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岳飞拒绝12道金牌的朝廷召令,他的后来的命运会如何?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说岳全传》中,岳飞并没有拒绝朝廷的诏令。我们可以先看看《说岳全传》第五十九回《召回兵矫诏发金牌、详恶梦禅师赠偈语》:

正说之间,又报有内史賫着金字牌,递到尚书省札子,到军前来催元帅起身。岳飞慌忙接过。又报有金牌来催。不一时间,一连接到十二道金牌。内史道:“圣上命元帅速即起身。若再延迟,即是违逆圣旨了!”岳爷默默无言,唤过施全、牛皋二人来道:“二位贤弟,我把帅印交与二位,暂与我执掌中营。此乃大事,须当守我法度,不可纵兵扰害民间,也不枉我与你结义一番。”说罢,就将帅印交付二人收了。

原来,在此之前,岳飞就收到一道圣旨,让他进京受封。岳飞要奉旨进京,其它大将都颇有微词。都认为应该商议一下再做决定。刘元帅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岳爷道:“此乃君命,有何商议。”

也就是说,岳飞从一开始就没有抗旨不遵的想法。而且岳飞正在对手下大将牛皋、张宪等做一些相应的交接和准备工作。只是这十二道金牌,一道接着一道,接连不断来得太快,显得好像是岳飞在犹豫不决。其实岳飞对皇帝的旨意一贯都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的。

岳飞进京受封,交出兵权,那么就成了砧板之肉任人宰割了。这就是宋高宗和秦桧的第一个目的。接下来的就是如何处置岳飞了。如何处置?岳飞功高盖世,应该加官进爵,封妻荫子,赏赐金银财宝啊。可是,岳飞偏偏不喜欢这些赏赐啊。皇帝赏给他美女,他拒之千里;皇帝赏给他金银财宝,他不屑一顾。总之,皇帝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奖赏给他了。人家韩世忠接受皇帝赏赐的豪宅美女,欢欢喜喜地回家享受生活了。而岳飞则沉溺于不能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遗憾之中。此时的岳飞与皇帝“离心离德”了。皇帝希望你享受生活,你不爱享受也就罢了。但是,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让皇帝好受啊。

迎回二圣,宋高宗怎么办?高宗皇帝放在哪里呢?“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么简单的道理,岳飞应该懂得啊!

其实,此时的岳飞最好的做法,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开开心心地享受生活。你越是懂得享受,皇帝就越是对你放心。君臣同乐,有何不可的?

岳飞和宋高宗的分歧就在于:岳飞想要消灭掉大金结束分裂状态;而宋高宗只要是能够偏安一隅保住皇位即可。于是,宋高宗和金国达成一致:两家讲和,不再打仗,都各自偏安一隅。岳飞就同时成了南宋和大金共同的“眼中钉”。大金国提出“必杀飞而后和”。宋高宗和秦桧就以此为由,卑鄙无耻地杀害了岳飞。

在电视剧中,十一道金牌被忠义堂的人拦截,但是最后一道没有截住而送到了岳飞的手中。忠义堂的人计划是,不让岳飞接到诏书,岳飞就没有抗旨不遵的顾虑,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北伐,一举消灭大金收服河山。忠义堂的打算的确不错,但是没有执行的好,最后一道金牌还是到达了岳飞的手中。以岳飞的秉性,只要是圣旨,无论对错,他都会坚定不移地遵守。结果也是,岳飞立即启程进京。

那么如果,这里说的是假如,假如岳飞抗旨不尊,那么他会有几种应对的方案?

