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农民种的水果都卖不掉,中国为何还大量进口东南亚的水果?

现在随着中国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认识了更多的外国的事物。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让中国人更多的了解了外部世界,很多国外的商品,因为在中国没有或者在中国质量并没有国外的更好,又或者是价格比国内的便宜等等原因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和喜欢,水果也是如此,很多国外的珍稀品种,被中国人认识和喜欢。一些品种的水果为某国的特产,虽然中国也有种植但要么数量少,或者质量差,不如原产地的新鲜美味。有一些东南亚国家,由于气候原因,更适合生产水果加上规模很大、劳动力便宜,所以价格并不比国内更贵,即便是进口,依然非常便宜,以上种种的原因就形成了中国市场对国外的水果的需求。有生意当然有人愿意做,有钱赚当然是很多商家求之不得的好事情。所以现在很多的国外水果会大量的进入到中国,并且销路很好。

国内水果滞销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的,其原因也是有很多方面,广大的农民为了能尽快致富,在自己的土地上除了种植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以外,更多的是选择种植水果,而很多人在做出这项选择以前并没有做深入的市场调查, 造成某些品类的水果供大于求,有些果农种植的水果品种过于传统,过于大众化,而缺乏更好的吸引力和更高的附加值。

有些果农还是按照传统的观念进行种植和销售,在产品质量把关、产品分类以及服务上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前面的回答里面也有一些因为这类问题而失去销路。

根据这些现实情况广大的果农应该充分认识到,一方面要积极的进行市场分析,在品种、上市时间等各个方面能够尽量实现差异化,来保证有良好的销路和良好的收益。

第二点是要不断地进行品种的优化和劣质品种的淘汰改造你获得更优质的质量来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第三点,果农应该更多的注重市场观念,在没种之前就应该把销路落实好,其实现在除了传统的批发和零售渠道以外,很多新兴的销售渠道都能够带来很好的销量,比如和水果制品的加工企业签订合同,与电商销售企业期签订合同,向出口加工企业销售产品等等。

第四点就是要提高服务意识,现在很多的进口水果都采用了非常严格的分级标准,不同的等级采用不同的价格,同时在包装上迎合很多消费者的心理,服务上更加的热情周到,这些都会有助于产品的销售和带来稳定的消费群体,为今后持续的良好销售业绩奠定基础。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龙头,没有销售市场,再好的产品也等于白费,可能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滞销挤压,由于水果的保存期有限,有些就只能是烂掉,而导致一季的心血白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农民种的水果都卖不掉,中国为何还大量进口东南亚的水果?

为什么很多农民种的水果都卖不掉?那还要进口东南亚的水果呢?我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助农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15年的时候,某地苹果滞销的消息上了新闻。我们领导本着帮助果农排忧解难的心情想去买一些当成单位的福利。

结果我们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去了。发现路边都是成堆成堆倒掉的苹果,心想一定要多买一些,也算是帮帮老乡。到地方直奔种植大户家。结果人家一问我们要5000斤,马上脸就甩下来了。

嫌我们买的少呗。我们领导说先买一点,质量好了我们再来订。结果人家搬个秤咣当往地上一摔,直接让我们自己搬着秤。

领导脸色就有点变了,但是出发前夸下海口让大家都吃上苹果,只能自己搬吧。结果发现每袋苹果大的大小的小,还有烂的,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问领导怎么办?还要不要?领导直接一甩手:买tm的,撤!于是我们开着车头也不回地走了。这这种帮你忙还伤自尊的活,还是不干了。

选择进口水果的第一个原因:形不成标准化。

去年还是前年,不是有个水果网商被徐闻的菠萝果农给坑关店了吗?当时菠萝滞销,这家店为了扩大影响帮忙零利润售卖。但是这些果农以次充好,小的,烂的一股脑的都往箱子里装。买家拿到根本就没法吃,只能退货,这家店亏了几百万…

这就是为何现在很多水果商都愿意进口水果,而不愿意在当地收购的原因。虽然国内的水果品质并不比进口的差。但是很多地方的果农都已经坏了名声。根本就没有办法形成标准化,而且故意的以次充好。

收购商收来之后还要重新挑拣包装封存,无形中耗费了大量的成本。进口水果则不同,严格的标准化使得从第1个到最后1个几乎完全一样,国内现在还暂时达不到。

一方面有水果种植模式的原因,也有人心的原因。有些地方可能的名声已经烂掉了,别怪采购商,采购商也不敢在当地收购,否则真的会倾家荡产。

选择进口水果的第2个原因:国内一些水果品质的确不如国外。

比如泰国的榴莲,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山竹,越南的火龙果和芒果…这些水果虽然在国内也有种植,但是质量远远不如国外。

东南亚环境气候的原因,使得他们生产大量的优质的水果。比如马来西亚的猫山王榴莲,国内有哪一种榴莲能比得上这种品质?同样的道理,广东也有山竹种植,但是品质比得上印度尼西亚的吗?

