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真切的哀悼死者的诗?
伟大领袖毛主席《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是哀悼逝者的经典之作,这首诗饱含深厚的战友情谊,高度概括了罗帅的一生,表达了深深的缅怀之情和婉惜之情。
罗荣桓元帅是一位大学生,早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他是从井冈山上走出的唯一一位政工元帅,被毛主席喻为是“一生共事的人”。他是毛主席坚定的支持者、拥护者,尤其是在秋收起义受挫后,革命处于低潮,部队士气低落,他坚决支持毛泽东进行“三湾改编”并坚决执行,他是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毛主席对罗帅非常信任和器重。
罗荣桓元帅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历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四野战军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总政干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逝世。伟大领袖毛泽东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从中可见伟大领袖毛主席对罗荣桓元帅的信任和
依重。
有什么真切的哀悼死者的诗?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素有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的文明古国之称。自古以来都有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和礼节,人以孝为先,死后落土。人们为了做新故长辈的尊敬,各地形成一套完整的丧事礼节和仪式。你提到有什么真切哀悼死者的诗,下面我略回答一下,供与参考。
其实诗在传统上叫祭文,没有所谓之诗,它是用起承转合的笔法,分生死吊慰的层次来写,生是起笔,述死者的生平美德;死是承笔,哀悼死者如此德行,宜享长寿。则成悼词和哀诗,叫胡天不吊,遽尔归西。吊是诗词的转笔,用真切怅哲人其萎,闻者心伤。属在戚族,能不凄怆。慰,是合笔,所谓生荣死哀。
你所提的诗即称祭文,若孝家只有生死哀奠,不能称慰。作真切哀悼死者的诗,只能即事而写,无庸富丽。
你提到的问题没有说明对什么关系的死者的诗,在这里我只有用婚戚的奠章四字诗词来回答。偶然一别,尚觉惆怅。倏尔长辞,能无怅望。言念先生,品德端方。诗礼启后,笃厚传芳。胡为一疾,忽梦黄梁。谊属至戚,泪洒千行。薄奠酒浆,惟冀英灵,来格来尝。
现在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进行全面改革,在全国各地从土葬实行火葬,很多旧的习俗的丧事礼仪从简处理,开追悼会致悼词,这样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移风易俗,是人们的共同愿望。最后我用一首诗词来结尾:
明月清风怀旧宇,
思君在何白秋去。
挂剑若为黄菊花,
痛悲流泪戴黑纱。
[问答原创]
有什么真切的哀悼死者的诗?
古人常用诗歌来纪念逝去者,表示哀悼之情。
《悼寿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文如
凭谁彩笔记孤心,星陨长天月暗沉。
但送吴君涉江去,一诗空对一灯深。
诗歌借助长天暗月,孤心灯深,深刻的表达出对逝者的无限哀痛之情,整首诗笼罩一重哀婉气氛。
有什么真切的哀悼死者的诗?
示孝
三寸气在千般意,
一朝西归万事休。
衰时水米床前有,
身亡无须哭街头。
答非所问,借题发挥,友莫见笑!
有什么真切的哀悼死者的诗?
人之悲痛,莫过于生离死别!人之不幸,莫过于“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在我经历过的五十个春秋中,就曾深刻体会到失去亲人的悲痛!
我的爱妻兰妹妹,18岁跟我恋爱,19岁结婚,20岁生子,26岁病故——原本意白头偕老,恩爱一生;可是不曾想中道分别,阴阳两断——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伤痛!每逢梦中相见,都是恨夜不长——难得长留身边。一颦一笑,历历在目;语重心长,余音绕梁……每念及此,泪透青衫!故此也写了不少的诗词,尽表哀悼之意!今录几首如下:
【采桑子.梦兰卿】
阴阳两地难一会,痛断肝肠,爱亦痴狂,为遣忧思走四方。
佳人梦里常相见,又坐身旁,语重心长,醒看他乡月照床。
——付家双阳子2001年11月18日
【醉花阴.惊梦】
倩影依稀昨梦见,比旧时娇艳。可叹醒鸡鸣,四大皆空,望断双飞燕。
物是人非遗照片,楚楚桃花面。倘若有来生,再续前缘,却话沧桑变。
——付家双阳子2006年7月24日
【兰卿忌日感赋】
又到伤心际,徘徊异地行。
十年留倩影,一瞬过流星。
更论将来事,重温旧日情。
醒时残月照,坟上草青青。
——付家双阳子2006年7月24日
有什么真切的哀悼死者的诗?
《墓畔哀歌》这首现代诗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的作品。这是一个感动天地的凄美爱情故事,记得是上学时读到的这首诗。高君宇是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热情的追求石评梅,不幸的是,高君宇因病去世。石评梅用悲伤化作凄婉的诗句,在陶然亭默默的守护着他!
“逝去了,欢乐的好梦,不能随墓草而复生,明朝此日,谁知天涯何处寄此生身?叹漂泊我已如落花浮萍,且高歌,且痛饮,拼一醉烧熄此心头余情。
我爱,这一杯苦酒细细斟,邀残月孤星和泪共饮,不管黄昏,不论夜深,醉卧在你墓碑旁,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
石评梅在陶然亭高君宇墓地悲情诵诗,默默陪伴,这是现代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墓地哀歌》是以女性的感受衰悼自己的爱人,值得人们去了解和同情,石萍梅高君宇和陶然亭最后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