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的老人,大家觉得在家里过世还是在医院过世较好?
这个问题还是有城乡之分的,一般大部分城里老人会选择在医院过世。但有时候,这个问题也由不得自己,有的老人疾病突然,可能家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突然心梗就去世了,或者于睡梦中离世。
在医院工作的时候,内科病房算是送行离世老人最多的科室,有的大医院一晚上就“送走”好几个。这些老人大都身患重病,临终到医院治疗,家属也都希望能治好回家,其实也都知道“可能回不了家”。不过,医院还是很安全、随时可以救治病人的地方,老人离世前各种疾病痛苦症状会得到及时救治和临终关怀,会减轻其痛苦,也会让家人和亲属得到宽慰。病人在家里临终时可能会很痛苦,家属即使心疼也感觉无能为力,老人离世了也会觉得内心不安。
除非老人有遗愿自己选择在家里离世,否则一般情况下还是会去医院。谁不想在自己家里离去啊,但老人临终时如果清醒,会顾及到儿女们的感受,怕自己在家里离世以后孩子们住在这里会害怕,同时自己也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希望能得到救治而再次转危为安。
去年三月,我公公就是突发疾病去的医院,他平时很少到医院看病的,人老了,往往会比较忌讳去医院检查或治疗。在他意识丧失时,儿女们也不甘心老父亲就这样离开,因为一时接受不了如此打击,所以就选择全力救治,最后还是在医院离世了。
我的记忆中,我姥姥就是一定要回故土去的,选择回自己的老房子离世,所以临终时我舅舅来大连把老人给接走了,回到老家没几天她就离开了我们。
所以,我现在就想,如果我有那么一天,还是希望选择在家里吧,如果老伴和儿子嫌弃,而自己又神智不清的时候,其实在哪里离世无所谓了,顺其自然就好。人来到这个世界,想开了,宇宙间哪里都是归宿……
图片来源网络。
年纪大的老人,大家觉得在家里过世还是在医院过世较好?
年纪大的老人过世是在家,还是在医院,城里、农村就有很大的区别。毕竟城里人居住空间小,老人的去世又是大事。做为农村人说不准到底那个好?
不过我们这的农村,最忌讳老人在医院去世。因为一旦在医院去世了,遗体进村受阻挠,还不能进自家院子的。也就是说,老人只要有一口气在,进了自家,村里人基本上还会来看他最后一眼。如其不然,只好在院外搭丧篷停放,设灵堂祭拜,搭帐篷过事。尽管这么做了,儿女们仍心留遗憾和内疚,也会在村里落下不孝的名声。
因此老人住院病情不见好转,家人们早早地在家里订做、制作老衣,收拾房子、院落,并特意烧好老人住的土炕。在医生确诊“就在这一两天”的时候,都会把老人接回家去;有的老人,病情紧急,医生会给注射“强心针”,救护车送回去。我岳父就这样,注射了“强心针”,进家门是被背着的,第二天早晨就去世了。
老人临终前,就有村里老人或者懂这一方面“规矩”的,剃头、梳头、穿衣服,还能将老人咽气后的一些“老规矩”做完,不像在医院里妨手妨脚,即刻设起灵堂。让老人“驾鹤西去”。
年纪大的老人,大家觉得在家里过世还是在医院过世较好?
