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吴佩孚?
吴佩孚,生于1874年4月22日,卒于1939年12月4日,山东蓬莱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人物的经历,综合分析,给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对吴佩孚,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他是一个大军阀。他是秀才出身,有思想,会带兵,在北洋军阀中,善战骁将,被誉为常胜将军。是直系首领,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他曾经是西北军阀冯玉祥、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领袖,也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华人。尽管如此,他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代表的是封建、地主、军阀,尤其是他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进行血腥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著名“二七惨案”,暴露出他大军阀的本性。
第二,他是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对岳飞的“精忠报国”非常推崇,在民族大义上有气节,有中国人的骨气。在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之时,他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之心。
他下野后,日本特务头子荒木代表日本奉送“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但他拒而不受。他坚决不当汉奸,不为日本人卖命。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川本等采取拉拢、威逼等各种手段都未能让他放弃民族气节。
第三,洁身自好,廉洁自守。吴佩孚做官数十年,始终坚守不贪、不占,他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南征北战,却从没有私蓄,也没有置办田产,和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贯相比,总算难能可贵,他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
如何评价吴佩孚?
一提起曹锟,人们都知道他贿选当上的大总统。看过蔡东藩《民国演义》的人,若问他曹锟的外号,他就会说“曹三傻子”。不过,那只是演义小说,不可当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府再怎么混乱,也不会弄个傻子做总统。可以这么说吧,他简直比猴都精。
至于他如何能够当上总统,就不能不说一个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吴佩孚了。
曹锟当师长的时候,吴佩孚来到他的手下做营弁。曹锟对他十分信任,胜过了其他的旧僚属。从此以后,吴佩孚也同样对他忠心不二,始终如一。
曹锟下马,吴佩孚败走麦城一九二三年,曹锟已经成了直系的龙头老大。要过把“总统瘾”的想法萦绕于心,挥之不去。吴佩孚劝他要先用武力统一全国,然后再当总统。曹锟不愿意,执意要当。吴大帅无奈只能知其不可而为之,于十月十日扶“老帅”上位。
曹锟上台后,全国反对之声四起。由于“反直三角同盟”都忙于自身事物。没有发动战争。曹锟也就相对稳定地干了几个月。一九二四年九月,首先是张作霖的奉军,兵分二路杀进关来,声明讨曹。这时曹锟一下子推给吴佩孚,他握着吴佩孚的手说“老弟我己经老了,辛苦你摄行陆海军大元帅职权,一切便宜行事”。
吴佩孚真是忠心事主,秣兵历马,砥砺前行。上前线拼杀去了。而同为曹三手下的将领冯玉祥,孙岳等联合胡景翼,窝里反回头将曹锟逼着下了台。
曹锟被软禁在延庆楼,眼巴巴盼着吴子玉回来“救驾”,逢人便问“子玉现在哪里”。十一月二十九日,曹锟,曹锐兄弟二人正在“执手相看泪眼”之际,一个团长带着十几个军官走进门来,要将曹锐带去问话。这曹锟哪里放得手,死拽着他弟弟不让带走。站在旁边的刘夫人,看那团长脸色不对劲。连拉带劝的将曹锟的手分开,把曹锟推进屋里将门都锁上了。时间不长,曹锐的死信传来,是吞下了生鸦片膏子。
