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的人都想自己有儿子,很多人无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以前农村人都希望自己家里有儿子,没有儿子的,农村人在吵架的时候会被人骂绝户,很伤人的心!如果你是来自农村,谈谈你身边是否有类似的事情!

以前农村的人都想自己有儿子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现在很多人还是希望有一个儿子,当然,这种情况在改变,很多的农村的年轻人不再在意男孩和女孩。对于这种普遍的现象,题主认为无法理解,倒是感觉到非常奇特的,可能题主是来自大城市的。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是无空穴来风的,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农村有非常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里面,男尊女卑的现象非常严重,家里没有男孩子就认为是低人一等。另外,在农村传宗接代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女孩子出嫁以后生了孩子一般是不能随自己的姓氏,所以只有女孩子的话,后代就没有姓自己姓氏的人,这样传宗接代就断了,所以过去家里没有男孩子的家庭,被外人称之为“绝户”,意思是这一户到这一代就绝了,这在传统思想里面等同于是一种侮辱,别认为是上一代做了缺德事才会这样的。另外,在农村里普遍认为女孩子就是外姓人,嫁到丈夫家以后就不是自家人了,现在的农村的风俗,女孩子出嫁以后就不能继承的父母的遗产,而遗产一般都是被自己的兄弟所分摊。在没有养老保险的农村,父母老了以后的养老问题确实是面临着一些困境。所以农村的父母还是有这方面的顾虑,希望能够有一个男孩子,一方面传宗接代,另一方面,能够为自己养老送终。

但现在情况也在发生着改变,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女孩子和自己的兄弟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女孩子和男孩子同样都要承担瞻养父母的义务,也可以同等的继承遗产。国家对于农村老人的疾病以及养老也有了相应的一些救助和保障措施,新一代的农村年轻人这方面的思想在减退,很多人也是只有女儿,没有男孩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前农村的人都想自己有儿子,很多人无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结婚了最好有儿有女两个孩子,干劲也大,主要是上学用,和以后结婚要房车做准备,一个女孩的,希望再有男孩,因为女人跟男地家过日子。

女大了外向死了外葬,农村人有怎么个风俗,父母渐渐老去,男孩子能顶大台,前些年儿子多有上门女婿,现在一个男孩很少有这种情况,都希望有个男孩。

本地逢年过节女人不能上坟,只有家里男人去,也叫香火鼎盛,有时候和城市人说起来,你们男女孩都一样,没有男孩不行,村里人行,其实都想有个男孩。

正因为这样女孩少男孩多,想尽办法要男孩,计划生育以来,才有了男孩多这种局面。

以前农村的人都想自己有儿子,很多人无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以前农村的人都想自己有儿子,很多人无法理解。你从小就是城市人吧?这么筒单的问题很多人怎么会无法理解呢?只要是在农村待过,这样的问题大人小孩都能理解。以前农村人为什么都想自己有儿子呢?首先儿子能传宗接代。虽然据科学研究孩子遗传母亲的基因更多,但是中国的父系社会传承几千年了,男权思想根深蒂固,极难撼动。儿子结婚,把媳妇往家娶,闺女结婚就到别人家去了。生了孩子也是随男方的姓,以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非常缓慢,所以有了儿子就能一辈一辈的在当地香火传承,人丁兴旺。没儿子,闺女再多也就绝户了。 第二就是农村家族现念严重,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只要人多,有几个儿子,那怕穷点,也是穷横穷横的,起码不吃气。第三就是儿子能给父母养老。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儿子养父母天经地义,不养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谁背上这样的骂名,在人前谁就抬不起头来,闺女就没有这样的义务,女婿给岳父母养老,似乎还是件很丢人的事,解放后虽然法律规定儿子和闺女对父母的养老义务是一样的,但是,在农村直到现在情况也没有大的改观。 再就是在农村男人是主要劳动力,许多农活儿子能干,闺女干不了,比如过去浇地,儿子能摇机器,闺女一般就摇不动,夜里儿子一个人能看机器,闺女就不行,有儿子,儿子大了,父亲晚上就不用看机器了,没有儿子多大岁数父亲也得自己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孩子,或考上学,或进城打工,很少有留在家的了,不管儿子还是闺女,长大后,天南地北、流落各地,在城市楼上楼下、门东门西几乎谁也不认识谁,也谈不上谁人多人少,谁怕谁、谁不怕谁,家族观念越来越谈化,男女在城市工作几乎没有区别,再加上现在儿子结婚要楼要车,要天价彩礼,人们对生儿子已经没那么强烈的愿望了。

