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袁绍个人的弱点很明显,那么他为什么会谋士如云?
《吕氏春秋》《功名》篇有云: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意思简单粗暴。就是说:鱼鳖都愿意到深水中去;飞鸟都愿意到高大的树木上去;禽兽都愿意到茂盛的草丛中去。这是不是人们常说的攀高枝或者干脆就是趋炎附势?
东汉末年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的人事制度。也就是说,有学问、有才能、有本事的人,要么上边有人(三公级别的)向朝廷举荐,要么有公府或者是郡守的征召才能出来做官。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途径可以做官。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他自己年纪轻轻就是渤海太守。也就是说,他们家族即掌握了察举权,又有征辟权,可谓权倾天下。那么在当时要想升官发财,投奔袁家是不是最大的捷径?
俗话说得好:“学成文武业,卖与帝王家。”莘莘学子,十年寒窗,不就是博取个功名以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吗?所以,投奔袁家就是踏上了光明大道;跟着袁绍就有可能前程似锦。这基本就是当时有志之士的自觉共识。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权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俯之,太祖少与交焉。
这是《三国志》中记载的袁绍。我简单摘录几句。这几句就足以说明为什么那么多的谋臣良将投奔在袁绍门下。
人家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啊。最重要的是人家小袁相貌堂堂、仪表不俗而又折节下士。虽然,小袁老师的折节下士是叶公好龙。但是,大家都信以为真哪,不知道他不是真的好龙啊。当然,投奔袁家的也未必就是真正的龙。
事实也证明,袁绍手下也没有什么真龙。像三国时期的卧龙、凤雏、郭嘉、司马、公瑾等绝顶谋士就无一出自袁家的门下。
袁绍手下当时占有青幽并冀四个州,手下是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谋士如云。著名的大将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等;谋士有审配、逢纪、田丰、许攸等等。袁绍当时的实力和地盘都比曹操还要大的多。所以,前去搞政治投机或者是谋取功名利禄的人趋之若骛是再正常不过了。趋利就吉乃人之常情。所以18路诸侯公推袁绍为盟主。那么,我们对于投奔袁家的人也不必有所非议。
说袁绍对人才是叶公好龙,我有以下几点根据:
第一、曹操讨伐刘备时,田丰建议从曹操的背后袭击曹操。袁绍以小儿生病为由,拒绝了田丰。田丰当时捶胸顿足,以手杖击打地面说:“良机难再啊,却因为小孩生病而坐失,可惜呀!可惜呀!”看到了吗?不是田丰的建议不好,也不是机会不对,而是袁绍无心进取。我对此十分不解:你老袁既然不愿意听取谋士的建议,那你养那么多的谋士是何苦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把龙挂在墙上,和真正的好龙是两回事啊!
我老袁固然从善如登,但是我得告诉大家我从善如流啊!我需要一个爱贤、敬贤的好名声啊!好的领导不都是求贤若渴、敬贤如宾吗?尽管有些时候不过是作秀而已。看来善于作秀不仅仅是刘备的强项。
第二、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为大将。谋士沮授又进谏说:“颜良生性急躁狭隘,虽然勇猛,但是不能独自担当重任。”袁绍还是不听,依然由颜良担任大将。结果地球人都知道了,关羽万军之中斩了颜良。文丑替颜良报仇,又被曹操打败。袁绍损失惨重。
第三、官渡之战拉开序幕。沮授又建议袁绍应该想法和曹操形成相持的局面,打持久战。结果,袁绍非要急于跟曹操决战而拒绝沮授的建议。
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多好的建议啊,老袁依然不听。并且把沮授囚禁准备以怠慢军心之罪和劝阻袁绍起兵的田丰一起治罪。
第四、曹操在官渡和袁绍相持不下,许昌空虚。许攸建议袁绍分一军掩袭许昌,攻下许昌,就可能擒拿曹操。老袁又一次,放弃机会。并且怀疑许攸是曹操的奸细,赶了出去,并扬言永不相见。结果,许攸一怒之下反帮助曹操,为曹操提供了袁绍在乌巢屯粮的重要情报。曹操乌巢劫粮,打败了袁绍。
由于袁绍的外宽内忌,加上叶公好龙式地对待人才,谋士和大将纷纷离去投到曹操阵营。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大胜。袁绍也因为众叛亲离,大败过后一蹶不振忧郁而亡。曹操又一鼓作气平定了青幽并冀四州和乌桓。辽东公孙康投降,曹操统一了长江以北。
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官渡之战中期,曹操阵营有不少人认为曹操难胜,就跟袁绍书信往来,以给自己留条后路。大战胜利后,曹兵搜出了这些书信。有人建议曹操检查信件以查办这些摇摆不定的人。曹操只是苦涩地一笑,说了一句:“付之一炬”,命令把所有查获的同袁绍往来的书信全部当场烧掉。这一举动感化了许多左右摇摆不定的人,从此以后,他们对曹操开始死心塌地。由此可见,曹操的胸怀之宽广和手段之高明。
曹操从善如流,在官渡之战最艰难的时刻,听取了荀彧的建议,坚持到了最后。荀彧在给曹操的信中提到:袁军虽众,而不能用。情见势竭,必将有变。这些预言都一语中的,官渡之战的形式发展基本符合荀彧的预料和判断。
“众之所弃,虽大必亡;众之所助,虽弱必强!”这不就是说的袁绍和曹操这两位声势显赫的大人物吗?
