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不是汉族血统?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有汉族的血统,原因是“汉族”一词本身就代表是一种文化的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这种文化概念开始于明朝朱元璋以儒家的父系关系炎黄子孙论才固定下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在3500年前,第一批从欧洲黑海进入高加索,再进入蒙古地区,从河套地区进入中原大地,被称为大月氏人,她们就可能就是黄帝族源,原因是欧洲崇拜女性;3000年前,有一批东波斯人从昆仑山进入西域,从河西走廊进入中原的,被称为塞人或斯基太人,他们是回纥和鲜卑拓跋的祖先。

最早提到黄帝是天下的共祖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方士邹衍,最早将黄帝写在书面上是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疏理成血缘关系,将秦留下来的七国庶民自认同为同出一源,这个源头就是炎黄,发展以后就变成了“炎黄子孙论”。但是,黄帝在汉以前都是以女性面貌出现!《史记.天宫书》记载:黄帝,主德,女主相也;《左传》“帝”后也;《礼记》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司马迁本身也不是炎黄子孙,他的祖先是中山国的丞相。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说战国是七国争雄。其实,战国开始前有八国,还有一个国家叫“中山国”,在今天河北地区。由于司马迁的祖先司马熹出卖了中山国,导致了中山国被赵武灵王所灭。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故意漏掉了中山国。中山国原是陕西的犬戎,名为“鲜虞”,司马迁的祖先就是鲜虞中山国的相国,那就是不能一家人不进一个屋。魏系:司马賙—司马熹—司马子期—司马勒—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司马賙、司马熹都是中山国相国。)

中国最早的皇帝就是秦始皇,“始皇”就是中国皇帝开始的时候。1987年,秦人四大陵园被发现三座,都在陕西,那就是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始皇陵园。1993年,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陵园,考古人员进行挖掘,证明是秦人皇家先秦墓地,被称为“西垂陵园”。这也证明了秦人第一陵园,实际上是秦族、秦文化根基所在地,被称为“西犬丘”,也就是说秦人早期是甘肃的西戎。

春秋末期,孔子出身在鲁国曲阜,曲阜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颁布周礼。孔子从小受周礼影响深刻,孔子儒家就是从周礼的“巫卜占祭礼”等分化出来的,孔子延续了离他自己600年前的“周礼”,也就是祭拜祖先的文化。然而,孔子本人从来没有提到过黄帝!但是,秦始皇和刘邦都蔑视儒家的,他们认为炎黄是外来的,蚩尤是本地的。所以,秦始皇和刘邦都建“蚩尤庙”不拜孔庙的。楚汉相争时,楚怀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建立的朝代,就用自己的汉王的封号,取朝代名为“汉朝”。楚怀王本姓芈,不姓西周华夏的姬和姜。所以,汉高祖刘邦与华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汉初,儒生求见汉高祖刘邦想做官,刘邦二次羞辱儒生,拒绝儒生做官的要求。刘邦、惠帝、吕后、文帝、景帝都用“黄老之术”,那就是庄子之学,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后,繁文缛节,各种礼节开始奢侈起来。大儒董仲舒在各县举办“太子院”教授汉字(隶书)和儒学。与此同时,儒生们大量创作了伪作《今本尚书》《古本尚书》《左传》《礼记》等等。汉宣帝和东汉光武帝时,还有一个叫“谶纬大会”,那就是神话故事,“诗经、山海经、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伏羲和女娲”等等都是那时的产品。由于儒家是祭拜祖先的文化,它没有上古时代祖先的历史,只能将神话故事当作上古时代的历史。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延续了秦留下来的七国庶民。到了东汉时,庶民自作主张,儒家开始衰弱,道教和佛教开始崛起。道教是本地的,它主张长生不老,有养生术和房中术,彭祖活到八百岁,有素女一百多个。佛教由鲜卑拓跋从西域带进中原,从东汉开始到北宋,胡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佛窟。三国时,蜀国自称为“刘皇叔”,延续了刘家子孙;魏国姓曹,说是曹参的后代;东吴自称是古公亶夫儿子泰伯的后代。但是,谁也没有说是汉族皇帝。

由于三国时都喜欢屠城,杀得千里无人迹。魏晋时期将大量的胡人引进中原,西晋八王之乱,后面是“五胡乱华”。南北朝时,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六个胡人政权。其实东晋的面貌也在改变,东晋晋明帝司马绍金发碧眼,外貌上完全是一个胡人皇帝了,所以谈不上一脉相承炎黄子孙了。385年北魏鲜卑拓跋珪建都山西平城,439年鲜卑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将110个鲜卑姓改为汉姓。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变成了北齐、北周,他们都是胡人。

581年,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朝,上台废除鲜卑化和胡化的政策。其实,杨坚就是普六茹坚,鲜卑小字:那罗延。普六茹坚自称是“望族弘农杨氏”,改自己的名字为杨坚。隋文帝称帝后,关陇贵族纷纷改胡姓为汉姓。大野渊自称是“五姓七望族李氏后裔”,大野渊成了李渊。但是,李渊的祖父李虎,其兄叫“起头”;其弟叫“乞豆”,都是鲜卑人的小名。李世民坚称自己是陇西李陵的后代,远祖辈是老子。但是僧人法琳宣称李唐是北魏太守拓跋达闍,汉姓李初古拔的后裔,是鲜卑人。最关键是隋唐都是府兵制,不是汉人的募兵制。(府兵制就是战时骑马打仗,平时放牧种地,典型的胡人军队。)

