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有哪些历史名人?

崇敬军人,宣传将军。孝感籍的将军,我先后介绍了开国大将徐海东(大悟)、刘华清上将(大悟)、吴社洲上将(汉川)、杨志琦中将(汉川)、刘卓明海军中将(大悟)、邓汉桥少将(汉川)等等,欢迎大家阅读、关注。今天再介绍几位湖北孝感籍的将军,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杨德清,湖北应城人,解放军上将。1942年9月生,1963年12月入伍,196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委员。200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当选为中纪委委员。

△喻林祥,湖北应城人,武警上将。曾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等职。2006年6月24日被授予上将军衔。2007年9月改授武警上将警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叶爱群,湖北大悟县宣化店人,中将军衔。生于1945年10月,1964年8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历任第四十一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第四十二集团军军长、广州军区参谋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2003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

△张孝忠,应城市义和镇人,解放军中将。1946年4月生。1984年2月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曾任第二炮兵53基地政治委员、第二炮兵56基地政治委员、第二炮兵政治部主任、第二炮兵党委常委、第二炮兵副政委。曾当选为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200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孝感有哪些历史名人?

湖北孝感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革命战争年代,孝感很多英雄儿女走向战场,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孝感也走出了一批开国将军,徐海东、刘华清等曾在以前的回答中介绍过,今天着重介绍刘震和王新亭两位开国上将,以缅怀他们的功绩。

刘震(1915—1992)湖北省孝感孝昌县人,开国上将。1931年9月加入红军,1932年入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25军225团1营1连指导员,红15军团第75师225团政治委员、73师政治委员等职。

参加过长征,参加过陕北劳山、榆林桥、东征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688团政治委员,冀鲁豫支队第1大队大队长,八路军第2纵队第344旅旅长,新四军第3师第10旅旅长并兼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参加过粉碎日军“九路围攻”作战,参加过讨伐顽军石友三的战役,参加过高沟、杨口、林公渡、叶圩子、阜宁等战役战斗,沉重打击了苏北的日伪军,扩大了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司令员,第39军军长,14兵团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13兵团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等职。

参加过解放淮安城的战斗,参加过三下江南战役、秋季攻势、攻克锦州、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兼志愿军空军司令,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学院院长、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任军事科学院副院等职。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9月指挥空四师,大战美空军,三天击落美机26架,击伤8架,首创击落美最先进F-86飞机战绩。1951年12月指挥空三师再战美空军,共击落敌F-86飞机9架,F-84飞机4架,击伤F-86飞机2架。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2年8月20日在京病逝。

王新亭(1908—1984),湖北省孝感县(今孝感市)王家岗村人,开国上将。1930年参加中国红军,9月入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4军第10师30团政治处主任、第12师政治部主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31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参加过姚家集、黄安、谢店、新洲等战斗和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参加过新集、双桥镇、商潢、苏家埠、潢光等战役战斗和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参加过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参加过仪南、营渠、宣达等战役和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等。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386旅政治委员兼太岳军区政治委员、太岳纵队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参与指挥过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铺战斗,与陈再道指挥发起漳南战役,与杨得志指挥漳南兵团肃清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的伪军、土匪和反动武装;率南进支队赴中条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8兵团第60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18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等职。

参加过上党、白晋、闻夏、同蒲、临浮、吕梁、汾孝、晋南等战役;参加过临汾、晋中、太原、扶郿、兰州、秦岭、成都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区副政委,济南军区代理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军事科学院副政委,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委等职。

参与组织在川西、川北、川东、川南、西康、云南、贵州等地剿灭残敌和土匪的军事行动。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4年12月11日在京病逝。

孝感的开国少将有石忠汉、卢南樵、刘振国、杨焕民、胡定千、邓少东、石志本、郑友生、叶建民、田厚义、伍瑞卿、刘何、孙光、严光、吴林焕、何光宇、万振西等等。

孝感有哪些历史名人?

