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怎么评价汪精卫?

他都做了哪些事?

汪精卫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卖国贼,他变节投敌充当日本人的傀儡,是任何民族史上所不齿不容之罪,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本来这已经成为历史定论,但有些汪粉不知出于何意,极力美化汉奸汪精卫,为他洗白。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汪精卫的罪恶事实。

汪精卫是个十足的反共头目,是个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刽子手。汪精卫青年时,参加反清运动,因刺杀摄政王而成为英雄,在早期的国民党内,深受孙中山的赏识和信任。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背弃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1927年7月,作为国民党主席的汪精卫,下令解散工人纠察队并收缴枪枝,7月15日召开“清共分共”会议,举起屠刀,恶狠狠地杀向共产党人,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一夜之间,无数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之中,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使中国革命陷入了低潮。共产党人从血的教训中,才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先后组织了南昌、秋收、广州起义。

汪精卫是一个大汉奸、卖国贼,是日本在中国的傀儡。宁、汉合流后,他同蒋介石同流合污,1932年5月在蒋、汪的同意下,国民政府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5、6月间,他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华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抗战爆发后,他对抗战前途失去信心,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离渝出走,12月29日发表了艳电响应近卫第三次声明。后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彻底沦为日本人的汉奸。

汪精卫建立了伪政府,组建了一支反抗日的伪军。据史料统计,1938年时,伪军在中国的数量约为78000人 ,1940年投靠汪伪的国军则前后多达五十万人,这些伪军是日本侵略者的帮凶,也是中国人最痛恨的汉奸队伍。

汪精卫作为国民党的高官,背弃民族大义,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甘心做日本人的走狗,不是因为他性格软弱导致的,而是由他的思想、信仰决定的。汪精卫的投敌叛国,政治影响非常恶劣,他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是他们在中国找到了“合法”的代言人,侵略的力度、广度、深度越来越大,气焰越来越嚣张,给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历史怎么评价汪精卫?

帅气才华横溢但无节操,巧言令色疑惑民众,以革命的名义反革命,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卑鄙无耻,以曲线救国之名行害国误民、丧权辱国汉奸之实,胸有文墨但笔锋为已,结论,为人不齿的有才气的大汗奸,名垂青史!

历史怎么评价汪精卫?

谈论起汪精卫,总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三个字,那就是“卖国贼”,他的一次错误形势判断,将自己永远钉在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柱上。

当然这只是我们大家对于他的评价判断,历史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汪精卫是从一个民主革命倡导者和参与者堕落为了认贼作父的卖国罪人。那么,对于他的评价我们亦可以予以正、反两方面来进行。

部分一:刺杀摄政王,血气方刚的革命者

年轻时的汪精卫还是拥有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他十分不满满清政府腐败的统治,将推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作为自己的志向,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大家熟知的谋刺摄政王事件,虽然这次行动没有成功,却为汪精卫赚足了名声。

一九零四年汪精卫在日本求学,接受着革命思想的熏陶,最终成为了孙中山同盟会的一员。在面临一九零七年到一九零九年一次又一次起义的失败后,清政府越来越猖狂,更加鼓吹立宪的骗局,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一行人将视线锁定在了摄政王的身上,决定刺杀他。

可是,结局并不如意,不但没有刺杀成功,他们一行人还被逮捕入狱,摄政王差点将他们杀掉。但是当时是比较特殊的时期,清政府害怕杀了革命党人会引起更多革命党人的奋起反抗,所以他们才侥幸保命。

在狱中,汪精卫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力求保全他人性命,还写下了一首字字铿锵的诗歌,他的举动传到社会上,被当时的人民到处传颂。

但是,他的这股血性并没有一直存在于他的身上。

部分二:认贼作父,令人唾弃的卖国贼

在抗日战争期间,汪精卫一直对中国不看好,觉得中国在此次战争中一定是必输无疑的,所以在民族危亡的危急时刻他毅然投靠了日本人,也因此被冠上了“中国第一大汉奸”的“美名”。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能是汪精卫一直信奉的人生信条,他在不看好中国的时候站在了日本人的阵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这个行为给日本侵略者统治中国提供了合法的依据,正好成全了日本侵略者希望以华治华的如意算盘。

不得不说,汪精卫的叛变对于中国的创伤是不容小觑的,给抗战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利用自己在民国政府的高大地位骗取民国民心的信任,以换取自己在政治上的一路平坦,将自己的自私自利展现的一览无余。当骗取了信任之后,又反戈一击,当上了日本侵略者的走狗,年少时期的一心为国,如今荡然无存!

