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个脑洞:姜维如果帮助刘禅一统天下,他会成为又一个司马吗?
当然不会,因为姜维的理想就是做个中兴大汉的忠臣良将。何以见得?
第一、姜维没有独掌朝纲的野心。
我们知道,姜维曾经被黄皓所牵制,北伐半途而废。
蜀汉景耀元年,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王含、蒋斌为左军,蒋舒、傅佥为右军,胡济为合后。姜维和夏侯霸自领中军,共起兵二十万,出师祁山伐魏。
姜维在祁山前和魏国大将邓艾斗阵。邓艾大败亏输,就约定来日再次决战斗阵,姜维一口答应。
邓艾让司马望应付姜维,自己却带领大军袭击祁山后边蜀军大寨。结果,姜维识破了邓艾的计俩,派廖化埋伏在山后。邓艾中了埋伏,魏军先锋郑伦被廖化斩杀;邓艾身中四箭,差点被杀。张翼又引一军杀到,邓艾所带士兵全军覆没。
邓艾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只好使用离间计,以退姜维之兵。于是,邓艾派间谍党均到蜀汉交通宦官黄皓。黄皓被党均以大量的金银珠宝收买,就散步流言蜚语,说姜维对后主不满要投降曹魏。后主就下诏让姜维班师回朝。由此可见后主刘禅的昏庸。试想,如果姜维有投降曹魏之心,岂肯奉诏收兵;如果姜维忠于蜀汉,你此时下诏让他收兵,北伐岂不是半途而废?
姜维接到后主的诏书,颇为踌躇,眼看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却无计可施。廖化主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可轻动。姜维为了安定人心,没有听从廖化的建议,仓促退兵了。
姜维于景耀五年冬十月,再次提兵三十万,径取洮阳。姜维和邓艾大战几场,互有胜负。后来,姜维逐渐占了上风,邓艾龟缩不出,姜维把邓艾的营寨四面围困攻打。结果,又是黄皓进谗言,后主把姜维召回。
姜维回朝后,得知是黄皓作祟,就欲清君侧,进宫欲杀黄皓,却被后主阻止。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诏班师后主信谗、托屯田姜维避祸》:
后主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令近侍于湖山之侧,唤出黄皓至亭下,命拜姜维伏罪。皓哭拜维曰:“某早晚趋侍圣上而已,并不干预国政,将军休听外人之言,欲杀某也。某命系于将军,惟将军怜之。”说罢,叩头流涕。
姜维就没有杀黄皓,而是自己选择到汉中屯田避祸。试想,如果姜维要独霸朝纲,凌驾于后主之上,他能轻易就饶了黄皓?姜维作为一个手握兵权的大将军,杀一个宦官,简直易于反掌。他之所以放弃了诛杀黄皓的计划,就是不愿意给世人留下自己专横跋扈的印象。这证明了姜维要做一个忠臣良将的人生观。如果,他不接受后主的求情,而任性地杀了黄皓,就有损于他的忠臣良将的形象。试想,此事如果是换成了董卓或者是曹操或者是司马昭,谁还不是专权独断,还在乎皇帝怎么想?
姜维做事,很在乎后主刘禅的想法。因此,姜维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大权独揽的大将军。这就不同于司马昭了。
第二、姜维廉洁自律,他要做一个清官的榜样,而不是做一个权臣。
《三国志》中记载,姜维为官清廉,家里没有余财,而且没有小妾,生活很是简朴。蜀汉名士、大臣郤正评论姜维说:
“姜伯约担任上将的重任,地位处于群臣之上,而他的住宅简陋,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财,侧室中没有供他取乐的姬妾,后堂中也没有供他欣赏、享受的乐曲,衣服仅仅够穿的,车马也是配备整齐,饮食也很节制。官府给他的费用,他随手花完,也不奢侈、不敛财。考察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激励那些贪官污吏消除他们的腐败;而是姜维控制自己的感情,舍弃自己所爱,就这样他就觉得满足了,不再有过多的追求。”“人们都认为姜维投错了地方,以至于自己失败被杀,宗族被灭,因此就不去考虑其它方面,这不符合《春秋》褒贬的意思啊!”“像姜维那样喜欢学习,毫不厌倦,清廉朴素,处处节约,自然是当时做人的榜样。”试想,一个做人的榜样,怎么会架空皇帝,成为一个篡夺别人江山的人呢?
