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六耳猕猴被打死后,为何唐僧很少再对孙悟空念紧箍咒?

紧箍咒是一句咒语,大家都知道,只要唐僧一念这句咒语,孙悟空就头疼难忍,疼得满地打滚哀嚎不已。那么紧箍咒是从何而来的呢?

它是来源于一顶小花帽。这顶小花帽是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目的就是让孙悟空戴上,而后控制孙悟空。小花帽里有一个金箍,唐僧骗孙悟空戴上帽子后,金箍就从帽子上脱落下来,十分牢固地套在了孙悟空的头上。孙悟空想尽一切办法也摘不下来。

孙悟空先是用手往下扯,扯不动;又把金箍棒变作一个小起子,往下起,也起不下来。金箍就好像是长在了孙悟空的头上,与悟空已成为一体。唐僧一念咒语,就立即启动了金箍,金箍就开始收紧,孙悟空就头疼死了。

所以说帽子是不能随便戴的。“带色的帽子”不能随便戴;“高帽子”不能随便戴;小花帽也不能随便戴。总之就是:别人送的帽子都戴不得。戴上头去,要是不合适,想要摘下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不管戴上了别人送的什么样的帽子,肯定是受制于人的。

举个简单例子:别人送你一定高帽子,说你真是一个大好人,你如果接受了,刚戴上了。他就来跟你借钱,你借还是不借?借了你就可能有损失;不借又舍不得“大好人”这顶“高帽子”。所以我现在就是,一旦有人一再当面反复说我是个大好人,我就马上说:“过奖了,过奖了,我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他的不合理要求就不好对我开口了。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吧。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孙悟空对长在头上的金箍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就请求唐僧帮他念动咒语,给松下来。唐僧说,观音菩萨只传了他紧箍咒而没有传他松箍咒。这倒也是实话,唐僧也的确不会念松箍咒。他也压根没有想念什么松箍咒。像孙悟空这样的人,一旦给他松箍了,那再想收服他可就没有任何渠道了。

唐僧虽然有了一个有效控制孙悟空的利器,但是他并没有随随便便就使用。唐僧一共只念了紧箍咒五次。

第一次、是孙悟空刚刚戴上小花帽的时候,唐僧实验性地念了一次。这个很正常啊。无论是谁,都要试一试吧,要不怎么知道紧箍咒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呢?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唐僧知道以后总有一天要用得上紧箍咒的,因此一方面要试试效果是否灵验,一方面也要巩固熟悉一下咒语以备不时之需。

这样一试,唐僧就可以充分熟练地掌握咒语。实验成功,唐僧就可以藏器待时,用的时候就可以随手拈来。一旦发现不好使,唐僧就需要另想办法。

那么,紧箍咒对孙悟空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看《西游记》第十五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是怎么写的:

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儿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叫:“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三藏道:“你怎么欺心,就敢打我?”行者道:“我不曾敢打,我问师父,你这法儿是谁教你的?”三藏道:“是适间一个老母传授我的。”行者大怒道:“不消讲了!这个老母,坐定是那个观世音!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于我,他必然先晓得了。你若寻他,他念起来,你却不是死了?”行者见说得有理,真个不敢动身,只得回心,跪下哀告道:“师父,这是他奈何我的法儿,教我随你西去。我也不去惹他,你也莫当常言,只管念诵。我愿保你,再无退悔之意了。”

这就是孙悟空被彻底收服的整个过程。

“施之以恩、诱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说服别人为我所用的四大常规手段。但是对于孙悟空来说,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得“制之以力”。就是得有武力或者能力来制服他才行。

唐僧对孙悟空有解救之恩;有带他修成正果之利;有朝夕相处的师徒之情;有这样那样的大道理就不讲了。但是这四大手段对付孙悟空都不如一个小小的“紧箍咒”和一句秘而不宣的咒语。孙悟空乖乖收回了金箍棒。

所以说,一支队伍光有恩、有情、有理、有利还不行。“强制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于有孙悟空这等身怀绝技而又野性难驯之人的队伍。

