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喜欢邻居之间拿着吃的东西送来送去的”你怎么看?
深有体会。
我这人很内向,也有脸盲症,在我们小区住的邻居10几年了我都不认识几个,更没有和他们打过招呼,除了上班,下班就是在家里,或者节假日带着孩子出去玩,几乎很少在小区内和别人结伴聊天。
除了搬走的,还有少部分是一起住了10多年的老邻居,我家对面住着一个中年女士,是一起入住小区的,可是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她长什么样,经常低头不见抬头见,一个是我视力不好,另一个是我不喜欢盯着别人看,也不喜欢搭讪。
去年打破了这个记录,我女儿的小闺蜜小艾,又是她的同学,又是我们同栋楼的邻居,两个孩子的感情特别好。
经常来我家玩,我女儿也经常去她家,她家里的人都特别热情,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孩子的妈妈和爷爷奶奶,因为她爸爸常年在外,至今还不认识。
巧的是孩子的妈妈和我家孩子一个姓,我让孩子叫她姑姑,她让她的孩子叫我舅妈。
我们两家关系比较好。
没有疫情的时候经常回孩子的奶奶家,因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农村,每次回去老人家都要给我们拿好多他们自己种的菜,鸡蛋等等。
很多时候盛情难却,我喜欢顺老人的意,可是大多数是新鲜的蔬菜,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多,我们家只有四个人,即便使劲吃,蔬菜还是要坏很多。
我一想小艾家里人比较多,反正他们都要买菜吃,我这里有,坏了也可惜,就每样给他们分一些包括鸡蛋,和肉。
开始两次他们回了老家以后,也会拿一些东西给我,我还没觉得有什么。
第三次给他们拿菜以后,也就是去年年前,我在楼下碰到小艾的奶奶,她说“你看你又拿那么多菜给我们,我们拿什么给你哟。”。
我说“都是老家拿的,要是吃不了也很快坏了,是帮我分担呢。”
我听了以后,我仔细地想了她的话,原来我给他们拿菜,却给他们带去了烦恼和负担。
没想到没隔几天,小艾妈妈就给我拿来了米,鸡蛋,咸菜,香肠。
这些都是小艾外婆家里拿来的,小艾的外婆在老家,家里就她外婆一个人,也60多岁了,很不容易。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别人是讲究之人,讲究礼尚往来的,我本是资源共享,没想到人家想尽办法拿东西还礼。
就那以后,我再也“敢”拿东西给他们了。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缺衣少食,哪家有好吃的要给关系好的端上一碗,万分感激,高兴得很。
现在物质丰富,不缺吃穿,不需要也没有必要拿着吃的给邻居送来送去。
“有些人,不喜欢邻居之间拿着吃的东西送来送去的”你怎么看?
好邻居才有的行为!
“有些人,不喜欢邻居之间拿着吃的东西送来送去的”你怎么看?
我也不喜欢这种人。
很多年以前,我还在上班的时候,订了一份《燕赵都市报》。有一天,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就是有人谈的这个话题。
那个作者说,他在那个地方已经住了很多年了,以前的邻居没有互相送东西的习惯。自从他家来了一个喜欢礼尚往来的新邻居,让他感觉非常麻烦,甚至想着卖房子搬家了。
这个人是个文艺工作者,他经常在家里写稿子,喜欢安安静静地在家里写作。可是,自从新邻居给他送了一碗饺子那天起,他的烦恼就开始了。
他说他根本不认识新邻居,有一天人家突然敲门给他端了一碗饺子,不接吧不礼貌,接了后就得考虑还给他点什么?
后来,他妻子买了一只鸡,他们做的小鸡炖蘑菇给邻居送了一碗。
他想着总算把这个人情还了,以后可以好好做自己的事了,心里的烦恼也随之解除了。
可是,他高兴得太早了。没过两天,邻居又给他端来了一碗鲫鱼豆腐汤,他真想说不要了,可是看着邻居那一张热情洋溢的脸,他只能接了过来。
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家就和邻居家今天一碗饺子、明天一碗面条的这么交往着,他们两口子都感到烦恼透了。
他们特别怀念过去和邻居家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日子。可是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要想改变,只有卖房子。
其实,生活中,真的没有必要这么做。这样做太劳神了,没有任何意义。
过去物质困乏的年代,有点稀罕的东西给大家分享一下,的确能增进友谊,让大家有亲近感。
现在时代变了,你送的东西人家也不稀罕,互相来往已经没有了过去的意义了,还是与时俱进,互不打扰最好。
“有些人,不喜欢邻居之间拿着吃的东西送来送去的”你怎么看?
