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有哪些轻描淡写,但细想一下却很有价值的记载?
1927年10月中旬,毛泽东在炎陵县水口镇发展6名士兵为党员,在党史、军史上很少提及,但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他是毛泽东加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支部建在连上的具体实践,也是在军队中吸收优秀分子入党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在秋收起义部队受挫,部队转移途中,由于当时部队兵员成份复杂,逃兵现象十分严重,师长余酒度、团长苏先骏也先后逃跑离队。毛泽东得知罗荣桓的特务连和陈士榘的班没有一个逃兵,经和罗荣桓谈话了解到,他们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身先土卒起表率作用。这件事对毛泽东启发很大,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
但当时连队的党员人数较少,为了充实连有支部、排有党小组、班有党员的要求,毛泽东决定从表现优秀的士兵中吸收党员。经过考察,1927年10月,毛泽东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亲自主持了6名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这六人分别是陈士榘、赖毅、欧阳健、鄢辉、刘炎、李恒。毛泽东亲自主持仪式,并举起右拳领誓:“牺牲个人,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在党史、军史上也是第一次。
后来这6名士兵,有的为革命牺牲了,有的在战斗中失踪、失散了。但从这6名同志中却走出了共和国的陈士榘上将和赖毅中将。
陈士榘,湖北荆门人。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事学院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赖毅,湖南省平江县人,他从井冈山起,一路浴血奋战,历经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史书上有哪些轻描淡写,但细想一下却很有价值的记载?
1,应州大捷:“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
应州大捷一役,明军和蒙古军十万人混战五天,最后,只“斩虏首”16个!蒙古军队为何“伤亡”这么少?是明军战斗力弱吗?
不是!这就要考证蒙古军的机动性和收尸习惯了。
蒙古兵可以说是纯骑兵队伍,一人双马甚至三匹马。某些有钱有势的,马匹更多。马匹多了,运力就强。如果有人受伤或者死亡,直接往马上一放,拴紧了,拍马就走就行了。而且,“老马识途”,马匹也会跟着群马走,不用费心照管。这多方便啊。这可是步兵没有的优势。
再加上蒙古人外出作战,也注意“收尸”和救助伤兵。苦主会感谢那些帮助伤兵和收尸的恩人。所以,蒙古兵在战场上很少留下尸体。明军砍头邀功的机会也就不多了。
2,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文言文其实很容易有歧义,这句话就是个例子。
按照传统解释,这句话应该翻译为: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就是天生好命、贵种吗?!
但是,也可能说的是:“王侯将相,一定还有后人吧!”那个“种”,可能指的是“后人”!
再看陈胜之后的做法:”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这就跟第一种解释有矛盾了。如果他们不信王侯将相是天生的,干嘛还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
(文|勇战王聊历史)
史书上有哪些轻描淡写,但细想一下却很有价值的记载?
天启和崇祯这对儿关系最好的皇家兄弟。
朱由检:“哥哥做的什么官儿?”
朱由校:“是大官儿。”
朱由检:“让我做做行不行?”
朱由校:“哥哥先做几年,等你长大了,便由你做。”
历史真的如朱由校所说的那样,他死后,他弟弟即位。
史书上有哪些轻描淡写,但细想一下却很有价值的记载?
项羽的大名凡是国人应该都知道,他的故事也千万次的被演绎过了。
可以说项羽他的事业成败和悲欢离合已经沁入了我们民族的肌理,演绎成了民族性格。是汉人都替他惋惜,也都敬仰他的作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国人之敬仰“失败英雄”,之对“成功者”天然的采取“怀疑主义”,都是从项羽的遭遇而来。
项羽之为什么失败的原因太多了,十本书也写不完。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轻描谈写的说了一句话,葭明通认为很有意思,如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本纪》项羽本来已经从“十面埋伏”突围而走了的,虞姬已经自杀,项羽已经没有累赘,有八百余骑兵跟着他突围而走了的。
近千人,一个营的人马夜间突出的“十面包围圈”,到了天明,汉军才发现,快马疾驰,乌骓马天下神驹,夜行八百日行千里的神驹。
按说,汉军应该永远追不上的。可是呢,这个人呢,出门在外,免不了要问路的,那时候又没有导航,有导航你也不一定就不会迷路呀!
项羽迷了路。
于是,他问路,问到了一个“田父”面前。
田父者——种田的老头也!
我们再来重复一遍司马迁轻描淡写的描写: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田父绐曰“左”,“绐曰”是什么曰?“绐”同“诒”,欺骗是也。
种田的老头欺骗项羽说:“将军,往左!”
项羽打马往左,快马疾驰,乌骓神勇,前方一马平川,草长莺飞,果然是路平马会飞!
结果,乌骓马一个跳跃,陷入了“大泽”中,项羽的近千人马队陷入了沼泽地中间了。
一番挣扎,终于拨回马头,上得岸去,一番点阅,只剩一百余人了,有八分之七的人和马没能挣扎出沼泽地。
怎么办呢?
