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李白会武功而且还不错,颜真卿守城抵御过叛军?

在共和国的将军中,有两位曾经在少林寺习武练功,一个是赫赫有名的上将许世友,另一个是不为人知的钱钧中将。

△许世友(1905年2月28日—1985年10月22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人,共和国上将。许世友自幼家境贫寒,8岁入少林寺,16岁离开,在少林寺度过八个年头,许世友在回忆少林寺经历时曾说“这些年中,我学会了十八般兵器,也学过飞檐走壁,我下了苦功夫。这对自己觉得了不起,称得起英雄好汉,将来要打尽人间不平事。”后来他走上了革命道路,红军时期,曾任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后任红四军副军长、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抗战中,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胶东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中,世友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东线兵团(后称山东兵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

△钱钧,河南省光山县人。共和国中将。1905年5月2日生。幼时曾给地主家放牛,13岁入少林寺习武,在少林寺的5年里,他坚持天不亮就起床练功,练就了身手不凡,身怀绝技,单手能碎大石,发起功来,50个普通人都靠不了他的身,功夫了得。他1927年加入共产党,红军时期曾任连指导员、连长、副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抗战中任八路军团长,支队副支队长,副旅长兼参谋长,泰安军分区副司令员,沂山支队支队长,鲁中军区三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中,任鲁中军区师长、鲁中军区副司令员、鲁中南军区副司令员,鲁中南纵队、鲁中南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胶东军区司令员、浙江军区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毛泽东主席曾称赞他是:一个不愿当活尚的将军。1990年4月13日,钱钧中将在南京逝世。

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李白会武功而且还不错,颜真卿守城抵御过叛军?

生活中,我们喜欢将人简单分为好人和坏人,但是人都是有两面性的,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的定性一个人。正如题目所说,李白是我们熟知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他也写出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迈作品,颜真卿是我们熟知的书法家,但在安史之乱中他也曾统领二十万军马在河北腹地抵抗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数年。

限于我们接受知识的局限性,历史上很多人被我们简单的贴上了某个标签,但是抛开这些脸谱化认知,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为人知(或者说不为大部分人知)的一面。下面我就盘点几个我们熟悉的人物的另一面。

赵高:秦朝法律专家兼书法专家

说到赵高,一般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伪造秦始皇遗照、“指鹿为马”、祸国殃民等奸臣形象,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千古一帝秦始皇、奠定华夏两千年政治格局的李斯为何对赵高信任有加?这说明赵高肯定是有真才实干的。

赵高本是秦国宗室,因母亲犯法受到牵连,成长于隐宫(关押犯人的地方)之中。在这种环境中,赵高并没有逆来顺受,而是发奋学习,尤其是精通律法。

后来秦始皇发现了赵高的才能,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负责教育胡亥。

《史记·蒙恬列传》:"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赵高不仅是秦国的法律专家,还是秦国统一文字的主要实施者。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苦于六国文字不同,交流不便,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记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李斯的《仓颉》七章、赵高的《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七章就是全国的规范字帖。我们今天的汉字也完全是继承这三部书帖。

赵高能够担任统一文字的工作,得益于他对书法的极高造诣。

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列出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其中就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赵高“善大篆”。唐朝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

现代学者李开元在《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一书中称赞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

赵高的这一面是不是很令人惊讶呢?

张世杰:生为金人,后为元将,最终为南宋殉国

12世纪,蒙古人崛起于蒙古高原,开启了没落的金国和南宋灭亡的倒计时。在这场历史变革大潮之中有一人的经历十分特殊,他就是“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其他二人是文天祥、陆秀夫)。

范阳(今河北涿州)张氏一直以来就是当地望族,历史上出过张飞这样的猛人,张世杰也是范阳张氏族人,生于金国末年。

张世杰出生时,金国已经进入末期,此时蒙古人开始崛起。

公元1213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八年、金志宁元年、宋嘉定六年,蒙古人南下,河北大乱,张世杰的叔父张柔武装组织乡邻自保,金国认命其为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统领当地抗蒙。五年后,张柔兵败投降蒙古人。