有人说袁绍个人的弱点很明显,那么他为什么会谋士如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设想一个问题。如果三国没有曹操,北方谁是主人?我们得出的答案是,当然是袁绍。所以说袁绍弱点明显的人,是受了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影响。
袁绍和曹操曾经是年轻时候的朋友,两人气味相投。如果论才干,袁绍不在曹操之下。袁绍和曹操都是一路人,至于说袁绍外宽内忌,曹操又何尝不是。曹操杀荀彧、杨修之属,不都是这个表现吗?
至于说袁绍多谋少决,我感觉还没有达到那么严重的境地。袁绍如果是那么不堪,怎么能够成为讨董联军的盟主?连称雄一时,比刘备还要能干的公孙瓒都被袁绍消灭。而且在战争期间,袁绍多次表现出他勇敢果决的一面,这使得他能够占据幽冀并青四州。
就算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被人说是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最后还是把曹操打得部众投降,暗中私通。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发现的暗通袁绍的信件统统付之一炬,说,但是情况紧急,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他人。
我们可以看到,袁绍虽然是在官渡之战失败,但袁绍不死,袁氏不亡。曹操也一样拿他没有办法。只有等袁绍死后,利用他废长立幼的错误,分化瓦解,才灭了袁氏。
如果不是许攸的背叛,袁绍肯定会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到那个时候,所有袁绍的那些缺点就会都加到曹操身上。在找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就会说,曹操外宽内忌,冤杀忠良荀彧、杨修,多谋少决,和袁绍在官渡顶牛,不纳忠言。废长立幼,想立曹植。这时,这道题的题目就会变成,《曹操缺点那么明显,为什么还会谋士如云?》
因此,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如果从历史的真实角度来看,袁绍也是一代雄主,只不过他遇上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曹操。袁绍做事,还有汉代古风,这才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
就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来说,袁绍顾忌的是万一迎来汉献帝,他还要听从汉献帝的指令,不自由。而曹操根本没有这种顾虑,他直接就把汉献帝玩弄于股掌之上。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袁绍曹操的高下之分。
我们从史书中搜寻对袁绍的描述,可以看到,袁绍的本来面目。《后汉书》说道:
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盛哉乎,其所资也!《三国志》中则说道: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袁绍也是一时之表。曹操论及和袁绍讨论自己的战略意图时,袁绍说,自己要图谋北方,然后席卷南下。后来,袁绍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占据了北方四州,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
袁绍扫灭宦官,敢于和董卓当面相争。利用祖上四世三公的资源,折节下士,使得天下之人,争以袁氏为名。然后率领群雄讨董,身任盟主。最后消灭公孙瓒,占领北方四州。这里,充分体现了袁绍的雄才大略。
在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中,袁绍一百多人曾经被公孙瓒的二千骑兵包围,在箭如雨下的危急关头,袁绍拒绝躲入空垣,带领部下拼死抵抗,显示了袁绍的无畏精神。
当年高干、荀湛劝说韩馥让冀州的时候,就从“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三个方面说明袁绍的长处。至于说短处,那些不过是胜利者的挑剔罢了。因此,具有以上长处的袁绍,当然身边谋士如云。
而袁绍在进攻曹操前后,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突然不再信任忠心耿耿的谋主沮授,使得自己陷入一片混乱。我们知道,袁绍取得占据北方的胜利,沮授功不可没。沮授作为谋主,还统领着袁绍的大部分人马。
如果用历史上的一个例子比较,那就是项羽和范增可以相比。沮授对袁绍的重要性如同范增对项羽一样。范增一去,项羽灭亡。沮授失权,袁绍败亡。
范增是被刘邦的反间计给赶走的,而沮授则是被袁绍的手下进谗言夺权的。这里面是否有曹操的计谋在里面,也不好说。袁绍的失败,就在沮授一人身上,而不单单是史书说的那些莫须有的弱点。
可以说,袁绍的失败不是谋士少,而是太多了。真正的谋士沮授、田丰得到重用,袁绍则兴,不被重用,袁绍则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有人说袁绍个人的弱点很明显,那么他为什么会谋士如云?
