己的绝技,从而获得封赏。
因为他的轻功和飞刀绝技,被封为四品带刀侍卫,被圣上赐名为“御猫”。从其他江湖人的角度,展昭是一个小人,一个为了荣华富贵,而抛弃了一个江湖人的尊严,在皇帝面前摇尾乞怜之人。
所以,哪怕南侠的武功再高,真正理解他的人并不多。
反而,因为御猫的称号,得罪了不少人,比如说陷空岛五鼠,他们号称五鼠,展昭是御猫,猫捉老鼠,那是不是他们以后在展昭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展昭与白玉堂
尤其是锦毛鼠白玉堂,他本是忠良之后,受到襄阳王的陷害而被抄家,所以,白玉堂对朝廷是不满的,充满戒心的,他出身好,生性孤傲,所以看不惯展昭,于是乎五鼠闹东京,想给展昭一个下马威。
不过后来,经过陷空岛一役,他们结识了展昭,知道了他投靠朝廷的原因,才与他成为好友,一起在开封府行侠仗义,为民除害。
这里面,有展昭的个人魅力,也有包公的个人魅力。
在开封府,展昭和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为了实现包公的理想,为民除害,为国除奸,可以说不遗余力,兢兢业业,一方面,他们要防备朝堂的冷枪暗箭,一方面,他们还要防备江湖人对包大人的刺杀。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流过血,受过伤,甚至情况危急的时候,都差点失去性命。
这一点,包公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的。
所以,当包公去世之时,他会理解展昭的想法,为国家,为朝堂,为万民做了不少的事情,牺牲了不少,剩下的时光,一个人行走于江湖,做一个纯粹的侠客,也挺不错的。
从朋友的角度,包公理解展昭的做法。
再说展昭,作为一个武人,凭着自己的力量伸张正义,是很难的。整个大宋官场,对武人的打压和歧视也是严重的,所以,哪怕他武艺再高,也只有倚附于一个官员,才能实现他的理想。
幸好他遇到了包公,他们一文一武,再配上公孙策这个智囊,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铁三角,在惩除罪恶的道路上,形成了默契。
而这个默契,是其他人难以达到的。
所以,当包公去世之后,展昭很难再遇到像包公这样的完人,没有一点私心的官员,所以,面对官场,他只能选择了离去。
总之,包公与展昭惺惺相惜,心意相通,所以在去世前,不需要对展昭有特殊的叮嘱。因为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从内心上,他希望展昭继续在朝廷为官,为惩治罪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在个人感情上,他理解展昭这样的人,除了他,没有人驾驭得了,所以,展昭的离开是必然的。
对展昭而言,他和包公形成了默契,包公的人格魅力和心怀朝堂的性格,都让他值得追随,但包公去世之后,官场上,像包公这样的官员没有了,整个昏暗,尔虞我诈的朝堂,展昭也呆不下去,所以才选择了江湖之远。
不知道我说得对否?
包公去世前是否对南侠有特殊的叮嘱,使其从此绝迹江湖?