张世杰一直在叔叔张柔手下效命。

后来张柔领兵南下灭金,在驻守杞州的时候,张世杰犯罪了。当时金国已经是末日黄花了,张世杰只好隐姓埋名潜逃到了南宋。

因为之前一直在军中效力,张世杰来到南宋也成为了宋军一员。在南宋,因为勇猛有谋略,张世杰被南宋名将吕文德(就是《神雕侠侣》中弃守襄阳的那个人,真实情况是吕文德独守襄阳六年之久)赏识,一路提拔。

金国灭亡之后,蒙古人开始了灭宋之战,南下的蒙古大军就有张柔部,而此时张柔部涌现出了又一名将——张柔九子、张世杰族弟张弘范。

结果大家都清楚了,张弘范率领元军在崖山和张世杰统领的宋军进行了决战,宋军败亡,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宋末帝赵昺(bǐng)跳海殉国,南宋灭亡。

此时,张世杰并没有自杀,而是想着寻找赵氏后人再立皇帝,可当时杨太后听闻赵昺已死,自己也跳海自杀了。

张世杰知道后仰天长叹:“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续资治通鉴》)之后张世杰也跳海殉国了,一代名将忠臣自此陨落。

张世杰对于赵宋的忠心日月可照天地可鉴,他不是没有退路,叔叔张柔位列公侯,族弟张弘范是元军主帅,抗元的这些年,家人族亲一直在劝他投降,但张世杰不为所动。令人可叹的是,元宋决战竟然是两兄弟的决战。

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李白会武功而且还不错,颜真卿守城抵御过叛军?

秦国蜀地太守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是水利专家。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挂齐国相印,确是燕国间谍。在秦国修郑国渠郑国是间谍,本想修渠害秦国,却造福当地百姓。

东汉蔡伦是宦官,却改进造纸术,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南阳太守杜诗是官员,却发明“水排”等,是发明家。张仲景是官员,却写出《伤害杂病论》,是医药专家。东汉末年周瑜是将领,却精通音乐。

三国诸葛亮是官员,却是书法家、发明家。

唐太宗李世民是政治家、军事家,却擅长于写诗和书法。诗的质量也很高。唐玄宗李隆基也擅长写诗,懂音乐。

北宋沈括是官员,却写出巜梦溪笔谈》,是大科学家。范仲淹诗是文学家、词人,但打仗也厉害。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武功也擅长,打仗也厉害。宋徽宗是书法家、画家。

明朝官员徐光启是科学家翻译家。官员宋应星写出了巜天工开物》是科学家。明朝皇帝朱由校特别喜欢做木匠活。

清康熙和乾隆都是诗人,尤其乾隆写诗4万多首,数量在历史上排第一。

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李白会武功而且还不错,颜真卿守城抵御过叛军?

谢道韫——柔弱才女,不让须眉

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她出身陈郡谢氏,可谓一等一的名门望族,父亲是安西将军谢奕,叔父是赫赫有名的“江左风流宰相”谢安,兄弟也都是当朝名士。

谢道韫事迹记载不多,最著名的故事应是《世说新语》所记载的“咏絮之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左将军王凝之,书圣王羲之次子,《晋书》记载他“亦工草隶”。但除此之外,没了。王凝之才华平平,声名不显,别说谢家子弟,连他自己的兄弟都比不过。谢道韫一度对王凝之很是不满,还回娘家抱怨:“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谢安、谢据,兄弟中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个个都很出色。想不到天地之间,还有王凝之这样差劲的人)!”后来经谢安开导,谢道韫才勉强接受了王凝之。

之后,谢道韫在王家平平淡淡地过了几十年。此时东晋气数已到尾声。隆安三年(399)十月,浙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孙恩、卢循为首的起义军迅速攻破了上虞、山阴,直逼会稽。当时的会稽内史正是王凝之。谢道韫多次劝谏王凝之早做准备,积极备战。但信奉五斗米教多年的王凝之却置之不理,而是闭门祈祷,向道祖借兵。谢道韫无奈之下只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训练。