袁绍家族自他的高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在汉代,三公是官僚集团的首要,是可以与皇帝坐在一起喝酒,讨论国事的人。
公元166年,袁绍的母亲去世,名门望族的家事,送葬者多达三千余人。袁绍和袁术统领各地诸侯,把葬礼搞得像是会盟一般。可见袁家的势力有多庞大。
早在袁绍领着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诸侯里也多是袁家的势力。袁绍就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野心。当时各路诸侯各有想法,但表面上还是打着“勤王”的旗号。唯独袁绍一边当着联盟首领,一边要拥立幽州牧刘虞登基,另立山头。可惜,刘虞本人不同意,包括曹操等人也不支持,就不了了之了。
等后来袁绍有了邺城,谋士沮授提出让他西迎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没有听取。而他的两个重要部下郭图,淳于琼提出不同意见:“…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奏,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秦失其鹿,先得者王”,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如自己当天子痛快。袁绍的弟弟袁术是第一个割据称帝的诸侯。而袁绍也不是没有动作,在消灭公孙瓒后,他曾命主薄耿苞在军中散步:“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的言论。
“赤德”代表汉朝王室,“黄胤”意味着取代汉室,另立新朝。可惜当时的主流还是倾向汉朝政权的,袁绍只好杀了耿苞,撇清自己。之后南下讨伐曹操的官渡之战,袁绍又突然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是以忠臣的面目出现的。
而至于袁绍的缺点或无能,都是来自与他为敌的曹操的阵营。《三国志》中有荀彧的“四胜论”和郭嘉的“十败十胜论”。
所谓的“四胜论”,荀彧说与曹操“争天下者,唯袁绍尔”。袁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而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其次袁绍缺乏绝断力,而曹操“能断大事”,应变不拘一格,“此谋胜也”。再次,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而曹操“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族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最后,袁绍靠着家族背景,“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而曹操“以至仁待人,退诚心不为虚美,行为勤俭,而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
郭嘉的十败十胜论,同样是从刘邦与项羽的典故里分析得来的,由于郭嘉是从袁绍那里投了曹操的,他说的很清楚:“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与荀彧在曹操阵营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这两人分析袁绍的缺点,被普遍认同。特别是“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评论,就连后来的《三国演义》小说和影视剧,也是按照此塑造形象的。事实上,边让,孔融,崔琰,毛玠等政治冤案,不正是曹操“外宽内忌”的说明吗?
《三国演义》不能成为历史人物特点的依据。包括《三国志》也不全能认同,陈寿毕竟是魏晋时代的人物,他写的书,也是要皇帝审阅的。所以他也只能重点显示曹操光鲜的一面,却不能太多的描述袁绍得丰功伟绩与野心。
所以说,袁绍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说的,是一个无能的割据军阀,而是一位没有走到最后的奸雄。东汉末年,诸侯并起,袁绍有家族势力背景,是最有实力的诸侯,自然就有许多的谋士追随。
而他手下无论是沮授,田丰,还是郭图,审配,乃至许攸,逢纪都是一代英才,未必就输于郭嘉,荀彧等的谋略。
有人说袁绍个人的弱点很明显,那么他为什么会谋士如云?
这个问题其实等于没说一样。
为什么呢?袁绍久经官场,见多识广,手下文官武将众多,领冀州牧,势力范围不小。
袁绍在诸侯当中颇有威望,曾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被推为盟主。袁绍的致命弱点是议而不决。
每逢大事出现,众谋士七嘴八舌的主意,他不知听谁的好?谁的主意对?往往刚愎自用,结果错失良机,打败仗。
但是,这不影响他的势力的扩张。许多人见袁绍兵多将广,势力雄厚,就纷纷投上门去效力,谋个一官半职,也好落脚谋生,如能受到袁绍或袁绍家人的宠爱,说不定还能光宗耀祖,弄个大官做做。
有人说袁绍个人的弱点很明显,那么他为什么会谋士如云?
男人和女人一样,
有一种叫魅力!
领导者需要这种人格的魅力。
袁公子的魅力,在一种特殊时期下的优柔寡断。
从侧面我们看他对待儿子和小妾的“小”事上,感觉得出来,这是袁公子的铁骨柔情。
看惯三国演义的打打杀杀,读者的初心已经被战争淹没。
许多原本善良的人,不再良善!
甚至感觉袁公子就是一个多余的人。
而恰恰相反,袁公子到死,跟随的人不在少数!
这就是魅力。
曹操也是猛将如云,但两人最大的不同是:
一个将人才当花瓶用,
一个将人才当柴火烧!
还一个不用提,
连二岁的小儿都懂!
所以呢,老百姓也看出问题来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铸造国基,没有人才,
是多么可悲的笑话啊!
有人说袁绍个人的弱点很明显,那么他为什么会谋士如云?