第一位:郑友生

郑友生(1912—1991)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特务连分队长、中队长,第二十八团副营长,第十一师三十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政治部直属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旅卫生部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八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苏北军区涟东县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特务团团长,第九十师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三十军九十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巡防区政治委员,厦门水警区政治委员,舟山基地副政治委员。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1年4月25日,郑友生同志,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80岁。

第二位:汤文选

汤文选(1925-2009)湖北孝感孝南区人。师从张肇铬、张振铎、王霞宙。1949年毕业于武昌艺专,师从张肇铬、张振铎、王震宙。1951年进修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52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湖北分会副主席,湖北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湖北省花鸟画刊授学院院长,东湖书画院副院长,湖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现任北京中华炎黄书画院副院长,寓居北京。一级美术师,擅长中国画。为:湖北四老之一(其余三人为周韶华,鲁慕迅,冯今松诸先生)。

第三位:章炳炎

章炳炎,著名楚剧演员,工小生。1893年出生于孝感县(今孝南区)杨店镇身段俊秀,表演细腻、真实,扮儒雅风流人物楚楚动人。代表剧目有《百日缘》、《酒醉花魁》、《吕蒙正赶斋》、《碧玉簪》、《左维明巧断绣鞋案》等。1921年,各类剧种相继进入武汉,有的还深入租界“雅演”,黄孝花鼓属乡土小戏,其单调的情节和声腔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为了开创花鼓戏发展的新空间,章炳炎与李百川合作,以“楚歌社”的名义,赴上海拓展花鼓戏市场,兼学其他剧种改革经验。一年后回到汉口,为振兴“楚歌”,章炳炎与李百川等议定,必须突破原有花鼓戏声腔之囿。不久即聘请汉剧琴师严少尘共同为花鼓戏谱工尺、配过门,一改让人帮腔为胡琴伴奏,为后来的楚剧声腔继续改革奠定了基础。改革后的成果体现在新编《碧玉簪》一剧的演出过程中,该戏上演后吸引了无数戏迷,汉口百代唱片公司还灌制了章炳炎与李百川合唱的《碧玉簪》,唱片行销全国,并及海外。

1926年,黄孝花鼓正式定名为“楚剧”,章炳炎对楚剧的声腔、装扮改革实践并没有停止。在扮相上,他借鉴京、汉、川剧化妆特点,融汇楚剧传统的“粉饰”技法,吸取话剧“念白”技巧,做到雅而不俗。在饰演吕蒙正时,他创新了10种“出指”动作,如“羞指”、“云手指”、“换花指”、“赞美指”、“反手指”等,把一个清高自负、主观迂腐和穷愁潦倒的寒酸秀才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唱法上,他吸取汉剧有益营养,融楚汉于一体,在不脱离黄孝声腔基本格调的同时,保持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章炳炎对楚剧的鼎力革新之举,收获了丰硕的艺术之果。特别在解放后,楚剧艺术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64年,《赶斋》、《泼粥》还和陈伯华主演的汉剧《二度梅》共同拍成舞台艺术片《留住汉宫春》,在全国上演。

章炳炎一生演出楚剧剧目200余种,演出达1000余场。从1950年起,他还从事楚剧剧目的定本工作,经他之手审定的楚剧剧目有全本的《吕蒙正》、《送端阳》等31个。1967年楚剧大师章炳炎因病去世,终年74岁。

第四位:熊赐履

熊赐履(1635年—1709年),清初理学名臣。字敬修,又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人。熊赐履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日,其父遇难,赐履刚满8岁,其母李如柏博通经史,坚贞不屈,使熊氏遗孤得以保全。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任职检讨,迁任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侍读,以直言论事著称于时。康熙七年(1668年)任秘书院侍读学士,又上书论政,两次均为权臣鳌拜所忌,后升为国史院学士,改任翰林院学士,经筵讲官。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圣祖嘉称他的才干,升官为内阁学士,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因票拟(内阁接到奏章后,用小票写所拟批答,再由皇帝朱笔批出)有误而图隐瞒,被免官,寄居江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复起为礼部尚书,奉命往江南审讯疑狱后,调吏部。任期奏免了高邮、山阴等30县3700多项的额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第五位:夏之秋

夏之秋(1912年2月22日——1993年5月12日),小号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原名夏汉兴,湖北孝感人市孝南区闵集乡栗树湾人,出生于汉口市汉口三署街。942年30岁时,夏之秋到设在湖北战时省会恩施的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任音乐系教授。1944年回重庆任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及少年班教授。在日本投降后,国立音乐院1946年复员迁常州。1949年,夏之秋回武汉,先后在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中原大学、武汉中南音专担任教授、系副主任、副校长。1954年调天津、北京,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1986年退休,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专门为他举办了执教55周年庆祝会。夏教授教书育人,爱生如子,喜欢从小就开始培养。他音乐修养深厚、学识渊博,悉心向学生传授。