第三、姜维的北伐要统一中原,不是为了自己能够控制天下,而是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恢复汉朝的天下。
司马昭统一天下,是为了改朝换代,建立新的王朝。
而姜维从来没有建立新王朝的思想理念。姜维的内心深处,只认为汉朝不该灭亡,国祚需要延长。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价值观来进行。姜维之所以脱离曹魏,也是因为曹魏非但不能是他实现自己的梦想,反而是背道而驰,篡夺了汉朝的天下。
另外,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有兵权在手,姜维也受到一定的牵制。大将廖化的威望和资历也比姜维相差不大,也可以有效牵制姜维。
所以,姜维要想控制后主刘禅,恐怕是不行的。从各个方面来看,姜维都不像司马家族一样掌控朝廷和天下的可能。
司马昭,也是在经历了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代的苦心经营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做到了权倾朝野、一呼百应的。这些有利条件,姜维就更是无法相提并论了。
所以,如果刘禅同学能够有幸统一天下,姜维的最好结局就是:
像刘备时期的诸葛亮一样,尽心辅佐刘禅,就万事大吉了。其它的莫做非分之想!
开一个脑洞:姜维如果帮助刘禅一统天下,他会成为又一个司马吗?
这个假设不会发生,一件事足可证明姜维是忠臣,不是那种乱臣贼子。那就是邓艾偷渡阴平奔袭成都引起蜀汉政权极大恐慌,诸葛亮子、孙战死后殉国后,无人再战。在谯周的窜掇下后主出降邓艾,此时姜维率兵在剑阁与钟会对峙。后主下诏逼姜维降魏,无奈姜维降了钟会。钟会对姜维敬重有加,视为心腹股肱,并加以重用。以姜维的地位名气何愁高官厚禄,且年已五十八岁了,何苦费尽心思再谋东山再起?不为自己的家事、身后事想一想吗?结果姜维忠于蜀汉后主初心不改,冒死设计了策反了魏军大都督钟会,因机事不密,泄露的计谋,被魏兵所杀。从此事可确定姜维即使完成统一大业,权倾朝野也会象诸葛亮那样忠心不改,决无篡逆之心。这大概也是因果所决定的吧?刘备临终曾嘱咐诸葛亮,说是如果刘禅不肖,可取而代之。刘备这是有公天下的胸怀才说出这番话的,结果诸葛亮为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把天下为公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才有后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举。诸葛亮的表率作用也为后来的历代大臣树立了忠心为国的榜样。曹魏则不然,曹操自视功高,大权独揽,欺君罔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常怀篡位之心。其子篡汉为的是一家之私,结果司马懿及其子也依样画葫芦,跟当年曹家对刘家一模一样,也篡了曹家天下。这岂不是因果使然。也是公心与私心的必然结果。
开一个脑洞:姜维如果帮助刘禅一统天下,他会成为又一个司马吗?
姜维本是西北人氏,父辈为汉臣,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忠义仁勇礼智信”为儒学思想的精华。姜维文武双全,蜀汉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曹魏军队一般不和他们打野战。