原著并没有这样的情景,所以我们需要看看包拯与展昭之间的过往,设想一下,包拯在弥留之际会对展昭说什么样的话。
包拯和展昭由于影视剧的影响太大,以至于大多数人对包拯与展昭之间的关系有认知上的错误,我们不谈影视,只以《三侠五义》为基准,看一看包拯和展昭之间有哪些地方和我们平时感觉的不同。
首先来说,包拯和展昭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包拯也从来没有把展昭当作下属来看待。
二人相识之时,包拯还是进京赶考路上的一个考生,而展昭是快意恩仇的江湖豪侠,包拯从名不见经传到倒坐南衙执掌开封府这期间几次遇险,多亏展昭救应,才保得性命,所以包拯及其家人对展昭十分感激,将他视作救命恩人。
包拯举荐展昭御前演武,虽然有为国家网络人才的想法,但更多的是想报答展昭的救命之恩,希望为展昭谋个前程。
展昭封官后,在开封府任职,照理说下属给上司见礼是礼数。可是这时,一向守礼的包拯却执意不肯受展昭的礼,两人推来让去,包拯也只碍于职位受了半礼,死活不肯让展昭跪拜。
之后展昭又让包兴去后宅请夫人出来见礼,结果夫人未出,只让人传话说,展老爷是相公的救命恩人,她不敢受礼。
在之后的相处中,二人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关系,虽然是上下级,甚至于后来的白玉堂、蒋平职位比展昭只是略低一点(白玉堂加入后,展昭升为实授四品带刀护卫,原御前四品带刀护卫由白玉堂补上,白玉堂死后蒋平因功补上了这一职务),但包拯对待其他人可以完全做到公事公办,只有展昭例外。
其次,二人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常被相提并论,《三侠五义》一开始的设定就是包拯、展昭一文一武,而并非广泛认知中那样展昭和公孙策一文一武,在开封府,公孙策的地位无法与展昭相提并论。
最后一点就是由于金超群和何家劲两位老师塑造的人物形象太过经典,让人选择性的遗忘一件事,就是包拯和展昭其实是同龄人,二人初次相见包拯进京赶考,按之前的故事推测年纪在二十出头,而展昭在二十左右,两人见面后互称“尊兄”,说不好谁的年纪大。
整部《三侠五义》中,论年纪,只有欧阳春、卢方和韩璋比展昭年长,徐庆、蒋平、智化以及公孙策和开封府的四勇士全部以“大哥”称呼展昭,展昭献武被封官时已经三十岁左右了,只是看着年轻而已。
所以整体来说,包拯和展昭虽然官职有高低,但年纪相仿,工作上相辅相成,而且相互欣赏,称得上人生知己,工作上的好搭档,而并非普遍认知中那样一个长者一个后生的上下级。
假设性的人生最后时刻之所以前面说了那么多看似无关的话题,其实是为了捋顺二人的关系,避免出现什么“我老了,你还年轻”这样贻笑大方的话来。
一生挚友,弥留之际自然真情流露,回顾往昔,摒弃身份,包拯叮嘱,展昭劝慰,这些自然是不必可少的。
按照多数人的想法,展昭是得了包拯叮嘱,因为得罪的人太多而退隐,可是即便老了,但堂堂南侠会因为怕人报复而远遁吗?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太看低展昭,也太看低包拯对展昭的了解了。
所以我觉得,让展昭离去的那句话只有两个字——“尊兄”。当包拯说出这两字的瞬间,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他们相遇的时代。
包公见此人年纪约有二十上下,气宇轩昂,令人可爱,因此立起身来,执手当胸,道:“尊兄请了。能不弃嫌,何不请过来彼此一叙?”那人闻听,将包公上下打量了一番,便笑容满面,道:“既承错爱,敢不奉命。”包兴连忙站起,添分杯筷,又要了一角酒、二碟菜,满满斟上一杯。包兴便在一旁侍立,不敢坐了。包公与那人分宾主坐了,便问:“尊兄贵姓?”那人答道:“小弟姓展名昭,字熊飞。”包公也通了名姓。二人一文一武,言语投机,不觉饮了数角。
那时候,他不是包相,他只是心中正直,充满热情的青年才俊;他也不是展护卫,他只是潇洒坦荡,名震天下的江湖豪侠。
展昭从来没有想过入仕,他之所以留在朝堂,一来是不愿辜负挚友的期盼,二来是希望可以保护这个铁面无私的忠良不被奸人所害。至于为民请命,惩治贪官污吏,以展昭的本事还需要通过什么所谓的法律手段吗?
包拯是聪明人,同时了解展昭,他知道展昭所想,但依旧执着的留下展昭,就是不愿展昭以暴制恶,他不希望好朋友有朝一日因为杀了什么得罪不起的达官贵人而有所闪失。
这就是朋友,这就是兄弟,凡事把对方放在第一位。然而,随着包拯的故去,随着展昭的年事已高、无欲无求,一切的一切都不再重要了。
他们之间的羁绊,始于一声“尊兄”,同样也终于一声“尊兄”。于是,展昭离开了,带着官场和江湖上的传说,不知所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