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年假是否合理,除夕当天才放假,是不是导致越来越没有年味的主要因素?

过去过年的时候感觉到年味特别浓、特别向往、特别喜欢,那是因为:

首先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吃到全年都吃不到的好吃的。比如农村养了一年的猪羊杀掉美美地过节杀猪宰羊,城市人买个猪头,买鱼买鸦买

糖果买瓜子。小孩子过年的时候可以穿上新衣服,这在平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过年可以放上鞭炮看

到礼花,听着鞭炮噼噼啪啪声和大家的欢声笑语感觉到非常的开心快乐。过年期间走亲访友也可以吃到好吃的,和见不到的亲戚们见见

面,唠唠嗑。过年的时候可以不用干活,从进入腊月就开始忙活准备,是一年最放松的时间。总的来说就是过去的过年是享受着平时无法享受到的生活乐趣,过年生活和平时的生活天差地别。

现在呢?完全不一样了。春节吃的平时已经基本上都能吃到了,那些所谓的好吃的已经没有了什么吸引力,一些健康意识强的人家还在有意避免吃这些食物,而且现在的各种食物已经没有过去的那种好滋味,这个原因大家都懂的。平时穿的衣服已经没有带布丁带破洞了,春节即便是买了新衣服也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为了环保,大多数城市都已经禁放鞭炮了,成了静悄悄的除夕夜,空气是不污染了,可那种热闹景象也随着消失了。虽然过节期间也要走亲串友,但已经没有了原来那种朴实与热情,有的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电视已经平时就没人看了,人们的兴趣爱好广泛了,春节晚会也没有了以往的魅力,处于没有是遗憾,有了也不看的尴尬境地。现在大家都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已经没有时间去像过去那样用大量的时间准备过节,而且有的生意人会抓住春节的机会,牺牲休息时间去赚钱。现在社会公益事业越来越发达,大量的人从事着公共服务事业,比如说水电气供应,暖气供应,安全保障等而不能休息。现在很多人都在外地工作,春节前中国最庞大的一次候鸟迁徙里面的酸甜苦辣也让人对过节兴趣大减。

所以总的来说,现在过年缺乏年味,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平时的生活环境已经更加优越了,生活习惯也有了大的改变,人们的追求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和原来相比,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了。

春节放七天假,确实是不太合理,特别是放假的时间是从除夕开始,很多远在外地工作的人没有充分的时间赶回家去,而且造成回家时间过于集中,各种交通工具瞬间饱和,给回家的道路和心情增添了更多的堵。所以有必要将其他的假日调整两三天到春节,或者是增加节假日,春节的假期从七天增加到十天是比较合适的,能够在春节以前三四天开始放假让大家有更充足的时间回家,更充足的时间做好节日准备工作。大家感觉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七天年假是否合理,除夕当天才放假,是不是导致越来越没有年味的主要因素?

不合理!

1.中国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和国外发国家的消息相比,那相差太多了,这种劳动精神状态,才使得中国发展这么快,这种长期在工作的状态,很多外地人都很难和家人团聚,就等到春节的放假时间,来回奔波的时间除外就剩的很少!

2.根据中国的传统,年小月半大,一般都是从除夕到元宵都是处于春节期间,这段时间都应该是欢庆的时光,出来工作就享受不到这种快乐!

3.根据国情,现在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都比较多,都希望和家人团聚,时间太短,刚相聚就又要分别,这种太痛苦!

4.劳逸结合这个才是中国最需要的,长期处于工作紧张状态,这样维持不好一个好的身体,短暂的假期加舟车劳顿根本就休息不了!

5.过年就需要家人都在一起,聚在一起才有年味,走街串巷才对,工作的人假期太短都躺在家里休息,也体会不到过年的热闹场面!

6.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只有过年吃的饭菜平时想吃的时候也可以吃到,没有等到过年时候憧憬,也导致年味发生变化!

七天年假是否合理,除夕当天才放假,是不是导致越来越没有年味的主要因素?

合不合理其实就看对传统和经济投入哪个多的问题。要是从经济效益出发,就像有些人说的,企业都停工了,没赚钱了,那只看这个角度一天都多了。但如果从传统文化传承来看,15天也许是目前社会战况比较好传承的一个时间。原因:

1、现在很多都是跨地域婚姻和家庭,春运到两个家庭去拜年团圆,已经需要花费6天时间。(这已经是在抢到票,或者说交通不影响为前提)年味,需要的是陪伴,需要的是大家一起慢下来,巩固我们之间的亲情,人情。

2、春节文化传承也需要时间,准备年货以及春节各种的杀猪宰牛做年糕,搞卫生大扫除等传统至少都需要3天时间去完成。

3、亲朋好友来往,祭嗣之类的传统习俗,特别是向年轻一代讲一下文化传承,地方历史,没有时间投入,又哪来有心思考虑这些呢?这如果需要做,应该也是要2天时间投入。

4、一个春节假期后,留下3天时间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收拾一下原本的环境,调节一下,真正放松放假一下,做点自己的事。也是让自己现有的家庭,可以更温馨稳固。

