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具体指的是什么?
潜艇是能够潜入深海中作战的舰艇,在几百米深的水下与地(海)面和空中相比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卫星和地面雷达都发现不了它的踪迹,而专用的反潜机等虽然可以发现它,但地球的70%都是海洋,在这么广阔的地域发现它也不容易。
所以潜艇是现在战争中的一种利器,可以进行突袭,攻其不备,决胜千里。当然潜艇部队是非常辛苦和充满危险的。为了隐蔽行踪,潜艇在深海中潜行或潜伏几个月是家常便饭。不说别的,光说潜艇部队的心理素质就要求极高。
现在因为疫情集中隔离的人不少,有些人十四天的隔离就已经难以承受,接近崩溃,而潜艇部队可是几个月,而且在几百米的水下,日月星辰都看不到,那种煎熬非普通人所能承受。
大家都知道海水随着水深的增加,压强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吃的深海鱼都是扁扁的样子,那是因为浅海那种圆润身材的鱼是无法承受深海压力的。相反深海鱼到了浅海也难以存活,也适应不了海水压力的变化。
潜艇为了能够下潜几百米艇身要求非常坚固,所以潜艇不可能有水面舰艇那样宽敞的舱室,而且潜艇的设备也异常多、异常复杂。所以留给潜艇部队的生活空间极小,所能携带的生活物质也比较有限,因此潜艇部队的生活也比其他部队更加艰苦、单调。
潜艇部队生活艰苦还只是冰山一角,潜艇部队各种风险也很高。因为潜艇是在几百米的深海里,艇身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一旦潜艇某零部件不能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危险是相当大的。前苏联的潜艇就曾出现过整艇全军覆没,葬身大海的恶性事故。在事故的风险等级上,潜艇和飞机类似,一旦出现事故都是相当严重的。
题主所说的几种情况都是可能导致潜艇出现重大故障的因素。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潜艇都可以深潜至水下几百米,更深则风险太大,制造的成本奇高,而且活动的区域变小。但是海水深度比几百米深的地方多了去了,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一万一千多米。
海面整天波涛汹涌,但几百米的水下也并非风平浪静,受地域、洋流、地震、海啸等各种因素影响,可能某一区域水的密度会发生急剧变化,有时会反常地变小。潜艇遇到这样的区域会不由自主地向密度小的深水区进一步下降,这就是“掉深”,如果不能设法摆脱出来,一旦掉到超过潜艇的承压能力,潜艇将被海水压扁,导致恶性事故。
水是有浮力的,一个拧紧盖子的空矿泉水瓶是不可能沉入水底的,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要想让它下沉,你需要用手使劲往下按或者往瓶子里装满沙子。潜艇也是一样,为了艇员生存,潜艇中间要有空腔,想按照规定的意图下潜,要往潜艇里抽海水增加自重,而想上浮又要往外排水。所以潜艇有非常复杂的机械装置,有众多的管道和阀门,一旦其中的一部分发生故障破损,潜艇就会进水,如果在几百米水下水的压力非常大,想堵住破损的地方比地面上要困难很多,可能的危害也大很多。所以潜艇会设计几个相互独立的舱室,一个舱室进水如果故障排除不了,就把这个舱室密封住,防止进水进一步扩散,再寻求办法自救。
而起火的危害很好理解,在地面上火灾都是非常可怕的,在几百米水下的潜艇舱室更是可想而知,潜艇舱室里氧气非常宝贵,一定发生火灾,会大量消耗舱室的氧气,人员容易缺氧。潜艇因为长时间在水下,环境潮湿,电器容易短路和老化,所以防火压力不小。俗话说:水火无情,潜艇舱室里因水和火发生故障的风险同时存在,而且风险很高。
所以就有了题主所说的这样的说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潜艇“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具体指的是什么?