只有重走回头路了,路遇追击在后的五千汉军。
五千打一百,幸赖项羽神勇,又带领二十八突围而出。
然而,这时候不是夜间了,是大白天,五千兵马紧紧追赶,项羽是逃不了的了......。
问题来了,一个种田的老头为什么要去欺骗项羽呢?有观点说。
项羽残暴,爱屠城,每每打下一城一地,用的是李逵作风“排头砍去”,不分官兵还是百姓,不分妇女还是儿童是杀无赦!
天下苦秦久矣,更苦项羽,种田老头“苦项羽”,所以故意给项羽指了一条死路。
也有观点说。
不对,一个种田的老头有何德何能认识项羽呢?一定是司马迁故意虚构的一个人物,为的是让项羽失败的好看一点儿。
问题又来了,司马迁为什么虚构一个田父呢,虚构一个士兵带错了路也行呀!虚构山洪暴发冲断了道路也行呀!田父是老百姓,是群众,司马迁是不是在说“历史是由群众创造的”?"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田父是“行动着的群众”?
很有价值的一段记载!史书上有哪些轻描淡写,但细想一下却很有价值的记载?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翁同龢日记》中有一句话很符合这个说法!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病逝,由于没有子嗣,因此东太后慈安与西太后慈禧召集王公大臣议立储君事宜!作为帝师的翁同龢列席了这次会议,但是他并没有发言权,只是冷眼旁观着发生的一切,择立新君既是国事也是家事,因此真正有发言权的也就是两宫太后、近支宗室和军机大臣这三类人!翁同龢在日记里记载了这么一句话,细细品来实在是信息量爆棚啊
“戌正,摘缨青褂。太后召诸臣入,谕云此后垂帘如何?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翁同龢日记》翁同龢用词十分隐晦,但是从这句话中则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和军机大臣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同治帝在位时,是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同治帝驾崩之后,自然还是两宫太后共同主持会议!
可是,慈安太后生性淡泊又学识不足,加之伤心过度,因此她极少说话只是暗自落泪。痴迷于权力的慈禧太后则不一样,虽然死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慈禧擦干了眼泪,单刀直入向王公大臣们发出了质问:“选了新皇帝后,是否按照现在一样垂帘听政吗?”
慈禧太后说句话的用意十分明显,那就是还要再立一个小皇帝,因为只有新君年幼才需要太后垂帘听政啊,要不然成年君主那需要太后垂帘听政啊?所以,您看这高明的政治家说话都是有深意的,一定要透过表象看本质,那么近支宗室和军机大臣就此做如何回应呢?
新皇帝的人选肯定是在近支宗室里面选,具体说也就是在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等这几位亲王郡王的孩子里面选,所以这些个亲王郡王自然不好说话,避嫌嘛!因此,真正能发表意见的就只能是军机大臣们了,当时的军机班子一共有这么几位:领班军机大臣是恭亲王奕䜣,后面是文祥、宝鋆、沈桂芬、李鸿藻,一共五个人!
军机大臣都是恭亲王奕䜣的心腹,自然不想让慈禧太后继续垂帘,因此这些人建议“择贤而立”。既然是“择贤”,肯定就是年长的,因为小孩子是不能用贤或者不贤来形容的,如果择立了成年皇帝,那么就不需要皇太后垂帘听政了,这样一来就符合军机大臣们的利益了!在此,值得指出的是,军机大臣之所以这么说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为恭亲王奕䜣的长子载澄上位做准备,这也是一言不发的恭亲王奕䜣所希望看到的!
当然,军机大臣们充分的考虑到了慈禧太后的权力欲,因此他们在建议选择长君之后,“恳乞垂帘”,这只是缓兵之计罢了,真要是册立了长君,与慈禧太后不和的恭亲王又是军机首揆,那么事后慈禧太后压根儿别想垂帘听政的事儿了!
慈禧太后肯定是不干啊,可以断定的是,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双方各不相让,这件事儿让慈禧太后认识到了恭亲王一派的厉害,双方也从此结了仇,一直到多年后的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借故将恭亲王领导的军机班子一撸到底全部免职,史称“甲申易枢”!
以上就是同治帝驾崩,光绪帝册立之前的一段惊心动魄、唇枪舌剑的历史。冷眼旁观的翁同龢虽然一言不发,可是却把当天发生的事儿全部写到了自己的私人日记中。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但是信息量可是不小,而且《翁同龢日记》是私人日记,与当事双方都没什么利益牵扯,因此可信度还是十分高的!
史书上有哪些轻描淡写,但细想一下却很有价值的记载?
很多吧,印象深刻的大概是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这位皇帝拥有最权威的父母,他就是唐中宗李显父亲唐高宗李治,母亲武则天,两次上位,后来又被自己最疼爱的女人害死。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