诸葛亮看重姜维,主要是看中他是可造之才。姜维是公元229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投奔蜀汉的,当时27岁,诸葛亮悉心栽培他,将自已毕生所学倾尽相授。姜维天资聪敏,尽得诸葛亮谋略的精华,诸葛亮在世时,对他提拔重用,让他统领六千虎步军精锐,诸葛亮北伐时能出动的兵马至多五六万,姜维投奔过来只不过一二年,可见其深受重用。姜维深感诸葛丞相对自已爱护有加,自当尽心尽力,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公元234年去世,姜维在蜀汉只五年时间,诸葛亮选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袆,这二人都是荊州人,即蜀汉荊州派首脑诸葛亮的亲信。丞相府长史杨仪虽也是荆州派的,官位比蒋琬和费祎都高,可其心胸狭隘,格局太小,与征西大将军魏延的争斗使蜀汉实力损伤不少。姜维当时才32岁,在蜀汉属于小字辈,第二梯队接班人。当时除了蒋琬和费袆,吴懿、王平、马忠、邓芝等独挡一面,地位资历都比他高。在这些人中,车骑大将军邓芝特别看重他,邓芝为人轻高,为官清廉,老婆和孩子都经常吃不饱饭。他脾气孤傲,连蒋琬和费祎都要让他三分,但他对姜维非常喜欢,可谓惺惺相惜。
蒋琬死后,费袆当大将军,姜维为卫将军。费袆对北伐态度比较保守,他认为以“卧龙”诸葛丞相之才,北伐都是无功而返,“幼麟”姜维也难成功。所以,姜维头几次北伐,费祎给他所领军队不过万人,姜维比诸葛亮太过谨慎的优势是胆大,兵不过万人也敢攻打曹魏宿将雍州刺使郭淮,雍州五郡当时至少有四五万兵马,打了几仗,姜维还是全身而退,没吃亏。公元253年,费袆被曹魏降将郭修所刺杀,姜维进位大将军。当时他已是51岁了,他马上组织数万兵马出祁山北伐,初期灭雍州刺使王经数万兵马,可惜大将陈泰与邓艾驰援,姜维只好退兵。邓艾是姜维北伐劲敌,姜维与他数次争斗,未占上风。当时蜀汉后主刘禅昏庸,不理朝政,信任奸宦黄皓乱政,主持朝政的樊建与诸葛瞻也对姜维损兵折将不满,准备解除他兵权。姜维因对黄皓祸乱朝纲不满,请旨杀黄皓,后主不许。姜维虽为蜀汉军政首脑,但威望无法与诸葛亮为相时相比,蜀汉当时是荊州派与益州派相争,诸葛亮在世时,也只能和稀泥,姜维是降将,来自西北,根本无法掌控时局。姜维心自不安,请求屯田沓中,此时魏国司马昭知悉蜀汉内乱,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引兵十八万伐蜀,姜维想救援汉中,为邓艾、诸葛绪所阻,成都方面救援汉中出兵太慢,等廖化与张翼领军来时,汉中已破。姜维与廖张等死守剑阁险关,钟会无计可施。邓艾出奇谋,从阴平小道奔袭七百里攻占江油,成都派出诸葛亮之子卫将军诸葛瞻领军赴绵竹迎战邓艾。诸葛瞻不听黄崇的计策,据险而守,等姜维援兵夹击邓艾,而是与久经沙场,智计出众的邓艾打野战,大败而归。后诸葛瞻欲引兵突围,陷入邓艾军重重包围,伤重自刎而死,他的儿子诸葛尚及黄崇、李球、张遵等皆英勇战死。邓艾兵发成都,刘禅在益州派首脑谯周的建议下投降邓艾。邓艾让刘禅修书给姜维让他来成都投降,姜维使奇计,假意投降钟会,并挑拔邓钟二人关系。钟会诬陷邓艾谋反,将邓艾槛车押去长安。钟会在姜维挑唆下,想造反自立为王,事败与姜维双双被杀,邓艾也为监军卫瓘派兵杀死。
姜维虽然失败,但他忠心卫国的义举一直为后世敬仰,一直被人称为英雄,他生活朴素,不纳妾,家无余财。如果他能统一天下,一定不会居功自傲,取代蜀汉。姜维在曹魏只是一个小官,是诸葛亮器重提拔他,他一直继承武侯遗志“匡扶汉室”为奋斗目标,也是为报答武侯的知遇之恩。
开一个脑洞:姜维如果帮助刘禅一统天下,他会成为又一个司马吗?
姜维即使北伐中原成功,也不会成为司马父子一样的角色,不过有可能是权臣霍光的翻版。姜维以诸葛丞相门徒自居,愈挫愈奋,忠勇可嘉,最终得以明显天下,穿越时空,而不是他的大将军身份。大汉一统四百年江山,它存在的合法性毋庸置疑。王莽篡汉,前车之鉴;曹魏篡汉,司马擅权,欺弱凌寡,谬种流传。魏晋南北朝都是武人改朝换代,可见皇权不再神秘,有头脑的士族为家族长远利益,不敢再越雷池。姜维文韬武略,自然不屑做逆臣贼子。
开一个脑洞:姜维如果帮助刘禅一统天下,他会成为又一个司马吗?
