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历史眼光客观评价刘禅这个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历史眼光来看,就是要看大形势、大局面,就要有大视野。从今天的角度考虑,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落实到当时,其实就是三国要一统。
既然国家统一,结束战争是大势所趋,那么当时的魏、蜀、吴选择由谁来领衔大统一的伟大事业是当务之急。
魏国是当时整个华夏最大的国家是毫无疑问的。无论人口、地盘、军队的数量还是综合国力,魏国都远远大于吴蜀两国,甚至比吴蜀两国的总和还要大。所以,魏国统一天下,取蜀灭吴势所必然。而最后的发展结果也基本符合这一轨迹。
为什么说是基本符合而不是完全符合呢?因为,最后的结局司马家族的“晋”来了一个“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成功地占有了所有的劳动成果,使魏蜀吴三个国家统一于“晋”而不是魏。但是,没有魏就没有晋,所以从蜀吴两国的角度考虑,蜀吴归于魏也完全符合逻辑。
那么,对于三国一统的天下大势来说,刘禅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刘禅是什么样的人就不言而喻了。
第一、刘禅通权达变、心胸豁达、顾全大局,善于下放权力。诸葛亮在世期间,刘禅把军政权力完全下放给诸葛亮而甘当配角。在外交、军事、经济以及任免赏罚方方面面,刘禅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而从不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作为一个明正言順的皇帝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点,魏国和吴国都做得远远不够。魏国和吴国都因为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发生过大规模的流血事件。而刘禅对诸葛亮恭恭敬敬称为“相父”,事无巨细都维护诸葛亮的威信和地位。诸葛亮之后,刘禅对姜维也能够善始善终,使得姜维死心塌地、诚惶诚恐。
第二、刘禅具备广阔的人类视野、深刻的思想力量和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在决定投降时,能够选择魏国而不是吴国就足以证明这些。他在和大臣讨论国家命运的选择时,能够果断做出投降魏国而不是联合吴国负隅顽抗到底,就可以避免二次受辱的避坑落井的尴尬处境,从而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归属问题。他从整个人类命运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得失成败。他充分认识到,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战争必须结束,而且越早越好。他真的不愿意再看到广大将士们流血牺牲了。北地王刘諶要求死守不降,等待姜维援军,刘禅这样说到:
“今大臣皆议当降,汝独仗血气之勇,欲令满城流血耶?”
由此可见,刘禅的菩萨心肠和高瞻远瞩。
第三、刘禅大智若愚,政治斗争艺术炉火纯青。在司马昭宴请大会上,刘禅同学的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彻底涤荡了司马昭罪恶的杀心,不但自己得以安享晚年,还确保了刘氏家族几十代的平安,实属不易。这可远远比那个文采斐然的后唐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高明百倍。
第四、刘禅的所谓贪图安逸、胸无大志,其实就是顺应潮流,及时止损的无奈。刘禅亲眼所见诸葛亮穷兵黩武却事倍功半的逆势之为,自己忧心如焚却无能为力,只好等诸葛亮去世以后再择时而为。他内心深知:蜀国国力孱弱,统一天下,结束战争的历史使命不可能由自己和蜀国来担当,退位让贤是早晚的事。邓艾大军的到来正是他盼望已久的。所以,他的投降出乎意料的高效率、快节奏。刘禅对华夏一统望眼欲穿。但是作为继任者他又不能违背刘备、诸葛亮恢复汉室的政治理想。这样面对一项似乎名正言顺而实则艰巨无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难得糊度又何尝不是他最恰当的决策?毋容置疑,战争越早结束,国家越早统一,我华夏民族整体损失越小。刘禅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在正确的时间,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比物此志,在这个问题上邓艾与刘禅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于是才力排众议偷渡阴平冒死而来。
在刘禅榜样作用的带动,魏国皇帝曹奂很快禅让了;吴国国主孙皓积极自缚投降了,天下一统终于得以实现。
说到刘禅,我们就不可能绕得开昭烈帝刘备。但是,今天不是大书特书刘备那些光辉灿烂的丰功伟绩的好日子。对于刘备,我们只要和刘禅同学一起来个温故而知新吧!那就是: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如何用历史眼光客观评价刘禅这个人?