当时的背景是,岳飞、韩世忠、刘琦、张俊四路大军会师朱仙镇,在朱仙镇大破金兀术的金龙阵。金兀术的六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只身逃回大金。金兀术就使用反间计,启用奸细秦桧做内应,一方面促使大宋退兵,一方面陷害“主战派”岳飞。秦桧就撺掇宋高宗下旨停止进攻大金和大金议和。宋高宗也不愿意迎回二圣,于是就采取了议和的政治策略。

岳飞要想避免被害,至少可以有三种应对方案。

第一、改变思维,及时站到“议和派”的一面。积极配合宋高宗的议和。这样,南宋和大金只要能够顺利议和,杀不杀岳飞也无关紧要了。宋高宗就没有必要冒着陷害功臣的巨大阴影去杀害岳飞了。最多是剥夺了岳飞的兵权,闲置起来而已。岳飞也可以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对局势可以保持三缄其口,不置可否就是。

第二、带领嫡系部队,自立为王,割据一方。不过,这样做就是造反了,岳飞肯定不会这样的。岳飞是精忠报国,宁可自己死一百次,也绝对不会反叛朝廷。

第三、听从刘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建议,乘胜进兵,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收复失地迎回二圣。然后,在开封府重新拥立宋钦宗登基为帝。这样的话,被动的就是赵构了。你要么取消帝号,承认北宋政权;要么就划江而治搞分裂。责任也不在岳飞。岳飞顺应民心,抗击金兵,又统一了国家,迎回二圣,兑现了赵构最初的誓言。没有任何人能找出岳飞的不是。宋钦宗也会以“再造大宋之恩”对岳飞大加赏赐。“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当时,岳飞如果这样做的话,刘琦元帅肯定是支持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他的意思;韩世忠最差也能保持中立;剩下张俊一人,即使反对也无法兴风作浪了。

岳飞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岳飞的“忠”没有弄明白。岳飞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忠的是什么?是忠于赵构本人?还是忠于大宋王朝?还是忠于大汉民族?这也是岳飞当时的历史局限性。

我们当然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岳飞。

“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就是痛苦迷茫中的岳飞。

宋高宗以后,宋孝宗彻底为岳飞平反,并追封岳飞为王。对于当时的岳飞遇害到底对错如何,也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岳飞拒绝12道金牌的朝廷召令,他的后来的命运会如何?

这可能有以下几种结果。

一,岳飞带兵前线打仗,而赵构断其粮草,便岳飞兵败,然后回朝治罪。

二,由于缺乏粮草,被困,然后战死。

三,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兵败自杀而死。

四,被金兵用计活捉,岳飞不投降,而被金人杀害。

五,如能胜,在战埸上取得金兵粮草,扩充兵源,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建不朽功勋,而后隐退做一员外生活。或在朝做官。但也很危险。

如果岳飞拒绝12道金牌的朝廷召令,他的后来的命运会如何?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倘若岳飞以此拒绝,继续北上,岳飞岳鹏举的命运将会改变,南宋王朝的历史将会改写。

历史上,在公元1139年,大金王朝权臣——都元帅、越王兀术(完颜宗弼)计杀主和派——左副元帅、鲁王完颜昌后,次年还公然撕毁宋金和平条约,悍然率大军南下。南宋宣抚使、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武昌郡开国公岳飞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斩杀完颜兀术女婿夏金吾,进军朱仙镇。

事实上,此时惨败的金兀术已经无力回天,准备放弃开封,北撤归金。金军大将韩常也不愿再战,派密使向岳飞请降。。然而,一个汉奸出现了。此人是北宋时的一名太学生,才华横溢,因郁郁不得志,深恨宋廷。此人对南宋小朝廷了如指掌,提醒金兀术:“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好一句:“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金兀术闻之,似醍醐灌顶,遂以外强中干之势,强逼南宋朝廷,于是便有了皇帝赵构一日“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