此时吴佩孚的日子也不好过,战争打不下去了,只能选择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时冯玉祥又开价“悬赏十万元购买吴的活口,”并后加一个括弧,“提头来献者减半”。
吴佩孚辗转又逢生这吴佩孚确是厉害,经过一番碾转腾挪,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到郑州,一九二五年一月三日到汉口。此时萧耀南尚不敢纳。十月吴佩孚勾结鄂军将领陈嘉谟,寇英杰,刘玉春等基本控制了湖北。十月十一日萧耀南等鄂军将领通电,拥吴“出山共定国难”,二十日吴佩孚在汉口,又成为十四省联军总司令了(也许是自封的)。
十二月三十一日,冯玉祥也又要与吴“精诚合作,始终不渝”了,冯系大将张之江,欢迎吴“入京主政”。且言“追随我帅(吴),勉效驰驱”。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七日张作霖也致电吴佩孚关外事由他应付,关内事由吴全权主持。张作霖一再催促吴来京共商大计,五月二十六日吴决计由汉口启程北上,在动身的时候,吴电请张作霖约定同到北京的时间。六月六日曹锟知道张作霖要进京,心里不痛快不愿与他见面,回到了保定。
有消息说二位大帅二十四日进京,北京的军警出动,在二帅的沿途黄土铺路。北京市民诧异,以为又出了啥大乱子呢。结果人没有来,原来吴佩孚的手下张其锽算了一卦“二十八日入京大吉。
吴佩孚最终被民团逐出二十八日上午九时张到吴的行馆拜访,谈话二十分钟告别。十二时吴到张府拜访。两人同赴杜内阁在居仁堂设的筵。正吃酒间,怱听“嘡”的一声响,张吴两方的卫兵,同时将手枪拔出指向对方。原来是顾维钧的大礼帽,由衣架上掉下来的声响,大家才十分尴尬地坐下来。
他们会谈的议题这次主要是“讨冯”。从四月份打到八月底前后打了好几仗,总算把冯玉祥暂时赶到甘肃去了。
吴佩孚注定是一个忙碌的人,北方的战争刚刚结束,他电请张作霖主持北京政局,八月二十五月就马不停蹄地到达汉口,对付北伐军了。张作霖表示派兵相助,这位吃足了“同盟”者苦头的吴大帅,婉言谢绝了。岂知北伐军来势凶猛,把吴佩孚打的一败塗地,他手下爱将孙传芳却按兵不动。不得己逃回郑州。把兵力集中郑州武胜关一带。
这时候闲不住的曹锟来到郑州,他首先告诚吴“你虽然善于将兵,但不善于将将”。又声泪俱下的告诚薪云鹗,寇英杰,田维勤等。“子玉脾气不好,但心是好的“。这些似乎表达着曹锟对吴的真情实意。
其实并非如此,曹银在保定与彭寿莘,张廷谔,方表等密谈,彭等告诉他“现在非把剩下的这点本钱收回来自己当家不可”,并告诉他,总统到郑州劳军,他到车站迎接时趁机把他吹(枪毙)了。曹锟听后,高兴得了不得,兴奋地说“对!咱们就这么办”。
在这以后不久,吴军在河南也败下阵来,吴佩孚被民团逐出再无起色。
结语北洋军阀这些人,可谓个个怀奸,人人施诈。吴佩孚对曹锟那真是如“王伯当保李密忠心耿耿”。至于他的功过是非且不论,一生跟错了老板也吃亏不小呢。
如何评价吴佩孚?
刚正勇猛,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
如何评价吴佩孚?
民国虽然是乱世,但出了一些极具个性的人物,他们性格很复杂,很难与我们心目中的好人坏人那么界限分明,像吴佩孚就是军阀中的异类。
吴佩孚曾上过时代周刊封面
他在镇压京汉大罢工时,的确杀了人,显示其恶的一面。但同时,他也有善的一面。
1、他是学者型军阀。在我们印象中,军阀都是斗大的字不认得几个的地痞流氓出身,而吴佩孚确实秀才出身,他诗画、书法无所不精,自己队伍的军歌也出自他的手笔,被称为“玉帅”、“吴二哥”。这在当时的确不多见。
2、廉洁爱国。吴一生做大官几十年,带兵几十万,但他从没购置私产,他有“四不”,即“不做督军、不住租借、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如此清廉在民国那种做官发财的氛围里,的确是个异类,
另外,吴在五四运动时,也致电发对在巴黎和谈协议上签字。在日本人入侵中国后,拒绝日本人的引诱,遭日本人嫉恨,后不明而死。他的民族气节还是值得钦佩的。
3、保护文物。他曾致电当时的总统等坚决反对议员提出的拆除故宫三大殿的提议,后来吴的电报登上报纸后,舆论纷纷指责议员,紫禁城三大殿才得以保存。
4、不娶小老婆。吴与妻子一直没有生育,妻子劝他纳妾,可吴拒绝了,据说有一位外国驻华女子,曾对吴有意,但吴以家有老妻为由没有接纳。这在民国时期,高官几乎人人纳妾的情况下,尤其难能可贵。
吴的官德、私德都有令人称道的地方,有些值得现代人学习。
如何评价吴佩孚?