5、有人说,这不是15天吗,上面才14天。呵呵,第15天也是节日呀,所以,最后一天就用来适当把内容综合处理,过一天节日,准备回归自己的生活,工作。

其实,很多人,都会从经济效益考虑,毕竟大家都觉得需要赚钱。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一年到头真的就缺这几天吗?(说句不好听的,每天贡献的一个小时不算加班,都足够凑足这几天的时间)。疫情下,我们的假期一再充值了,疫情过后,就全毁了吗?当然不是的,只要是这个节奏,自然会有这个节奏下对应的经济体产生,不然,哪里来的拼价黄金周,哪里来的报复性消费?

从个人想法看,其实没有合不合理,只是愿不愿意打开这种模式。1月没有成交,2月四倍业绩,经济也未必就低。对吗?个人意见,纯粹参与讨论!

七天年假是否合理,除夕当天才放假,是不是导致越来越没有年味的主要因素?

网上一边倒地讨伐七天年假,确实是七天的假期非常地不合理。这个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掐头去尾,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地过年,身心俱疲,对春节的盼望越来越没有兴趣了。

春节是回家团圆的日子,春运期间,每年近30亿人次的客运流动,集中在春节前后两头,造成了交通拥挤和道路阻塞,给这几部分人回家团圆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一是在沿海一带务工的农民工,每年回家要长途跋涉,回到一年未见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屁股没有坐热,中间只休息得了两三天,就要考虑外出务工的事情。因为假期太短,每年回家和出门乘坐火车都非常地挤,很多人忍不住乡愁,忍不住亲情回家过年,但又挤又忙又短的年假,让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员纠结过年是否回家,一方面割舍不下亲情,一方面又得忍受长途的艰辛和短暂相聚的离别之苦。

二是在城里返乡或者城际流动的群体,短时间内集中出门,高速公里当停车场,浩浩荡荡几十里让人干着急;乡村公路水泄不通,堵得头昏眼花,心头发慌。这些情景每年到处上演,耗费了很多国人对春节的漠视。回家团圆,真的太不容易!回家过年,想说爱你也不容易!

如果过年就是遭受奔波之苦,如果春节就是饱受拥堵之苦,那么,谁还会为了除去两头的四天,为了中间短短的三天休假,而盼望着过年呢?过年的意愿都没有了,年味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淡?

春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不言而喻,但愿适当延长春节假期,让忙碌一年的人们在春节里有充足的时间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温馨相伴;有充分的时间走亲访友,联络感情;有悠长的时间放松身心,调节身体。在缓慢的时光里,感受岁月的变动,感受时节的不居,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再为仓促短暂的时间而不安。

再忙,也不差春节过年这重大的节日这几天。不要让过年变得可有可无,不能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淡。

七天年假是否合理,除夕当天才放假,是不是导致越来越没有年味的主要因素?

首先,七天年假总的来说的话还是合理的,虽然传统的春节是从除夕下午开始算到正月十五才算一个完整的春节,可是有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15天的年假不太现实,如果年假15天,那整个国家15天都处在半停滞状态,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运转是有影响的,企业也不会愿意干的。只能说是"舍小家,为大家"了吧。但是,现在大年三十才放假这一点又不合理,很多人除夕夜都不能回家,团圆饭也是年味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在我看来导致没有年味的因素肯定是不止年假天数少一个的。城市里过年不许放鞭炮、社会风气的变化(亲戚间不像以前讲究互帮互助,现在都是互相较劲攀比)、现在过年走亲戚都是走个过场匆匆忙忙的,以前过年都要留你在家玩上三五天才准走。但是我觉得主要因素还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小时候过年对我们意味着很多好吃好喝的,可以大吃大喝一番,可是现在平时我们就能享受到过年般的生活水平,对过年也就没那么大的期待了。没有了期待哪还有年味呢

七天年假是否合理,除夕当天才放假,是不是导致越来越没有年味的主要因素?

我认为七天年假属实是少了一些

春节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除夕夜万家灯火,合家团聚,道一声平安,叹一年辛苦。

对于像我一样在外拼搏的孩子,也只有这时候才能够回家,回到父母的身边。但这短短的假期,再除去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在家的日子,也就所剩无几了。

2020年的两会,就有人大代表建议,将春节的7天假期延长至15天,这对于远离家乡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了。15天的时间还是比较合理的,可以吃着爸爸亲手做的饭菜,妈妈口中不停的唠叨,幸福感不由而生。

假期的长短和年味的有无却是没有关系的

小时候盼望着过年,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吃糖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已不在停留在那简简单单的物质方面,春节假期的最直接意义就是团聚。

卸下所有的担子,忘掉所有的烦恼,看着最熟悉的人,陪着最亲的人,吃着最可口的菜,喝着最甜的酒……

注: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