经过几十年积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体系。他要求学生内外兼备,即具备良好的演奏条件和方法,同时具备良好的内在音乐素质和敏锐的听力。他主张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重视视唱练耳和开钢琴课。为办学,他几次修理过成批乐器;为充实教学,他自编练习曲教材;为训练学生手指功夫,他发明了“练指器”;为保证营养,他为即将参加国际比赛的学生订牛奶;为资助贫寒学生,他把零用钱塞在他们的琴谱里……几十年来,夏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铜管乐演奏和教学人才。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大都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如钱万耀、李立章、冀瑞铠等是管乐教授;陈嘉敏、张振武、杨杰、黄世明、车子昭等是一级演奏员。许多著名音乐家,如严良堃、杜鸣心、杨秉孙、章棣和等都曾得益于他的陶冶。

第六位:屠仁守

屠仁守(公元1836年—1904年),字梅君,湖北孝感孝南区人。其祖父为嘉庆刑部员外郎,道光直隶总督。他读书刻苦,于同治末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时转为江南道御史,曾上疏提出改良朝政的六项措施和指出在海防建设上的五种弊端。1889年,因慈禧太后建颐和园,又疏谏被罢官,遂到山西讲学,执教14年。是清末出自孝感、名动全国首屈一指的铁面御史,开时代风气的教育宗师。1900年,慈禧太后游山西,被召见,授光禄培养少卿,不久病逝。

孝感有哪些历史名人?

黄良辉 1840-1904 孝感汉川分水镇同心村人,晚清同治年间湖北状元,“湖北第一,全国第七”,很受张之洞赏识,赞其为“五百年必有名士,十三省只此秀才”。现在我们回老家走荷沙公路(S106省道),到分水界面时,公路上都一个“黄良辉,分水镇状元故里”的醒目横梁标牌

孝感有哪些历史名人?

孙光,少将。

刘何,少将。

刘震,上将。

吴杰,1963年少将。

严光,少将。

高林,1964年少将。

杨松,曾任《解放日报》主编。

万振西,少将。

方毅华,1964年少将。

邓少东,少将。

王新亭,上将。

尹先炳,大校。

卢南樵,少将。

田厚义,少将。

叶建民,少将。

石志本,少将。

石忠汉,少将。

宁贤文,1962年少将。

伍瑞卿,少将。

许子威,曾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刘清明,少将。

刘振国,少将。

李长如,1961年少将。

徐海东,大将。

何辉燕,少将。

何光宇,少将。

何耀榜,曾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杨焕民,少将。

吴永光,1964年少将。

吴林焕,少将。

冷裕光,曾任湖北省监察厅厅长。

张国传,少将。

涨潮夫,少将。

张宗胜,少将。

陈文彪,少将。

金绍山,少将。

周志坚,中将。

周明国,少将。

郑友生,1961年少将。

郑本炎,1964年少将。

胡定千,少将。

胡锡奎,曾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

姚运良,少将。

赵文进,少将。

郭述申,曾任中纪委副书记。

唐金龙,少将。

聂凤智,中将。

席舒民,1961年少将。

黄立清,少将。

谢甫生,少将。

程世才,中将。

董志常,1961年少将。

韩东山,少将。

雷绍康,少将。

颜东山,少将。

颜青云,1964年少将。

李范一,曾任石油部副部长。

张国藩,曾任天津市副市长。

耿伯钊,曾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王平章,烈士。

陈海松,烈士。

陈家柱,烈士。

张文德,烈士。

易汉文,烈士。

熊厚发,烈士。

谢祥军,烈士。

孝感有哪些历史名人?

孝感的名人太多了,数也数不清。古有大家最熟悉的孝感董永,云梦黄香,孝昌孟宗,安陆李白。近代和现代的有大悟人黎元洪,聂凤智,徐海东,刘华清。汉川有梁钟汉五兄弟。应城有李范一,蒋作宾,刘仁静。孝昌的刘展,还有红安的李先念。搞文艺的湖北大鼓张明智,搞体育竞技的李娜也在其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