终于,敌军兵临城下。由于王凝之之前没做任何的防备,大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很快就拿下了会稽。王凝之带领手下突围,谁知刚出城门,就稀里糊涂地被敌人砍下了脑袋。谢道韫眼见丈夫儿女接连被杀,悲痛不已,但还是挺身而出,手持兵器带着家丁女眷奋起杀贼。尽管谢道韫胆识过人、勇气可嘉,但她毕竟只是一弱女子,加上寡不敌众,最终还是被敌人所俘虏。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

孙恩为了斩草除根,想要处死那孩子。谢道韫厉声喝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被谢道韫的胆气所震慑,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此后,谢道韫一直寡居于会稽。

济尼曾称赞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既有旷世的才情,又有不让须眉的潇洒气度。这样的女子,放眼上下五千年,也是难寻。现在看来,她一生的悲剧,也许就来自那场错误的婚姻。

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李白会武功而且还不错,颜真卿守城抵御过叛军?

谢谢邀请,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历史的小青年!

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人物的印象大多都是来自于课本当中,或者是在演义当中的描述,但真实的历史当中可能有很多你是不知道的形象!

1、辛弃疾

这可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能型人才,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很多的关于他的诗词,体悟他那种渴望沙场,保国佑民的情怀,这一些都源于他本身就是一名武将,只是被逼无奈成为了一名文臣!

2、徐茂公

徐茂公,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名字记载为李勣。在民间演绎当中,他的形象是以军师的身份出现的,是一个文臣的形象,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他是唐朝仅仅次于李靖的统帅,被唐太宗誉为“国之长城”,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军师!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的鼓励!

你知道哪些古代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例如李白会武功而且还不错,颜真卿守城抵御过叛军?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答一下。

人都是立体的,一个人往往有多个侧面,古代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可我们往往只看到他特别突出的一个方面,忽视或掩盖了他的其他方面。正如题主所说:李白,我们往往只想他是诗人,忽视他会武功;颜真卿,我们往往只想他是书法家,忽视他曾指挥作战。这样看历史人物,有时会失之偏颇乃至谬误,有时会无法理解他的一些行为。

下面,我分享两个古代历史人物的故事,看看他们被忽视的一面。

(一)孔子经过商,是名副其实的儒商“祖师爷”

儒家“重义轻利”,中国古代又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有人因此认为儒家是轻视商人的。有些儒生轻视商人,但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并非如此。孔子不仅不轻视商人,他自己也经过商。

雍正十二年(1734),果亲王允礼画的孔子像

第一,我们知道,孔子是殷人的后代,殷人重商,周人重农。周灭殷后,把殷人遗族封在宋国。孔子的五世祖木金父因宋国内乱,逃奔鲁国并定居下来。

殷朝灭亡后,殷商遗族仍多从事商业。殷商时期,生意人被称为“贾人”;周超时期,因殷人做生意的多,周人就把“贾人”称为“商人”,并一直沿用至今。孔子身上的商业基因,可以说是祖传的。

孔子不轻视商人。比如管仲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并不妨碍孔子对他推崇备至;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是大商人,并不妨碍孔子欣赏他。

第二,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做过委吏、乘田之类俸禄不多的小官,青年孔子虽胸怀大志、腹有才华,口袋里的钱并不多。

孔子第一次周游列国,是在他29岁到34岁之间。这时,他还没有身居高位,也就没有封邑和俸禄;身边虽有几个弟子,但靠着讲学挣够周游列国的费用远远不够;虽有大贵族如孟僖子赏识孔子,但他们也不大可能赞助孔子出国求职。

有人说孔子讲学是收学费(束脩)的。但“束脩”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让孔子靠束脩生活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孔子对一些弟子不仅不收束脩,有时还给一些贫寒弟子提供食宿。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但这是他一生中弟子的数目,像子路、颜路(颜回的父亲)等早期弟子追随孔子的时候,颜回、子贡、子夏等后期弟子还没出生呢。

第三,从一些记载上看,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可能是带着商品贩卖的。《韩诗外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弟子子路

孔子在去往郯城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齐国的贤人程本子。两人一见如故,把车子靠在一起聊了很久。孔子回头对子路说:“子路,取五匹帛送给程先生。”