这个要看情况而定,我孩子的爷爷病了十几年,最后3个月卧床了,走时候都没去过医院,当时的情况如果去了医院就是全身插满了管子,在医院等着最后,所以最后我婆婆决定不送医院,因为是在农村,家里也宽敞,按照当地农村的习俗办理了丧事;但是我母亲也是病了好多年,她没有卧床,今年初一早晨送进医院后抢救无效,在医院去世的,因为在城里房子又小,楼层又高,最后在殡仪馆订了个2万2天的灵堂规格仪式,办理很好,就是她老人家没回老家,她也能理解,毕竟现在城里那点房子就只能这样,走时都很安详!这很欣慰!🙏🙏🙏
年纪大的老人,大家觉得在家里过世还是在医院过世较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作为过来人来解答。
在农村,年纪大的老人,大都希望在家里过世,而不是在医院里。
农村老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人老了,讲究个叶落归根 ,寿终正寝,不希望在外做找不到家“孤魂野鬼”。
我的母亲享年79岁,她身体一直很好,她一生要强,热爱劳动,一直仗着身体好什么事都扛着不吱声,也没停止劳动,因为病看背了,导致身体虚。后来看她不对劲去医院住院,三天后医生说没有治疗价值了,还是回家料理后事吧,当时自己年轻,一直没法接受要回家的事,我们带着氧气袋回家后,当天晚上母亲就去世了。
在老房子里,母亲走的安详,走的坦然,满面皱纹,瞬间舒展,眉清目秀的感觉。虽然到现在不能接受母亲的离世,但她驾鹤西去的瞬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听说这样离世的老人是幸福的。
我的父亲享年94岁,父亲在世时,最担心的就是在去世时不能老在家里,所以最后几年,我们姊妹四个谁家都不去,说是怕赶到谁家了,只在两个哥哥家一家一个月轮流住,但我二哥一家在县城,距家十几里地,去二哥家是他最不情愿的,只在这时我还能趁机会接他住几天,大哥家作为老家,是他最向往的地方, 看他日常表现足以证明这一点。父亲老了,晚上起夜摔了一跤,一下就昏迷了,我们感到医院时医生说垂危要住ICU,当时考虑父亲年龄和实际情况,我们拒绝进ICU,让医生保守治疗,尽量减轻父亲痛苦。
住院第二天,父亲病情告急,医生下了病危通知,撤销治疗,给父亲穿戴好一切去世衣物 ,满怀痛苦带父亲回家,半路上突然想摸父亲手,一摸竟然还是温的,软的,(我清楚记得母亲当时一会身体就僵了)。赶忙告诉兄姐,这才明白父亲在等待回家,老在外面是他这几年的忌讳,他在坚持最后一丝气息,虽然脉搏都一直摸不到了。但他还在坚持。
十几里的路程,到家安顿好父亲以后,特意去摸父亲的手, 他老人家安息了。
联想我们村里今年拆迁了 听哥嫂说很多人哭过,尤其是老人,都说老了也没个窝了,连个挺尸的地方都没了,听得我心里很是伤感,很是难过。同时也为父亲感到一丝欣慰,若是我老父建在,不知会为没了老窝忧虑成什么样子。
很多年轻时在城里在外地工作的老人,年纪大了都要回老家,尽享晚年,叶落归根,弥留之际,在老家院子里,一波接一波的本院后辈去看他们,也许是垂危老人在世的最美好回忆。
农村有句老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也许是对这个问题最贴切的回答吧!我是落地化雨,希望我的回答能引起大家共鸣。
年纪大的老人,大家觉得在家里过世还是在医院过世较好?
2013年初,我母亲突然感觉胸口上象是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十分难受,我便带她到医院做了检查。经检查,诊断为“心脏衰竭”。
经过10多天的住院治疗,母亲觉得病已经好了,我便为她办了出院。
然而,过了不到3个月,母亲又觉得胸口不舒服,我于是又将她带到了医院。医生说,这是母亲的“心衰”又发作了。
我顿时感觉有点奇怪,便私下里问医生说:“上次住院不是治好了么?怎么才3个月不到又发作了?”
医生很耐心地解释说:“你母亲得的是心脏肿大的病,医学上称为‘心脏衰竭’。这个病无法逆转,属于绝症。”
我不甘心地问:“心脏肿大了不可以消肿的么?”
医生进一步解释说:“你母亲现在的心脏就象是打足了气的皮球,如果消了肿,就象是皮球泄了气,整个心脏就会失去泵血功能。而如果继续肿大下去,会引起呼吸衰竭,进而危及生命。现在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延缓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期。”
我一听,急了,问医生说:“那我母亲的这种情况可以维持多久呢?”