一念忠,一念奸,实为权臣。
总体来说,广义上的三国,从何进开始,董卓、曹操、诸葛亮、姜维、东吴孙綝,到最后的司马懿都是权臣。
当然,权臣也分好坏。
诸葛丞相这种就是鞠躬尽瘁的忠臣,而曹操、董卓、司马懿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成为了反面典型,大奸臣是也。
但说到姜维,他却是最两极分化的权臣,诸葛丞相之子说他“外不能治姜维”,而三国小说的记载,姜维却是蜀汉末期的肱股之臣。
开个脑洞,姜维帮助蜀汉一统天下会怎样?姜维,最终也逃不脱历史安给他“权臣”标签的命运。
而但凡权臣,历史命运无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生前就被群起而攻之,比如董卓;二是天道好轮回,自己篡夺的政权被以同样的方式篡夺,比如曹操;三是其他文臣武将联合起来,把权臣诛杀,比如东吴孙綝;四是司马家族这种篡夺政权,却被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者和爱好者痛骂;五是诸葛丞相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被历史铭记。
属于他的命运,可能只有三种,要么他收敛所有欲望,功成身退,可以留下诸葛丞相一样被后世敬仰的忠臣之名;要么他的野心进一步体现,被蜀汉文臣武将合力击杀;要么姜维的实力足够大,成为下一个曹操或者董卓。
那么,姜维真的帮助蜀汉一统天下会怎样?首先,刘禅真的不像历史中的负面形象那样“扶不起”,他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几乎成为历史典范。他并不猜忌诸葛亮,虽说让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但相对其他权臣要么惨死,要么死后清算的结果,真的是一个忘记了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明君”。
对比一下,辅政大臣这样的权臣中,张居正被死后清算,鳌拜被康熙诛杀,张学良诛杀杨宇霆……
所以,如果姜维是诸葛亮一样的肱股之臣,刘禅几乎不会有诛杀功臣,巩固皇权之心。
那姜维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曹操或者司马懿呢?
有一定可能。
曹操曾说,他的野心是一步步起来的。所以,野心这种东西,不到最后是不会体现出来的。一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相当形象。
而姜维不是当年的何进,蜀汉宦官黄皓也不是十常侍,想用宦官制衡大将军姜维这种级别的人物,况且“已经”一统天下,这种想法很不现实。姜维下场取决于自己,他要不贪心就会留名青史,他要贪心注定遗臭万年。
如果姜维体现出了野心,他会不会被蜀汉朝廷制约?不会,很大程度上,他会成为比司马懿还司马懿的权臣。这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他的野心何时出现,而会不会被他自己压制。毕竟,权力这个东西,会无限放大野心。曹操、董卓也都是反面例子,屠龙少年终变龙。
开一个脑洞:姜维如果帮助刘禅一统天下,他会成为又一个司马吗?
不会的,姜维一心想继承诸葛丞相遗愿,北伐中原,恢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明知力所能不及,也依然想学丞相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姜维本是魏国将士,后因诸葛亮之计不得己而投蜀汉,并深得丞相的重用教导,言传身教。诸葛亮去世后开始在蜀汉政权崭露头角,执掌部分兵权。在法正费祎执政期间,执行的是与丞相相反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姜维只能每次以2万人的军队几度北代。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兵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损耗国力,兵疲民乏,加速了蜀汉灭亡。
姜维性格特点有如下几点:
1.忠诚,矢志不移,忠心耿耿,忠诚于蜀汉政权。
2.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独挡一面的杰出统帅。从投奔诸葛亮时的年轻将军到身居高位,掌管蜀汉军事的统帅。诸葛亮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当姜维在剑阁苦战时,刘禅在成都降了钟会,姜维临危不惧,慎重思考,假意归顺,谋划钟会谋反,意图恢复汉室,后泄密被杀。
3.清廉朴素,廉洁奉公,不贪求个人享受,不拉邦结派,任人唯亲,没有自己的班底。他住宅简陋,除了正室,别无妻妾。家无余财,从不声色犬马。按现在说法,是一真正清官。
4.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独断专行,思虑不周密。自从全面掌管蜀汉军事政权后,就独断专行,主张大力伐魏,以攻代守,恢复汉室,全面执行诸葛丞相定下的战略。在主张全面进攻时,没想到钟会另辟蹊径进攻成都,导致蜀亡。这也是他作为蜀汉丞相,没有大局宏观战略考虑,百密一疏。而假投降后,又急于求成,离间钟会而被杀,导致策划的复国梦破灭。
虽然后主刘禅很是器重姜维,全权放手姜维,而刘禅最宠爱的宦官黄皓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兵权,加以谋害。而姜维虽贵为统帅,对之也无可奈何,只能避而不见,说明处理内政的能力上有所欠缺。
姜维其实也清楚,凭蜀汉军事力量想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是不可能的。
假如假如脑洞大开,真的有北伐中原成功,刘禅统一天下,姜维也不会成为第二个司马昭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