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是真心想恢复汉室,还是为自己想当皇帝?

正常情况下,开始刘备是没有当皇帝的想法的。当然不是他不想当,而是他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有那么一天,能当上皇帝。

作为一个小商贩,他有一定的武功修为基础,想建功立业是人的正常追求。开始他以贩卖草鞋和竹席子为生,只是为了谋生计而已。当黄巾起义,地方州牧、郡守招兵买马镇压黄巾,他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但是,他的感觉是建功立业的机会,而不是当皇帝的机会。此时的刘备,依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当个大官再能够光宗耀祖就心满意足了。

刘备是一个人,是人就有欲望。一个人的欲望也会随着地位的攀升而水涨船高。所以刘备的欲望也是一步一步逐步提高的。

镇压黄巾有功,他被任命为安喜县尉。此时他的愿望就是干好本职工作,然后被上司赏识,再得到上司的提拔。他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县令,再是郡守,乃至州牧,封疆裂土做个诸侯就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了。直到有一天,突然好运从天而降,陶谦提出把徐州让给他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想到自己能当皇帝。否则就不会推三阻四。刘备到处宣扬自己的仁义,其实阻碍了自己当皇帝的脚步。也间接证明他当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只是想当一个德高望重、名垂青史的封疆大吏而已。当然,能够出将入相更好。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就是刘备的初衷。直到随曹操进京面圣,被汉献帝认为皇叔,此时他还是没有称帝的野心。此时的他,只希望能拥有一块自己的天地,搏得个封妻荫子即可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有了称王称帝的野心呢?从许田狩猎开始。许田狩猎是一个转折点,是刘备和曹操关系的转折点;是曹操公开宣布汉献帝是傀儡的转折点;是大汉的苟延残喘跟建立曹魏的暗流涌动的尖锐对立、矛盾不可调和的转折点。刘备此时明白了,自己的理想必须要当上皇帝才能得以实现。乱世之中,没有最高权力,想做好事、做善事、做君子都很难。看到汉献帝的衣带诏,刘备豁然顿悟:自己没有资格做君子,甚至连做一个伪君子都是勉为其难的。自己以前的君子作风,其实就是一个笑话。刘备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他深深地懂得了: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就先要掌握最高权力。否则,仁义道德都是空谈。掌握了最高权力,你爱做君子就做君子;想做小人,别人也拦不住你。不掌握最高权力,想要解民倒悬、为民请命都是不可能的。

于是刘备想方设法脱离曹操的控制,用非君子的手段夺取了徐州。以前陶谦让给他,他都不要;这次人家不让,他就夺,因此他杀了车胄,夺了徐州。

这次刘备有了清晰的目标,思路也开阔了许多。想做个忠臣良将以恢复汉室,现在看真是太幼稚可笑了。于是刘备把恢复汉室的目标,调整为:以恢复汉室为手段;以自己开国建朝为目标;以统一天下,让百姓实现安居乐业为目的的新的战略构思。

要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就必须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要结束军阀割据就必须消灭曹操等大军阀。刘备的想法是:东汉这杆大旗不能倒,但是旗手显然不应该是汉献帝。多年以来,刘协已经被曹操打压的有气无力,未老先衰之像横生。对曹操的恐惧迫使他对曹操几乎百依百顺,完全丧失了一个帝王应有的尊严。

其实曹操就是色厉内荏之辈,有什么可怕的?假设哪一天上朝,刘协如果突然喝令武士拿下曹操,只要武士服从命令,谁又能奈何呢?恐怕曹操也只好束手就擒。然后列举曹操的一些列罪状,公诸天下,曹操集团还不是“树倒猢狲散”?

刘协太懦弱了。刘备意识到:靠刘协复兴大汉,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只有自己当仁不让站出来,才有可能打败曹操,实现恢复汉室的远大抱负。自己身为皇叔,不能趋利避害,一味应酬迁就曹操。自己应该负重致远,担当起恢复汉室的先锋和旗手。于是刘备决定: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择机称王或者是称帝,然后消灭曹魏和孙吴,再实现国家的统一。

刘备有了目标,但是自己的实力实在是打脸,具体实施的方案没有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使刘备茅塞顿开,使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刘备知道:东汉已经衰微,纲纪废弛难复,群雄凶残狡狯,仁义不可能感化他们;道德更没有丝毫的约束力量。

从此以后,刘备不再受曹操的约束,不再被朝廷诏书调来调去。因为奉诏讨伐袁术他损兵折将;因为曹操的密令他被吕布赶出徐州,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再发生了。

从此以后,刘备摘下君子的面具,夺荆州、取西川,他抚剑顾盼:去你的曹阿瞒,去你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悖逆天子的罪名我也不怕了;扣上“伪君子”的大帽子,我也不怕了……

当拥有了西南的益州和汉中,刘备却似乎没有了称帝的野心。因为此时他已经日暮西山,做个汉中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发号施令、一言九鼎,不也挺好的吗?但是群臣不答应啊!众文武跟着你东跑西颠、舍生忘死图的什么呢?群臣纷纷上表,请求刘备称帝。刘备此时却彷徨不前,不肯答应。诸葛亮说的好:

“当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是刘氏苗裔,继先世而起,即帝位是理所应当的。今天,士大夫长期为大王勤苦效力,也是盼望能得到尺寸之功啊!如果,您不服从大家的建议,士大夫们将会各求新主,没有人再愿意追随主公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以后,勉为其难地答应了。毕竟刘备出身太过寒微,他面对最高权力,突然有所犹豫、有所惶恐也是人之常情。

刘备给刘禅的遗嘱: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最后证明:刘备是一名真真切切的君子,而不是有些人眼中的伪君子。刘备当皇帝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是真心想恢复汉室,还是为自己想当皇帝?