以前农村的人都想自己有儿子,很多人无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现在农村人结婚生孩子,也要生男孩,因为生了男孩多有面子,生女孩不好听。哪怕前面生了三个女的,后面也要继续要生,直到生了儿子才不生了,农村里重男轻女思想好严重,女儿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记得有一次我在医院住院看到我隔壁有个农村老太婆,听这个老太婆讲她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孙满堂令人羡慕,当儿子女儿轮流照顾老太婆,我看到她大儿子早上到医院里就上前问母亲拿钱要买早中晚饭,母子俩个人一天伙子费,完了之后在也没有讲话,后来老太婆儿媳来了,儿媳直接对自己丈夫讲家里面好多事情,没有时间到医院,也没有做吃的和买吃的东西给婆婆吃,然后葱葱忙忙的走了。第二天老太婆女儿来了,做好了一天的饭菜和湯,送到医院给母亲和自己吃一天食物,看到这一幕做女儿心细周到,做父母亲对儿子对女儿都要从心里爱。

以前农村的人都想自己有儿子,很多人无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不要绑架到道德高度去评论。说句不违心的心,这个问题不只是在农村,在城市同样存在,甚至全国都一样。只不过城里人大多数有工资,有养老条件。而农村的人没大多的保障,虽然有敬老院,但不足以符合这些人想要的目的与条件,而目前最终靠得是要有儿防老,那种心情才是坦然的,舒心的。很多人无法理解,要看你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站在什么视角看问题。前面说过,如果他是个城里人,各方面无后顾之忧,又不懂农村生活习性,当然他会说出那些不负责任的话。我们经常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困难没有摊到你身上,你不会作急,心痛。一旦降落自己,你才会着急,甚至哭泣,害怕。换言之,叫这些人来农村了解一下农村人有多少生活保障,他们或许会改变看法。当年的知青们现在正是七十岁左右,他们经历了那段时间上山下乡的农村体验,相信对这个问题有深刻感触。不过时代已变,农村各方面都大力改善了,生活提升了,思维也改变了,保障也增加了。但是总而言之,在养老方面,目前还无法达到人们想象中的境界,无法保障这些的享有较高的养老条件。所以,这些人还是几千年传承的养儿防老思维,非常可以理解。在农村或城市有儿和无儿的差别非常之大,这是客观的事实,不可否认。他们过的好还是不好,就象穿鞋一样,自己穿了才知道合不合脚。现在的社会不同,年青人的想法也不同,对养儿防老方面,尤其是经过40年计划生育后,人们淡化了养儿防老的理念。现在国家对农村全方位扶持,精准扶贫已实施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大力改变养老设施,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吃有所想。相信在一定时间后,农村养老问题将会大力提升,养儿防老的理念不复存在。

以前农村的人都想自己有儿子,很多人无法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以前农村的人都想自已有儿子,很多人无法理解。可以说,不光是以前农村人想要有自已的儿子,(我估计如果不受政策约束的话城市人不想吗)现在也一样,每个家庭都想要有一个自己的儿子。除非有特殊原因而没办法实现,比如夫妇其中一方身体有毛病而不能生育或是生了几个女儿了,再生的话家庭条件负担不起。而有的人家还会因为女儿生得太多就会把后面出生的女儿抱给别人家养,生不到儿子就死不罢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1:中国人的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传统观念更强,如果没有生育到儿子就会觉得自家香火无人继承,断子绝孙,死后无脸面对祖先,愧对列祖列宗。还会觉得面上无光,惹得邻居村人耻笑,使你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总觉低人一等。中国不是有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吗?

2:家庭劳动力的原因,干农活都是重体力活,风吹日晒又苦又累,劳动强度又大,在这方面女孩先天就不如男孩。所以男孩更能分担家里的劳动负担。

3:养老的问题,古人言:养儿防老。女儿们大了终究是要嫁人的。而儿子就在身边,等到父母人老力衰时,不管儿子有无多大能力,生活水平如何,最起码一日三餐饭是有得吃的。而女儿们就是生活水平再好,她们都有各自的家庭,也不知会出嫁到离家有多远,特别是现代的社会,出嫁到几百几千里之外是常事,她们住几天还是要走的,最多也就拿点钱表表心意。

对于这一点是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最大的区别。城市人可讲生男生女都一样,是的,因为城市人自已都有退休金,自已的生活,生老病死都有保障,完全不需要靠儿女们来生活。而农村老人有什么呢?现在稍微好点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有一百零几块钱补助了。(以前可没有哈)但一佰来块钱能做什么呢,够吃够用吗?说来说去还是要靠儿子。有人会说怎么年轻的时候不积蓄一点钱来防老呢?我认为说这种话的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之人。天下人都知道,农民的一亩三分地一年下来能挣多少钱。所以说农村更需要儿子!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