笔者认为,我们评价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客观公平,所以,汪精卫在年轻时对于中国所做出的贡献,或者说他以前的人生品质我们任何人是不能将它从历史的长河中抹去的,该肯定的也应该给予肯定。

但是,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投靠敌人也是不可原谅的,被冠上卖国贼的名号,被世人唾弃也是他咎由自取。

历史怎么评价汪精卫?

近代以来,最臭名昭著的大汉奸,莫过于汪精卫了。汪精卫卖国求荣,组建日伪政府,组建伪军,参与清乡,协助日军大肆搜刮中国的民资民膏,留下历史的骂名。

历史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的英雄,变成了遗臭万年的汉奸,变化如此之大。有人为他辩护,说他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保全大局;更多的意见则是,虽然年青时满腔热血,以推翻满清政府为己任,但后来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整个国家利益,留下历史骂名。

所以,历史对他的总体评价是,骂名多于美名!

正面评价

汪精卫一生的前半部分,评价还相对正面,年少时满腔热血,以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为自己的志向,行刺满清末代皇帝傅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

汪精卫的正面评价主要来自于林思云,他是《真实的汪精卫》一书作者,替汪精卫做了很多身后的平反工作。

首先,文中高度赞扬汪的人格,认为他有严肃的生活作风,在国民党任高层时“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近女色,这在当时的国民党高官中,都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其次,汪精卫的行动都比较能贯彻孙中山的思想。例如汪精卫在1927年,在不知道五月密令之前,依然力排众议贯彻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

后来,汪精卫在被行刺受重伤后,仍然继续宣传和平救国的理念,期间也与日本的主和派接触并谈判讲和条件。

抗日名将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说一句公道话,汪精卫当了汉奸,却没有做积极破坏抗战的勾当。他投敌后,向与其渊源最深的将领,也未尝做过片纸只字的招降,大义所在,汪氏也知道自我抑制。

负面评价

汪精卫及其在南京组建的伪国民政府,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活动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

在军事上,大量策反了国军近百万,尤其是杂牌军,组织日伪军,多次进行清乡,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难。汪精卫自兼清乡委员会主任,打击其统治区的地下抗日武装(主要中共游击队),使得日军可以抽身进行其他战役。

在经济上,南京伪国民政府协助日军,对沦陷区进行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的全面登记,并对棉纱棉布进行强制性收买,以供日军之需。

在思想教育上,汪精卫在学校推广与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发动「新国民运动」,从思想上削弱民众的反日情绪。

另外,汪精卫还承认满洲国、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出卖中国的领土的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行,现在看来就是分裂国家罪。

您对汪精卫怎么看啊?

历史怎么评价汪精卫?

不得不说,汪精卫是民国政治历史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以“革命志士”登上政治舞台,却以“卖国汉奸”结束政治生命。

论才华,汪精卫是出口成章,笔扫千军;论相貌,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更得李宗仁曾言:"汪兆铭仪表堂堂,满腹诗书,言谈举止,风度翩翩,使人相对,如坐春风之中。";论出身,得府试第一名,后又官费留学日本。可以说,汪精卫前半生是受到无数羡慕(甚至嫉妒)的,若他只是执笔舞墨,泼洒文章,民国文坛应当有他一席。

但时局却偏偏安排他卷入了政治风暴,汪精卫并不是一个政治手段高明的人。但他对权力的掌控可谓顺风顺水,直至可与蒋介石一争高下的地步。但有一腔热血,却又缺乏强韧的意志和圆融折中的智慧,最终做了所有中国人都憎恨的“大汉奸”,让他后半生受尽骂名。真正意义上的“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典型的作死代表人物。