医生说:“也许几年,也许几个月,说不定,总之是很凶险。”
医生的话虽然说得很肯定,但是因为我母亲身体一直还算硬朗,加之我从未想过母亲会这么快离开我。因此,对于医生的话,我是半信半疑。
这一次,也是经过10多天的治疗,母亲的病又一次缓解,母亲便要求出院。见母亲如此,我只得去征求医生意见。
医生说:“你母亲的病也就这样了。她自己觉得没问题可以出院了,就让她出院吧。住在医院,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回去以后,如果她觉得不舒服了又再来住院吧!”
听医生这么一说,我只得为母亲办理了出院。
这一次,在家里住了只有一个多月时间,母亲又感觉到心脏不舒服了,我又急忙把母亲送进了医院。经过治疗,母亲的病情又得了控制,于是,又出了院。
过不多久,母亲又感觉不舒服,我只得又将母亲送进了医院。
此后,经过4、5次的出院进院,母亲进出医院的频率也越来越快。从最初的2、3个月进出一次医院,到后来只有一个多月就要进出一次医院。而时间也不知不觉已到了2013年11月,母亲生病也将近一年了。此时,母亲又住进了医院。
也许是感觉到母亲来日无多了,大哥便召集我们兄弟几个说:“妈妈的病是越来越重了,我看不如拿点药回去吃,不要让她老在医院里(即在医院去世的意思)”。
大哥说这话的意思是,按照我们当地习俗,人老(死)在外面再运回去,是“冷尸”(请恕我对母亲的不敬)进屋,会不吉利。而如果在家中去世,则属于“热丧”,加之母亲也是快80岁的人了,是“白喜事”,别人也不会讲闲话。
我一听,不由来了气,不等另外两个哥哥表态,就大声说:“这个绝对不行!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妈妈在家中等死!一定要让妈妈在医院终老!”
另2个哥哥见我动了气,只是默不作声。
我见哥哥们都默不作声,意识到自己太冲动了,便对他们进行了解释。
我说,妈妈的病虽然说治不好了,但她自己并不知道(我们一直瞒着她,她以为自己得的就是一般的心脏病),她一直认为自己是能治好的。因此,她还一直抱着生的希望,在积极配合治疗。另外,母亲虽然病重了,她的思维一直是清楚的。如果我们现在把她放在家里用药,她肯定会立即陷入恐惧和绝望之中。一方面,她认为自己是得了绝症,治不好了,就会陷入对“死”的恐惧;另一方面,妈妈会想,自己养育了这么多子女,现在病了,居然不让我去医院,这不是让我在家“等死”么?如果真的这样,妈妈在临终之前一定会对我们这些子女们感到绝望,辜负了她的养育之恩!那些迷信的东西和别人的闲语碎语,怎么比得了妈妈的养育之恩?
听我这么一解释,哥哥们似乎终于茅塞顿开,同意母亲住院直到在医院里老去。
2013年12月7日晚上11点多钟,在最后一次住进医院20多天后,母亲在医院里安详去世。
那天,我做好晚饭,于下午6点多钟送到母亲病房。其时,母亲正坐在病床上与父亲说话,虽然身体看起来有些虚弱,但精神状态却还不错。
我一边招呼父亲吃饭,一边给母亲喂饭。
这一顿饭,母亲只是象征性地吃了几口便吃不下了,我便给母亲喂了些水喝。之后,母亲便摧我早些回去。
我一看时间,才晚上7点多钟。便对母亲说,我再坐一会就回去。
过了大约10多分钟,母亲在沉重的呼吸声中睡去了(也许母亲当时已陷入昏迷,因为这一睡,母亲再也没有醒来,但是我不知道)。
我便叫了几声“妈妈”,除了沉重的呼吸声,母亲没有反应。我见母亲呼吸虽然很重,但呼吸的频率似乎很正常,认为她是睡着了。
我便对父亲说,妈妈睡着了,我就回去了,明天我再送饭来。晚上有事,记得打我电话。
父亲说,好的。
回到家中,因为比较累,我稍微洗漱了一下就独自上床睡了(我妻子那天去外地看望正在读书的孩子去了)。
就在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床头的电话响了。拿起电话我一看,是父亲打来的电话,我顿时感觉到不妙。
我拿起电话一听,说话的是跟母亲住在同一病室的陪护家属,只听他在电话里说,你妈妈不行了,正在抢救,你赶快过来。我一听,赶忙一骨碌爬了起来,穿好衣服之后,又赶紧瞄了一眼时间。此时,正是晚上11点50多分钟。
接着,我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医院(医院距我家很近,步行不到10分钟)。此时,医生正在病房里紧急抢救我的母亲。
然而,不管医生如何努力,母亲终究还是走了。
母亲的去世,虽然很突然,但她走得很安详!