图为潜艇掉深示意图
所谓潜艇的三怕就是军队在使用潜艇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三类对潜艇安全威胁比较大的事故。首先一怕掉深指的是潜艇在水下行驶时遇到的一种情况,大洋中的海水密度并不是一致的,潜艇在行驶时很可能从高密度海水中忽然进入低密度海水,此时海水浮力骤减,“变沉”了的潜艇就会忽然下坠,这种情况就叫做“掉深”。
因为掉深后的潜艇深度会迅速下降,外壳承受的压力就会迅速增大,像一般潜艇的潜深只有几百米,承受过大压力后潜艇就会破裂沉没,所以这种情况对潜艇威胁很大。因此中国372潜艇在遭遇水下“掉深”后凭借自救安然无恙,能被国内记集体一等功。
图为潜艇驾驶室内部
其次的二怕进水指的是由于一些意外情况,艇内涌入海水,此时因为深海压强大,海水会不停进入潜艇,而且因为艇内温度比海水高,很容易形成水雾,很影响之后的损管作业。潜艇中管道众多,空间狭小且布满设备,如果损管不能快速堵住这个缺口,一方面海水会损坏各种设备,另一方面海水不断地涌入就会减少了浮力,变沉的潜艇就会沉没。
图为中国潜艇进行失火演习
最后的三怕起火也就是艇内起火,和平时期潜艇起火的原因主要是潜艇电器设备老化、此时舱室湿度大、再加上电器设备绝缘降低,就容易发生短路造成火灾。潜艇中火势较小时可以用衣物、毯子等物体覆盖扑灭,较大时则用蒸馏水、淡水或空气泡沫扑灭,水上状态时还可以用化学泡沫与二氧化碳灭火,实在不行就封舱灭火,因为潜艇多数火灾起因是电器,所以禁用海水灭火防止走电。火灾对潜艇一方面会损害各种设备,另一方面会消耗氧气,很容易造成窒息死亡,对潜艇威胁也很大。
这就是潜艇三怕的具体情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关注本号,提供更多的军武知识科普。
潜艇“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具体指的是什么?
核潜艇因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强大的杀伤力,被誉为远洋隐形杀手。但是这样的超级武器,面对海水变化,也是能躲就躲着。稍不注意遇到海水跃层就会变成深海断崖,无论多强大的潜艇到了它面前,也只有瞬间解体的份,即使是美核潜艇也不例外。这不,美4000吨核潜艇瞬间变成废铁,129名士兵当场丧命,22枚导弹长眠海底。
不愧是被称作潜艇杀手的深海断崖,前一秒是盟友,下一秒就是敌人,众多核潜艇也是苦不堪言。本来吧,大多数情况下,越往下海水密度较大,潜艇可以寻找温度和盐度密度突然发生变化的区域,也就是海水跃层。隐藏自身行踪,躲避水面舰艇声呐的搜索。但是有一种少数情况,是下方海水密度较小,这就是深海断崖,穿越温度和盐度跃层的潜艇会由于重量大于浮力而迅速下沉,一旦超过了安全潜深,潜艇就会被巨大的压力压瘪,再先进的潜艇也无能为力。
美国那艘“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这样,在一次下潜试验中倒霉的遇到了深海断崖,作为当时美国最先进的核潜艇,服役还不到两年就被海水挤压成了一堆废铁。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故从二战后,各国海军就频繁遇难。以色列海军在一次取货途中,就遭遇了同样的事,一艘“达喀尔”的潜艇命丧地中海,后经过30年的寻找,一次偶然中在3000米的深海找到了它的残骸。
但是同样是遭遇潜艇杀手,我国海军却创造奇迹死里逃生。遭遇险情的第六分钟,372号潜艇的艇壳就已经被挤压到变形。第八分钟潜艇总下沉就达到了300米左右,而最大安全深度也就是300米。千钧一发之际,我国海军的临危不乱,第一时间关停主电机,避免进水导致全艇短路;迅速封闭舱室,避免进水波及其它舱室;迅速关闭30多个阀门、堵漏,将进水控制到最少。最终372潜艇化险为夷,致敬中国海军!
潜艇“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潜艇“三怕”,是人们根据潜艇所处水下环境及作战方式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对潜艇存在较大威胁的特殊情况,分别是“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
图注:国产372潜艇曾遭遇水下“掉深”,后来成功自救,安然无事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潜艇的“掉深”。潜艇“掉深”是指潜艇在水下定深航行时,突然从海水高密度区域驶入低密度区域,浮力顿减,在短时间内仅依靠车力和舵力难以消除负浮力,使潜艇如同疾驶的汽车在负浮力作用下快速掉下悬崖,专业上称之为“掉深”。“掉深”是潜艇水下航行最危险的状况之一,产生潜艇“掉深”的原因,主要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和声速迅速降低有关。潜艇在水下航行中,如突遭“掉深”,会立即失去浮力,急剧掉向海底,大多数常规潜艇的有效潜深为300米,潜艇不受控制的掉到安全潜深以下时,会被巨大的海水压力破坏,造成失事。
再来看看什么是潜艇“进水”。潜艇“进水”是指潜艇舱室内意外破损进水,出现损失浮力,升降舵和高压气失事排水系统使用不及时,就可能使潜艇快速形成负浮力差、力矩差及下潜惯性,进而使潜艇掉入极限深度,造成艇毁人亡的事故发生。
最后再来看看潜艇“失火”。所谓潜艇“失火”是指潜艇舱室内发生火灾,轻则损坏电器设备,影响潜艇正常工作,重则火势蔓延难以扑灭,艇员窒息而死,甚至发生爆炸,造成艇毁人亡。潜艇发生火灾的原因主要是潜艇电器设备老化、舱室湿度大、电器设备绝缘降低,极易发生短路造成火灾。
潜艇“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具体指的是什么?