汪精卫,偏偏自我作贱自毁名声,真的可惜了。

汪精卫: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声明:汪精卫家是由婺源迁到广东番禺但并不是出生在番禺),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汪精卫母亲吴氏是填房,原配生下一子三女,吴氏又生了三子三女,汪精卫排行最小,在兄弟中排行老四,所以他的妻子陈璧君习惯叫他“四哥”。汪精卫,五岁始读书,年少聪慧,喜好诗歌。研读过王阳明的《传习录》,受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较深。

年少时,父母皆亡故,于是跟随长兄(同父异母)生活,亦感受到了世态炎凉逆来顺受的苦楚,这也对他后来软弱无坚定意志、主见,有很大影响。

1902年3月汪精卫参加广州府试获得第一名秀才。1903年得官费留学日本,两年后,也就是1905年7月汪精卫遇到了改变他一生轨迹的人——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参与起草了同盟会章程。孙中山任同盟会总理,下设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三部门,同年8月,22岁的汪精卫当选评议部部长。

同年,《民报》正式创刊,汪精卫任主要编辑,“精卫”亦是他的笔名,取“精卫填海,坚毅不屈”之意。期间发表了《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等系列文章,宣传孙中山三民主义,痛斥保皇谬论,由此更加受到孙中山的重视。

1906年毕业后拒绝归国担任日语翻译的工作,而是一直跟随孙中山,于1907年,随孙中山远赴南洋筹设同盟会分会,当时身份是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的主笔之一。

1908年赴缅甸设同盟会分会,同年3月在马来亚结识了对他日后影响很大的妻子——陈璧君。此后,汪精卫游走各地设立分会。但期间几次武装起义都相继失败,极大程度的打击了革命信心,这对于革命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到1910年,汪精卫为了激起革命热情,准备干票大的,暗中策划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溥仪之父,当时清廷的实权者)。汪精卫视死如归的前去刺杀,但结果其实早可预见,汪精卫失败被下狱,也正是在狱中,汪精卫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一时间,汪精卫革命勇士之名为人共知。

汪精卫下狱后期,受肃亲王善耆(女间谍川岛芳子生父)软化,此后思想亦变化不小。但不得不说汪精卫的运气实在太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汪精卫由袁世凯开释出狱,担任伍廷芳的参赞,暗中秉承袁世凯的意志,极力拥护袁世凯,推进南北统一。

1912年2月12日辛亥革命结束,彻底推翻了清廷专制统治,期间主张孙中山让权,拥护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年,汪精卫于上海和陈璧君结婚,之后携陈璧君一起留学法国。不得不说的是汪精卫是属于软弱,缺乏主见的人,而他的妻子陈璧君却恰恰相反,行事果断。在当时可谓是悍妻,对后期汪精卫的影响极大。

1917年,孙中山将汪精卫召回国内,参加护法运动,当时的革命党多以广东人为首,他和胡汉民便是当时的两大总管。胡汉民办内务,汪精卫搞外交, 是为双杰。

后在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因为有资历及有才华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11月随孙中山北上入京,任秘书。

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汪精卫成了孙中山遗嘱起草人。同年7月,汪精卫当选国民政府常委会主席兼军委主席,与军事领袖蒋介石并驾齐驱。 至此蒋介石和汪精卫开始争夺领袖之实。

往后几年,汪精卫一直与蒋介石争斗国民党的实权控制,但不善政治的汪精卫又怎么会是老奸巨猾的蒋介石的对手。尽管汪精卫用尽一切手段,但仍然未能撼动蒋介石的地位,但汪精卫的狼子野心,让蒋介石一直心生戒备,蒋汪两方摩擦不断。

1935年 11月1日,开完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需照相留念时,蒋介石感觉会有事发生,不愿出去照相。还曾劝汪精卫也不要出去,但汪精卫却不信。果然照相过程中,汪精卫被打了三枪。 汪精卫所中三枪,一枪在脸部,一枪在背部,还有一枪在臀部。 此事对汪精卫影响很大,他后来就是死在了枪伤复发上。

