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你赞同哪一个?

现在社会上有人赞同孔子所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有人赞同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么,各位网友,你们赞同哪个观点?为什么?

现在人都怎么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跟百无一用是是书生,能一样吗?简直岂有此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然是读活书,做识人,看世界,开阔视野,懂得世界上更多东西,见识更多世界的见闻……用另外一种思想角度来说,就是你在中国,在自己的家里,也可以通过文字看到世界,了解到世界,让你的思想大脑活跃……

而百无一用是书生,刚刚好相反。那是你读再多书,你没有灵活的头脑,没有智慧,不能灵活机动的应变,不能巧妙的应用,那就是死读书、读死书,榆木疙瘩一个。现实生活里面,读好书和读死书是两种鲜明的比例。他的意思只是告诉我们,人要适应环境而灵活生存,要有大智慧,大见识,大理想,多接触一点世界的新鲜物事。不能死待在一个地方,死守一个时代的思想政见无动于衷。而是要学会灵活变通,学会吸入新鲜物事,改革进步,学会建设创造,打开一个新世界之门……

这里面根本就是不存在对与错,也不存在对立,虽然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只是用来比喻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形容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在立足于世界和创作世界之里,所产生的不同效应。机智灵活的人,则是越读多书则越,死板的人读得再多,不会应用也等于零!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你赞同哪一个?

中国在文革时期,重点批判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师挨斗,知识分子下放农村和五七干校进行改造。

我是知青正值年轻,反其道而行。那时没有书可读,能借到的都借来自学,打发枯燥乏味的日子,总认为知识一定有用。

上山下乡八年,看不到前途,年纪也熬到25岁了,婚姻也无望。就在绝望的时候,知青大返城开始了,我有幸被招工了,进了一家国企。

1978年年底,办完手续离开了农村。1979年元旦节收假上班后,分配我的工作是木匠,又要从学徒干起,三年出师,学徒工工资29.50元。

1979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平时爱学习的我一考就中。斧头还没拿热就退回库房,带薪上大学去了。

三年苦读获大专文凭,由工人升为国家干部,坐机关单位上班,一个人的命运才真正改变。

2013年,以公务员身份退休,衣食无忧。往事回忆,条件再艰苦,学习不能放松,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我是唯有读书高的受益者。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你赞同哪一个?

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只能拿现在的社会现象来说。

看看各大公司的CE0年薪百万不算事,多的能达上亿,还有那些文职人员及各级领导们没学历能行?就算是考公务员也得大学起步。但若是让这些人去干体力活估计他们就不行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你赞同哪一个?

万般留下品,品老七品最小,下品在七品之下小任,不堪大任之意。百无,有为利无为用,有百用唯一书生也。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你赞同哪一个?

我赞同唯有读书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一用出拔萃。照现观来,在当今社会,人没有高低贵贱,只有社会分配不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司空见惯。在人们心目中已是老调重弹。读书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行行事业都需要大量人去实践尝试去做,皆下品同读书高不能相提并论。这是我个人一点见意。[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你赞同哪一个?

两句话看似十分矛盾,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千方百计鼓励学子去读书。以四书、五经为范本,年年岁岁做书虫。读书不为去做事,读书做官走独木桥,万千学子应科举,童生秀才熬白头。皇帝老儿心暗喜: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有为青年都中了圈套,谁还能与我为敌,谁还能撼动朕之江山。经史子集全无用,即不能种田,又不能做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麦苗韭菜分不清,子乎者也误终身,百无一用是书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