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过后,汉人就突然打不过异族人了?

应该说,中华民族的汉人就是一个各朝各代胡人融入的民族,从东汉开始,佛教传播到中原,西域的胡人进入了中原,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匈奴以及其他胡人与汉人是混杂在一起。魏晋时期,由于三国连年战争,中原地区人口大量的减少,将当地的胡人作为兵源和税收的来源。西晋八王之乱,中原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件,那就是“匈奴、鲜卑、氐、羯、羌”等胡人开始大肆屠杀汉人,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衣冠南渡”。胡人在中原建立了十六个胡人政权,再也没有看到汉人来阻止胡人的胡来!

鲜卑拓跋珪在山西太原建立了北魏,没有看到汉人来阻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将110个鲜卑姓改为汉姓,并且将隶书改为汉字的魏书。隋唐时期,鲜卑人汉化彻底成功,并且匈奴、鲜卑(包括鲜卑拓跋、宇文、慕容)羯、羌、氐等等,都汉化了,到了“安史之乱”和“黄巢造反”以后,第二次和第三次“衣冠南渡”时,到了南方的都是汉化的胡人,被称为“客家人”。中国的汉字魏书,在唐朝时被鲜卑人改为“楷书”,武则天还造了20多个汉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曌”字,并有一首诗“日月当空照,则天长安笑;一朝做皇帝,世间我最傲。”

唐灭以后就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中原主要是由沙陀人统治。说起沙陀人,都说是西突厥的别部,名为“处月”。实际上沙陀是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主要由“突厥、回纥、粟特”三个民族成份。最早汉化的是赵匡胤的祖先,赵匡胤的高祖赵眺在唐天宗时是永清、文安、幽州三县令;赵匡胤的曾祖父赵珽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大将;祖父赵殷弘是沙陀人军事集团中大将。沙陀人与隋唐前的鲜卑人一样,汉化最后这个民族就消失了。进入中原的沙陀人不管在语言、服装、还是文化方面汉化的非常彻底,在唐末很难分辩清楚,只有他们自己人才能分的清。赵匡胤在后周的禁军殿前点检,这么大的权力给赵匡胤,如果不是沙陀人,是难以想象的。赵匡胤黄袍加身祭拜祖庙,看到青铜器就一脚踢翻,说这是什么东西,我祖宗怎么会知道这些东西?说明他无需汉人的祭器,就是祖宗不承认这些东西。

前金女真灭掉了辽国契丹和北宋,蒙元灭掉了前金女真、西夏党项、南宋、吐蕃等地。在中原土地上,突厥、党项、女真、回鹘、柔然、等等,全部汉化了。明朝建立,在中国大地上的蒙古人和一部分色目人也汉化了,在中国的蒙古人将168个蒙古姓改为汉姓,他们都是汉字、汉姓、汉文化(儒释道)。明末清初的钱谦益所说的“崖山之后无华夏”。应该说,我们汉人与胡人的区别是明清儒家鼎盛时期的杰作,儒家用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论来阐述汉人的概念,实际上只不过汉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汉化以后,占人口大部分而已!

为何唐朝过后,汉人就突然打不过异族人了?

因为唐之前,指挥打仗的都是职业将领,而且大都是家族式职业传承。一句话就是将领都是职业军人。宋开始武将虽然也领兵打仗,但最高指挥权却掌握在文官手里,一帮连基本军事常识都没有的文官能打赢战争吗?其实也不是都不能打赢。一般在职业将领领兵打仗时还是能赢的,比如岳飞,徐达,戚继光,等都是打仗的高手,一样把蛮族按在地上摩擦。但宋和明中后期的军事体制都是以文制武,相当于现在你让一个省长或省委书记去指挥打仗,能打赢才是奇迹。所以并不是唐以后中原王朝战斗力下降了,而是唐以后中原王朝的军事体制发生了巨大转变。为了限制武将,防止藩镇割据发生,以文抑武,贬低武将,丧失了尚武精神。人们都以学文为崇,练武为耻。

为何唐朝过后,汉人就突然打不过异族人了?

其实唐朝本身就是北朝的传承,而北朝是鲜卑人与汉人的融合体;真正纯正的汉人朝廷是南朝,早就是渣了。其实西晋开始,汉人就打不过异族人,除非变成少数民族化的汉人。

唐朝宫廷生活里最多的是鲜卑习俗,可不是传统的汉俗。

回到正题:

从商鞅变法开始,历朝历代都在干一件事:

打散社会横向联系,让社会成为一盘散沙。

所以商鞅会说“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商鞅变法后历朝历代都是奉行“秦制”,所谓“百代皆行秦政治”。

而秦制本质上是一种总体战思路,就是朝廷要汲取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把这些社会资源用于军事上。

为什么打散社会横向联系,让社会一盘散沙?就是要减少在汲取社会资源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举一个最简单例子:

秦国今天颁布一项法令,因为与赵国战事正酣,所以今年田赋每亩增加100元。

如果是一个拥有三四百青壮的大家族,那么大家想一想秦国要征收这样家庭的赋税,需要派出多少政府人员去征收?如果这个大家族武装反抗,秦国又有调集多少军队去剿灭?期间士兵伤亡需不需要抚恤?立功军人要不要奖励?