刘禅是亡国之君,但是刘禅投降之时蜀汉政权和其它灭亡之国不十分相似,蜀汉还有一定的扺抗历量尚可一战。刘禅如果抵抗到㡳做到鱼死网破可能会造成士兵和百姓更大伤亡,社会各方面会遭到更大的破坏。从破坏伤亡角度考虑刘禅投降有一定积极意识。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割据四川的政权没有一个能统一全国的,刘禅的投降不失为明智之举。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刘禅和诸葛亮共事很成功,两个人基本互相配合,互相信任支持,这在中国历史过程中几乎不常见,像霍光、张居正、多尔衮、鳌拜、肃顺等等多少位托孤之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悲剧。
刘禅在位期间蜀汉政权没有出现大规模杀戮清洗乱用刑法等事情。从某种角度考虑,刘禅不失为一位仁义之君。刘禅一段时间听信宦官黄皓,后来为了团结姜维,让黄皓向姜维道歉。刘禅遇到矛盾基本釆用息事宁人的态度。
过去许多人认为刘禅执政不行,称为“扶不起的阿斗。”许多影视剧作品刘禅形象也是又胖又蠢的低能儿形象。现代又有许多人认为刘禅大智若愚,甚至有的文章评价刘禅为千年明君,不贪恋皇位,为减少战争中人员伤亡,为天下苍生着想而自己承担亡国之君骂名。
历史就是任由后人评说的事情,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如何用历史眼光客观评价刘禅这个人?
三国蜀汉后主刘禅,公元223一263年在位,在曹魏大将邓艾兵临成都时主动投降,以“乐不思蜀”被人诟病,是被后世鄙视千年”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于公元207年战乱之时出生于荆州,小名阿斗,字公嗣。生母甘夫人在阿斗两岁时去世,与孙夫人生活了三年,孙夫人对阿斗痛爱有加。215年,刘备领兵回荆州解决与江东的边界问题,将阿斗接回成都,与吴夫人共同生活。先主刘备夷陵大败后,于223年4月在白帝城逝世,托孤丞相诸葛亮总揽国事,尽心辅助幼主刘禅,并嘱托刘禅对丞相以父视之。蜀汉建立在拼凑的势力上,有刘璋旧部,东州派,荆州派和元老派,但刘备元老派势力衰弱,刘禅毫无根基,聪明的刘禅让有政治远见与威望的丞相诸葛亮放手去做,只有诸葛亮才能平衡各派势力,稳定蜀汉局势。诸葛亮不负重望,安定内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提升国力。226年,诸葛亮亲自领兵平定南中叛乱。228年,诸葛亮上表北伐,后主不忤先帝遗志,不拂丞相忠心,表示支持。刘禅在多种环境中长大,只听取他人意见,但也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变得性情善良,多愁善感,深知父皇创业不易,自己又难当重任,一切由相父决断。。。刘禅做到了大智若愚,暗中稳舵。丞相诸葛亮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234年在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蜀汉仿佛是天塌下来了,但后主按丞相既定方针,由蒋琬接替丞相之职,使蜀汉正常运行。蒋琬之后费祎接任,二人都是守成之人,按诸葛丞相政策加事,稳定国家局势,与民生息,增强国力。允许姜维少量兵力伐魏,以继先帝遗志。在费祎遇害,后主刘禅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前台,重新安排人事任命,姜维为大将军,掌管全国军机。姜维为继承诸葛丞相遗德,致力伐魏,总共九伐中原,有胜有负,搞得蜀汉国家疲惫。在内宦官黄皓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甚至有意加害大将军姜维,姜维只得屯田避祸。后主在位二十多年了,早已身心疲惫,也不制止黄皓,使蜀汉日益衰弱。263年,司马昭谴三路大军伐蜀,魏军攻占阳平关,汉中失守。姜维率主力退守剑阁,抯挡钟会主力,邓艾率三千人偷袭阴平,围困绵竹,后主差诸葛瞻救援绵竹,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战死,绵竹失守,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召群臣计议,多数人主张攻打邓艾军队,此时蜀汉还有强大的兵力,成都兵力尚有万余,姜维有数万人马,各边防驻地还有许多军队。但以光禄大夫谯周为主的投降派认为蜀汉气数已尽,主张降魏。后主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连年北伐,国家财力衰竭,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天下总有一统之时,为民生计,还是投降了吧。于是后主刘禅率百官到邓艾营中投降。司马昭令蜀汉百官迁移洛阳,封刘禅为安乐公,并多次试探刘禅是否有反魏之意,刘禅为了生存,人为刀斧,我为鱼肉,只得违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刘禅躲过了司马昭的毒手,但成都投降和乐不思蜀留下千古骂名。。。其实“扶不起的阿斗”是个好皇帝,心地善良,大智若愚,他怎能不知先帝创业之难辛。但国力衰竭,百姓艰难,为民生计,为天下苍生,放弃战争,主动投降,留下骂名,让历史评论!