唐朝灭亡主要是两场叛乱“安史之乱”和“黄巢造反”,两场叛乱造就了沙陀人崛起,后面发生了“五代十国”。同时门阀制度被黄巢给灭了,也就是说,以后做皇帝,不要说我是什么望族出身,名正言顺就可以当皇帝了。沙陀本是西突厥的一部分,称为处月。沙陀人从西域来到河北一带居住,由于他们远离长安和洛阳,胡化严重。安史之乱以后,他们拜安禄山和史思明为祖辈,为他们立牌位建祠堂,并且将粟特、突厥、柔然、回纥并入沙陀。但是赵匡胤的祖先本是沙陀人,赵匡胤的曾祖父赵珽和高祖父赵眺都在唐代河北藩镇任官。沙陀人进中原以后,一部分沙陀人不管在服装、语言还是文化上汉化的非常彻底,只有他们自己人才能分得清。赵匡胤在后周做禁军殿前点检,这么大的权力给赵匡胤,不是沙陀人是难以想象的。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去祭拜祖庙,看见青铜器就一脚踢开,说祖先不认识这些东西,说明赵匡胤不承认汉人是他的祖先。两宋皇帝御厨用羊肉,不登彘(猪🐷)肉的。南宋高皇帝说:宫中主用羊肉,不用彘肉乃祖宗习俗。

蒙元忽必烈和满清努尔哈赤都是胡人皇帝,我们就不说了!朱元璋也是胡人,他的祖先是跟随着忽必烈进入中原的色目人。色目人有33种,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讲突厥语。然而钦察、阿兰、康里信仰摩尼教讲突厥语。朱元璋祖先是钦察.土土哈。朱元璋早期与他们同样信仰是摩尼教,建立明朝时改为信仰儒家。朱元璋最大的特点就是戍卫金陵(南京)的部队都是回回,他称为屯卫。屯卫按“卫所”编制,每卫5600人,每卫5所,每所1120人,称为千户所,与蒙古人相通的是“千户长”。朱棣首都在北京,永乐年间在河北、山东戍卫有达军和达官,这些达军和达官享受特殊优待政策,地位相当高,我们现在所说的“达军贵人”就来源于此地。现在山东和河北有许多回民村落,他们就是600年前的达官贵人后裔。所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朱元璋和朱棣在明朝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将中原的党项、契丹、沙陀、女真、回鹘、突厥、粟特、柔然、蒙古、色目,等等胡人迁移到全国18省,互相融合,改汉姓、汉字、汉文化、儒家一脉相承的父系炎黄子孙论,修家谱,建祠堂使他们都成为汉族。二朱的目的是怕胡人聚集在一起造反,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离明初不远。但是二朱这次大迁移造就了中华民族汉族产生,现在14亿人口就有12亿是汉族。所以说,中国历史上没有汉族皇帝,所有的皇帝都是在各时代进入中原的胡人,先杀戮后融合,再杀戮再融合,一代接一代,最后成为中原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始皇帝”;清朝溥仪是“末皇帝”,从头到尾都是进入中国的胡人!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不是汉族血统?

皇帝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给自己与继位者的尊号。

外来民族入主中原,都不是汉族血统;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区域学中原王朝称自己为皇帝,亦不是汉族血统!

最开始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其皇帝都不是汉族血统。

接下来的南北朝,北朝的北魏和西魏,都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东魏的高家虽然是汉族血统,但却是鲜卑化的汉人,传统认为是鲜卑族。

隋唐之后是五代十国,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均是沙坨人建立的,不是汉族血统。所以,出卖燕云十六州的石敬塘准确来说并不是汉奸,他是沙坨人!

两宋时期,盘踞东北和燕云十六州的辽国是契丹人建立的,西北的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西南的大理国是白族人建立的,还有一个自唐以来一直存在于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国,是藏族人建立的。灭辽、灭北宋的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

其中,吐蕃国的君主称赞普,不是皇帝。

然后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女真人(满族)建立的清朝,都不是汉族血统。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不是汉族血统?

商朝,北方欧亚白人!秦朝,六戎之一!北魏,鲜卑!五代十国羯,氐,突厥!隋朝,鲜卑!唐朝,鲜卑!北宋,突厥沙陀!元,蒙古!明,回族!清朝,满族。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不是汉族血统?

夏,商,周的帝王都不是汉族血统,从秦朝开始,出现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秦朝,西晋,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也不是汉族血统,后面还有隋,唐,宋,元,明,清,其中唐,元,清都不是汉族血统,只有汉朝,隋朝,宋朝,明朝,三国时代,才是真正的汉族血统。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不是汉族血统?

很遗憾!中国古代皇帝一半都是胡人。在暴力决定权力归属的时代,汉人的武术功夫和兵书战策在胡人的绝对力量常常败下阵来。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不是汉族血统?

谢谢提问。

如果仅就皇帝而言,好回答。从始皇帝开始算起,除了元、清两个朝代外,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有个别不是汉族血统外。历代皇帝都是汉族人。这一点不容怀疑。如果从整个华夏算起,可能也是如此。夏以前形成汉民族的三大主体,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九黎部落都己在中华大地这个大舞台开展活动,你能说或证明那个是外来入侵者,必须有充分证明材料。好,这就是我仍简单回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