袁绍号称有“俊杰三千客”,他之所以这么“豪”,当时的人给他总结出了三大原因:天下人才济济,袁家品牌亮眼,袁绍礼贤下士。
我们可以把这三大原因归为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天下人才济济,袁绍“货源充足”所谓“时势造英雄”,东汉末年有一个“大势”,造成了天下的人才市场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个大势就是:儒学兴盛与选举制度的矛盾无法融合。
不知道您是否奇怪,三国大动荡的时期,怎么能出现那么多的优秀人才?其实应该反过来说,正是人才的喷涌与僵化的人才机制的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动荡。
我们先说第一个话题:东汉末年儒学的兴盛。
儒学从西汉中后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期,东汉后,儒学发展进入高潮期,门学教育下沉,太学教育扩容,形成了天下崇儒的兴盛局面。
汉顺帝时期太学规模扩展到3万人,加上地方教育,天下可备选的读书人超过十万。
再说的第二个话题:变味的荐举制度。
与此同时,东汉每年空出来的岗位不超过一千个,大多数读书人只能屈尊做小吏,或者当教书先生,为内卷添砖加瓦。
更可怕的是,这些少得可怜的机会,还被豪门世族集团垄断了,荐举成了豪门集团的内部交易,一般的小士族阶级根本没机会。
于是这群抱着“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读书人,只好一腔悲情,托身于豪门集团以求“曲线救国”。
巨大的供需失衡,让当时的社会人才“挤挤”,一方面,它促进了人才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当时的大环境造成了天下不缺人才,就缺老板的局面,典型的卖方市场。
事实上,不光袁绍帐下人才广众,每一个割据势力手下都有不少大咖级牛人。
地利:袁家四世三公,袁绍“门庭若市”天时是每个老板都具备的条件,袁绍还有别人不具备的小环境——袁氏家族积累的政治资源。
从袁绍的高祖袁安开始,袁氏四代人连续出了五位“三公”,冠绝当世。
四世三公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庞大的关系网和政治资源。
其一,袁氏累世高官,提拔了数不清的门生故吏。
其二,袁氏以硕儒立身,门下弟子成千上万。
其三,袁氏家族兴旺,姻亲交遍杨氏、陈氏、马氏等豪门家族。
这就形成了一张以袁氏家族为核心的关系网,他们与其他家族一起,几乎垄断了帝国从中央到地方的优良资源。
比如读书人想出士,当官的想提拔,袁家一句话顶普通人几辈子的努力。
袁绍到达渤海郡后,郡守主动表示让贤。这不是姿态,而是明智,因为袁绍代表了袁氏家族,以及围绕在袁氏家族周边人群的利益,这股强大的力量无人能取代。
当初袁绍出逃,董卓想追捕,有人劝他:“袁家势力太大,你要是把他逼急了,他一举反旗天下响应,那就糟了。”
董卓被吓得只好作罢,还给了他一纸任命。
曹操为何跟袁绍尿不到一个壶里?很简单,曹操属于小士族阶级,没那个资源,二者是非公平竞争。
袁绍瞧不起曹操,宦官后人,门第下贱。曹操也瞧不起袁绍,靠爹吃饭,德薄才浅。
谁找老板不想找个人气旺的?曹操没办法跨越这个障碍,至于袁老板是不是花瓶,谁知道呢?总得相处一段时间才知道吧。
人和:本初爱士养名,袁绍“众望所归”当然,我们也不能全把袁绍吸引人才的魅力归结为外部因素,袁术是袁家嫡子,咋就不如袁绍那么吃香呢?
这跟袁绍的个人修养有关,年轻的袁绍身上有一股子任侠之气,在党锢之祸时,他站在党人一边,拒绝出仕,隐居六年。
这个举动让袁绍攒足了人气,当时的名流张邈、许攸、陈琳、曹操都是他的座上客。
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袁绍态度旗帜鲜明表示诛杀务尽,并一手挑起了“十常侍之乱”。
事实上,这个愚蠢的行为直接摧毁了东汉帝国,但在当时的环境下,那叫政治正确。所以,当他举起讨董大旗时,他就成了当仁不让的领袖。
而袁术扛着袁氏嫡子的身份,却远没有袁绍的人气,他鼻孔朝天,靠袁家的资本强夺地方资源,虽说也能独霸一方,但也堵死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遗憾的是,袁绍虽好养士,却不会用士,门下才学之士成了他装点门面的花瓶。郭嘉就直言不讳地说:“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
明明养了一群虎,偏把他们当看门的狗。加上他的猜忌、好谋无断、不求上进,于是大失所望的高士们纷纷离去。
客观讲,以上三个因素少了哪一条都不可能有袁绍的煊赫一时。但一个人的成功拼的是内力,袁绍的三个优势两个是外力,唯一的“礼贤下士”还是个花架子,结果所有的辛苦都是在为曹操攒家底。
还是罗贯中的评价入木三分:“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