事实上,岳飞开始是想拒抗皇命的!此时形势一片大好,“天时地利人和”俱占。倘若岳飞继续挥师北上,虽说不能直捣黄龙,但也能尽收北宋时期的失地。

然而,历史偏偏开了个“国际玩笑”,赵构和岳飞“君臣不和”,赵构的“疑心病”严重了。实际上,此时,岳飞的军事实力如日中天,逐渐强大。有人说,岳飞提出“迎二圣还朝”的口号,让宋高宗赵构如坐针毡,怕失去皇位。俺实在是不敢苟同。倘若是岳飞真的打得大金求和,放回“二圣”。此时,宋徽宗赵佶已死,宋钦宗赵桓根本也不可能再登大宝,毕竟是个亡国之君。就是赵构答应,手下的文武百官都不会答应。事实上,岳飞也不答应。“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说着玩的。赵构真正担心的是岳飞做大做强,毕竟身经百战的岳家军,此时的军事实力和战斗力已相当的惊人。

据绍兴九年(1139年)统计:以岳飞为首的岳家军,至少有十二统制“军”。这十二军共由22名统制、5名统领和252名将官分别率领,其中有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84名。兵力数以十万计。

岳飞是民族英雄,这点毋庸置疑。岳飞是抗金名将,这点不容争辩。但岳飞不是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缺点,是人就有脾气。岳飞北上抗金时就已和赵构弄了一点不愉快。赵构春秋正盛,岳飞竟然在陛见时,向赵构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后改名赵昚)为皇储,以示高宗之正统。岳飞脾气上来时,还动不动“撂挑子”。

假设岳飞抗旨违命又是个什么样的结局?

俺认为主要有三:

一是岳飞以武力逼迫大金国求和,岳飞担任东京留守,加官晋爵,替南宋王朝固守中原旧土,子孙世袭罔替,世代镇守边疆;

二是岳飞失去南宋王朝的支持,兵败后,或死于金朝,或死于宋廷;

三是岳飞被赵构秦桧之流诬陷为“谋反”,遭到南宋小朝廷镇压,被迫起兵自卫,割据称雄。

历史根本没有什么如果!特别是第三个如果,对于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是不愿做的,也根本不屑于这样做。

最终,岳飞无可奈何地被迫班师回朝。

“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当金兀术的这封提出“议和”条件的信,送到赵构和秦桧的手中时,岳飞已必死无疑。

如果岳飞拒绝12道金牌的朝廷召令,他的后来的命运会如何?

大家好,我是古今事皆付笑谈中,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在封建社会的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正所谓“君要成死,臣不得不死。”臣子是没有拒绝的选择。若不遵从就是谋反,还会被天下人唾骂。岳飞若拒绝了金牌,即等同于谋反,不仅高宗会派兵去打他,还会被天下百姓唾骂。

这里既然说假设,那我们也不妨天马星空的想象一下。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这时岳飞被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若岳飞不接受,会有怎样的后续发生呢?

第一种:秦桧以各种手段阻碍岳家军的后勤补给,没有粮草供给的岳家军只能陷入死战,最终力战而亡。

这是最大可能的。

第二种:没有粮草等后勤补给的岳家军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成功迎回高宗最不想见到的徽宗钦宗二帝。由于得罪了现任皇帝,被奸臣设计陷害杀死。

第三种:直接反了,自立为主。由于正统皇帝犹在,岳飞不会得到很多的支持,故很快会被镇压,死于谋反。

第四种:投降敌人。一心报国的岳飞估计怎么也做不出。

第五种:对时局感到心灰意冷,带着心腹归隐山林,从此不问世事。

综上所诉,无论哪一种,岳飞下场都不会太好,只能说,岳飞虽能打,岳家军虽强,却依然不幸的成为了政局的牺牲品。

如果岳飞拒绝12道金牌的朝廷召令,他的后来的命运会如何?