我也是这样的人,非常不喜欢这样做,你吃了人家的就得记得做了好吃的也得给人家端过去一碗,这样无形中就多了一件事情。端来端去的甚是麻烦。我喜欢简单轻松的生活。
以前我家的邻居,她家的姥姥就是这样的人,她开始送给我家她老家的玉米面或者是她老家的新鲜东西,我想得礼尚往来呀!可是这的吃的又没有什么新鲜的,我想来想去就送给了她一条秋裤。有次她来我家串门说等我外孙子大点了就该敲你家的门了。我听后心里咯噔一下子,生怕她有事没事地来串门。还好她在她女儿家住的时间不长就回老家了。孩子奶奶是跟我差不多性格的人,不随便串门,也就是见面了打个招呼而已。可能是跟生长环境有关系吧!
以前大家都这样,显得大家住在一起热闹,关系也比较亲近。现在很少人这样做了,一方面现在大家都好忙,有时间了就愿意在家里休息,不希望被人打扰。另一方面是大家都不是很熟悉彼此的脾气秉性,彼此的口味。有的住对门都不知道人家姓啥,没有什么来往。再一方面你送给人家吃的,外一人家不喜欢吃,不对人家的胃口或者是人家吃坏了,怎么办。所以现在的人很少这样送来送去送吃的。
以前大家都是住单位宿舍,大家比较熟悉,知道彼此的口味。我以前的单位她们彼此互相切磋厨艺,做了什么好吃的第二天带到单位请大家品尝。现在大家都是关起门来过日子,这样的相处方式几乎看不到了。
“有些人,不喜欢邻居之间拿着吃的东西送来送去的”你怎么看?
一一邻居之间端着碗,装着自己家做的食品,敲门送到你家来,让你尝尝,显得非常热情,关系比较融洽。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等自己家也做了比较好吃的,也是送过去让人家品尝。这种做法在80年代以前,确实很盛行。
一一改革开放以前,吃的都是供应粮,细粮比较少,大米,白面按人按月定量供应。谁家要是包个饺子,烙个馅饼,炸个油条,那是改善生活,一个月也吃不上几回,因此邻居间有过往的,就送过去一碗,大家同乐乐。
一一现在的生活水平,那是从吃不饱饿肚子到温保,再到小康,现在已经往殷实过渡的阶段,人们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餐饮业的不断引领,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不仅营养配比合理,而且色香味俱全,精致无比。连以前人们的口头语: “吃了吗?”早己经消失了。以前留下的互送食物的做法也没有了。年轻人更是快餐食品,点外面,谁还想那一口稀松平常的食物。也就是在老年人中还保留着这朴实的做法。
一一如果碰到这样热情的邻居,就委婉地谢绝。尽量别弄得太尴尬了,终究他们家是好意。你当时可以接过来,之后买一点水果回谢,并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生活中,有个好邻居也是不错的。
“有些人,不喜欢邻居之间拿着吃的东西送来送去的”你怎么看?
无论什么关系,不管什么人情,都得礼尚往来,否则,关系不但难以维持,甚至还会让人背后说三道四。邻里之间互相赠送吃的也是一样,吃了人家的嘴软,你不还礼,人家下次就会不送,从此也少有来往。
我有一个邻居,他是乡下来的,他乡下来的亲戚,带些农产品来,多了就吃不完,倒掉可惜,他就做人情,送给左邻右舍吃。
有一次他提着两只大春笋来我家,一只都有十几斤重。老伴看着这东西蛮高兴,连忙招呼人家请坐,边倒开水边说谢谢。
我看到这东西后,真是哭笑不得,这春笋也只能尝尝口味,吃多了就不想吃。这两个大春笋,少说也要吃上一个月,可这东西又不好久留,留久了内面就会老化,还会空心。
老伴收了人家的东西,总得回礼,左思右想,家里拿不出东西相送,后来就到超市买了两箱牛奶送给人家。
这春笋剥开皮来,就得抓紧吃,吃了两天,一家人都不下筷子,后来没办法,只有丢弃,连同那颗没剥皮的也丢掉了。
这邻居后来又送来一个大冬瓜,看上去有几十斤,看着这一个大冬瓜,我家怎吃得了,只要将冬瓜开破,如果不及时吃掉,就会腐烂,后来我又分给自己家的兄弟姐妹,剩下一点拿到卖菜的人去卖,让人家赚点无本生利他钱。
这次我就没有回礼了,后来,这邻居再也没有送东西来我家了,我自知亏欠了人家,吃了人家一个大冬瓜,多少也得回个礼,但是,我拿着这东西实在是没有办法消化。
人与人之间要有适当的人情往来,但不在于相互送东西,平时问寒问暖,多关心对方,如果对方碰到有喜事,去祝贺一下,对方碰到困难,尽力帮助,更显得实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