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借钱给亲弟?
既然是亲弟弟,当然就不能借钱给他了。亲弟弟需要钱,还用得着借吗?就应该是给,而不是借。
亲弟弟从小和自己“一奶同胞”;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炕上睡觉;相依为命一起长大的,还分什么你的我的?不管是谁有需要,另一方按照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给他一些就可以了,还用得着还吗?有人肯定会说,借不也是帮忙了吗?不也很够意思了吗?怎么还用得着给呢?我跟你说,如果你是怕吃亏,你就更应该给而不是借,因为给吃的亏少些。不信,我就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举个例子,你弟弟跟你借钱,你有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借给他20万,第二套方案是给他2万。他五年以后还了,结果就是:
第一套方案:
借20万,按照利率是3.5%还计算。(一般银行存五年,利率上浮后是这个标准。),五年的利息是35000元。即,你的损失是35000元。还不算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还要冒着对方破产,难以偿还债务的巨大风险。
第二套方案:
给2万,就损失2万,特别简单明了,也不再有任何风险。
你借钱给他,你们的关系还变成了债务关系。他会因此很有压力,还增加了双方的心事。你要记着他欠你的钱,惦记着他赶紧还给你。他要记着自己的债。这笔债务就会牵扯双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你可能觉得:给了,自己就损失了;借给他还可以原封不动地收回来。那其实是你不懂经济,也不懂人情世故。
我就讲两个现成的亲兄弟姐妹之间借钱不落好的真实事件,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
第一件事:亲哥哥借亲妹妹的钱,造成两人“老死不相往来”。
二十年前,我一个朋友借给她哥哥一万块钱。她哥哥答应每年给她一千块钱的利息。她哥哥正好用了两年,还给她钱的时候,只给了她一千块钱的利息。她就说:
“哥哥,每年一千块钱的利息,两年不应该是二千块钱的利息吗?”她哥哥却说:
“我当时说的是一共给你一千块钱的利息,不是每年给你一千块钱。”为此,她对哥哥相当不满。二人因此就不再说话了,也不再来往了。她学给我听了。我倒不是向着她。我觉得应该是每年都有一千块钱的利息。试想,谁借钱不是讲好的年利率?还有讲总的给多少利息吗?那么一旦对方用了五年,或者是十年那还是一千多利息吗?
但是,由于是亲兄妹就没有签订合同。“清官难断家务事”,他们的借贷行为只能不了了之。谁也没有办法给他们去评这个理。
第二件事:亲弟弟借哥哥的钱,还钱的时候兄弟反目成仇。
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既然是亲兄弟,又没有赖账而还了钱,怎么还能反目为仇呢?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我的一位同学在三十年前借了2000块钱给他弟弟。他弟弟到广东做生意。当时的2000块钱是个什么概念呢?那可是一个普通教师一年的收入。我父亲是教师,30年的工龄,他92年的时候,工资才190元左右一个月。
我同学的弟弟去了广东,就在那里奋斗并安家落户了,再也没有回我们老家。(我们是胶东的)直到去年春节,他弟弟回老家来了,非要还给他这2000块钱,他表明了不用还。亲兄弟嘛,就2000块钱,放到现在,也就是一顿饭钱而已。
他弟弟就到他家拜年的时候,硬是把2000块钱,放到他的桌子上了。为此,兄弟二人吵了一架,在家人的劝阻下,两人还没有大打出手。最后,他们的家宴也闹得不欢而散。
现在,一年多了,我同学仍然耿耿于怀。他对我说:
“这三十多年以来,他从没有盼望弟弟还钱。他认为当时他就是资助了弟弟一把。这件事自己很有成就感,还瞒着自己的老婆。可是没想到的是弟弟却一直认为是借的,不领他的兄弟之情。”我劝他说:“也不一定,可能是你弟弟心高气傲,不愿意欠别人的人情。”我同学就说:
“既然非要还,都三十多年了,他2000元也拿得出手?”听了他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三十年前借了2000块钱,三十多年以后还是来还2000,怎么也说不过去啊!”如果不还钱,兄弟情义尚在,如果非要讲经济、讲清楚,要整得两不相欠,那怎么也应该是按照几倍的还吧!要知道,三十多年前,汽油才1.5元一升,而今天却是9元多一升了。那时候,菠菜才一角钱一斤,而今天已经是5块多了。他弟弟这就是明摆着得了便宜,还不想领情。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难道他哥哥还能跟他提不合理的要求吗?
以上几个创巨痛深的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只要是至亲,需要钱,就一定要帮忙。帮多少,就可以量力而行。但是一定要事先声明:
是赞助的,是给而不是借。这样,双方都没有压力,也没有其他想法,更不会改变两人关系的实质。一定不要认为:借了,还可以收回来。要知道,即使是亲兄弟姐妹,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的也是不计其数的。
而如果是给的话,给多给少都是情意。至于如果你以后有需要的话,我想兄弟姐妹们也不会坐视不理的。我个人认为:
兄弟姐妹之间,互相赞助总比互相借贷好得多。是不是这样的?要不要借钱给亲弟?
谢邀答。亲弟有难,哥姐相帮,情理之中,义不容辞!除非他良知尽失丧心病狂、人性泯灭且不思悔改,钱到手会继续为非作歹损人害己,则另当别论。
要不要借钱给亲弟?