蒋介石当时很是生气,召集特务立即查明事情原委,查明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上海滩王亚樵派来的杀手孙凤鸣,原是想枪杀蒋介石的,结果蒋介石预感不好,没出席会后集体照像,扮成摄影记者的孙凤鸣只好退而求其次,朝汪精卫开枪。虽然事件证明不关蒋介石的事,但这次事件后,蒋汪关系再度恶化。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为蒋汪之间猜忌、不信任、野心等等因素,汪精卫终于和蒋介石分道扬镳。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出走河内,29日发出“艳电”,支持对日妥协。 1939年3月21日,有特务深夜闯入汪精卫在河内的住宅,但杀错了人,杀死的是汪精卫的秘书曾仲鸣及其妻子(这次是蒋介石下的命令,蒋介石不允许汪精卫成为汉奸,新账旧账一起算,蒋介石终于派出杀手刺杀汪精卫)。 但这一刺杀,也彻底将汪精卫推向了不归路。

不久,汪精卫飞至上海,组织了一大帮汉奸,与日本人会谈。关于投降当汉奸,汪精卫提出:“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由此可见,汪精卫是主和不主战,能活命就行。这亦是汪精卫日后所说“曲线救国”的诡辩措辞。但这无非是汉奸自我洗脑自我安慰的诡辩之词,惹人哂笑罢了。

之后大汉奸周佛海策划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方今井武夫、犬养健订下“重光堂协约”,起先汪不知道。等到周、梅以“日本认可汪精卫领导和平运动”的密约向汪精卫、陈璧君表功时,汪精卫便如获至宝,心安理得地认为,与其抗战而亡,不如求和苟存。从此,他向媚敌卖国的深渊滑下去了。

汪精卫优柔寡断,被手下“亲日派”分子摆布,为最终实现夺取国民党内最高权力的个人意愿,实现其“对日和平”的政治主张,加速了媚敌降日的步伐。

汪精卫本就是软弱,没有自己主见的人,加上周佛海和陈璧君的推波助澜,汪精卫最终变成了民国时期人人喊打的大汉奸卖国贼。

1943年,枪伤复发后的汪精卫,旧弹头的铅毒已经深入他的骨髓,就像他的灵魂一样,他的身体也无可救药了。 最终,1943年11月10日,他死在了名古屋日本人的病床上。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有碍国内外视听”为理由,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中山陵梅花山上的坟墓炸毁。在炸毁当晚,马崇六根据何应钦的指示,亲自押车将汪精卫的棺材秘密运送到南京城西清凉山火葬场,棺材和尸体很快被全部焚化,连骨灰也没留。真正的挫骨扬灰了。

事实上,错就是错,汪精卫在卖国汉奸路上一去不返。历史早已经将他钉在中国的耻辱柱上了。对他,可能更多的是可惜,若他如名一般坚毅不屈,哪怕做了刺客的枪下亡魂,亦不会背负这千古骂名。然时局如此,他始终错了,做了那个人民怨恨的大汉奸。

可惜!可叹!

历史怎么评价汪精卫?

网上一些人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在为汪逆翻案。其实汪精卫的曲线救国的路线看上去是针对日本叫嚣的三个月灭亡中国。表示中国政府还是存在的,并没有灭亡。还在和日本谈判,使日本的叫嚣不攻自破。其实这种说法是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审判汉奸时的一种为汉奸狡辩的托词。从历史上看,曲线救国还是表面文章,实质是汪精卫和蒋介石的个人矛盾由来已久。蒋介石是篡党夺权,处处排挤汪。汪的老婆陈璧君可是个厉害角色。为了做第一夫人,不惜一切的鼓励汪和日寇直接谈判。这一招正中日本人的意愿。也把汪逼上了不归路。不管怎么样,当时的蒋介石也曾经挽留过汪的。但汪的处境已经一发而不可收了。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包括汪手下的人对蒋的做法很反感,也促成了汪坚定了决心,和日本谈判。汪后来也感到日本对他的压力,但已经无法回头了。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无论汪伪政权如何狡辩,客观上汪伪政权是卖国求荣的的汉奸政权。在国难当头时,汪逆的做法都是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的。所以任何的解释都不能改变汪伪政权是汉奸政权的本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