第二次、是孙悟空不服从唐僧的命令,三打白骨精。白骨精变作一家老幼三口来诈骗唐僧,想要把唐僧捉回去大快朵颐一番。结果白骨精的“离间计”和“苦肉计”成功了。唐僧跟孙悟空产生了分歧,孙悟空不顾一切,三次打死了白骨精。唐僧忍无可忍,就要驱逐孙悟空。孙悟空赖着不走,唐僧只好念紧箍咒逼走孙悟空。

唐僧当时的想法是:孙悟空恶贯满盈,即使是取得真经也没有什么作用。取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积德行善,而孙悟空的所作所为正是背道而驰。像孙悟空这样的行事,取不取经又有何用呢?

这其实也怨不得唐僧。因为白骨精的变化,瞒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但是唐僧是肉眼凡胎,他又怎能识破白骨精的伎俩呢?孙悟空不耐心解释而是一味地我行我素,误会就产生了。

紧箍咒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用来驱逐孙悟空出取经队伍。后来唐僧落入黄袍怪手中,八戒和沙僧不是黄袍怪的对手。八戒只好去花果山请回了孙悟空。

第三次、是杨老汉的儿子等三十个盗匪拦路抢劫,孙悟空再次不顾唐僧的劝告,把他们赶尽杀绝。孙悟空不但杀了盗匪,而且割下盗匪的脑袋,把场面搞得十分血腥,惹毛了唐僧。唐僧大念紧箍咒。《西游记》第五十七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这样写的:

那长老在地下正了性,口中念起紧箍咒来。把个行者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下打滚,只叫:“莫念!莫念!”那长老念够有十余遍,还不住口。行者翻筋斗,竖蜻蜓,疼痛难禁,只叫:“师父饶我罪罢!有话便说。莫念!莫念!”三藏才住口道:“没话说,我不要你跟了,你回去罢!”

这一次是唐僧对悟空惩罚性质的念紧箍咒。

第四次、是沙僧邀请唐僧念咒的。原来出现了真假两个美猴王,菩萨、天神、老龙王、阎王等老熟人都无法分辨。沙僧就出主意,让唐僧念紧箍咒,头疼的就是真猴王。可是匪夷所思的是,两个猴王都一样的头疼难忍。

这次鉴别真假美猴王念紧箍咒,结果事与愿违,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五次、是在乌鸡国,妖精变成了唐僧,为了辨别唐僧的真假,孙悟空分别请两个唐僧念紧箍咒。结果,假唐僧不会而立即暴露出来了。

通过唐僧这五次念紧箍咒,我们可以看到,唐僧也不是随心所欲地胡乱念咒。唐僧念咒一般都是这样的时候:

第一、孙悟空不听劝诫,胡乱杀生,唐僧误认为孙悟空是怙恶不悛,不得已而念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杀死三十名盗匪都是这样的情况。即唐僧认为那些人不该杀,应该叫他们改恶向善;而孙悟空却是对他们不教而诛,认为应该以暴易暴除恶务尽。

第二、唐僧要驱逐孙悟空出取经队伍,孙悟空却不愿离开,唐僧才动用紧箍咒这个“杀手锏”。也就是说,孙悟空如果在唐僧要驱逐他的时候,老老实实地离开,唐僧也不会念紧箍咒的。

由此可见,唐僧的确是以慈悲为怀的,就是要惩罚孙悟空也是讲究分寸,适可而止。

那么,真假美猴王事件以后,唐僧为什么没有再念紧箍咒呢?原因是:

第一、真假美猴王事件以后,孙悟空痛改前非,不再对普通人大开杀戒了。

第二、唐僧师徒经过真假美猴王事件以后,变得空前的团结。以前他们都认为取经是为了别人的“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此后他们觉得取经是光明正大的事业,是为了自己修成正果而开始以苦为乐。

第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参加取经队伍都是为了脱离苦海而被迫无奈地参加。经过真假美猴王事件以后,他们变得为了追求极乐而心甘情愿地西行。心态一变,他的的言语道断都发生的根本的变化。唐僧师徒四个人由原来的互相埋汰、互相指责、互相伤害变得开始互相理解、互相友爱和互相扶助。

“世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唐僧师徒四人由天南地北组合在一起,经过互相勾心斗角、互相诋毁攻讦、互相伤害埋怨变成互相理解支持、互相关怀照顾和互相肝胆相照。

一部《西游记》是唐僧师徒四人不断犯错又不断纠错,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历经艰险而最终超越自我修成大道的过程。

所以我要说:“没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怎能干成大海一样浩瀚的事业;可是如果一开始就真的拥有了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任何事业岂不都失去了应有的风采?”