打油诗:亲眷莫借钱
丑话必须说在先,亲眷少谈借铜钿。
好意换来一身债,多少夫妻泪涟涟。
借时都说你放心,还钱难于上青天。
最终亲情成仇恨,欲望如壑太难填。
我弟从小爱撒谎,顺口就把理由编。
债台高筑办工厂,祸害全家受牵连。
人遇困境望援手,必须弄清所以然。
确实不是败家子,可以赞助给几千。
[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
——好久没写打油诗了,前一阵子学着填词,虽然出过一些洋相,总的来说还是有收获的,开阔了眼界。写微头条,我会尝试填词,回答问题,可能用打油诗相对来说更便于表达。
——说起来全是泪,被自己的弟弟骗去大半套县城的房子,是什么感觉?人家一分钱没有,全凭一张撒谎不打稿子的巧嘴,在全家没一个人知情的情况下,办起了一个制冰厂,专门给沿海化工园区企业提供冰块,听着还蛮励志的,是不是?可惜命运不好,他的厂办起来了,化工园区关停了,上百万的投入,只有十来万的钢材残值,每天都有人跟他要债,二分利的债每年二三十万利息,拿什么还?车子也被抵了,人家低调了吗?没有!我们全家前世肯定干了不少坏事,今生今世向这个讨债鬼偿还孽债。
——我有血淋淋的教训,希望我的答案能给朋友们一些启示。如果借钱的弟弟信用很好,现在银行对有信用的人放贷免担保,告诉他去银行拿贷款,你帮他承担一半利息,主要还款责任还是他自己,亲情不会变淡。如果借钱的弟弟信用不好,那就更不能借钱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对信用不好的人,一毛不拔,立即就成为仇人,看情况出点血,给他几千块打发他走,不要怕他纠缠。
——图源网络,侵权必删。
要不要借钱给亲弟?
谢谢邀请,这确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从亲情讲,姐弟之间,情同手足、血肉相连,兄弟有难处,姐姐义不容辞、理当出手相助。
从情理上说,这弟弟也有点不近人情,只顾自己,不考虑姐姐的难处,一二再、再二三向姐姐伸手、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稍不如意则反目成仇。岂不知姐姐有姐姐的难处,何况背后还有个姐夫,弄不好不但给姐姐的生活带来困扰,还会造成家庭矛盾、影响夫妻感情。
依吾之见,无论以前情况如何,先弄清弟弟本次借钱的用途,如果是遇到了特殊困难和过不去的坎,你在还有能力的情况下,该借还要借、该帮还要帮,毕竟一母同胞、亲情所在,岂能袖手旁观?前提是要和丈夫做好沟通、征得他的同意,避免为此引起家庭矛盾、影响夫妻感情。
若你手头并不宽裕,且弟弟借钱是为买车或用于其它高消费、通过其它渠道完全可以解决,则可婉言拒绝,一是有利于培养他量入而出的消费观念,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避免因超前消费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困境;二是可促使他克服依赖思想,激发他自力自强、克服困难的顽強拼搏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要态度和蔼、语言婉转,讲明自已的难处,获得弟弟的理解,万勿伤:
要不要借钱给亲弟?
咋一看这个问题提得很怪,亲弟弟找你借钱,难道不愿借?这太没人情味了吧!看完了全文,知道了其中事情的原委后,觉得这钱还真不该借。
说到借钱这事我也有感想发,我也遇到过几件不爽的事和感人的事。
曾经有位冉姓(忽略真名)朋友,好几年未联系了,突然有一天早上来到我家,说他父亲去世了,向我给两千元钱,这事是个急事,我毫不犹豫地借了他两千。这天下午我去这位朋友家吊唁他父亲,去了他家却是关门闭户的,这才知道上了个大当,气得我狠踹了几脚他家大门。
还有一位石姓朋友,他三番五次地找我借钱,每次借时许诺几时几时还钱,每次只借三五百,但到了“几时几时”却不提还钱的事,再后来找我借钱,我拒绝了。
这以后,姓冉和姓石的两位,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
与这两位相反的是,朋友范杰那次买房,还差二十万,我借给他时,他打了个借条。后来我买车时,差十来万,他借给我时,说不用打借条了,真的我也没给他打借条。
有位亲戚叫祝立,在我落难的那次,她给我送来三万块,从不提还钱的事。
所以我觉得:借钱借的是情感,还钱还的是人品。
回到问答的题目。你的弟弟人品不及格,所以可以不借,但你自己也要反思一下,那次找弟弟还钱怎么能吵架呢?
要不要借钱给亲弟?
情同手足好亲弟,
同甘共苦共命运。
不测风云突降临,
家贫如洗陷深壑。
重大疾病找上身,
住院治病缺资金。
亲哥送钱到床头,
弟妹含泪送哥行。
洪水无情家遭祸,
无家可归苦难重,
送钱送物解愁苦,
重见曙光建家园。
榜上有名读大学,
家境四壁空空矣!
献上借钱帮学子,
学成归来创大业。
雪中送炭熏弟家,
全家老小振旗鼓,
战胜祸患和苦难,
摆脱贫困奔小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