清末民初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时期,各路人马都在角逐中原,鹿死谁手,应凭合纵连横的本事,城头常换大王旗。
北洋政府是一个军阀政府,有曹琨,吴佩孚等先后登上“总统"宝座,由于他们都是大军阀出身,拥军自重,视国家安全和老百姓的安全不顾,都想复辟当皇帝。
吴佩孚是一个大军阀,双手沾满了五四运动学生的血,是镇压五四运动的刽子手,是军阀混战的主谋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大搞复辟帝制军阀。
吴佩孚应为镇压五四运动负责任,应对军阀混战负责任,应对复辟帝制的行为负责任。
如何评价吴佩孚?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因牙炎引起右脸颊肿痛,让日本医生为他开刀拔牙,谁知这牙医竟是特务派来的杀手,吴佩孚曾在京城摆摊算命,他给自己算过命,说自己有一百二十岁的命。谁知竟栽在日本人手里,只活了六十六岁!
吴佩孚,山东蓬莱人,父亲在县城里开杂货铺,经济还算宽裕,在吴十四的时候,就跑到登州府水师营学当兵,空暇之余,努力读书,没想到二十岁就高中秀才。后来就一直以秀才军阀自居,其高傲程度可以跟另一个秀才军阀相媲美,此人就是小徐——徐树铮。
徐树铮素以“小诸葛”自居,而吴佩孚则以关圣为偶像,他忠心于曹锟,感激曹在1908年的提拔之恩,让他从一个营带成为第三标的标统。
曹锟是直系冯国璋的部下,因直系讨伐张勋的“辫子军”有功,直系大佬冯国璋顺利当上民国大总统,皖系段祺瑞虽位居国务总理职务,但一手总揽北洋政府大权。由于段拒绝恢复民国初年的国会和《临时约法》,孙先生则联合西南地方军阀,在广州组成护法军政府,公开与北洋政府对抗。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段祺瑞急忙派曹锟、吴佩孚带兵南下讨伐。总统冯国璋不赞成段总理的“武力统一”,他希望跟军政府桌上会谈。作为直系,曹、吴俩人当然极力站在“主子”冯国璋一边,奈何北京是皖系的势力范围,哪怕不情愿,曹、吴俩人只得领兵讨伐军政府。
让吴佩孚想不通的是,明明自己打了胜仗,在1918年,段祺瑞行赏时,吴佩孚只得了个“援粤军副司令”和“孚威将军”的空衔,反倒让没出多少力的赵恒惕成为“湖南督军”。从此吴佩孚与段祺瑞势不两立。
1920年,吴佩孚得到西南军阀供给的军饷六十万元,早在1919年时,吴与唐继尧、陆荣廷等西南军阀暗通款曲,在衡阳秘密签订“救国同盟条约”。在1920年5月,吴佩孚率部从驻地衡阳北撤,一路上斥责皖系“妖孽乱京畿”,自己要“催狂虏”,“扬国威”。自夸自个是“不问个人瘦,为期天下肥”的大人物。
由于皖系的亲日卖国政策不得人心,在这年的7月份,直系大胜皖系,一时间英美帝国主义大喜过望,认为吴佩孚是个人才,在报纸大夸其为“强者”、"英雄”、“中国模范将军”。《时代周刊》还让吴佩孚登上封面。
1921年底,吴佩孚所代表的直系和奉系打了三个月的口水仗,实际所反映的是英美帝国与日本所支持的奉系之间的矛盾。到了1922年,双发见口水战不过瘾,于是在这年的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吴佩孚表示“龙泉剑斩血汪洋,千里直趋黄河黄”,在胜利的鼓舞下,他觉得有能力一统中国。美梦没作多久,到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他就被现实给敲醒,不仅丢了“主公”曹锟,(部分原因是吴佩孚错信叛变将军冯玉祥),而且兵败岳州再无实力跟直系对抗。
后碰上抗日战争,吴佩孚面对敌人的种种利诱,始终不为所动,表现了一个中国军人的民族气节,既然不为所用,就被我所弃,日军特务川本芳太郎安排牙医将吴杀死在北京什锦花园公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