《西游记》中六耳猕猴被打死后,为何唐僧很少再对孙悟空念紧箍咒?

首先要明白六耳猕猴是谁?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孙悟空毫毛变的。不然没办解释六耳的出身来历。一样的种类一样的样貌一样的本事还一样的装备。关键是全世界还没人知道他的物种名称!

六耳猕猴这个名字是如来说的。真的假的只有如来知道,没有人做旁证。

当时的情况是唐僧屡次排挤赶走孙悟空,老孙忍无可忍。心想你虽然是领导,但你是观音选定的,我虽然是员工,五百年前就被如来内定了的好不?好比一个是老板定的人,一个是项目经理选的人。项目经理的人动老板的人,老板的人能一直服气?当然不会。

但这事有个不方便的地方:就是如来禁止孙悟空跟他直接联系,有事让他找观音解决,所以从前孙悟空有事都找的观音。孙悟空的问题就是如何跟如来直接联系,让如来跟观音和老唐发个话:悟空是我的人,是铁定要到达灵山取经的人,你们不要欺负他呀。

且看孙悟空如何操作:变个假悟空出来海扁一顿唐僧,先打了再说,看上面领导怎么个解决法。先是观音,她能说什么?当着取经队伍其他人揭穿孙悟空吗?孙悟空你打了唐僧,以后两人还怎么合作?都走了大半程路了,取经队伍这下不是要散了吗?再说你一个徒弟公然打师父,你佛教的脸面还要不要了?这样的团队取回的经书,还有脸拿来说教化百姓吗?所以观音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但是孙悟空的小心思观音知道啊。你想找如来直接联系,摆脱我控制,我才不会傻到自己提出这个建议。于是建议找玉帝。玉帝一看,这个气啊,你们佛教内部矛盾,找我出来陪你耍是几个意思?直接分咐:赶走。

接下来的地藏王心想,这顶目一直观音负责的,不归本部门管啊,也装傻充愣。

于是天上地下一通折腾,只有去找如来了。如来大领导也不白给,急中生智编出了个六耳猕猴,总算圆上了这个弥天大谎。

那么悟空的目的达到了吗?当然,如来亲口许诺猴子一个大职正果,将来可以跟观音唐僧平起平坐。

一方面这下孙猴子心满意足心轻气爽了,干起活来自然不像从前那般诸多报怨不满,另一方面大领导发话了,将来猴子还会和自己平起平坐坐一个办公室,唐僧自然不敢再放肆刁难了。

总之,自从打了一次唐僧后,孙悟空的关系绕过了观音,直接跟如来对接上了,唐僧不敢再念那话儿了。

《西游记》中六耳猕猴被打死后,为何唐僧很少再对孙悟空念紧箍咒?

据统计,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前后总共念了十次紧箍咒:其中前两次发生在小说第十四回,唐僧骗取孙悟空戴上紧箍咒后为了试验效果而为之;第三次到第五次发生在小说第二十七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犯了唐僧不杀生的忌讳,先后念了三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发生在第三十九回,唐僧为说服孙悟空去救乌鸡国国王念了一次,孙悟空为了分辨真假唐僧主动提出让唐僧念了一次;第八次和第九次发生在第五十六回,因为孙悟空打死强盗唐僧念了两次;最后一次发生在第五十八回,唐僧为了分辨真假孙悟空念了一次。