东汉末年,也是东汉走向衰退的年代,刀兵四起,风云大乱,个路诸侯霸据一方,风云雾里浑杂的年代。

谁能建立汉室?这个疑问,组建汉室就是从建汉朝,个路诸侯都有野心,都想要坐江山当皇帝,才有刀光四起的结果。这里面分为三国。刘备霸据四川,孙权霸据江南,曹操霸据江北,三者之间都以曹操为中心而告终。

说刘备有没有野心,有这个心思是在三请诸葛亮时就有,也就是三顾茅芦产生政治舞台作下去决心,不管风云变幻莫测的时候,都以诸葛亮为导演,演注成功的三国志成旅。

罗汉中开场白一首诗。写的好。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陶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江山依旧在,

几渡夕阳红,

白发渔焦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切都是转影

空。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是真心想恢复汉室,还是为自己想当皇帝?

兼而有之。[捂脸][呲牙]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是真心想恢复汉室,还是为自己想当皇帝?

都可以理解

就像我們的八卦是错误或是无聊是一样的,正史也好演义也罢他由不得我们去干涉,特別是猜测的事情。

张飞为什麼怒鞭督邮,关羽为什么为他妈报了仇,貂蟬为什麼拜月……嘿嘿,说刘备是为了兴复汉室也不失理呀;董卓想当黄帝,袁绍想当黄帝,孙权、曹操都想当黄帝,鹅刘备也想当一回黄帝又怎麼了[大笑][大笑][大笑]

得之何喜,失之何忧。

能同生不能同死,这万里江山与俺刘备又为何物?哈哈,哈哈哈,刘备不是奸雄乃枭雄亦乃英雄也!大耳贼,好样的![大笑][大笑][大笑]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是真心想恢复汉室,还是为自己想当皇帝?

在东汉末年,天下纷乱之中,刘备出场就是和关张奔着勤王诏而来,可见刘备当初的想法就是匡扶汉室,这也是桃园三兄弟走在一起的基础。

刘备是贩履小贩,关羽是浪迹天涯,张飞是屠夫,是勤王令让三人结成生死之交。因此,没有任何可能和条件会有帝王之野心。

随着三人加入十八路诸侯同盟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丶三英战吕布,才被诸侯所重视。特别被曹操赏识,将刘备引见汉帝而成为豫州牧丶刘皇叔,刘备才真正走向政治舞台。

而刘备也被董国舅拉入保皇派,在帝的血诏书中挂了名。可见刘备也仍然是忠于汉室的铁杆一枚。

血诏书事泄后,大多数人被曹操捕杀。而刘备幸运地成了漏网之鱼。曹橾"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刘备险些失控露破绽,幸好一声惊雷掩盖了刘备慌张心虚的神色。

刘备出离后,才正式与曹操分道扬镳,以匡扶汉室游离于荆州刘表等皇族中。

刘备一直到48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才形成一个讨伐曹操的军事集团。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吴打败曹军,让曹操欲霸天下的计划彻底破产。

刘备在汉中大战中斩杀夏侯渊,一举奠定了在蜀汉的政权基础,第一次号称汉中王。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迫不及待地逼汉献帝禅让,建立魏朝。

消息传来,刘备和众大臣痛哭流涕,刘备二度哭昏过去。众大臣请刘备继汉室,刘备坚辞不就。不久,诸葛亮率满朝文武恳请刘备称帝丶光复汉室,刘备再三推托不得,勉强上了位。

可见在汉献帝禅让之前,刘备都没有称帝之表现。魏朝建立后,刘备为匡扶汉室建立了蜀汉(也可称季汉)政权。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是真心想恢复汉室,还是为自己想当皇帝?

当然是自己想当皇帝 !只是不能说出来 ,需要借助“恢复汉室”的这面大旗 。

想当皇帝并没错 ,只是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不接受 ,会认为那是谋逆 ,于是乎 刘备同志给自己扯了很多面大旗 :首先自称是中山王的后裔,狗屁 !只是编个谎 自抬身价而已 。又搞了个桃园三结义 ,忽悠关羽张飞两人为其卖命,又传出了一个讲义气的好名声 ;再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给武力扩张打下了基础 。

……刘贵手下的文臣武将 个个心里明白,所以他们强烈要求主公登基:为匡复汉室河山 !(其实就是谋朝篡位 )

历史就是一部扯淡电视剧 ,你方唱罢他登场 ,演的都是戏 ! 一壶浊酒喜相逢 ,想不上当也不行 ;古今多少事 ,都在糊涂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