如果岳飞拒绝几道金牌拒绝班师回朝,率兵一直按照自己的目标直捣黄龙府,把徽钦二帝迎了回来。也真还不容易,首先要顶着很大压力,赵构、秦桧会在后方一直捣乱,断绝军需供给,大造声势,岳飞叛逆,甚至发兵讨伐。既是岳飞成功,在民众的支持下迎回来徽钦二帝,二帝绝不可能重新豋位,因为他们毕竟是亡国之君。再者,赵构经营着政权,掌握着所有权利,不会让他们染指一点。把二帝养起来,给以太上皇的虚名,其实是软禁起来。赵构秦桧一定给设法摘了岳飞的兵权。岳飞为证实自已的清白,势必交了兵权。赵构秦桧最终还是要害死岳飞,因为君教臣死,臣不能不死这是其一。其二,秦桧还会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只不过是换了方式,换了地方,也可能叫“西窗事发”罢了。

如果岳飞拒绝12道金牌的朝廷召令,他的后来的命运会如何?

岳飞之死,源于奸臣秦桧挑唆宋高宗在一日之内连发了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速速班师回朝,抗金大业就此毁于一旦,岳飞也在不久之后被绞死在了风波亭,南宋也快马加鞭的走在了亡国的道路上。那么,如果岳飞拒绝这12道金牌的诏令,他的后来,又会有几种可能呢?

直捣黄龙,收复失地,宋朝中兴

首先肯定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如果岳飞抗旨不遵,他就没了上头的束缚,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自己领兵作战的天赋。不管是汴京,还是燕云十六州,还是别的失地,只要还有岳飞的一口气在,打,都给我打,整个中原版图再次被拼凑成功,大一统王朝由此建立,新的历史就这样被书写。

自立为王兴基业?班师回朝做忠臣?

岳飞抗旨不尊,跟金人掐架还掐应了,把金兵又都赶回了老家。这时候的岳飞,可能会面临着第二个选择,要么班师回朝,要么在北地再做打算。如果岳飞固执的留在北方,此时又有了两个选择,第一:自立为王。自己兵马在手,军功赫赫,哪一个开国皇帝不是从兵马堆里杀出来的,刘备可以、李渊可以,岳飞怎么不可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岳飞自此开创自己的岳氏王朝。如果不想自立为王,那就从被迎回的徽、钦二帝中挑一个,他当自己的傀儡,自己当这大宋王朝的幕后掌权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三国时期的曹丞相已经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如果是战胜后班师回朝,岳飞自己虽然没有把那12道金牌放在眼里,下了宋高宗的脸子,让一国的皇帝很没有面子。但岳飞仍旧是收复天下的大英雄,宋高宗怎么也得封给岳飞一个异姓王,才算对得起岳飞这么一个忠臣良将。然后岳飞享尽荣华,终老一生。

封建思想的束缚注定了岳飞悲惨的结局

可惜的是,上述的几种猜想,可能只会存在于后人想象中的网络小说里。将岳飞放在封建王朝的大背景下,从岳飞抗旨的那一刻起,就是宋朝人眼中的乱臣贼子,岳飞也就进了一个必死的死局里。

首先,岳飞虽然是三军统帅,可在军队里,可不是岳飞一个人的天下。韩世忠、吴璘兄弟这些将领,难道其中所有的人都会义无反顾的跟着岳飞造反吗?还是当他们得知岳飞有了不臣之心后,会第一个跳出来清君侧呢?虽然韩世忠在岳飞死后,曾经为岳飞鸣不平,这并不代表他可以跟着我们假想中的岳飞一起,做出违背儒家礼法、不君不臣的反叛之事来。所以,在岳飞拒绝12道令牌后,他肯能死在当时的军中哗变中。就算是所有人都开了上帝视角,愿意跟着“抗旨不遵”但仍对宋高宗“绝无二心”的岳飞夺回汴京城,但如此大逆不道的岳飞,真的不会秘密处死这个挑战君王权威的人吗?

事实上战死是最好的归宿

最后,也是最坏的结局,抗旨不遵的岳飞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直捣黄龙,而是在金人最后的反扑中兵败,被俘是死,回临安依旧是死。

这么多不同的结局,可惜的是,岳飞是忠君爱国的化身。儒家的纲常礼教给他的教导是,忠君,君为臣纲。尽管他所忠于的君主,不是那么的英明。所以,就算他明知自己这一回,十年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他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供状上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