从唐僧这十次念紧箍咒的经历来看,它们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即这些念紧箍咒的场景均发生在西天取经的前半程,具体来说发生在真假美猴王故事之前。而真假美猴王故事之后,唐僧不是很少念紧箍咒,而是再也没有念过一次。直到顺利抵达灵山大雷音寺,孙悟空修成正果,紧箍咒自此也消失不见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唐僧彻底放弃念紧箍咒了呢?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原著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紧箍咒的由来和作用。唐僧在五行山救出孙悟空之后,孙悟空正式拜唐僧为师并加入了取经团队。但由于他生性顽劣、野性未改,自恃法力高于唐僧,不服师父管教,为此两人经常发生冲突。于是观音菩萨便将紧箍咒传授给唐僧,为的就是约束孙悟空的行为,让他听从于唐僧。小说第十四回写道:

老母(即观音菩萨)道:“……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作‘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念熟,牢记心头……他若不服你使唤,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凶,也再不敢去了。”

不过,从之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唐僧实际上并没有严格遵循紧箍咒的使用规则:除了两次为了试验紧箍咒效果,两次为了分辨真假被动念诵之外,其余六次都是因为孙悟空的行为招致唐僧不满而主动念诵的。不过孙悟空其实并没有什么过错,完全都是出于对唐僧乃至取经团队的保护而杀生,主观上并没有恶意。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唐僧实际上有点滥用权力的苗头,念动紧箍咒越来越频繁,稍有不如意就拿孙悟空开刀。而真假美猴王事件的发生,则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

真假美猴王事件其实是孙悟空为了争夺在取经团队中的地位而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码,六耳猕猴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孙悟空的二心幻化而成。在此之前,取经团队内部矛盾重重,相互之间勾心斗角、谁也不服谁,唐僧两次赶走孙悟空就是这种矛盾激化的具体表现。作为取经团队中能力最强、出力最多的孙悟空当然对此感到非常不满,于是便一手策划出真假美猴王事件,以此来确立自己在取经团队中的地位。从结果来看,孙悟空大获全胜。通过真假美猴王,唐僧终于看清孙悟空的重要地位,并因此改变了对孙悟空的态度。

在此之前,唐僧对孙悟空的定位仅仅是自己的贴身保镖,缺少对其最起码的尊重。在唐僧心目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都是他亲自救出来的,几人之间没什么区别,无非是时间先后不同。八戒、沙僧都能乖乖听话,为何你孙悟空搞特殊化?唐僧认为自己是取经团队中的核心人物,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威,孙悟空本事再大,也只是为自己打工的,只要你不老实就收拾你,绝不手软。第二十七回,孙悟空打死白骨精惹怒了唐僧,于是唐僧准备将他撵走。书中写道:

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

在唐僧心目中,孙悟空与八戒、沙僧没什么两样,把他撵走了,八戒、沙僧照样可以降妖除魔保护我西去。这种内心上的轻视表现出来就是频频念诵紧箍咒,一言不合就写贬书把孙悟空撵走。而在真假美猴王事件中,唐僧深刻认识到孙悟空对于取经团队的重要性,并且这种重要性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如来佛祖为孙悟空预留了成佛指标,观音菩萨亲自带回孙悟空要求唐僧接收,并借机警告了唐僧。第五十八回:

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菩萨道:“唐僧……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

孙悟空的话唐僧可以不听,猪八戒的话唐僧可以选择忽略,但观音菩萨的话唐僧是绝对不敢违抗的。从观音菩萨的话中,唐僧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团队中没有孙悟空,根本就不可能取经成功。这才明白孙悟空对取经团队意味着什么,因此才彻底转变了态度。

除此之外,通过真假美猴王事件,唐僧也看到了孙悟空背后所拥有的人脉资源。为了所谓的辨别真假,孙悟空先后拜访了南海珞珈山、天庭凌霄殿、地府幽冥界以及灵山大雷音,期间观音菩萨、玉帝、托塔天王、十殿冥王、地藏王菩萨、谛听、如来佛祖都在明知孙悟空意图的情况下非常配合的帮助孙悟空演好了这出戏,展示了孙悟空异常强大的人脉资源:无论在佛界还是在道家,无论在天庭还是在地面上,甚至在海里、地下,孙悟空都能游刃有余,这种强大的气场让唐僧不得不给予其尊重。

综上所述,在真假美猴王事件之后,唐僧之所以再也没有念诵过紧箍咒,主要原因在于他认识到孙悟空对西天取经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与此同时,孙悟空在真假美猴王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实力和背后拥有的人脉资源,也为他赢得唐僧的尊重增添了砝码。由此可见,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拥有强大的实力才是王道。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西游记》中六耳猕猴被打死后,为何唐僧很少再对孙悟空念紧箍咒?