这么一算,是不是什么都还没收到,就先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

但是如果这个三四百青壮的大家族被分成两百多个只有夫妻与孩子的小家庭,是不是派三个衙役就能把税全收了?

但是,从另外角度来看,两百多个小家庭抵抗社会风险能力强,还是三四百青壮的大家族抵御风险的能力强?

以历史上来看,东汉末年许褚就是把周围好几千人都团结到自己堡坞里抵御乱兵和黄巾军,就连曹操也知道采取收服而不是攻击的策略。

原因就是许褚人家这边几千青壮战斗力太强了。

但是,如果许褚在和平时期,是不是对于任何朝廷来说都是优先防范和打击的对象?

为什么唐代之后,汉人逐渐打不过少数民族了?

就是因为历朝历代不断在和平时期消灭许褚这样的“土豪”,这样的社会自组织凝结核,但是朝廷能对内小妹许褚,但是对于境外少数民族就没有办法了。

结果就是朝廷军队打不过自组织的少数民族部落,然后少数民族部落杀进中原后面对的就是一盘散沙一样的老百姓。

这一点,刘基,也就是刘伯温早就发现了,所以他专门说过秦朝制度之下,老百姓都是一盘散沙:

霸世之民,犹以水抟沙,其合也若不可开。犹水之冰然,一旦消释,则涣然离矣。其下者以力聚之,犹以手抟沙,拳则台,放则散。不求其聚之之道,而以责于民曰是顽而好叛。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

刘基文章中“不求其聚之之道,而以责于民曰是顽而好叛”这句话其实就是骂历朝历代的帝王,甚至骂明太祖:

你们故意把社会搞的和一盘散沙一样,反而责怪老百姓为什么一有机会就抛弃朝廷。

其实“秦制”的威力在秦朝灭亡时我们就看到了,关中地区老百姓没有怀念秦国的,大家都在希望刘邦这个楚人做秦王。

原因就是关中地区是最早被原子化的。

为何唐朝过后,汉人就突然打不过异族人了?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但是我没精力大篇幅的来回答你,简单说几句吧。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唐,在唐以前,周边少数民族是比较落后的,不具备自己的铁兵器工艺,唐因为比较开放和包容,对武器没有禁运,对工艺没有保密。并且随着各地驻军,把铁兵器的工艺带到了周边地区。这些地区在唐时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技术提升,所以宋在中国各中原王朝面对异民族的背景下,是唯一一个没有技术代差的,这样就理解了宋军为什么打的那么辛苦了。对抗的西夏,金,辽,蒙古,都有具甲骑兵,宋军的弩对这样的重骑兵是没用的。到明朝反而好一点,洋枪洋炮传播进来了,火器也发展起来了。只能说宋真是生不逢时。

为何唐朝过后,汉人就突然打不过异族人了?

唐以后打不过异族人?

南宋民军在襄阳死叩蒙元六年,蒙古大汗蒙哥死于钓鱼城下,了解一下。

徐达、蓝玉完虐蒙古铁骑了解一下。那可是横扫欧亚大陆,催生日耳曼人东逃南蹿的恐怖力量。

努尔哈赤怎么死的,也可以了解一下。

不胜枚举!

不是汉人不能战,而是当阶层固化、财富集中、政治腐败、昏侫当权之下,不可能凝聚民心士气,谁还愿战?谁能死战?

所以,政治上治贪防腐,反对特权;经济上根治垄断,反对私人、外国资本控制金融新闻文化等产业;扩大社会就业和阶层上升通道,救贫扶困,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能战在于养民,在于治军,在于选将得人!过去农民翻身,“妻别新郎、娘送幼子”,奔赴战场,保家卫国。钢铁美帝,胜我几何?

为何唐朝过后,汉人就突然打不过异族人了?

唐朝以后汉人打不过异族?那明朝是怎么建立的?难道是蒙古人高风亮节,觉得蒙古人就应该游牧,所以自己撤出中原的?

中国老百姓是最善良最听话最好管理的一群人,所以中国老百姓的民族性格是什么,就取决于统治者!秦国统治者想要强国所以搞商鞅变法,把秦国老百姓变成了只会耕田和打仗的机器!宋朝统治者害怕唐末藩镇割据,所以极力打压武将抬高文官,还编《劝学诗》,所以宋朝老百姓就去读书考科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