选择进口水果的第三个原因:成本和价格低廉。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菲律宾的香蕉。当地人力各方面成本都非常低,这就导致即使菲律宾的香蕉运到中国,也比国内的香蕉成本要低。采购商都是要赚取利润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干嘛不要菲律宾的香蕉呢?

随着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很多水果都实现了零关税和低关税。进口的价格甚至要比国内低,为了更好的和各国打好关系,中国也刻意多进口一些水果,这属于双赢的结局。

而且现在水果的供应链已经远不是以前道路远近而决定新鲜程度的时候了。比如智利的车厘子,可以实现24小时之内从采摘,运输再到国内出售。东南亚的水果甚至在一天之内就可以报完关出现在国内的超市里,比国内的水果还新鲜。

以上就是现在进口水果越来越多的原因了。除此之外,从国外进口水果,并不是导致国内水果滞销的主要原因。比如沙糖桔,前些年种沙糖桔的都赚钱了,结果一哄而上。看看现在沙糖桔有多惨?还有中国60%的苹果都是红富士…你说这能怪得了进口水果吗?这还不是你自己作死?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笔者长期更新美食相关深度文章,现在关注我,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

很多农民种的水果都卖不掉,中国为何还大量进口东南亚的水果?

很多农民种的水果都卖不掉,中国为何还大量进口东南亚的水果?

农民种的水果和东南亚的水果,都会走进市场,都在寻找自己的水果采购商即货主,而水果采购商也在市场上寻觅自己理想的供货人。这个供货人,就是农村水果种植的果农,和东南亚水果供应商。为什么很多农民种的水分都卖不掉,而国内采购商却大量进口东南亚水果?这肯定是有原因的,你想一想,为什么采购商要舍近求远采购水果吗?~~

A.农民种的水果。国内果农生产的水果确实非常多,每年都有出现过,湖北的桃子滞销,山东的樱桃滞销,陕西的苹果卖不掉,广西的沙糖桔无人问津,广东的荔枝销售难,河南的西瓜无人要等等,这些水果年年都有地方出现滞销现象。有许许多多的采购商反应,农民自己种的水果缺少加工环节,如广西的沙糖桔,有些果农采摘的沙糖桔,①采摘质量不过关,果实生熟不一致,有偏酸低品质,均匀混合,并且内面含有枯枝枯叶、沙石杂物等等,内面水果有硬物戳伤等机械损伤,病果多。②农民采摘的水果都不习惯精良包装。③因品质差,造成保质期非常短。因此,这样的水果,哪怕价格低廉,谁采购谁掉本,又有谁愿意采购这样的水果呢?农民的水果在上市时,应该保证水果质量,有精良的包装,保质期长,当然不要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影响整体的水果销售。农民有了优质实惠的水果,水果采购商有什么理由拒绝采购呢?

B.东南亚的水果。东南亚水果则不一样,①质量好。所有水果品质都是通过认真挑选的,根本找不到一个受伤水果,纯度高无杂质,卫生程度高。②有优良的包装,便于搬动、运输、储存。③精良的加工,水果保质期长。④销售时看相好,商品性优良,损失报废程度非常少。⑤采购价格合理,优质优价。⑥无须进行第二次包括和整理,损失非常小。

C.市场的采购商。采购商采购国内水果时,喜欢采购通过深层加工包装的水果,质量要好,保质期限长,商品性高。而最不喜欢采购统装普通水果,不分水果品质好坏和大小,不剔除干净病果、异质果、机械损伤果,不剔除干净杂质,卫生状况差。这样的水果,往往都是出自普通果农,那些只想赚钱,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不管消费者的利益和感受的农民。当然,采购商不愿意购买这些低质量的统装水果。若是采购了,要花去许许多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第二次处理包装,减少报废率,提高商品性,才能销售,否则是一个亏本生意。而东南亚同类水果,质量好,保质期长,价格适宜,当然采购商宁愿舍近求远去采购。

总之,这就是为什么国内有很多农民水果卖不出去,而烂在果园,采购商宁愿舍近求远去东南亚进口水果的真正原因所在。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鄂东三农,一起探讨三农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很多农民种的水果都卖不掉,中国为何还大量进口东南亚的水果?

一方面,是商人唯利是图的本性使然。从外国进口水果,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这些水果商贩,只顾眼前利益,才不会去考虑国内水果能不能销售出去的问题。

另一方面,国内的消费者分不清楚哪些是国产水果,哪些是进口水果。就在下来说,很喜欢吃荔枝,也很愿意支持国货,可根本就无法甄别国产荔枝与进口荔枝。

如果有这样的规章制度,规定水果商贩,无论生意大小,凡买水果,都必须标注产地与进货渠道,让消费者一目了然,这样或许会好许多。

很多农民种的水果都卖不掉,中国为何还大量进口东南亚的水果?

农民种的水果其实批出来很便宜,但经手贩子卖到城市翻几番,关键是产销链没有很好形成,倒至农民水果卖不出去,城市居民吃的是高价水果。

很多农民种的水果都卖不掉,中国为何还大量进口东南亚的水果?

古人说肥水不流外人田!

今人说中国水果没有外国甜!

有没有人管管,让中国人的钱不要让外国人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