托塔天王的照妖镜可不是充话费送的,满天神佛也不是打酱油的,连个妖精都分辨不出来怎么可能?老君的棒子可就一根,为什么两只猴子分毫不差,因为本来就是只有一只猴子,

取经路上,唐僧一直跟悟空杠,虽然你有本事,但我是师傅,咱俩得分清谁才是老大,就像白骨精那段,都知道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可能有十八的闺女,可我就非说那不是妖精,因为我才是老大!还动不动拿紧箍咒把猴子折腾个死去活来,打死几个强盗也特么念个不停,是时候教训一下这个老秃驴了!

悟空敢编个故事打唐僧,而且满天的神仙都不管,连顶头上司如来也不管,悟空打了师父,如来还给好处,这让唐僧是如何也没想到的,也让唐僧明白了猴子在神佛眼里的地位,他还敢再招惹猴子?

《西游记》中六耳猕猴被打死后,为何唐僧很少再对孙悟空念紧箍咒?

谢谢,诚挚的来替你回答。

孙悟空被唐僧从五指山下救出来的时候就因为不听唐僧的话而两人之间有隔阂,甚至悟空曾经为了自由要打杀了唐僧,结果被紧箍咒念的死去活来,因此两人之间就一直貌合神离。

猪八戒每次都在唐僧面前嚼舌根,污蔑孙悟空怎样怎样,唐僧也认为悟空恃强凌弱,所以对于猪八戒诬陷悟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两人都不关心,毕竟孙悟空猪八戒都是妖怪更加上以往身份显赫,所以唐僧从未将他们当做弟子,而是当做搭档同事,从没有教过心。

毕竟唐僧不是主动愿意收留悟空猪八戒等人,而是观音菩萨要求的,唐僧作为一个出家人,不杀生,但是悟空猪八戒等人都是妖怪,以吃人为生,这样让唐僧这个人类怎么想,作为一个佛家弟子怎么想。

而真假美猴王之后,唐僧才知道悟空一直以来已经将它当做了师傅,并且全心全意的去照顾唐僧,每天化缘打水,并且即使悟空在被误会的时候都没有打唐僧(六耳猕猴打晕了唐僧,抢了他们的包裹),唐僧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就将悟空真正的当做了弟子,所以从那以后就不在念紧箍咒了。

《西游记》中六耳猕猴被打死后,为何唐僧很少再对孙悟空念紧箍咒?

唐僧不敢再念、也无再念的需要了。六耳猕猴被打死后,如来佛祖亲口许诺孙悟空取经成功后成佛,并派观音菩萨亲送悟空回取经团队。

佛界一把手、二把手大佬出面,唐僧要再不识实务,下次就不是挨一棍子的事了。如此强大的背景,使孙悟空在取经团队中已经达到超然的地位,不但不再念紧箍咒,后期好多事情唐僧都要和悟空商量,甚至是请教了,而且悟空许多事已经在点拨唐僧了,在登无底船时还是悟空直接把唐僧推下去的,取真经返回最后一难,真经泡水后有几页毁了,悟空还给唐僧他们上课,讲了一番大道理,什么天地本不全,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所以真经也不能全,俨然师傅的派头了。

打杀六耳猕猴后,孙悟空六根清净,已经完全成熟了,不再犯打杀凡人之类的低级错误,应对妖怪更加得心应手,真正获得了唐僧、八戒、沙僧的尊重,可以说紧箍咒虽然带在头上,只是个虚像,即使唐僧再念咒恐怕也没有效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