如何用历史眼光客观评价刘禅这个人?
人各有志,因古代是父位传子的帝王制度,刘禅不喜欢政治自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爱政治的人不愿政治对坑很正常,投降是他摆脱政治的最好办法,说他是扶不起的啊斗,就算他听到了他也不会在呼。
如何用历史眼光客观评价刘禅这个人?
成语典故“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无情嘲弄三国蜀后主刘禅。罗开玉和谢辉所著《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认为,帝业上看,刘禅不失为中常之君;帝品上看,刘禅是中国历史上肚量大和节俭,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确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刘禅为帝41年,分三阶段:诸葛亮时期(223-234年),刘禅“以父事之”;蒋琬、费祎执政时期,无为而治时期(234-253年);帝权失控期(253-263年)。诸葛亮对刘禅评价较高,赞其“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始终如一,凡事谦让,对诸葛亮大小权独揽的代政方式,虽有不满,始终克制。在无为而治时期,从蒋琬执政开始,刘禅基本掌握帝权,实际上控制蜀汉,主要表现在刘禅实际上掌握最高大臣的任命权。费祎死后,姜维执政,蜀汉进入最后十年的衰亡阶段,日趋没落。蜀汉猝亡之时,国势并没耗尽,或许还能苟延,之所以没成为现实,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后主帝权失控表现在不能控制姜维,姜维北伐多以失败告终,极大耗损国力;宦官黄皓干政,黄皓的无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蜀汉的猝亡。历史上对刘禅评价主要有可次齐桓、中常之君、昏弱之君三种。陈寿持中常之君的观点,评论“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持刘禅是昏弱之君看法的,占绝大多数。对刘禅评价不可一概而论,从帝业来看,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刘禅为帝之后的事,不能说完全无关。刘禅营造一个安定的后方,就是巨大贡献。在蒋琬、费祎时期,刘禅无为而治,维持国家正常发展,故帝业上不能完全否认,应该说其不失为中常之君。至于帝品,众观其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为其显著特征。期间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与同期魏吴相比,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朝廷要员之间的内部倾轧,执政班子相当平稳。刘禅能够大胆用人,无为而治,唯一的问题是晚节不保,放纵宦官黄皓。生活作风方面,刘禅应属简朴型君王,也是一个爱民的君王,除善待土著、不大兴土木之外,在面临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间二者只能选一时,选择百姓的安危,听从谯周之劝说,在前线尚未败亡之时决定降魏。有史家认为,刘禅选择不战而降,主要是从减少当地战祸角度着眼。与当年刘备在败走长坂时的选择异曲同工,真正爱民的刘禅损害自己的名誉而让人民多得实惠。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怀念刘禅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庆历之前,一直有刘禅的专祠。庆历年间蒋堂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下令拆毁刘禅祠,曾引起蜀人普遍不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