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梁山好汉,愿随宋江招安吗?
如果我是梁山好汉,可能会追随宋江招安的。
好多人羡慕江湖人的生活,因为他们就是每天从一个酒馆到另外一个酒馆,喝酒,吃肉,打抱不平。貌似他们从来不用考虑明天的饭钱从哪里来?
但实际上呢,这只是一些文人的意淫罢了,真正的江湖不是这个样子的,而好多人走向江湖,更多的是无奈。
比如说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希望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练练武,和自己的妻子恩爱一生,再生一个大胖小子,教他一身高明的武功,或者认真读书,不再像自己一样,是一个地位卑下的武将,被高高在上的文官们看不起。
结果呢,在大相国寺外的娘娘庙,自从自己的娘子遇到了高衙内之外,他的人生改变了。
先是白虎堂被捉,后来被流放,从一个小官,变成了一个脸上刺花的犯人。
林冲本来打算认真服刑,争取早日刑满释放,回到东京,再与娘子相聚,哪知道山神庙外,陆迁与富安的一席话,打碎了他的希望,让他决绝地走向了梁山。
但身在梁山的林冲快活吗?未必吗?梁山上虽说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但林冲的梦里,依旧是东京的风华,汴梁的美景,所以,听说大哥宋江要招安,林冲是肯定同意的,无他,因为他可以从一个落草的贼子,变成一个良人,回到自己梦中的东京,不好吗?
再说杨志,杨志是杨老令公的嫡系子孙,是曾经的杨家将的后代。作为杨家的一代,他身上肩负着复兴杨家的希望,于是他从小苦练枪法武功,日夜打熬身体,只希望将来可以凭借自己的武功,在战场上挣回一份荣耀,封妻萌子。
但是他时运不济,被派到高俅的门下,负责押送花石纲,但天意弄人,黄河上,别人的船都没事,只有他的船翻了,他不敢回去面对,于是逃亡江湖。好不容易攒了一担金银,回到东京打点,哪知道东京的官吏奸滑如鬼,钱花了大半,才打点到高俅那里,而高俅轻描淡写一句话,让杨志又回到了起点。
牛二让杨志成为一个犯人,天幸发配到了大名府,遇到了赏识他的人——梁中书,梁中书背后是当朝的宰相蔡京,可以说当时杨志是真的想要认真给梁中书卖命的。但又是命运不济,押送的生辰纲在黄泥冈,又被晁盖一行人给夺了。
诸事不顺,杨志才落草二龙山,和鲁智深、武松在一起,后来,又来到了梁山上。
但这是杨志的本意吗?吾乃令公之后,却流落江湖,落草为寇,祖宗蒙羞啊。
后来大哥宋江提出招安,杨志没有反对,心中还有一丝惊喜,莫非我的转运之路就在这梁山之上?也许通过梁山,我可以回到朝堂?
除了杨志、林冲,其实秦明、呼延灼等降将也是高兴的,他们本来就是官府中人,因为战败,或者其他的原因,被迫落草,但当初他们被俘,为什么那么爽快的同意?最大的原因,就是宋江给他们讲了自己的规划,杀人放火受招安,最后再回到朝廷的序列,这也是当初,他们很利落投降的原因吧。
再有,武松、阮氏兄弟,甚至李逵,他们在招安的时候,表面上反对,实际上并没有做出什么举动,为何,他们虽说看透的官府的嘴脸,但是对于当官,还是有一分希冀的。
就拿李逵来说,当年随着燕青外出办事,一个人跑到人家的学堂里闹事,跑到人家的衙门里玩过家家,扮演县官,图得是什么?还不是资质愚笨,读不得书,中不了进士,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过一把瘾?
而武松呢,打虎英雄武松多响亮,而武松最喜欢的,却是人家叫他武都头。
如果不是因为潘金莲一事,武松的都头当得好好的吧,怕是阳谷县的都头生涯,才是武松一生之中,最值得回忆的事情。
而阮氏兄弟,本就是江湖中不入流的人,靠打渔为生,过着下层人的生活,连牛肉都没怎么吃过,对他们而言,进入梁山,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都是想象不到的生活,当官?招安,对他们而言,这都是不敢想的日子吧。
总之,招安,进入朝廷的序列,成为人上人,这对当时的人来说,绝对是好事。毕竟,江湖好汉的日子虽爽,但刀头舔血,过了今天没明天,自己是贼子,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是贼子,哪怕不为自己考虑,不考虑自己的后代吗?
所以,在招安的过程中,有人嬉闹过,也捣过乱,但是又有谁真心的不想,不然的话,他们直接宰了那招安的钦差多好,为什么没有呢?
可以说,除了那个道士公孙胜之外,没一个反对招安的,只不过随着他们招安后,给朝廷卖命,死了太多的氏兄弟之后,有些聪明人已经醒悟了而已。
所以,作为梁山好汉,我是愿意招安的,只不过,我愿意招安,朝廷会真心待我吗,这才是关键。
非不愿,实不能也。
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如果你是梁山好汉,愿随宋江招安吗?