不管是我,还是父亲,包括母亲自己,都没有料到她会在那天晚上走了。
没有痛苦,没有恐惧,母亲是在睡梦中走的。
虽然,突然的离世,使得母亲在临走之前没有留下任何的只言片语,但我认为这很值得。因为自始至终母亲都认为自己还有救,因而没有对我们交待后事。虽然有些遗憾,但我更不愿意母亲在绝望中交待完后事之后离去。
母亲的安详离世,应该是她修来的福份吧!
从我的经验来看,家中的老人如若真的生了重病而无药可救,我们可以选择把他(她)安置在医院里进行维持性治疗,让他(她)在医院里平静地去世。这样做有如下几点好处:
一、避免老人在恐惧中去世。对死亡的恐惧是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尤其怕死。
让老人在医院去世,他会觉得医生没有放弃,自己还有希望,可以有效减轻甚至是完全避免(象我母亲一样)老人离世前对死亡的恐惧。
二、避免老人对子女的误解。俗话说,养儿防老。尤其当一个人老了病了之后,对于子女的依赖尤其强烈。可以说,没有哪一个老人病了之后不希望子女救他的。
因此,当老人得了不治之症,如果子女们选择让他在家中去世,老人极有可能会产生一种“子女再多也没用”的感觉。也许,老人嘴上不会说出来,但他心里一定会充满着失望。甚至极有可能误认为子女们在让他待在家中“等死”。而如果让老人在医院去世,则一切误会都可避免。
三、可以让自己心安。虽然说,生死不由己。但是,尽己所能地让老人安详离世。我想,这是每一个子女的心愿吧。而医院做为临终前的关怀所,是最能让老人安详离世的地方。因此,选择让老人在医院去世,最能让子女们心安。
当然,如果老人自己坚持选择落叶归根,不愿“死”在医院,我们自然必须遵从老人的意愿,让他在家中去世。
此外,老人已陷入昏迷,呆在医院已没有任何意义,自然也可以考虑让他落叶归根,在家中平静地去世。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不知大家赞同否?
年纪大的老人,大家觉得在家里过世还是在医院过世较好?
标题应该是:年纪大的老人,在家里过世好?还是在医院里过世好?
这个问题觉得还是每个家庭成员,或者老人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吧!如果是我的话,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或者自己已经各个器官都不行了去医院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如果家里的子女们怕,如果死在家里会给他们今后住在这个房子里面有心里阴影的话,就按照子女们的想法办理吧!不过我觉得,如果没有治疗效果的话,还是放弃所谓的抢救和不必要的治疗了,没有必要所谓的尽量延迟生命的了,那种浪费钱不是主要的,而是病人更痛苦,放弃生命也是最后的解脱,活着的时候就要有心里准备,正确面对生死。特别是到老了,没有不要想太多,更不用留什么遗嘱要子女们这样那样的买什么墓地啊!骨灰就是肥料嘛!种什么都可以,或者撒向大自然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