兔哥哨位谈谈这个问题:潜艇做为水下兵器,大海大洋是它的生存作战的场所,地球上三分之二都是海洋,广袤无垠的大海成为潜艇的最佳隐蔽场所,海洋上面波涛汹涌,而潜艇航行的深度都是风平浪静,但是,这也不代表潜艇是安全的,潜艇和其它所有武器装备一样,也有出故障的时候,另外,海洋也不总是那样祥和,海面下面也是暗藏杀机,危机四伏,下面就说说潜艇的危机。
潜艇在水下的危机可不只是题目所问的这三点,只不过这三点是一个代表性的问题,首先是掉深,掉深是一个俗称,也就是海水断崖,简单说就是海水盐度、温度变化形成的变跃层现象,或者说是盐跃层现象。海水里是含盐的,海水受气候、温度等影响,盐度、密度、声速等都会发生改变,密度大的海水水域浮力也大,密度小的海水水域浮力也小,如果潜艇从密度大的海水水域进入到密度小的水域,潜艇的浮力就会突然性的减小,潜艇就会极速下沉,也就是掉深。潜艇如果遭遇掉深危险性极大,我们知道潜艇的下潜深度通常都是几百米,如果迅速掉深潜艇掉深深度一旦超过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潜艇的壳体就会因无法承受海水巨大的压力而被海水压碎。
潜艇出现掉深的危险性在于无法预知性,潜艇在水下隐蔽航行时,通常都是使用被动声呐静默航行,无法预知海水密度突然性的改变,留给潜艇采取应对措施的时间极短,如果不能及时采取上浮措施就会短时间内造成事故。潜艇遭遇海水断逃脱的成功率很低,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最新锐的“长尾鲨”号攻击型核潜艇在位于美国科德角附近330公里的海域遭遇海水断崖,突然遭遇海水断崖,潜艇快速掉深在2300米的海底,129名船员全部遇难。1968年,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在地中海海域神秘失踪,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发现,判断为遭遇了海水断崖而失事。
潜艇在水下航行中,突然发生管道破裂,或者是艇体破裂进水也是一个极度危险的险情。潜艇进水非常危险,由于水的压力巨大,如果潜艇处于深潜状态发生进水情况,进水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水流就像是射出的水炮一样,很难采取堵漏措施。潜艇内的电器设备,电瓶等等都是怕水的,进水对潜艇的危险性是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的。
潜艇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同样是致命的。现在的潜艇上都有自动灭火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扑灭潜艇火灾。潜艇空间封闭,依靠供氧系统供氧,一旦发生火灾,火消耗氧气的速度是非常大的,短时间就可以把潜艇内的氧气耗尽,这可不是电影中表现的那样的场景。潜艇火灾导致潜艇沉没的可真不少,即便是现在的潜艇,因为火灾造成失事的也有案例,而且不是个案。所以,潜艇对于上述三种情况是非常重视和忌怠的,太可怕了。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潜艇“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具体指的是什么?
1.潜艇掉深,这里李晓伟为你分析,假设潜艇排水量为1000吨,深度100米的淡水中航行,正常驶入大海之后,由于潜艇排水体积不变,而潜艇所处区域,水的密度变高,那么这时候潜艇,还是排开1000立方米的水,由于水的密度增大,潜艇的浮力由1000吨增加,这个时候的潜艇不进行操作,就会由平衡状态转入上浮状态,因为1000吨的海水是重于淡水的,所以潜艇浮力增加,这个时候,潜艇需要往水柜注水,保持100米潜深。
潜艇做完这些操作之后,浮力与重力又保持平衡,但是这次的浮力是大于1000吨的,那么接下来潜艇又进入淡水区,由于还是排水量还是1000方,所以浮力减小到1000吨左右。这个时候的潜艇,由平衡状态转入“下潜”状态(掉深),因为之前潜艇,为了保持平衡,水柜注水了所以自身重量增加,导致浮力小于重力,这时候需要用高压气,把水柜的水吹出来,否则就掉深。
2.潜艇失火,其实潜艇失火主要是电池,电池无论是铅酸的,还是锂离子电池,都有失火的问题,而常规潜艇在水下,是依靠蓄电池提供电力推进,所以携带大量的电池,电池不免存在短路的问题,不能百分百避免。
3.潜艇进水,潜艇内部压力和大气压一样,潜艇所在的深海比大气压大很多,所以潜艇哪怕破一个针眼,都会导致向高压水枪向艇内喷水一样,并且连带有,导致短路的问题(海水导电),还有潜艇进水自身重量增加,这样导致的浮力不平衡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