施耐恩写《水许传》时,早就按排好了宋江接受朝庭招安,并帮助平息了方腊的农民起义,这是读者最不喜欢最讨厌的结局,作为文学作品,可以写让读者喜欢的结局,来取悦读者,使自己的作品更多的粉丝。
施耐庵为什么这样写呢?施耐庵是支持宋朝政府的,从国家情怀来看,他是一个有爱国情怀的文人。他希望国家稳定,政通人和,国家强盛,人民富足,安居乐业,一致对外,不希望内战,导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他认为国家的衰落,腐败,治国无方,平民流离失所,官逼民反,不是朝庭和皇帝的责任。是下面的贪官污吏所导引起的,他们不顾臣民的疾苦,搜刮民脂民膏,作威作福,才导致臣民的反抗。他希望宋朝政权在和平的环境下,通过一次大改革和反腐倡廉来振兴国家,强国富民。
按照施耐庵的《水浒传》的剧情,招按是100%的成功的,梁山泊所有好汉都摆脱不了被招安的命运,就是我是梁山好汉也无法摆这样命运。
在招安中,梁山众多好汉中肯定许多反对的,有的迫于压力敢怒不敢言,而闹得最凶当属李逵、武松和鲁智深。李逵是闹得最凶的一个,第一个出头鸟,宋江就拿他来杀鸡儆猴,看谁还反对,在众好汉的请求放过下,才保住了李逵的命。梁山众好汉心想,李逵本是宋江的忠实跟班和心腹,宋江都下重手,何况我们又能怎样?只有认命接受招按。武松和鲁智深看到这种情形,又在宋江假情假意的好言好语的劝说下,也不情愿地同意招按,识时务者为俊杰。
如果有人不听劝,硬要反对离开或带兵离开,一定会招来杀身之祸或被暗杀。一旦有人开头反对招安离开成功了,就会很多梁山好汉效仿这样做,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招安并没有给梁山好汉带来好运,梁山众好汉也非常担心招安后并没有好日子过,肯定会给他们穿小鞋。朝廷随时在戒备他们,监视他们,认为他们都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以闹事。甚至千方百计对他们进行暗杀。最后借刀杀人,让梁山好汉去攻打方腊的农民起义军,这样两全其美,既平息了方腊的农民起义军,粱山众好汉也战死得差不多了,剩下来的也没什么好果子吃,宋江落得个被毒死命运,但国家暂时安定了。
梁山好汉被招安是一场悲剧,反对招安是死,愿意招安也是死,只不过同意招安,活的时间长一些罢了。被逼上梁山,被逼接受招桉,一个“逼”字惯穿着整部小说。(谢邀)
如果你是梁山好汉,愿随宋江招安吗?
如果我是梁山好汉,愿随宋江招安。
一,梁山好汉除了接受朝廷招安,没有其他出路。宋江起义,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整个宋朝的灭亡是公元1279年,相隔160年。
大宋王朝当时的真正矛盾是民族矛盾,是金国的入侵。
宋朝内部并没有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情况。
当时的方腊起义其实也并非宋江集团剿灭的。方腊起义最后是被宋朝大将韩世忠平定的,方腊本人被韩世忠活捉。
而同时期的方腊起义军,规模远远超过宋江的梁山泊起义军。
方腊起义被朝廷剿灭,宋江集团更不可能有何出路。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就是被张叔夜击败而投降朝廷的。
二,梁山泊起义,没有政治纲领,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说到底只是一帮“绿林好汉”聚集在一起,打家劫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已。梁山泊打江州,是为了救宋江;打高唐州是为了救柴进;打青州是为了救孔明和他的叔叔孔宾;打大名府是为了救卢俊义。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大开府库,满载而归。
晁盖不同意打祝家庄,宋江说;“打下祝家庄,可得山寨三五年粮食。”
李逵屠戮扈家庄,把祝家庄“一把火烧成白地”,只是为了“杀得快活!”
攻城掠地的目的不在杀富济贫,不在宣传群众,只是为了掳掠和杀戮。
梁山好汉,不随宋江招安,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三,如果梁山好汉不掳掠州府,不抢劫百姓的粮食,人马不多,会很快被朝廷剿灭,人马太多,粮草从何而来?方腊起义,假托“得天符牒”号召民众,百姓闻风响应,占领六州五十二县。不仅兵强马壮,而且深得民心,军粮有州县的百姓保障。
梁山泊攻城掠地,旨在攻破。呼啸而来,呼啸而去,不在征服。包括打祝家庄、曾头市。用宋江的话来说,“可得山寨三五年粮食”,这三五年间,祝家庄、曾头市百姓怎么办?不吃不喝?