子路假装没听到。过了一会儿,孔子又说:“取五匹帛送给程先生。”子路只好照办。程本子走后,子路责怪孔子说:“过去我听您说过,君子不在路上交朋友,女子不能没有媒人就出嫁。有些事儿君子是不能做的。”

孔子说:“《诗经》里不是说过吗:‘野外的蔓草连成片,草上的露珠亮闪闪。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虽然是不期而遇,也要满足我的心愿。’这位程先生,是天下的贤士。今天我们在路上邂逅,如果我不送他礼物,也许这辈子我们都不能见面,那会是我的终身遗憾。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孔子周游列国时,车上竟然拉着不少丝织品(帛)。春秋时期,鲁国出产的丝织品档次很高,被称为“鲁缟”。孔子在路上遇见个以前不认识的人,一出手就是五匹,说明没少带。在当时货币不发达的情况下,鲁缟可以当钱使,也可以用来交换其他商品赚钱。

孔子两次周游列国的费用,很可能就是贩卖鲁国特产赚来的。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十多位春秋到两汉时期的富商,子贡名列第二位。子贡的商业才能,大概是从孔子那里学到的。

现在有人提倡“儒商”,孔子可以说是儒商的祖师爷。

(二)朱元璋是“兵三代”,他的外祖父曾参加过崖山海战

1279年,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与张弘范率领的元军,在广东新会的崖山决战。宋军失败,十余万南宋军民殉难,丞相陆秀夫背着6岁的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张世杰率残部准备远走海外,以图再举,途中遭遇飓风,在平章山溺水身亡。从此,南宋最后一支有组织的抵抗力量覆灭,蒙元统一中国。

在张世杰的部属中,有些人幸存下来。张世杰有一位陈姓亲兵,是崖山海战的幸存者之一。他就是朱元璋的外祖父,由于朱元璋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明史》中给他立传时,称他为“陈公”。

南宋大将张世杰画像

《明史》记载,陈公是维扬(今江苏扬州)人,给张世杰当亲兵,曾负责侍卫宋末帝赵昺。崖山海战时,陈公掉进海里,侥幸回到岸上。《明史》里对陈公这段经历,加进了一些神异的描述,我们可以不管。总之,陈公是九死一生活下来的。

陈公回到家乡后,不愿为元朝当兵(他的户籍属于军籍),就躲到盱眙津里镇,以巫术为生。明史专家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里是这样描述的:“他(陈公)原来会巫术,就靠当巫师,画符念咒,看风水,定阴阳过日子。”

陈公活了99岁,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家姓季的,二女儿嫁给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朱元璋称帝后,派人到盱眙找到陈公的墓地,追封他为“扬王”,在京城设祠庙祭祀,并请大学士宋濂为他撰写墓志铭。

朱元璋画像

《明史》中记载的陈公事迹,只能来自朱元璋本人的回忆。这说明朱元璋幼时没少听外祖父或者母亲讲那段经历。吴晗在《朱元璋传》中也说:“母亲曾翻来覆去的说外祖的故事。”朱元璋对元朝的憎恨,对叛宋降元的蒲寿庚的憎恨,从幼时就种下根了。

崖山海战之前,张世杰曾率军到达泉州。当时,掌握泉州大权的是市舶司蒲寿庚。蒲寿庚家族几代人担任泉州市舶司,世受宋室皇恩。张世杰到达时,城内的宋朝宗室子弟想开城接应,蒲寿庚却闭门不纳。张世杰退走后,蒲寿庚“尽害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备极惨毒”。由于蒲寿庚的背叛,张世杰失去了一块重要抗元根据地。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严厉惩罚蒲寿庚的后人,称他们为“余孽”。蒲氏后人被充军禁锢,并规定“世世无得登仕籍”。因此,不少蒲姓人改姓吴、黄或卜,不愿改姓的,只能去做鱼户,世代住在船上。

从陈公这方面来讲,朱元璋算是个“兵三代”。朱元璋对蒲氏后人的严厉惩罚,很可能与他小时候听说的外祖父从军经历有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