再说三五年之后呢?再去抢劫一次?那样一来,不用朝廷征讨,普通百姓就会自己动手灭了梁山泊。
所以,如果我是梁山好汉,愿随宋江招安。
如果你是梁山好汉,愿随宋江招安吗?
以我个人的性格不可能!宁死不屈!但是从宏观的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就象我当年叁军一样投笔从戎,报效祖国!所以自己的性格很大一部份是随性的,如果一分为二的看这个问题结果是两方面的,不一样!
如果你是梁山好汉,愿随宋江招安吗?
如果我是梁山好汉,我不跟随宋江招安!
一、被逼上梁山的众好汉初心并非是落草为寇,打家劫舍,只是被逼入绝境,走投无路,才沦落到这一地步。想当初,他们也是年轻气盛,胸怀大志,但是报国无门,屡屡碰壁在体制内的门坎外。不是他们不学无术,来路不清,也并非三观不正,游手好闲,只是家境贫寒,家道中落,朝中无人,囊中羞涩,托关系走后门无路,只能眼看着后来者居上,平庸者荣光。
从那一刻起,期望成失望,渴望成企望,盼望成绝望。心灰意冷,发誓只身闯荡江湖,打拼出一片天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现在要去招安走回头路,早已没有了心劲和激情,何况“好马都不吃回头草”,谁爱去谁去,我才不去。
二、招安不见得招来高官厚䘵,不见得招来荣华富贵,只要不招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只要不招来斩草除根、赶尽杀绝的祸端就阿弥陀佛,不幸中的万幸了。况且梁山好汉虽然劫富济穷,在穷人中有良好的口碑,但在朝廷树敌太多,类似实权派人物高俅之类,做梦都在想置梁山好汉于死地而后快。
招安是“一石三鸟”之计,借梁山好汉消灭方腊,清除朝廷心头大患;借方腊之手消耗殆尽梁山的整体实力,解除梁山的武装,排空对朝廷的压力;趁机收编一支战斗力不错的队伍,壮大朝廷的震慑力。终归打方腊,宋家军是风口浪尖上的过河卒子,胜败朝廷都是赢家,都是在消费水泊梁山的红利和兄弟好汉们的生命。
三、即便是朝廷大发慈悲,给兄弟们一官半职,也与多年在江湖风云中修炼的侠肝义胆格格不入。习惯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道场,习惯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悠闲,习惯了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情结,更习惯了天不管地不收、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野性,跳过肉案吃豆腐的事绝对不干。
四、况且一旦招安进入体制内,又成半路出家,受不了清规戒律的约束,干不了低三下四的差事,看不惯尔虞我诈的官场,更瞧不起阿谀逢迎的嘴脸。仅仅上朝打卡,公文旅行,开会总结,推诿扯皮就让人窒息,本来就技不如人,但还眼高手低,再加上受江湖的历史背景、杀人越货的案底、来路不正的招安渠道的拖累,谁敢给你安排重要岗位或要害部门,谁又能不嫌弃你,不待见你?
打下手,干零工,迟早会边缘化,被淘汰掉,真到那个时候,连回头的退路都没有,只能落得个我为鱼肉人为刀俎,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
曲终人未散,何处是归途?梁山故事没有假设,因为从接受招安的那一天起,宋江就把众兄弟的余生卖给了朝廷,“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文字原创,网络图片,侵刪!)
如果你是梁山好汉,愿随宋江招安吗?
此类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取舍。
二是以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的人物来考量。
这就叫做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一、现代人不可能愿随宋江招安。
如果你是现代人,已经熟读了《水浒传》原著,知道了梁山因为招安被朝廷利用去攻打同样是农民起义军的方腊,导致分崩离析损兵折将,宋江卢俊义被奸臣毒死,吴用花荣吊死在宋江坟前,昔日红红火火的山寨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面对这样的结局,任何人都不会甘心情愿随着宋江去招安。
我若是梁山好汉,既然知道了这些,自然是不愿意接受招安的。
但是,这叫事后诸葛亮,因为在当时谁也不知道结局会这样。
二、当时年代的人物,绝大部分是愿意随宋江招安的。
在招安问题上,事实上只有武松,李逵和鲁智深提出了反面意见,其他绝大多数人是没发表意见的。
既便提反对意见的这三个人,招安后也并没有离去,而是继续跟随宋江南征北战。最终武松血洒疆场断臂成了残疾。鲁智深捉住方腊立下大功,然后坐化而去。李逵按照宋江的意愿喝下毒酒,跟随宋江去了阴曹地府。
既然所有人都跟随宋江接受了招安,我如果是当时的梁山好汉,又没有三头六臂和长了前后眼,怎么可能不愿意接受招安呢。
总结:
综上所述已经说明了问题,即:
作为现代人,我若是梁山好汉,当然不同意招安。
但作为当时年代的人,我若是梁山好汉,不但不会反对招安,还可能是积极参与者。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有接受朝廷招安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则迟早会自取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